【摘 要】
:
本文对武汉地铁2号线中某站的隧道通风系统及区间,站台隧道内空气质量参数,如空气温度、湿度、颗粒物等,进行了连续监测研究。首先,在既有通风策略下,测试结果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随后,本文对隧道通风系统提出了三种改善性的运行策略,即①晚间通风半小时、早间通风15分钟,②晚间不通风、早间通风半小时,③晚上通风半小时、早间不通风,并开展了验证性测试分析。相比于既有运行策略,三种运行策略下的隧道内空气质量参数并无明显变化。考虑到夜间检修需要,本文推荐策略①、③作为该站的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可使风机运行时间分别
【机 构】
:
武汉地铁集团运营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武汉地铁2号线中某站的隧道通风系统及区间,站台隧道内空气质量参数,如空气温度、湿度、颗粒物等,进行了连续监测研究。首先,在既有通风策略下,测试结果均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随后,本文对隧道通风系统提出了三种改善性的运行策略,即①晚间通风半小时、早间通风15分钟,②晚间不通风、早间通风半小时,③晚上通风半小时、早间不通风,并开展了验证性测试分析。相比于既有运行策略,三种运行策略下的隧道内空气质量参数并无明显变化。考虑到夜间检修需要,本文推荐策略①、③作为该站的隧道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可使风机运行时间分别
其他文献
泵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一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中,由于物理性的输送高度,混凝土输送难度不断增大,泵送混凝土作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此背景下,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应运而生,良好解决了超高层建筑工程中面临的泵送混凝土问题。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中,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配比是其需要面对与解决的工程问题,对于超高层泵送混凝土的输送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地铁车站乘客运动的实地调研,发现乘客在站内的停留时间随着客流量和发车间隔的变化较大,因此通过行人仿真软件模拟方法获得不同客流量和发车间隔情况下乘客的在站停留时间,用于计算较为精确的空调负荷。对西安某地铁车站基于动态和静态乘客停留时间的空调负荷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的站厅和站台负荷计算结果最大差值分别为96.1 kW和14.5 kW,最大相对差值分别为29.7%和11.2%。
振动台试验是高层及复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微粒混凝土是振动台试验模型中用来模拟混凝土的一种基本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17组不同配比微粒混凝土试块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水灰比、灰砂比、砂的级配、外加剂等因素对其力学性能关键指标(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调整配比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振动台试验模型用微粒混凝土的试配提供指导。
承轨层是整个高铁站房结构中荷载最为复杂的部分——需要直接承受列车运行产生的荷载,是站房结构健康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楼层之一.传感器配置的基本思想是用有限的传感器采
在住宅建筑设计领域,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满足自身系统的功能要求,确保供水安全和排水通畅.在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布置中,应当遵循经济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精确建模为显著特征的科技技术,装配式建筑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建筑形式。随着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深入发展,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协同性、可视性、数据性等特点,使得其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优势愈加明显。基于此,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协同应用,已经成为数字化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通过实验研究了制冷剂R134a在两种微通道尺寸下(0.5 mm和1 mm)的两相压降特性.其中,质量通量G范围为500~2500 kg/(m2·s),热通量q范围为15~147 kW/m2,饱和温度Tsat范围为15~37℃
提出一种新型轴向旋流分离器,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结合响应曲面法对其进行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分离器欧拉数和分离效率为目标函数,对无量纲叶片螺距A、轴径B和集尘室倾斜高度C进行响应曲面三因素设计的前提下,运行风速12 m/s时,叶片的螺距对分离器的阻力损失和分离效率最为明显。且得出阻力和分离效率最佳匹配的组合A=0.15,B=0.25,C=0.20,欧拉数为3.58,对AC粗尘的分离效率高达95.24%。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各粒径颗粒物的分级分离效率,对1μm的颗粒物分离效率达到了50%
在结构特性一定且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室内机中表面式换热器的通用热交换效率与进风参数无关,利用厂家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为多联机室内机在变配电房内干工况运行时的制冷量计算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多联机系统合理选型。
本文采用CFD技术对采用个性化采暖的纯电动汽车内部热环境进行模拟研究,并选取当量温度对驾乘人员热舒适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该采暖方式和传统采暖方式的能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采暖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乘员舱内部热环境,满足冬季驾乘人员的热需求,并且同传统汽车空调相比,最高节能率可达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