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与路径选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结合当前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从理论层面上为推动高考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支持。
  关键词:高考语文;命题;客观规律;路径
  语文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的必考科目之一,关于高考语文命题的研究鲜有涉及,这无疑滞缓了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进程。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高考語文命题内容,对其客观规律进行探索与研究,并提出语文命题的改革路径,为实现高考语文命题的规范化、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 高考语文命题的客观规律
  首先,从高考命题的立场来看,语文命题经历了“忠君→建国→爱国→修身”等历程。在封建社会时期,管理人才的选拔以“文”与“德”为主要标准,“忠君”是其本质立场,命题的目的就在于对君主统治权力予以维护,并帮助君主笼络人才。而在语文学科独立设置之后,在科举考试中,语文的命题由“忠君”转变为了“建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语文这门学科开始探讨“文”与“道”之间的关系,但在“反右倾”等社会运动中,语文高考命题最终以“爱国”为根本立场,其时代政治色彩也凸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高考命题的选材开始将目光放在了自然、科技以及社会上,“修身”成了高考命题的立场。到2004年后,高考命题依然以“修身”作为立场,而选材内容则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特点话题更加贴近。
  其次,从高考语文命题的考核目标来看,语文命题的发展态势依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推行科举制度时期,考试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管理,“才”是考核的主要标准。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高考语文命题开始着重考核“语文能力”,语文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答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自新中国成立后,语文高考被赋予了政治色彩,直到“十年动乱”后高考制度恢复,高考语文才重新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选拔方式。
  此外,根据高考语文的命题内容,可知其一直围绕“语言知识运用能力”而不断发展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高考被深深打上了科举时代考试的烙印。1929年,教育部颁布了《暂行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国语》《国文》作为语文教材,高考语文的命题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国文、国语的学习程度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高考语文命题的内容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其时代性与政治性特点非常突出。1978年,教育部将“读写训练”定位了语文学科要求,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到一起。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工具化特点“深入人心”,基于高考语文引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没有彻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 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路径探析
  (一) 完善高考语文的本质功能
  语文高考的本质功能在于育人,在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核心,将人的价值取向凸显出来。我国人口规模庞大,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一直以来高考都肩负着人才选拔的重任,在社会分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高考必考科目,高考语文命题与考生高等教育的选择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我们不可能否认高考语文的选拔功能,然而将测试功能与育人功能赋予到高考语文中则完全可行。我们完全可以基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从而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
  (二) 完善命题机制
  通常来讲,高考语文命题的素材都取自教材,并且衔接了大学知识,高校教师参与高考命题也成为常态,这也将语文高考的选拔功能充分凸显出来。高考语文命题不应该脱离“一体四层四翼”的基本框架,将基层一线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在打造高考命题队伍时,应该注入更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如此才能够实现命题机制的主体多元化发展。在未来高考语文命题的改革进程中,语言文字运用、文学阅读以及写作这三部分内容短时间内依然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然而为了将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特点凸显出来,就必须将语文思维品质的考核定位贯彻落实。
  (三) 突出语文课程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就本质而言,语文课程属于“一体”的语言文学,其课程内容涵盖了语文与文学两个方面,其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属性。前者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包含更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后者则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基于此,语文教育必然具有生活性、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育性的四项特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可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使得高考语文命题的载体趋于具体化,必须充分结合时代发展形势,以“人性”为重心,致力于对人价值维度的考查,将语言文学的思维品质凸显出来。
  (四) 树立“大语文”高考理念
  基于“大语文”高考理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有更多途径与机会去选择解答试题,这对高考语文命题多样化、科学化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1992年,张孝纯等人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一概念,并指出高考语文命题不应停留在教材这一层面,应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将当前世界与生活实践的内容融入高考语文命题当中,进而使高考语文命题的选材与题型的形式发生转变。不可否认,城市化趋势已经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一大特征,就本质而言,这也反映出高考蕴含的现代文明,与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选拔而言有着较强适应性。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情,在未来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应该坚持自身的育人功能与测试功能,致力于高考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将语文思维品质的考核定位贯彻落实,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更多语文核心素养内容,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海燕.高中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探析[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5):31.
  [2]周剑清.高考语文命题改革浅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5):32-35.
  [3]黄助昌.对高考语文命题、答案及评分的反思[J].语文建设,2015(10):53-55.
  作者简介:许舜卿,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泉州第十六中)。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对于提升小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的研究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展开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化精髓;语言文字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而且还可以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写作教育,特别是在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六年级这一阶段,进行科学的习作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各方面素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小学阶段更为重视习作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当前我国小学阶段所进行的语文习作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制约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论文当中
摘 要:众所周知,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其自然而然地要承担起德育重任。并且,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语言为本,以文学立人,以独特的教学内容彰显人文价值,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将阅读作为德育渗透的平台,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知到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提升其道德素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使用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也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说,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本,以学生自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
摘 要:数学建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阐述了传统建模教学的问题,论述了建模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上改革的方向,以便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教学模式;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 引言  数学科学是关键的、普通的、可应用的技术。数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包括算数学和用数学。以前的数学教育主要是以计算、推导和证明为主的“算数学”,运用数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