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错误教育倾向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现象,即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多年来,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幼儿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幼儿教育,无论是示范性幼儿园还是非示范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存在着这一“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不过,在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一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教育倾向。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在被否定和妥协中逐步消长的。事实上,我国教育界和政府对其一直持反对态度、批判态度,一直要求纠正和防止。①幼儿教育界已经主动认识和批判“小学化”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实验,努力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提出了批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清楚看到,由于全社会对幼儿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研究不足、宣传不足,出现了很多幼儿教育的误区。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炒作没有得到有效地抵制,认识上的混乱使很多不利于幼儿发展的作法竞能在动听的名义下畅通无阻,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一)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有的幼儿园在中班尤其是大班的教育中,以智育为主,置体育其后,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②下移小学主干课程资源。有的幼儿园将小学的算术、拼音、英语等课程下移至大班甚至中班,占用大量的时间教授孩子加减法、拼音书写、英语记诵等,轻视了幼儿基本的必需的游戏活动。③采取小学分科教学方式。有的幼儿园采取分科授课的方式,每周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时间都被无情挤占,有的甚至回到家里还要完成书写作业。④采用小学“传授”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帮助幼儿反复背诵加法口诀,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倒背如流;有的教师教幼儿认识生字,要求每一个幼儿记住的生字要达到一定数量等等。这就会使幼儿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⑤借用小学统一评价标准。有的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的作业、制作、图画等评定等级,对幼儿的写字、算术作业打分,有的还进行期末考试,将成绩通知幼儿家长。这种划一的“小学化”标准评价,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⑥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有的幼儿园过分强调纪律与常规,要求幼儿伸直腰板端坐,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幼儿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就将异化幼儿的生活,压抑幼儿的主动性,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幼儿园来说,表现为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普遍化和趋势化。
①常规化。一些幼儿园借鉴移植小学的管理规范,对幼儿班级及其幼儿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长效性的幼儿教育管理常规。这样的“常规化”将使幼儿的主体性丧失,不利于解放幼儿,发展幼儿的自由。②教学化。“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实施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且日常化、制度化。这样的“教学化”拔苗助长,异化了幼儿的智育活动。③状态化。小学“化”的幼儿园在管理上“小学常规化”,在保教方面“小学教学化”,由此其幼儿教育的性质即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或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小学”的状态,使得这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④普遍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不是某一个幼儿园、某一个地区幼儿园的现象,它已经在较广大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相似特征。⑤趋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症,还有继续漫延纵深的势头。虽然当前各级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纠正和防止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决纠正,有效防控,其“小学化”的趋势将会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现象,即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多年来,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幼儿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幼儿教育,无论是示范性幼儿园还是非示范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存在着这一“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不过,在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一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教育倾向。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在被否定和妥协中逐步消长的。事实上,我国教育界和政府对其一直持反对态度、批判态度,一直要求纠正和防止。①幼儿教育界已经主动认识和批判“小学化”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实验,努力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提出了批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清楚看到,由于全社会对幼儿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研究不足、宣传不足,出现了很多幼儿教育的误区。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炒作没有得到有效地抵制,认识上的混乱使很多不利于幼儿发展的作法竞能在动听的名义下畅通无阻,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一)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①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有的幼儿园在中班尤其是大班的教育中,以智育为主,置体育其后,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②下移小学主干课程资源。有的幼儿园将小学的算术、拼音、英语等课程下移至大班甚至中班,占用大量的时间教授孩子加减法、拼音书写、英语记诵等,轻视了幼儿基本的必需的游戏活动。③采取小学分科教学方式。有的幼儿园采取分科授课的方式,每周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时间都被无情挤占,有的甚至回到家里还要完成书写作业。④采用小学“传授”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帮助幼儿反复背诵加法口诀,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倒背如流;有的教师教幼儿认识生字,要求每一个幼儿记住的生字要达到一定数量等等。这就会使幼儿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⑤借用小学统一评价标准。有的幼儿园和教师对幼儿的作业、制作、图画等评定等级,对幼儿的写字、算术作业打分,有的还进行期末考试,将成绩通知幼儿家长。这种划一的“小学化”标准评价,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⑥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有的幼儿园过分强调纪律与常规,要求幼儿伸直腰板端坐,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幼儿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就将异化幼儿的生活,压抑幼儿的主动性,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幼儿园来说,表现为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普遍化和趋势化。
①常规化。一些幼儿园借鉴移植小学的管理规范,对幼儿班级及其幼儿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长效性的幼儿教育管理常规。这样的“常规化”将使幼儿的主体性丧失,不利于解放幼儿,发展幼儿的自由。②教学化。“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实施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且日常化、制度化。这样的“教学化”拔苗助长,异化了幼儿的智育活动。③状态化。小学“化”的幼儿园在管理上“小学常规化”,在保教方面“小学教学化”,由此其幼儿教育的性质即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或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小学”的状态,使得这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④普遍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不是某一个幼儿园、某一个地区幼儿园的现象,它已经在较广大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相似特征。⑤趋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症,还有继续漫延纵深的势头。虽然当前各级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纠正和防止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决纠正,有效防控,其“小学化”的趋势将会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