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的中篇小说,曾获得2007年鲁迅文学奖。小说篇幅虽然并不长,却饱含作者的深情和思索,用第一人称的写作向读者展现了极具象征意味的“乌塘”世界和这个肮脏世界中众生的生生死死,而这生死背后隐藏着对佛教苦谛的体悟和大慈大悲心的光辉。随着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内心的情感变化,作者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心灵深处的诗意世界和内心境界的圆满超脱。从现世到超世,从生死走向涅槃,造就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独特的审美意蕴。
一、俗世哀歌里的大慈大悲
生死的无常是红尘俗世的真谛,而有多少众生执著于生死、沉溺在轮回痛苦的欲念苦海。在乌塘这个俗世里,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人的悲伤哀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的死亡气息,在这里生者如行尸走肉、生不如死,死者命如草芥、死不瞑目。有的人鄙视这俗烂的世界想逃离,却仍逃不过命运的无常。当“我”看到痛苦执念下的众生后,由己及人,从自己的悲伤到他人的悲伤,升起了一种清净而又激烈的大慈大悲心。
(一)生与死的苦谛诠释
佛陀菩提树下顿悟后,悟出的就是“四圣谛”。苦谛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娑婆充满了痛苦。众生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看不破和放不下,执著地认为世界总是有些真实的快乐,孰不知它却是如梦幻泡影。对自己爱恋的放不下,最终身不得解脱,心亦不得解脱,是为苦谛。
“我”与丈夫的美好破碎得疾如闪电,“我”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苦中无法自拔,哪怕我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想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内心的苦却丝毫没有减损。“我”甚至愿意做相爱的人的奴隶,这种放不下的执著会蒙蔽人的心智与无声无息之间,是为苦。在乌塘见到了同病相怜的蒋百嫂,一个“疯”女人,她酗酒无度、性情暴躁、沉沦于肉欲,可她原先却是个羞涩的人。因为丈夫的死扭曲了她的性情,她整日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如同死去。曾经那颗流动着温热血液的心早已被埋葬在冰山里,可悲又可怜。蒋百嫂反复吟唱的那句“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毋宁是对自己内心孤苦与绝望的反复咀嚼。为何只有蒋百嫂喜欢听陈绍纯的哀歌呢?因为那哀歌就是她的心声,虽没有任何歌词,有的只是旋律,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悲和寒冷,而这也正是需要一颗悲且寒冷的心与哀歌附和,这哀歌是死亡之歌,是轮回之歌。蒋百嫂的一生也将注定毁灭在漫漫长夜的哀歌里。蒋百嫂是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极具象征意味,她象征着乌塘的生者,乃至世界上所有的生者,但在以苦谛为本质的俗世里,生是苦,活着的人想要的求不得,该放的放不下,迟子建笔下的生者生动地诠释着佛陀宣说的苦谛。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体两面,有生就有死,这便是无常。陈绍纯便是这命运无常的悲剧。作为作者笔下另一象征性的人物,他经历过死亡,走过艰苦的岁月,深味人生的诸多苦难后,在灵魂的幽深地带自然孕育出唱响心灵的生命之歌。他孤寂地唱着人生苦谛的悲凉之音,他看透了,他是清醒的,他冷眼旁观这无情而又肮脏的俗世,但他又逃不过命运的无常。最后,他竟被自己不愿涂改的艳俗而又轻飘的牡丹图框砸死,死期不定的无常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陈绍纯的悲歌像是梨花枝头晶莹的露珠一般,又像一面照尽世人真面目的魔镜,让人欣悦片刻后顿觉凄婉悲凉。他的哀歌也是一个创作基调,悲凉但深入品味又有些清醒和了悟。虽然人们并不喜欢这哀歌,但陈绍纯还是坚持着这份独特至死不渝,一定意义上也是“我”甚至是迟子建的内心呼唤,经历过人世的悲凉,也看透了生命的苦谛,希望用这触及灵魂的歌唤醒沉溺于苦海的人,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对对美好的呼唤。
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的真实性。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纷繁的俗世,而所有的夜晚也就是苦谛的象征,蒋百嫂的生和陈绍纯的死都是在夜晚向读者诉说着一种人世间的真相。
(二)穿越黑暗夜晚的大慈大悲
慈、悲是佛教里特别倡导的两种心性,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舟。要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就要达到大慈大悲的境界。众生之所以痛苦,乃是执著于一己之喜怒哀乐、名利得失,从无始劫以来众生深陷轮回而不能出离,皆是由于這种无明的执著,而不能用广大的心包容一切众生之苦乐,不能超越一己之悲喜的藩篱。
在俗世哀歌的吟唱里,人们总不难嗅到作者慈悲心的气息,且是那么的浓烈。小说中“我”从自身悲剧为起始,开始了一场人生苦旅,在这场旅行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他人”,看到了被死亡、疾病、不公所缠绕束缚下奄奄一息的“他人”。“我”的伤痛与这些人的伤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乌塘是暗黑沉沦的苦海,那“我”的悲伤简直如这苦海中的一滴而已。尤其是在看到蒋百嫂的苦痛、看到压在蒋百嫂心里的那座冰山后,“我”在慢慢走出内心悲苦围城的同时也升起了对蒋百嫂甚至对乌塘人强烈的慈悲之心。“我”去三山湖本是希望自己能在民歌声中燃起生存的希望,希望在鬼故事中找到已逝人灵魂的居所,是想打开自己的心结和排解内心的痛苦。但我在“乌塘世界”看到了俗世悲凉和人性沉沦后,“我”再不能把自己困于一己之痛,“我”把自己的痛苦与乌塘那些小人物的悲苦砥砺交织融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割。
从乌塘到清流是时空的转变,也是心境升华的过程。云领给我的莲花河灯晶莹剔透,莲花清静而不染,超脱而独立,芬芳而不妖。“我”把对魔术师的思念赋予莲花,让莲花载着我的思念和因思念而衍生出的纷繁的苦痛统统带走。在看到蒋百嫂的悲惨境遇以及注定将在黑暗中孤苦终生,陈绍纯凄冷苦吟但终抱憾而终,还有“乌塘世界”的可怜众生后,执著于自身痛苦的狭隘成了呼唤美好的大爱,“我”的内心升起了一种如莲花般清静无伪的慈悲。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晚上,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在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银河”的意象是凤凰涅槃式的了悟和超脱,内心再没有黑暗,而是清清朗朗,再没有自私,而是悲悯众生,耀现出普度众生的大悲悯情怀,在心灵共鸣的关照中,达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 二、魔幻现实主义里的大圆满境
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表里相生,内外兼修,思想深刻而手法精妙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便能很好地将内外表里相融而浑然一体,在佛教的现世慈悲思想里交织着精妙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用这种手法编织出一个隐藏在慈悲心背后的大圆满境。文本基调是悲凉,但作者并非想让这种悲凉让读者窒息,而是要超越污浊的俗世给读者一个诗意的唯美世界,哪怕是幻化出来的美好。这是一种希冀,一种愿望,一种让读者勇敢起来的光明,也是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和思考。
(一)从此岸到彼岸的审美意象创造
意象是一种心灵化的图景,它是艺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小说中的审美意象正是迟子建心灵思考的结晶,意象也是作家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艺术载体和媒介。
魔幻意象的创造往往是将现实世界与信仰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事物往往是现实中的事物,只是赋予了它们魔幻色彩。“我”梦中的青山、鹰、莲花形态的彩云、鹿、鱼都是现实中可见的事物,但在“我”的梦中以一种幻化怪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它们之间赋予了联系和魔幻色彩。它们既是魔幻的,又是作者所谙熟的现实,在现实世界中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幻化出内心的信仰世界,此岸与彼岸之间是空灵独特的魔幻意象将它们相连。“我”在经历了自己的悲伤和“乌塘世界”的种种悲凉后出现了神奇的梦境,在很难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情思时,用具有魔幻色彩的事物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希冀,这其实也是现世的大慈大悲心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慈悲众生,所以也想将他们安置于一种温情的美好之中。梦中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古典意蕴。青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鹰长空万里、自由翱翔;鱼生動活泼,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年年有鱼”的说法,它是一种富足的象征;鹿跳跃奔放,同样也具有福寿的寓意;那朵莲花形态的彩云更是稀有难得,是祥和安宁之物。所有的这些意象编织出“我”的信仰世界,也是“我”希望能将所有苦难众生安置于此的信仰世界,如佛经里的净土一般。
从此岸的现实世界到彼岸的信仰世界,人们能通过魔幻的意象自由穿梭。魔幻意象本身并不具有思想,他是一个思想、情感与意志的中介,如庞德所说的“光芒四射的中心火光束,从他之中,通过它、进入它,种种思想源源不断地喷涂奔涌。”魔幻意象是对小说主题诗意性的丰富和补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二)情感的诗意升华和圆满境界
如果说幻化怪诞的梦境意象是作者用来描画信仰世界的,那么最后那只具有象征和隐喻特征的“蝴蝶”则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历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内心情感和境界的升华和圆满。
从清流返回后,半倚床头,回味着这次旅行。“我”结束了所有的行程,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独自思索着一切,不再是枷锁缠身、内心沉重,而是清清爽爽的,仿佛接受了一次很神圣的洗礼,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清明澄澈。从魔术师的剃须刀盒子里飞出的那只蝴蝶,不仅具有魔幻色彩,也表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它像精灵一样飞旋而出,扇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旋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诗一般的语言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蕴,“蓝色蝴蝶”更会成为读者在阅读时不可绕过的一个审美节点,它唯美、灵动、自由的特质,让人感受到丝丝的暖意和温馨,它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能带给人们幸福和美满。正如康德所说:“它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它像道家的“道”的概念,道是无名,是万物之母,是不可言说的但又包含无穷的奥妙,又像是佛教的涅槃,涅槃之境是真空妙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又是极致圆满的。“蝴蝶”就似“道”或者涅槃,象征着“我”的内心升华而达到一种圆满超脱的境界,但“我”又不能用任何一种明确的文字或者概念将之清晰表达出来,这种超脱的境界是诗意的和审美的,它会给读者留下无数的遐想空间。
三、结语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不只是让读者看到夜晚,还让读者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不只是让读者感受死亡和苦难,还让读者充满希望和温暖。在写人生苦难时,不同于一般描写底层人物生活的小说,小说能深入命运的本质和真谛。小说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慈悲,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关爱和悲悯,作者积极地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上下求索,多角度探求救赎人生苦难的方法,寻找充满诗意的美好世界。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一、俗世哀歌里的大慈大悲
生死的无常是红尘俗世的真谛,而有多少众生执著于生死、沉溺在轮回痛苦的欲念苦海。在乌塘这个俗世里,作者让读者看到了人的悲伤哀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陈腐的死亡气息,在这里生者如行尸走肉、生不如死,死者命如草芥、死不瞑目。有的人鄙视这俗烂的世界想逃离,却仍逃不过命运的无常。当“我”看到痛苦执念下的众生后,由己及人,从自己的悲伤到他人的悲伤,升起了一种清净而又激烈的大慈大悲心。
(一)生与死的苦谛诠释
佛陀菩提树下顿悟后,悟出的就是“四圣谛”。苦谛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娑婆充满了痛苦。众生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看不破和放不下,执著地认为世界总是有些真实的快乐,孰不知它却是如梦幻泡影。对自己爱恋的放不下,最终身不得解脱,心亦不得解脱,是为苦谛。
“我”与丈夫的美好破碎得疾如闪电,“我”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苦中无法自拔,哪怕我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想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内心的苦却丝毫没有减损。“我”甚至愿意做相爱的人的奴隶,这种放不下的执著会蒙蔽人的心智与无声无息之间,是为苦。在乌塘见到了同病相怜的蒋百嫂,一个“疯”女人,她酗酒无度、性情暴躁、沉沦于肉欲,可她原先却是个羞涩的人。因为丈夫的死扭曲了她的性情,她整日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如同死去。曾经那颗流动着温热血液的心早已被埋葬在冰山里,可悲又可怜。蒋百嫂反复吟唱的那句“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啊”,毋宁是对自己内心孤苦与绝望的反复咀嚼。为何只有蒋百嫂喜欢听陈绍纯的哀歌呢?因为那哀歌就是她的心声,虽没有任何歌词,有的只是旋律,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悲和寒冷,而这也正是需要一颗悲且寒冷的心与哀歌附和,这哀歌是死亡之歌,是轮回之歌。蒋百嫂的一生也将注定毁灭在漫漫长夜的哀歌里。蒋百嫂是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极具象征意味,她象征着乌塘的生者,乃至世界上所有的生者,但在以苦谛为本质的俗世里,生是苦,活着的人想要的求不得,该放的放不下,迟子建笔下的生者生动地诠释着佛陀宣说的苦谛。
生与死是人生的一体两面,有生就有死,这便是无常。陈绍纯便是这命运无常的悲剧。作为作者笔下另一象征性的人物,他经历过死亡,走过艰苦的岁月,深味人生的诸多苦难后,在灵魂的幽深地带自然孕育出唱响心灵的生命之歌。他孤寂地唱着人生苦谛的悲凉之音,他看透了,他是清醒的,他冷眼旁观这无情而又肮脏的俗世,但他又逃不过命运的无常。最后,他竟被自己不愿涂改的艳俗而又轻飘的牡丹图框砸死,死期不定的无常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陈绍纯的悲歌像是梨花枝头晶莹的露珠一般,又像一面照尽世人真面目的魔镜,让人欣悦片刻后顿觉凄婉悲凉。他的哀歌也是一个创作基调,悲凉但深入品味又有些清醒和了悟。虽然人们并不喜欢这哀歌,但陈绍纯还是坚持着这份独特至死不渝,一定意义上也是“我”甚至是迟子建的内心呼唤,经历过人世的悲凉,也看透了生命的苦谛,希望用这触及灵魂的歌唤醒沉溺于苦海的人,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对对美好的呼唤。
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的真实性。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就是纷繁的俗世,而所有的夜晚也就是苦谛的象征,蒋百嫂的生和陈绍纯的死都是在夜晚向读者诉说着一种人世间的真相。
(二)穿越黑暗夜晚的大慈大悲
慈、悲是佛教里特别倡导的两种心性,是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舟。要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就要达到大慈大悲的境界。众生之所以痛苦,乃是执著于一己之喜怒哀乐、名利得失,从无始劫以来众生深陷轮回而不能出离,皆是由于這种无明的执著,而不能用广大的心包容一切众生之苦乐,不能超越一己之悲喜的藩篱。
在俗世哀歌的吟唱里,人们总不难嗅到作者慈悲心的气息,且是那么的浓烈。小说中“我”从自身悲剧为起始,开始了一场人生苦旅,在这场旅行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他人”,看到了被死亡、疾病、不公所缠绕束缚下奄奄一息的“他人”。“我”的伤痛与这些人的伤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乌塘是暗黑沉沦的苦海,那“我”的悲伤简直如这苦海中的一滴而已。尤其是在看到蒋百嫂的苦痛、看到压在蒋百嫂心里的那座冰山后,“我”在慢慢走出内心悲苦围城的同时也升起了对蒋百嫂甚至对乌塘人强烈的慈悲之心。“我”去三山湖本是希望自己能在民歌声中燃起生存的希望,希望在鬼故事中找到已逝人灵魂的居所,是想打开自己的心结和排解内心的痛苦。但我在“乌塘世界”看到了俗世悲凉和人性沉沦后,“我”再不能把自己困于一己之痛,“我”把自己的痛苦与乌塘那些小人物的悲苦砥砺交织融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割。
从乌塘到清流是时空的转变,也是心境升华的过程。云领给我的莲花河灯晶莹剔透,莲花清静而不染,超脱而独立,芬芳而不妖。“我”把对魔术师的思念赋予莲花,让莲花载着我的思念和因思念而衍生出的纷繁的苦痛统统带走。在看到蒋百嫂的悲惨境遇以及注定将在黑暗中孤苦终生,陈绍纯凄冷苦吟但终抱憾而终,还有“乌塘世界”的可怜众生后,执著于自身痛苦的狭隘成了呼唤美好的大爱,“我”的内心升起了一种如莲花般清静无伪的慈悲。心里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在这个晚上,天与地完美地衔接在一起,“我”确信这清流上的河灯可以一路走到银河之中。“银河”的意象是凤凰涅槃式的了悟和超脱,内心再没有黑暗,而是清清朗朗,再没有自私,而是悲悯众生,耀现出普度众生的大悲悯情怀,在心灵共鸣的关照中,达到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 二、魔幻现实主义里的大圆满境
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表里相生,内外兼修,思想深刻而手法精妙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便能很好地将内外表里相融而浑然一体,在佛教的现世慈悲思想里交织着精妙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用这种手法编织出一个隐藏在慈悲心背后的大圆满境。文本基调是悲凉,但作者并非想让这种悲凉让读者窒息,而是要超越污浊的俗世给读者一个诗意的唯美世界,哪怕是幻化出来的美好。这是一种希冀,一种愿望,一种让读者勇敢起来的光明,也是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和思考。
(一)从此岸到彼岸的审美意象创造
意象是一种心灵化的图景,它是艺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小说中的审美意象正是迟子建心灵思考的结晶,意象也是作家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艺术载体和媒介。
魔幻意象的创造往往是将现实世界与信仰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事物往往是现实中的事物,只是赋予了它们魔幻色彩。“我”梦中的青山、鹰、莲花形态的彩云、鹿、鱼都是现实中可见的事物,但在“我”的梦中以一种幻化怪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它们之间赋予了联系和魔幻色彩。它们既是魔幻的,又是作者所谙熟的现实,在现实世界中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幻化出内心的信仰世界,此岸与彼岸之间是空灵独特的魔幻意象将它们相连。“我”在经历了自己的悲伤和“乌塘世界”的种种悲凉后出现了神奇的梦境,在很难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情思时,用具有魔幻色彩的事物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希冀,这其实也是现世的大慈大悲心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慈悲众生,所以也想将他们安置于一种温情的美好之中。梦中的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古典意蕴。青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鹰长空万里、自由翱翔;鱼生動活泼,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年年有鱼”的说法,它是一种富足的象征;鹿跳跃奔放,同样也具有福寿的寓意;那朵莲花形态的彩云更是稀有难得,是祥和安宁之物。所有的这些意象编织出“我”的信仰世界,也是“我”希望能将所有苦难众生安置于此的信仰世界,如佛经里的净土一般。
从此岸的现实世界到彼岸的信仰世界,人们能通过魔幻的意象自由穿梭。魔幻意象本身并不具有思想,他是一个思想、情感与意志的中介,如庞德所说的“光芒四射的中心火光束,从他之中,通过它、进入它,种种思想源源不断地喷涂奔涌。”魔幻意象是对小说主题诗意性的丰富和补充,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二)情感的诗意升华和圆满境界
如果说幻化怪诞的梦境意象是作者用来描画信仰世界的,那么最后那只具有象征和隐喻特征的“蝴蝶”则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历经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内心情感和境界的升华和圆满。
从清流返回后,半倚床头,回味着这次旅行。“我”结束了所有的行程,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独自思索着一切,不再是枷锁缠身、内心沉重,而是清清爽爽的,仿佛接受了一次很神圣的洗礼,有了醍醐灌顶般的清明澄澈。从魔术师的剃须刀盒子里飞出的那只蝴蝶,不仅具有魔幻色彩,也表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它像精灵一样飞旋而出,扇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旋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的戒指。”诗一般的语言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蕴,“蓝色蝴蝶”更会成为读者在阅读时不可绕过的一个审美节点,它唯美、灵动、自由的特质,让人感受到丝丝的暖意和温馨,它就像一个小天使一样能带给人们幸福和美满。正如康德所说:“它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它像道家的“道”的概念,道是无名,是万物之母,是不可言说的但又包含无穷的奥妙,又像是佛教的涅槃,涅槃之境是真空妙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又是极致圆满的。“蝴蝶”就似“道”或者涅槃,象征着“我”的内心升华而达到一种圆满超脱的境界,但“我”又不能用任何一种明确的文字或者概念将之清晰表达出来,这种超脱的境界是诗意的和审美的,它会给读者留下无数的遐想空间。
三、结语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不只是让读者看到夜晚,还让读者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不只是让读者感受死亡和苦难,还让读者充满希望和温暖。在写人生苦难时,不同于一般描写底层人物生活的小说,小说能深入命运的本质和真谛。小说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慈悲,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关爱和悲悯,作者积极地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上下求索,多角度探求救赎人生苦难的方法,寻找充满诗意的美好世界。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