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别欣赏能力。为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将古典诗词中的固有韵味,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融入时代的活力,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全新诗词形式,即“新词古韵”,通俗地说,也就是融入了古典韵味的当代歌词,其融合方式是全部采用、部分引用、巧妙化用三种。这种全新的诗词形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较为丰富的功能取向,能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新词 古韵
随着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我们教师将如何上好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借以抛砖引玉。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上好诗词课,必须带好“四自”头,即自吟、自解、自背、自用。
一、带“自吟”头
重视诗词吟诵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因为,韵味是在吟中体会的,兴趣是在吟中产生的,感悟是在吟中积累的,素养是在吟中培养的。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可是我们有些同行教学诗词,引导理性讨论的多,教师范读感染的少。或不愿读,或不敢读,或不会读,所以干脆以录音带读。教师不勤读、不美读、不范读,何以带动学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诗词教学,“读”字应该值得咱们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记得刚刚教学的那段时间里,诗词教学被我异化了,原来十分精彩的作品,在教学中被我分解得支离破碎,只剩下了字、词、句,诗词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操练。后来,新课程改革犹如严冬后的春风,吹绿了萧瑟的大江南北,吹亮了广阔的语文天地,也吹暖了我热爱教育的心。我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范读与吟诵。。
二、带“自解”头
教师对诗词的解读是个体行为,理应发挥解读个体的能动功能,创造性得开展诗词教学。诗词的语言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教师要深入钻研,质疑问难,细心玩味,才能达到深入透彻的理解。诗词中必要的字、词、句、境,教材虽有注解,教参虽有提示,但是这不等于教师自己的解读,不可原封不动地搬照讲,相反,却可以提出与教参不同的说法。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产生的影响是弊多利少,学生极易养成惰性心理,一旦离开那些教辅用书,便一筹莫展了。况且,有些问题,教辅用书上是没有说明的。如《登高》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来”字为什么不该为“去”呢?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解。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肤浅了,它有什么生存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诗词教学,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自解,就可以有说服力地要求学生自解,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逐渐远离各种现成的学习资料,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最终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带“自背”头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很多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诗词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老师应让学生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诗词背诵是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诗词的有效方法。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又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呢?我的经验是老师要带头背。咱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或者以背带读,或者与学生一起试背,或者学生背,咱们离开书本听,总之,要求学生背诵的诗词,老师自己先要背得出来。这样,咱们带头背,就会大大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登高》一诗时,就是以背诵代替朗读的。学生兴趣大增,效果很好。读了几遍,学生也会背诵了。
四、带“自用”头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可以是仿。用了,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用了才能更好得促进学习新知。学用必须结合。一次,我在瓯江畔的一个小镇等车,一边是台风雨后的滚滚江水,一边是凉风吹拂着的梧桐树叶。这时候,正碰上几个学生也要去学校上课,谈话间,我变相引用了杜甫《登高》一诗中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瓯’江滚滚来”。他们很高兴,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也经常引用一两句诗词。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颢的《黄鹤楼》,对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之,语文老师的自吟、自解、自背、自用是多么重要,这是我在诗词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教师在这四个环节中带好头、做好样,如春风,吹绽花千树;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与动力就会随之产生。当然,诗词教学,方法多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新词 古韵
随着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的文学性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古诗词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我们教师将如何上好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借以抛砖引玉。我认为语文教师要上好诗词课,必须带好“四自”头,即自吟、自解、自背、自用。
一、带“自吟”头
重视诗词吟诵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因为,韵味是在吟中体会的,兴趣是在吟中产生的,感悟是在吟中积累的,素养是在吟中培养的。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可是我们有些同行教学诗词,引导理性讨论的多,教师范读感染的少。或不愿读,或不敢读,或不会读,所以干脆以录音带读。教师不勤读、不美读、不范读,何以带动学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诗词教学,“读”字应该值得咱们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记得刚刚教学的那段时间里,诗词教学被我异化了,原来十分精彩的作品,在教学中被我分解得支离破碎,只剩下了字、词、句,诗词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技能操练。后来,新课程改革犹如严冬后的春风,吹绿了萧瑟的大江南北,吹亮了广阔的语文天地,也吹暖了我热爱教育的心。我积极参与,认真探索,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范读与吟诵。。
二、带“自解”头
教师对诗词的解读是个体行为,理应发挥解读个体的能动功能,创造性得开展诗词教学。诗词的语言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教师要深入钻研,质疑问难,细心玩味,才能达到深入透彻的理解。诗词中必要的字、词、句、境,教材虽有注解,教参虽有提示,但是这不等于教师自己的解读,不可原封不动地搬照讲,相反,却可以提出与教参不同的说法。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产生的影响是弊多利少,学生极易养成惰性心理,一旦离开那些教辅用书,便一筹莫展了。况且,有些问题,教辅用书上是没有说明的。如《登高》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来”字为什么不该为“去”呢?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自解。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肤浅了,它有什么生存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诗词教学,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自解,就可以有说服力地要求学生自解,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逐渐远离各种现成的学习资料,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最终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带“自背”头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很多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诗词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老师应让学生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诗词背诵是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诗词的有效方法。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陶冶思想情操,又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呢?我的经验是老师要带头背。咱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或者以背带读,或者与学生一起试背,或者学生背,咱们离开书本听,总之,要求学生背诵的诗词,老师自己先要背得出来。这样,咱们带头背,就会大大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登高》一诗时,就是以背诵代替朗读的。学生兴趣大增,效果很好。读了几遍,学生也会背诵了。
四、带“自用”头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也可以是仿。用了,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用了才能更好得促进学习新知。学用必须结合。一次,我在瓯江畔的一个小镇等车,一边是台风雨后的滚滚江水,一边是凉风吹拂着的梧桐树叶。这时候,正碰上几个学生也要去学校上课,谈话间,我变相引用了杜甫《登高》一诗中的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瓯’江滚滚来”。他们很高兴,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也经常引用一两句诗词。
关于这一点,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他特别推崇崔颢的《黄鹤楼》,对诗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游南京,仿此诗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之,语文老师的自吟、自解、自背、自用是多么重要,这是我在诗词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教师在这四个环节中带好头、做好样,如春风,吹绽花千树;似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与动力就会随之产生。当然,诗词教学,方法多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