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且有趣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引领课堂的教学气氛,帮助教师掌握上课节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现就举几种常见的地理课堂导入方式,希望和广大一线地理教师一起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新课改后,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運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地理课堂很难应对新课该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文科课程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为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地理课程应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而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导入法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践出真知,根据日常教学经验,针对高中地理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导入方式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疑问”课堂导入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交叉,大多是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结果,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疑问”来引入课堂内容,通过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成功的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求知欲。当然,在课堂“疑问”导入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问题,要考虑班级的总体水平,如果对疑问完全做不到好奇心的转化,就要注意疑问是否合适了。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洋流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漂流瓶。中国的漂流瓶能不能飘洋越海到其他国家,它是怎样飘过去的呢?这种问题一下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快就进行了讨论。当答案揭示出来是洋流的时候,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掀起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生活导入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地理课上,插入生活实际情况的导入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发展。而生活实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熟悉感和代入感,那么在烘托课堂气氛的时候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例如,在导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出发。同学们回忆日常饮食有:大米、小麦、土豆、西红柿等一些主食和蔬菜。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可以实施提问。如,我们当地主食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是馒头。那大家会吃米饭吗?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以馒头为主呢?同学们平时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我们这里能够生长吗?等等。在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上学、旅游等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然后把这种交通工具归入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去。孩子们遇见自己熟悉的知识,就会踊跃发言,兴趣盎然,那么课程推进的也就很顺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的深刻了。
三、旧知识复习导入
这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入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上挂下联,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外力作用”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前面我们已学习过内力作用塑造地表的基本骨架,从而使得地表变得凸凹不平,高低错落,那么会不会高山越来越高,洼地愈来愈低呢?显然并非如此,事实上由重力能和太阳能引起的外力作用对地表骨架随时在进行削高填低,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今天五彩缤纷的地形。当然也就自然就引伸出了“外力作用”的地理专业术语,教师借此有利时机,紧接着又设问:什么是外力作用?它有哪些基本形式?每种形式产生相应的什么地表形态?那么它们各形式之间又有着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一连串逻辑性较强的提问,加上教师一一讲授,学生便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教学导入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创新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伏平.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探究,2016(2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导入
新课改后,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運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地理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地理课堂很难应对新课该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文科课程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为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地理课程应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而在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导入法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实践出真知,根据日常教学经验,针对高中地理课堂常见的几种教学导入方式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疑问”课堂导入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交叉,大多是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结果,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疑问”来引入课堂内容,通过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成功的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求知欲。当然,在课堂“疑问”导入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问题,要考虑班级的总体水平,如果对疑问完全做不到好奇心的转化,就要注意疑问是否合适了。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洋流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漂流瓶。中国的漂流瓶能不能飘洋越海到其他国家,它是怎样飘过去的呢?这种问题一下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很快就进行了讨论。当答案揭示出来是洋流的时候,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在这掀起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生活导入法
地理学科是一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地理课上,插入生活实际情况的导入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发展。而生活实例往往会引起学生的熟悉感和代入感,那么在烘托课堂气氛的时候会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例如,在导入“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出发。同学们回忆日常饮食有:大米、小麦、土豆、西红柿等一些主食和蔬菜。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可以实施提问。如,我们当地主食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是馒头。那大家会吃米饭吗?我们这里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以馒头为主呢?同学们平时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我们这里能够生长吗?等等。在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上学、旅游等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然后把这种交通工具归入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去。孩子们遇见自己熟悉的知识,就会踊跃发言,兴趣盎然,那么课程推进的也就很顺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的深刻了。
三、旧知识复习导入
这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新、旧课之间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入语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点的桥梁和纽带,起到上挂下联,温故知新,自然过渡的作用,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外力作用”一节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前面我们已学习过内力作用塑造地表的基本骨架,从而使得地表变得凸凹不平,高低错落,那么会不会高山越来越高,洼地愈来愈低呢?显然并非如此,事实上由重力能和太阳能引起的外力作用对地表骨架随时在进行削高填低,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导致了今天五彩缤纷的地形。当然也就自然就引伸出了“外力作用”的地理专业术语,教师借此有利时机,紧接着又设问:什么是外力作用?它有哪些基本形式?每种形式产生相应的什么地表形态?那么它们各形式之间又有着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一连串逻辑性较强的提问,加上教师一一讲授,学生便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教学导入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教师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创新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郑伏平.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方法探究,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