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坚守雪域高原支教,他们把工作关系转到当地,带着女儿扎根塔公草原,在高原播种希望的格桑花。他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草原旅游,看到了渴求知识的眼睛
胡忠和谢晓君原来是四川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的化学老师和音乐老师。2000年8月,他们夫妇一起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塔公草原旅游。除了欣赏美景,他们还看到了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
两人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胡忠红着眼圈对谢晓君说:“我想来这里支教。”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就这样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前往西康福利学校任教。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胡忠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
胡忠到校后一开始教数学和汉语。孩子们很小,有的一点儿汉语都不懂,他只得从拼音教起。除了教材,胡忠还要教同学们说话,怎么做才算对人有礼貌,怎么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胡忠还搬到男生寝室里,督促他们洗漱、换洗、打扫房间等等。有个小男孩叫香仁,尿床的习惯一直改不掉,每天都要扛着被褥去晒。为了让他养成起夜的习惯,每到凌晨一点胡忠都要下床去叫醒他上厕所。过去教室是小矮房,冬天很冷,胡忠就找板子把漏风的地方堵住,否则没办法上课。
课余时间,胡忠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带孩子们爬山野营、教孩子们唱歌、绘声绘色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思想品德课上,胡忠教孩子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好人”就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胡忠的岗位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教这里的孩子学数学非常难。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又不会说藏语,连说带比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在师资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
有时,胡忠担心学生没听懂,便揣着一摞小纸条,上面写着数学题。他看到学生,就说:“我这儿有道题,你做做看,给你糖吃。”胡忠常把每月300元的补助都用来给孩子们买奖品。
高原上的生活极其艰苦,他因为是一名支教的志愿者,每个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补助。即使后来当上了校长,他也没有工资。胡忠说:“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藏区真的需要教师。”对孩子的付出,让他感到很满足。
谢晓君是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大学生,她多次前去探望,这里的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那些淳朴的藏族孩子深深地打动了她。
2003年,谢晓君申请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学校很缺汉语老师,她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习。她把年仅3岁的女儿也带到了高原上,然而,到了塔公草原她才发现,那里的孩子还处于脱盲阶段,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急迫的。于是,她只能暂时放下音乐,从自然老师、生物老师到语文老师。寒来暑往,谢晓君的双手变得很粗糙,那双弹钢琴的双手不再柔软。
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孩子们像最美的格桑花,幸福地开放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在孩子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回到成都。
2007年2月,实在放不下高原上那些藏族孩子,于是,她把工作关系调进康定县的塔公乡,成为西康福利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并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要一辈子扎根草原。回到塔公乡后,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因刚创办,缺少老师,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孩子们的老师。7岁的女儿也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该学校与胡忠所在的学校相距30多里路,一家人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
草原广阔,朔风劲吹,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海拔4100米,终年积雪,四排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就是木雅祖庆学校简单的校舍。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吹来,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入学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孩子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学校统一服装,老师亲手给孩子们修剪头发,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照顾着小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亲如兄妹。
坚持教好这些藏族牧民的孩子
期末考试结束。吃过午饭,孩子和老师们开始各忙各的。孩子里里外外把教室和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谢晓君在大帐篷里,开始交叉阅卷。又一个学期的教学临近尾声,更因为通过试卷反映出孩子们掌握了新知识,帐篷里洋溢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氛。孩子在上学期还一个汉字都不认得,平均分不过10来分。一年下来,孩子们汉语考试平均分已经到了50多分。
胡文吉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胡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
常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原反应,使夫妻俩的身体每况愈下,谢晓君还患上了严重的背痛病。医生建议留在成都治疗,但是她不回学校,学生们没人教。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12年间,胡忠只回过5次成都,他68岁的妈妈和85岁的外婆相依为命。一提起这些,胡忠忍不住落泪。他目前是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长,是100多名孤儿的“爸爸”。学校就是孤儿的家,即使寒暑假,他也不能离开。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胡忠教过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到2012年,胡忠12年,谢晓君5年的高原生活已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
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是:“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高原的阳光最美,这里的孩子笑容最灿烂,胡忠和谢晓君最喜欢看到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脸,那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胡忠和谢晓君相信:“爱心是幸福的源泉,爱心会传递下去。”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有人说,他们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太阳愈晒,它开得愈灿烂。
草原旅游,看到了渴求知识的眼睛
胡忠和谢晓君原来是四川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的化学老师和音乐老师。2000年8月,他们夫妇一起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塔公草原旅游。除了欣赏美景,他们还看到了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睛。
两人在回成都的车上久久沉默,胡忠红着眼圈对谢晓君说:“我想来这里支教。”谢晓君一把抓住丈夫的手:“你来吧,我支持你。”就这样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前往西康福利学校任教。
坐了一天半的长途汽车,胡忠终于来到了学校所在地。
胡忠到校后一开始教数学和汉语。孩子们很小,有的一点儿汉语都不懂,他只得从拼音教起。除了教材,胡忠还要教同学们说话,怎么做才算对人有礼貌,怎么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胡忠还搬到男生寝室里,督促他们洗漱、换洗、打扫房间等等。有个小男孩叫香仁,尿床的习惯一直改不掉,每天都要扛着被褥去晒。为了让他养成起夜的习惯,每到凌晨一点胡忠都要下床去叫醒他上厕所。过去教室是小矮房,冬天很冷,胡忠就找板子把漏风的地方堵住,否则没办法上课。
课余时间,胡忠当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带孩子们爬山野营、教孩子们唱歌、绘声绘色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思想品德课上,胡忠教孩子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好人”就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胡忠的岗位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教这里的孩子学数学非常难。很多孩子不会说汉语,而他又不会说藏语,连说带比划才勉强把课上下去。在师资非常短缺的西康福利学校,胡忠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
有时,胡忠担心学生没听懂,便揣着一摞小纸条,上面写着数学题。他看到学生,就说:“我这儿有道题,你做做看,给你糖吃。”胡忠常把每月300元的补助都用来给孩子们买奖品。
高原上的生活极其艰苦,他因为是一名支教的志愿者,每个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补助。即使后来当上了校长,他也没有工资。胡忠说:“大城市里并不少我一个,但藏区真的需要教师。”对孩子的付出,让他感到很满足。
谢晓君是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大学生,她多次前去探望,这里的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那些淳朴的藏族孩子深深地打动了她。
2003年,谢晓君申请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学校实行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学校很缺汉语老师,她不是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学习。她把年仅3岁的女儿也带到了高原上,然而,到了塔公草原她才发现,那里的孩子还处于脱盲阶段,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最急迫的。于是,她只能暂时放下音乐,从自然老师、生物老师到语文老师。寒来暑往,谢晓君的双手变得很粗糙,那双弹钢琴的双手不再柔软。
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孩子们像最美的格桑花,幸福地开放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在孩子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回到成都。
2007年2月,实在放不下高原上那些藏族孩子,于是,她把工作关系调进康定县的塔公乡,成为西康福利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并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要一辈子扎根草原。回到塔公乡后,一座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木雅祖庆学校因刚创办,缺少老师,谢晓君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孩子们的老师。7岁的女儿也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该学校与胡忠所在的学校相距30多里路,一家人过起两地分居的生活。
草原广阔,朔风劲吹,康定县塔公乡多饶干目村,海拔4100米,终年积雪,四排活动房屋和一顶白色帐篷,就是木雅祖庆学校简单的校舍。学校没有围墙,从活动房教室的任何一个窗口,都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雅姆雪山。不少教室的窗户关不上,寒风吹来,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
一年级的入学新生以为只要睡醒了就要上课,经常有七八岁的孩子凌晨三四点醒了,就直接跑到教室等老师。谢晓君很是感慨:“他们有着太多的优秀品质,尽管条件这么艰苦,但他们真的拥有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这里的娃娃们身上没有零花钱,也没有零食,学校统一服装,老师亲手给孩子们修剪头发,没有任何东西可攀比。他们之间不会吵架不会打架,年长的孩子照顾着小同学,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亲如兄妹。
坚持教好这些藏族牧民的孩子
期末考试结束。吃过午饭,孩子和老师们开始各忙各的。孩子里里外外把教室和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谢晓君在大帐篷里,开始交叉阅卷。又一个学期的教学临近尾声,更因为通过试卷反映出孩子们掌握了新知识,帐篷里洋溢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氛。孩子在上学期还一个汉字都不认得,平均分不过10来分。一年下来,孩子们汉语考试平均分已经到了50多分。
胡文吉每次春节从成都回学校,都会给同学们带许多礼物,书本、铅笔、糖果,应有尽有。女儿的很多举动让谢晓君很欣慰,只要和妈妈住在一起,胡文吉一定会早早上床给妈妈暖被窝。回到成都家里,她会主动帮奶奶和外公外婆做家务。
常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原反应,使夫妻俩的身体每况愈下,谢晓君还患上了严重的背痛病。医生建议留在成都治疗,但是她不回学校,学生们没人教。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12年间,胡忠只回过5次成都,他68岁的妈妈和85岁的外婆相依为命。一提起这些,胡忠忍不住落泪。他目前是西康福利学校的校长,是100多名孤儿的“爸爸”。学校就是孤儿的家,即使寒暑假,他也不能离开。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胡忠教过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到2012年,胡忠12年,谢晓君5年的高原生活已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印记,脸颊上是两朵鲜艳的高原红。
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举行。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的颁奖词是:“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高原的阳光最美,这里的孩子笑容最灿烂,胡忠和谢晓君最喜欢看到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脸,那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胡忠和谢晓君相信:“爱心是幸福的源泉,爱心会传递下去。”他们会继续坚守在高原,把这份爱延续下去。
有人说,他们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太阳愈晒,它开得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