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正益,重庆市江津区三口初级中学校长。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从2000年2月至今,先后参加“全国中学思想政治骨干教师进修班”、“全国首届科研型骨干校长培训班”和“重庆市首届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是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文明市民、江津区首批中学骨干校长、江津区先进教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个人博客“关注农村教育”2006年获全国教育特色主题网站一等奖。
撰写的各种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有十余次获重庆市一、二、三等奖,有近20篇文章相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教育科研》、《今日教育》、《当代党员》、《教师继续教育通迅》等报刊上公开发表。
热心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完成《课程与教育论》专业学习,热衷于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并积极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特聘教师,为历界校长培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班,都作了专题讲座;是重庆市教育学院教学一线专家组成员,曾两次为该院校主办的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重庆市督导骨干干训班授课。先后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名校校长纵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峰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育学会第十七次年会——“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并在这三次会上作大会专题发言。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作了许多推进工作。一是推动“重庆市第二片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片区教研会”现场观摩活动,并作题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成长化蛹成蝶,远程教育加速学校发展推陈出新”的专题发言;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作题为“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专题发言。二是作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教学研究课题组主研人员,并执笔撰写了《重庆市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教学管理的意见》指导性文件。
早在2003年,您就建起了个人博客“关注农村教育”(www.blogcn.com/user/dengzhengyi),被誉为中国校长博客第一人。在建立博客之初,您积极引导学校教师参与博客,博客给您个人以及您的学校带来了哪些改变?网络书签、Blog、Moodle等社会性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否能够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
邓正益:我于2003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至今,已有170余篇日志,80%以上是自己对农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006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在我的影响下,三口中学现90%以上的教师有自己的博客,网上的“三口中学教师博客群”(http://www.cqjjsk.com/blog/)已成为我校一张极具特色的名片,其中点击率在10万人次以上的就有5人,最多的已达18万人次,韩梅老师的博客“关注成长历程”在2007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博客一等奖。现在,我校教师课余时间写博客、读博客已是蔚然成风。
博客给我和学校带来的是“思想和活力”,首先通过博客,让教师们更乐于上网、乐于学习、乐于与同行交往,学习与交往的结果是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其次有了博客这一平台,引领教师们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们在对教学进行反思、对教育事件进行微型研究的过程中,启迪了心智,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其三,教师们有了博客,也就有了展示自己才智的平台,有了与人交往的“见面礼”,为了能表现最好的自我,学习的热情高了,分析问题的角度广了,写出的文章更有文采了。
学校有了众多写博客、读博客的老师,活力增强了,教师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从2003年底至今,我校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已有6人次获全国一等奖,16人次获重庆市(省级)一、二等奖,近100人次获江津区级各种奖励。
网络书签、Blog、Wiki等Web2.0技术我个人有所涉猎,我认为这些技术给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期待:低技术门槛,适合农村教师和学生学习运用;低成本,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潮流却无需额外增加费用;社会性,这是Web2.0最美妙的地方,通过它们,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能利用互联网飞跃地域的藩篱。世界正在变平,这正是农村孩子们的新机会。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部分中西部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观。面对新技术、新理念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您认为农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邓正益:重庆市是全国率先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地区之一,这个项目的启动,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现状。我们江津区2004年已全面开启了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首先,我认为农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观念,尤其是校长的观念。
其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教育信息化也只是一些学校的噱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农村现代远教工程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就目前看来远教工作似乎只是电教部门的独角戏。地方课改、教师继续教育都没有实质性考虑远程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
(1)师资培训方面,缺乏有效措施,整体师资素质水平远不能达到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即便是区县教研机构、电教馆也缺乏远教方面的专门人才,何况农村学校。
(2)在数字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资源内容有城市化倾向,不适应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特点;二是教学内容多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蓝本编制,不适应现在对教材多元化选择的实际;三是缺少针对性很强的地方教学资源。
(3)在经费方面,现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硬件设备设施的添置和维护维修、上互联网的线路租用费等没有保障。
(4)还需建立配套的评估监督机制。远教工作一般都是由电教馆单一进行管理,政府督导室、教研室等机构,还没有将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对学校的整体评估体系中来。由于缺乏制约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学校推广使用的积极性。这也影响到了对从事远教的工作人员的评价。
(5)技术服务和硬件维护维修方面,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的支持,还需进一步规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由此带来的“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问题值得深思。结合贵校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您认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否是解决“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
邓正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缩小“数字鸿沟”的一个途径,农村远程教育的开通,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上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能开齐等问题,还可以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会信息技术,可以上互联网开扩眼界,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与校的互助,让优质学校引领薄弱学校共同前行等。以上这些,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解决了教育公平中的一些问题。
新契机带来了希望和机遇。面对业已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并从中得到了收获,也看到了希望。
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结合:校长带头开放思想,看淡短期效益,把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放在首位,诸如经费和评价机制等客观的因素就不会成为障碍。
采用天网与地网结合:用互联网资源弥补卫星下载资源的不足。
本地开发与共享相结合:联合本地区学校开发地方性教育数字资源,并互相共享,也弥补了卫星下载资源的不足。
人才引进和租用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专门人才,条件欠缺的学校可以租用其他学校的人才。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编制、待遇等一系列问题。
师资培训和科研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将广大教师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需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积累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新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经验。除了组织专门的远教应用培训外,还要把教育科研和教师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先让教师成为新型的学习者,转变教师的观念,才能让远教资源被积极地利用起来。
撰写的各种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有十余次获重庆市一、二、三等奖,有近20篇文章相继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脑教育报》、《教育科研》、《今日教育》、《当代党员》、《教师继续教育通迅》等报刊上公开发表。
热心教育理论研究,广泛参与学术交流。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完成《课程与教育论》专业学习,热衷于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并积极宣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江津区教师进修学院特聘教师,为历界校长培训、主任培训、新教师培训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班,都作了专题讲座;是重庆市教育学院教学一线专家组成员,曾两次为该院校主办的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重庆市督导骨干干训班授课。先后参加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名校校长纵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峰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教育学会第十七次年会——“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并在这三次会上作大会专题发言。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作了许多推进工作。一是推动“重庆市第二片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片区教研会”现场观摩活动,并作题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成长化蛹成蝶,远程教育加速学校发展推陈出新”的专题发言;在“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培训会”上作题为“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专题发言。二是作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教学研究课题组主研人员,并执笔撰写了《重庆市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教学管理的意见》指导性文件。
早在2003年,您就建起了个人博客“关注农村教育”(www.blogcn.com/user/dengzhengyi),被誉为中国校长博客第一人。在建立博客之初,您积极引导学校教师参与博客,博客给您个人以及您的学校带来了哪些改变?网络书签、Blog、Moodle等社会性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否能够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
邓正益:我于2003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至今,已有170余篇日志,80%以上是自己对农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2006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在我的影响下,三口中学现90%以上的教师有自己的博客,网上的“三口中学教师博客群”(http://www.cqjjsk.com/blog/)已成为我校一张极具特色的名片,其中点击率在10万人次以上的就有5人,最多的已达18万人次,韩梅老师的博客“关注成长历程”在2007年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博客一等奖。现在,我校教师课余时间写博客、读博客已是蔚然成风。
博客给我和学校带来的是“思想和活力”,首先通过博客,让教师们更乐于上网、乐于学习、乐于与同行交往,学习与交往的结果是改变人的思想和观念,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其次有了博客这一平台,引领教师们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他们在对教学进行反思、对教育事件进行微型研究的过程中,启迪了心智,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其三,教师们有了博客,也就有了展示自己才智的平台,有了与人交往的“见面礼”,为了能表现最好的自我,学习的热情高了,分析问题的角度广了,写出的文章更有文采了。
学校有了众多写博客、读博客的老师,活力增强了,教师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从2003年底至今,我校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大赛、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已有6人次获全国一等奖,16人次获重庆市(省级)一、二等奖,近100人次获江津区级各种奖励。
网络书签、Blog、Wiki等Web2.0技术我个人有所涉猎,我认为这些技术给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期待:低技术门槛,适合农村教师和学生学习运用;低成本,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潮流却无需额外增加费用;社会性,这是Web2.0最美妙的地方,通过它们,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能利用互联网飞跃地域的藩篱。世界正在变平,这正是农村孩子们的新机会。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部分中西部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观。面对新技术、新理念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综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您认为农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呢?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邓正益:重庆市是全国率先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地区之一,这个项目的启动,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现状。我们江津区2004年已全面开启了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首先,我认为农村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观念,尤其是校长的观念。
其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教育信息化也只是一些学校的噱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农村现代远教工程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就目前看来远教工作似乎只是电教部门的独角戏。地方课改、教师继续教育都没有实质性考虑远程教育。问题是多方面的:
(1)师资培训方面,缺乏有效措施,整体师资素质水平远不能达到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即便是区县教研机构、电教馆也缺乏远教方面的专门人才,何况农村学校。
(2)在数字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资源内容有城市化倾向,不适应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特点;二是教学内容多以人教版教科书为蓝本编制,不适应现在对教材多元化选择的实际;三是缺少针对性很强的地方教学资源。
(3)在经费方面,现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教师培训、资源库建设、硬件设备设施的添置和维护维修、上互联网的线路租用费等没有保障。
(4)还需建立配套的评估监督机制。远教工作一般都是由电教馆单一进行管理,政府督导室、教研室等机构,还没有将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对学校的整体评估体系中来。由于缺乏制约和激励机制,影响了学校推广使用的积极性。这也影响到了对从事远教的工作人员的评价。
(5)技术服务和硬件维护维修方面,缺乏专门的服务机构的支持,还需进一步规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由此带来的“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问题值得深思。结合贵校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您认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否是解决“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
邓正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缩小“数字鸿沟”的一个途径,农村远程教育的开通,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上教学点)师资力量薄弱、学科不能开齐等问题,还可以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会信息技术,可以上互联网开扩眼界,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与校的互助,让优质学校引领薄弱学校共同前行等。以上这些,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解决了教育公平中的一些问题。
新契机带来了希望和机遇。面对业已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并从中得到了收获,也看到了希望。
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结合:校长带头开放思想,看淡短期效益,把学生的未来、学校的未来放在首位,诸如经费和评价机制等客观的因素就不会成为障碍。
采用天网与地网结合:用互联网资源弥补卫星下载资源的不足。
本地开发与共享相结合:联合本地区学校开发地方性教育数字资源,并互相共享,也弥补了卫星下载资源的不足。
人才引进和租用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专门人才,条件欠缺的学校可以租用其他学校的人才。这样可以解决师资、编制、待遇等一系列问题。
师资培训和科研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将广大教师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需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积累经验教训,共同探索新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经验。除了组织专门的远教应用培训外,还要把教育科研和教师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先让教师成为新型的学习者,转变教师的观念,才能让远教资源被积极地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