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新课标》指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
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国家把部分教材补充和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落实课程。
神奇美妙的大自然,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可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野草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等。可把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把它转变成美丽的图画或是装饰品,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如教学泥塑时,我立刻想到乡下孩子的难处,别说黏土的价钱,他们看都没看到过黏土,让他们到哪去买黏土?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站在教学楼上,我看向校园外的田野,一个大胆的想法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何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于是,我课前请家长帮忙,挖了一大袋河边的烂泥,把它运到一个宽阔的空地上,把课堂搬到了校外。孩子们看到这一大袋的烂泥时非常兴奋,情绪高涨。我引导孩子们摔打、揉捏烂泥,把泥土做熟,让他们充分感受泥性,同时给他们讲解泥塑的知识。在孩子们尽情地玩乐之中,我依据他们摔打出来的泥坯的形状,在上面用棍子戳个洞,点个点,加一块,去掉一个角,再引导孩子去联想,它像什么?可以如何改善?他们讨论着,尝试着。不一会就做出了一件件鲜活的作品,如假山石、珊瑚、荷花等,真是形态各异,异彩纷呈。
借助泥塑课的成功,玩沙去就轻松多了。我借助本土资源的优势,把“玩沙去”改成“玩泥去”,让孩子在尽情地游戏中去感悟学习这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寓教于玩。他们用泥堆出了房子、城堡、金字塔……
二、巧妙借助自然资源,完善课程。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可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物引进课堂,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
如,秋天的时候,面对地上沙沙作响的各色树叶,我和孩子们有了材料。细细的叶脉可以做昆虫的翅膀、鱼的尾巴,还可以做成狐狸,或是其他有趣的事物,大的叶子可以进行撕、剪、修整,小的叶子可以做鸟和昆虫的眼睛……经过这些拼贴撕剪,一幅幅孩子们用树叶做的贴画展现于眼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等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借助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材料,让孩子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发挥想象,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材料工具都来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对于教师来说也有好处,不用再在上课时挖空心思地琢磨,怎么样才能选材新颖不落俗套,而且对孩子又不失教育的意义,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一定的本领、技巧。一举两得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在美术教学中完全不需要再做一些舍近求远的事,何乐而不为之呢?
三、充分依托自然资源,超越课程。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
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淡化说教痕迹,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如: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想象力、创造力自由发挥。
总之,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国家把部分教材补充和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落实课程。
神奇美妙的大自然,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可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野草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瓜果、蔬菜等。可把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积极地了解和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把它转变成美丽的图画或是装饰品,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如教学泥塑时,我立刻想到乡下孩子的难处,别说黏土的价钱,他们看都没看到过黏土,让他们到哪去买黏土?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站在教学楼上,我看向校园外的田野,一个大胆的想法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何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教学。于是,我课前请家长帮忙,挖了一大袋河边的烂泥,把它运到一个宽阔的空地上,把课堂搬到了校外。孩子们看到这一大袋的烂泥时非常兴奋,情绪高涨。我引导孩子们摔打、揉捏烂泥,把泥土做熟,让他们充分感受泥性,同时给他们讲解泥塑的知识。在孩子们尽情地玩乐之中,我依据他们摔打出来的泥坯的形状,在上面用棍子戳个洞,点个点,加一块,去掉一个角,再引导孩子去联想,它像什么?可以如何改善?他们讨论着,尝试着。不一会就做出了一件件鲜活的作品,如假山石、珊瑚、荷花等,真是形态各异,异彩纷呈。
借助泥塑课的成功,玩沙去就轻松多了。我借助本土资源的优势,把“玩沙去”改成“玩泥去”,让孩子在尽情地游戏中去感悟学习这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寓教于玩。他们用泥堆出了房子、城堡、金字塔……
二、巧妙借助自然资源,完善课程。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可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物引进课堂,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
如,秋天的时候,面对地上沙沙作响的各色树叶,我和孩子们有了材料。细细的叶脉可以做昆虫的翅膀、鱼的尾巴,还可以做成狐狸,或是其他有趣的事物,大的叶子可以进行撕、剪、修整,小的叶子可以做鸟和昆虫的眼睛……经过这些拼贴撕剪,一幅幅孩子们用树叶做的贴画展现于眼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农村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书里压平,阴干备用。美术课上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工具,然后指导学生在画纸上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与此雷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等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借助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材料,让孩子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发挥想象,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材料工具都来源于生活,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对于教师来说也有好处,不用再在上课时挖空心思地琢磨,怎么样才能选材新颖不落俗套,而且对孩子又不失教育的意义,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一定的本领、技巧。一举两得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在美术教学中完全不需要再做一些舍近求远的事,何乐而不为之呢?
三、充分依托自然资源,超越课程。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感受美术的活力与趣味。
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可以多设计以活动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模式,淡化说教痕迹,注重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如: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想象力、创造力自由发挥。
总之,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