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教学的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un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压缩了教学时间,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完成单元所有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完成教学和写作提供了有效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现代诗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曾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课程标准,为语文资源整合教学明确了思路和方向。虽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但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既能够给学生留出空白,也能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以自学为主的有效课堂策略。
  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在不同的课文之间建立链接。比如说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单元(综合性学习)之间;或者将一个单元和单元之间的数篇课文归纳成不同的课型(精读、略读、自主、拓展课型、写作、阅读等);也可以是同类信息整合,比如相同文体、文本写作特色整合后,来实施教学,都是课程资源的整合。这里重点阐述课程资源整合对以后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因为“整合”是目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重大研究对象。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从科学核心素养目标出发,对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必要的归纳、精简、调整、加工,使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成为可能,文章基于单元诗歌教学为例。
  一、现代诗歌整合教学的内容
  现代诗歌的整合(以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为例),主要以写作背景和选取意象为点来整合。诗歌《雨说》和《星星变奏曲》写作时代背景相同,《雨说》写于1979年,《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1979年十年浩劫结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经历灾难和挫折之后眼前一片茫然失去方向。因此对“文革”时期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了自己质朴的愿望,写下了这些诗。同时都选取某一事物为象征意义,《雨说》中对“雨”的象征,《星星变奏曲》以“星星”为意象。前者着重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后者着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虽有区别,但主体都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本单元诗歌以“雪”“雨”“星星”“蝈蝈和蛐蛐”“夜”这些意象为诗歌写作的源泉,都来自于大自然的现象。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以“雨的诉说”为主题,要求:我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致,请你选择某一季节中的我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节选语文教材)。
  二、现代诗歌整合后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实践的:《雨说》和《星星变奏曲》重点放在品读和赏析中,以活动为中心展开,而教学背景和下一节课相同,可以带动下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案例如下:
  (一)部分《雨说》教学
  1.读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定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并纠正字音。请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剩余同学边听边就诗歌的重音、停顿等方面批点圈画,感受诗歌中洋溢着的节奏、音乐美。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配乐朗读。PPT播放舒伯特的乐曲——《小夜曲》,伴随音乐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意境。然后让个别学生说一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
  本环节设计说明:课文通过读开篇,也就是由读入境,把握基调,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诗歌意境的钥匙。
  2.品雨(欣赏品味)
  活动一:聆听雨的诉说(听雨)。让个别学生朗读诗歌,其余学生聆听雨的诉说和倾吐。想象、感悟诗歌中,雨说了什么。
  活动二:诉说对雨的理解。
  3.说说雨中的诗情画意。教师谈话:诗歌中的雨不管来临还是过去,都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大家看到了吗?从中领会到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品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出这份诗情、这种画意。学生分四到六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仿照句式,以意象为中心,另写一种事物。
  4.说说雨的深情厚意。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它的这种深情厚意。请同学们用这样的“ 的雨, ”句式,填写恰当的词语,感受雨的这种深情厚意。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重点抓住诗歌第一节和第五节部分内容,比较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的变化,挖掘探究雨说的象征意义。这时,教师进行作者及背景简介,联系诗歌的副标题,提示学生思考为儿童而歌的原因。
  设计说明:由读到再读以及到品味语言、领悟诗意;美点的寻找疑难的解答,都是通过问题的预设中对话教学和活动教学相结合。
  5.赏雨(升华情感)。继续PPT播放舒伯特的乐曲——《小夜曲》,同学们伴随音乐节奏激情澎湃地朗读全诗。
  活动三:说话训练: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行诗说出来。
  (二)部分《星星变奏曲》教学
  节选自《初中优秀教案》
  1.继续研读诗歌,意境理解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圈画出能够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教师讲解点拨明确:诗歌中的“星星”象征的是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比较两节诗的语言和结构有什么异同。
  2.读诗歌,品味语言
  活动一:寻美点。读第一节里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向同学或者老师推荐,谈一谈喜欢的理由。学生之间交流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相机对话。
  活动二:解疑难。读二节,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分两组,一组质疑,一组回答)   师生小结诗歌的特点。
  3.迁移延伸
  活动三:现美点。归纳整理,积累诗歌的优美语句,例如叠词、修饰语、精妙语句等,鼓励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挖掘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活动四:学习了本诗的语言特点后,写一首简短的小诗。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部分内容,把《雨说》第二部分和《星星变奏曲》第三部分整合是基于读的基础来整合教学资源的;读的形式是多样的,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以及读后点评,感受诗歌特点和情感基调;《雨说》第三部分和《星星变奏曲》第四部分是基于言语的品味来整合的;语言的品味主要是品语言、品内容、品意象、品情感、品美点、品画面、品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雨说》第四部分和《星星变奏曲》第五部分是基于读写训练来整合;主要摘抄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以此挖掘课文资源;然后写句子、写话、写诗来抒发自己的不同情感和对课文的理解;整合后通过读、品、写三个环节为主线贯穿在诗歌教学中。
  虽然教学内容不大相同,但贯穿教学的主线都是相同的,以读、品味语言和写作为主,来展开教学,通过活动寻美点、书写优美语句表达对诗歌整体的掌握;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通过写诗来延伸引用知识。這样一来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和《夜》就通过感受语言和大自然的美,来展开想象。还是通过活动来教学,但学生已经掌握,不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笔者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三)部分《蝈蝈与蛐蛐》和《夜》教学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象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来表达。鼓励学生积极想象。
  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
  整合后直接就可以上一个梯度,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的热情。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对大自然的优美诉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感受;这样自然过渡到综合性学习当中,把有效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写作当中。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也可以亲自到户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有效激发写作情感。
  这样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压缩了教学时间,实现了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完成单元所有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有效整合了教学资源,还能激发学生写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空间,符合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兼论真语文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J]. 语文建设,2015(34).
  [3]邓玲. 对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操作策略的解读[J]. 基础教育研究,2017(7).
  [4]任志鸿.初中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2.
  [5]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作为新型教学工具,凭借其快、精、准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学生的接受度普遍较高。识字课程是学生们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之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打破陈规,把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本文就将结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阐释互联网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试对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育;
【摘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实施养成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学校希望能够建立起理想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获得务实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四有”的角度来对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务实追求进行探索,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四有”;小学语文;理想课堂;务实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
“共能”“异能”是福建师大文学院潘苇杭与潘新和二位先生在《写作“共能”“异能”论——“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点》(《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以下简称“潘文”)一文中使用的两个重要术语。潘文说:“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潘文同时指出:“教师应因材施
【摘要】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群、一个特殊的不可忽视的教育对象。本文在探讨了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三项心理维护的措施。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维护;真诚;书面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离婚率的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是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我们鼓励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课内阅读如何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也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三打白骨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过程】  片段一  .......  师:
【摘要】初中的孩子是调皮的,其实他们有时并无恶意,只觉得好玩。那么,就需要老师开动脑筋,发挥智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己之矛攻己之盾”,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创造,这才会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关键词】作文;爱;尊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随着微博、微信的层出不穷,人们也进入了微时代。学生的视野、思维、接触新事物的途径
【摘要】作为小学生,要想真正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含义,需要通过有效的朗读才能实现,朗读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  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对朗读不是很感兴趣,也就是没有热情,即使有热情也非常低。因此,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这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以往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教师为主导,老师“讲”课文而学生听课文,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朗读,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无法建构起“意义对话”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的根系已逐渐深入到教育新时代的土壤,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与束缚,导致教育的百花园呈现出知识硕果累累,而彰显灿烂生命的语言之美、情感之花、智慧之光黯然失色的痛心景象。那么,教学中如何发挥语言的评价功能、品悟知识传达的情感、洞察文字背后潜藏的智慧呢?在近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潜心研究中,我总结出“重评价、重情感、重智慧”的“三重”教學法,优化了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
【摘要】我们一直强调课堂的教学应是“生成”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表现。然而,我也认为高效的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课堂预设。只有合理、充分预设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受到预设的限制,而让课堂失去灵动性。  【关键词】预设;生成;效率;灵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礼记·中庸》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亦如此。本学期我校开展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