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盛京银行的实际业务,论述中在“互联网 农业”时代银行服务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重点从移动金融、农业担保等方面介绍了农村消除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移动金融,互联网 ,农业,手机银行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62
1 “互联网 农业”的兴起
“互联网 ”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带给了农业智能化的浪潮,农业智能化是以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为接入点,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预测防范能力。
同时,互联网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行业给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1]。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已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2]。农产品电商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新鲜度高的农产品。“互联网 农业”提升了网民的农业感知度,也带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信息素质。
“互联网 农业”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3]
综上所述,目前的“互联网 农业”有3种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3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而在“互联网 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助力护航功能尤为突出,农业贷款、投资融资、在线支付等业务要深入“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细枝末节。
2 农村的“金融排斥”对“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阻碍
“互联网 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加大,推动了生产资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农村存在的“金融排斥”不利于“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
2.1 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用户分散,网点设置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问题。同时,各种地理、文化、用户数量、用户习惯等问题导致了借贷之间的风险,种种困难势必抑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产生金融排斥。而互联网 的兴起,使得网络借贷风行,影响了传统银行的利差收入。
2.2 金融服务供给模式较为单一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性,对金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部分金融机构未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推出的服务仅停留在统一制订产品、统一授权、统一销售的层面,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采取不同营销措施或贷款优惠政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不足,不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 农业”面临的巨大金融风险
农村文化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 农业”下金融创新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长期以来,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民间融资的成长和壮大,扩大了市场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的传递和蔓延;“互联网 农业”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并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也增强了风险的破坏力;农村金融质押面临的特质性风险。这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的同质性、季节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还款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同时由于农村征信系统信息不完善,信用环境较差,无法有效约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加之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不愿理性还款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3 多种金融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的“金融排斥”
在“互联网 农业”时代,克服农村的金融排斥,可供选择的基本途径有2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密度,开展“村村通”服务;发展无分支网点银行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克服金融服务的空间障碍,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ATM机、代理银行等。以下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
3.1 便捷的信息推送方式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近年来盛京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短信平台、电视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对于缓解农村地理金融排斥、扩大金融普惠程度展现了重要作用。
3.1.1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随时自助完成账户查询、转账、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理财购买等交易。盛京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了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只要携带互联网手机,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轻松管理账户、打理财务、缴纳费用。[4]。
3.1.2 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是银行利用通讯和网络通道向客户发送电子信息的信息转发平台,盛京银行的短信平台业务实现了反应快、精确性高、蔓延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特点。短信的传播可实现任意地点即时接发消息,直达接收者手机,强制性阅读,时效性强,可一对多发送,阅读率高。接收者更可信息随身保存,随时咨询,可反复阅读,并可转发给他人。
3.1.3 电视银行
目前,农村电视普及率远远高于广播、报纸等其他信息发送方式,电视银行就是通过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为电视用户提供即时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使农民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公共事业缴费、银行资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3.2 农村移动支付“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支付、结算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强。银行通过推广安装客户端软件,为农村用户提供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信用度良好的高端用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如信贷、租赁、票据、理财、保险等)。盛京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为农村商户及支付客户提供电子渠道资金支付结算服务,支付渠道覆盖互联网、移动电话以及数字电视等各个电子渠道。商户涉及客票、第三方支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多个领域。
3.3 农村特色化理财业务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盛京银行自2009年创新推出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目前已涵盖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系列、智赢系列以及稳盈系列。面向客户群已包含普通客户、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企业客户、同业客户等,运行至今以其品种丰富、渠道便捷、手续简便、及时到账、运行稳定、定制服务等特点赢得客户的口碑与市场的认可。针对农业用户,盛京银行将金融理财产品的起点就可以分别设计成1万~3万元、3万~5万元、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元以上等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设计不同的收益率、资金周期等,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投资理财的乐趣。
3.4 网络贷款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P2P网贷是指个体与个体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点对点问信息交互和资金借贷的过程。P2P网上贷款平台作为金融中介的替代模式,可以在填补金融普惠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低收人人群通过采用网上借贷平台技术进行企业融资,可以增进金融普惠。
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为1263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全国除西藏无平台外,每个省份都有P2P平台[5]。盛京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实施了零转账手续费政策,实现了针对各个P2P平台的自由转账,积极辅助农村用户参与P2P的网贷活动。
3.5 众筹融资平台对“互联网 农业”作用
众筹可以解释为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以团购 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的基本规则有3个:每个项目设定筹资目标和筹资天数;在设定天数内,达到目标金额即成功,发起人即可获得资金支持;在设定天数内,未达到目标金额时,项目筹资失败,已获资金需全部退还支持者;众筹有回报,所有支持者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同时,众筹的管理平台会从募资成功的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通常来讲,农业众筹的做法是,农场(农村合作社)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在众筹网站止发起一个项目,大家先众筹资金,然后农场根据需求进行种梢,等农产品成熟了,再进行配送,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中,即形成了农产品的预售。目前尚未有银行参与此类服务,但以传统期货市场的理念,我国的银行业可以在农业众筹服务中拓展自营交易、经纪交易等业务。
4 结束语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变革的压力,金融服务只有通过更宽泛、更便捷的手段才能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这里,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来说,移动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的稳定对于国民经济命脉有着关键的作用,优质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将助力互联网 农业的健康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谓是一片光明。相信随着农业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的金融排斥等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的发展也会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141945.html.2013-12-14.
[2]互联网 农业的五大流派及未来方向[EB/OL].http://majihua.baijia.baidu.com/article/57209.
[3]“互联网 ”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OL].https://www.touzi.com/news/065066-6052.html.
[4]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675Uw-rgO5_A2rvpp7yf_6GR8R9-5YJzPi6A1aU_SkZyljz-PdGYv7_jHim4iCHXHewpiOjK6LaHsVyPjJW-q.
[5]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EB/OL].http://news.xinhua08.com/a/20140802/1365025.shtml#g1365033=1.
作者简介:王玥(1984-),女,汉族,辽宁沈阳市人,助理翻译,研究方向:金融学,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移动金融,互联网 ,农业,手机银行
中图分类号: F8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62
1 “互联网 农业”的兴起
“互联网 ”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带给了农业智能化的浪潮,农业智能化是以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为接入点,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预测防范能力。
同时,互联网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行业给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1]。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已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2]。农产品电商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新鲜度高的农产品。“互联网 农业”提升了网民的农业感知度,也带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信息素质。
“互联网 农业”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3]
综上所述,目前的“互联网 农业”有3种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3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而在“互联网 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助力护航功能尤为突出,农业贷款、投资融资、在线支付等业务要深入“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细枝末节。
2 农村的“金融排斥”对“互联网 农业”发展的阻碍
“互联网 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加大,推动了生产资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农村存在的“金融排斥”不利于“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
2.1 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用户分散,网点设置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问题。同时,各种地理、文化、用户数量、用户习惯等问题导致了借贷之间的风险,种种困难势必抑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产生金融排斥。而互联网 的兴起,使得网络借贷风行,影响了传统银行的利差收入。
2.2 金融服务供给模式较为单一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性,对金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部分金融机构未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推出的服务仅停留在统一制订产品、统一授权、统一销售的层面,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采取不同营销措施或贷款优惠政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不足,不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 农业”面临的巨大金融风险
农村文化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 农业”下金融创新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长期以来,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民间融资的成长和壮大,扩大了市场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的传递和蔓延;“互联网 农业”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并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也增强了风险的破坏力;农村金融质押面临的特质性风险。这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的同质性、季节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还款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同时由于农村征信系统信息不完善,信用环境较差,无法有效约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加之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不愿理性还款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3 多种金融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的“金融排斥”
在“互联网 农业”时代,克服农村的金融排斥,可供选择的基本途径有2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密度,开展“村村通”服务;发展无分支网点银行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克服金融服务的空间障碍,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ATM机、代理银行等。以下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
3.1 便捷的信息推送方式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近年来盛京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短信平台、电视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对于缓解农村地理金融排斥、扩大金融普惠程度展现了重要作用。
3.1.1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随时自助完成账户查询、转账、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理财购买等交易。盛京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了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只要携带互联网手机,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轻松管理账户、打理财务、缴纳费用。[4]。
3.1.2 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是银行利用通讯和网络通道向客户发送电子信息的信息转发平台,盛京银行的短信平台业务实现了反应快、精确性高、蔓延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特点。短信的传播可实现任意地点即时接发消息,直达接收者手机,强制性阅读,时效性强,可一对多发送,阅读率高。接收者更可信息随身保存,随时咨询,可反复阅读,并可转发给他人。
3.1.3 电视银行
目前,农村电视普及率远远高于广播、报纸等其他信息发送方式,电视银行就是通过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为电视用户提供即时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使农民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公共事业缴费、银行资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3.2 农村移动支付“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支付、结算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强。银行通过推广安装客户端软件,为农村用户提供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信用度良好的高端用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如信贷、租赁、票据、理财、保险等)。盛京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为农村商户及支付客户提供电子渠道资金支付结算服务,支付渠道覆盖互联网、移动电话以及数字电视等各个电子渠道。商户涉及客票、第三方支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多个领域。
3.3 农村特色化理财业务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盛京银行自2009年创新推出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目前已涵盖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系列、智赢系列以及稳盈系列。面向客户群已包含普通客户、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企业客户、同业客户等,运行至今以其品种丰富、渠道便捷、手续简便、及时到账、运行稳定、定制服务等特点赢得客户的口碑与市场的认可。针对农业用户,盛京银行将金融理财产品的起点就可以分别设计成1万~3万元、3万~5万元、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元以上等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设计不同的收益率、资金周期等,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投资理财的乐趣。
3.4 网络贷款对“互联网 农业”的作用
P2P网贷是指个体与个体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点对点问信息交互和资金借贷的过程。P2P网上贷款平台作为金融中介的替代模式,可以在填补金融普惠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低收人人群通过采用网上借贷平台技术进行企业融资,可以增进金融普惠。
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为1263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全国除西藏无平台外,每个省份都有P2P平台[5]。盛京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实施了零转账手续费政策,实现了针对各个P2P平台的自由转账,积极辅助农村用户参与P2P的网贷活动。
3.5 众筹融资平台对“互联网 农业”作用
众筹可以解释为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以团购 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的基本规则有3个:每个项目设定筹资目标和筹资天数;在设定天数内,达到目标金额即成功,发起人即可获得资金支持;在设定天数内,未达到目标金额时,项目筹资失败,已获资金需全部退还支持者;众筹有回报,所有支持者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同时,众筹的管理平台会从募资成功的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通常来讲,农业众筹的做法是,农场(农村合作社)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在众筹网站止发起一个项目,大家先众筹资金,然后农场根据需求进行种梢,等农产品成熟了,再进行配送,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中,即形成了农产品的预售。目前尚未有银行参与此类服务,但以传统期货市场的理念,我国的银行业可以在农业众筹服务中拓展自营交易、经纪交易等业务。
4 结束语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变革的压力,金融服务只有通过更宽泛、更便捷的手段才能更好的为农业发展服务。这里,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同时,对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农业来说,移动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的稳定对于国民经济命脉有着关键的作用,优质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将助力互联网 农业的健康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谓是一片光明。相信随着农业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的金融排斥等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的发展也会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EB/OL].http://b2b.toocle.com/detail--6141945.html.2013-12-14.
[2]互联网 农业的五大流派及未来方向[EB/OL].http://majihua.baijia.baidu.com/article/57209.
[3]“互联网 ”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OL].https://www.touzi.com/news/065066-6052.html.
[4]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675Uw-rgO5_A2rvpp7yf_6GR8R9-5YJzPi6A1aU_SkZyljz-PdGYv7_jHim4iCHXHewpiOjK6LaHsVyPjJW-q.
[5]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EB/OL].http://news.xinhua08.com/a/20140802/1365025.shtml#g1365033=1.
作者简介:王玥(1984-),女,汉族,辽宁沈阳市人,助理翻译,研究方向:金融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