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 21 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创新 兴趣 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格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我创设满池荷花盛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让学生具体描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从多角度描述荷叶的多,按花开的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叶荷花的整体美。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中,学生会进行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描述:如荷花未开、半开、全开的形态各异,以及绿叶红花的相互映衬,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
四、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 兴趣 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称象》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这一问,顿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也变得更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人能上能下。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造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格式。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我创设满池荷花盛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朗读课文观赏荷花挨挨挤挤,荷花全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的形态,让学生具体描述。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从多角度描述荷叶的多,按花开的不同程度描述荷花的美,还能概括性地描述满池荷叶荷花的整体美。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中,学生会进行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描述:如荷花未开、半开、全开的形态各异,以及绿叶红花的相互映衬,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三、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好奇心,大家七嘴八舌,积极讲自己独特的见解,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
四、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我充分利用课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超越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的欲望,敢问、多思、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