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小学校园环境优美,面积宽阔,学生活泼好动,经常会发生学生磕掉牙、摔破头的事件。负责学生安全工作的德育主任几番思考后,想出了一个方案,方案美其名曰“安静的课间”。
方案规定,学生在课间时间不准奔跑,有急事只能快走,上厕所要走地板缝线,不准两人并行,必须排成一队。因为学校较大,厕所较远,所以有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排队时间长,“尿裤子”的情况常有发生。学校为了丰富学生10分钟“安静的课间”生活,安排了“剪纸”“画画”“阅读”“闭目养神”等各种室内活动,班主任课间必须在教室内管好学生,不能出任何安全事故,否则将承担相关责任。学校还对学生课间说话声音作出规定:两个人说话不能让第三个人听见。每天都会有执勤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检查,发现说话声音大的学生马上记名扣分。
“安静的课间”方案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学校确实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但是学生的笑容也越来越少了,以前在操场上跳绳、扔沙包的学生不见了,捉迷藏的学生不见了,“跳房子”的学生也不见了。有的学生忍不住问老师:“咱们学校这么漂亮,有花园,有小树,还有大操场,可是怎么感觉像是生活在监狱里呢?”班主任也是叫苦连天,课间为了管好学生,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家长也不明白学校的做法,质疑道:“课间10分钟不是让孩子舒缓紧张的神经吗,怎么变味了?”
面对这种情景,笔者不禁想问:“用‘快乐’交换的‘安全’,这值得吗?”安全工作确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都极度重视,每所学校更是将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这是非常正确的导向。可是,以上案例中某小学的做法却欠妥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第一,它违反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部分条例。《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并组织全面检查。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课间10分钟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时间,也可以说是休息时间或是体育锻炼时间,“安静的课间”违背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
另外,《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岗位要求,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案例中的班主任除了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在课间跟班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室内活动,班主任每天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时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它违背了小学生生理发育规律。案例中的小学以“安静的课间”作为消除安全隐患的手段,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讲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身心尚不成熟,以上案例中的小学生如果长期受到压抑,不但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心理也容易出现波动,将情绪发泄到课堂上,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隐患。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期间,户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育,课间10分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碰撞,更有利于学生情商、智商的发展。
第三,它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發展。2014年我国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6大素养18个要点中有部分可以在课间10分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对于“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中的乐学善学”而言,10分钟的课间看似很短,但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放松,学生张弛有度地学习才能体会到快乐,劳逸结合方为求知之道。又如,对于“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而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我分配时间和任务的机会,而课间正是这样的契机,学生要成长就要有空间,要进步就要有体验。因此,短短的10分钟可以让学生自我选择。选择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学生就会在选择和结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曾几何时,欢声笑语的操场上,开心的儿童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飞翔在金色的阳光下,胸前的红领巾把笑成一团的孩子们映成了红杜鹃。“安全”和“快乐”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安全”是为了更“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快乐”的童年正是有了“安全”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用“快乐”去交换的“安全”不但不值,更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了更大的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安全隐患要从“心”做起,牢固树立安全教育观,用更科学、更系统、更人性化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安全隐患,达到人人懂安全、安全挂心间的效果。
方案规定,学生在课间时间不准奔跑,有急事只能快走,上厕所要走地板缝线,不准两人并行,必须排成一队。因为学校较大,厕所较远,所以有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排队时间长,“尿裤子”的情况常有发生。学校为了丰富学生10分钟“安静的课间”生活,安排了“剪纸”“画画”“阅读”“闭目养神”等各种室内活动,班主任课间必须在教室内管好学生,不能出任何安全事故,否则将承担相关责任。学校还对学生课间说话声音作出规定:两个人说话不能让第三个人听见。每天都会有执勤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检查,发现说话声音大的学生马上记名扣分。
“安静的课间”方案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学校确实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但是学生的笑容也越来越少了,以前在操场上跳绳、扔沙包的学生不见了,捉迷藏的学生不见了,“跳房子”的学生也不见了。有的学生忍不住问老师:“咱们学校这么漂亮,有花园,有小树,还有大操场,可是怎么感觉像是生活在监狱里呢?”班主任也是叫苦连天,课间为了管好学生,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家长也不明白学校的做法,质疑道:“课间10分钟不是让孩子舒缓紧张的神经吗,怎么变味了?”
面对这种情景,笔者不禁想问:“用‘快乐’交换的‘安全’,这值得吗?”安全工作确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对学校的安全工作都极度重视,每所学校更是将安全工作作为“学校的生命线”,这是非常正确的导向。可是,以上案例中某小学的做法却欠妥当,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第一,它违反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部分条例。《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并组织全面检查。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课间10分钟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时间,也可以说是休息时间或是体育锻炼时间,“安静的课间”违背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
另外,《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岗位要求,保障教师身心健康。案例中的班主任除了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在课间跟班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种室内活动,班主任每天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时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它违背了小学生生理发育规律。案例中的小学以“安静的课间”作为消除安全隐患的手段,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讲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身心尚不成熟,以上案例中的小学生如果长期受到压抑,不但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心理也容易出现波动,将情绪发泄到课堂上,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隐患。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期间,户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育,课间10分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碰撞,更有利于学生情商、智商的发展。
第三,它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發展。2014年我国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6大素养18个要点中有部分可以在课间10分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对于“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中的乐学善学”而言,10分钟的课间看似很短,但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放松,学生张弛有度地学习才能体会到快乐,劳逸结合方为求知之道。又如,对于“自主发展——健康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而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我分配时间和任务的机会,而课间正是这样的契机,学生要成长就要有空间,要进步就要有体验。因此,短短的10分钟可以让学生自我选择。选择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学生就会在选择和结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曾几何时,欢声笑语的操场上,开心的儿童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飞翔在金色的阳光下,胸前的红领巾把笑成一团的孩子们映成了红杜鹃。“安全”和“快乐”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安全”是为了更“快乐”的童年生活,而“快乐”的童年正是有了“安全”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用“快乐”去交换的“安全”不但不值,更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留下了更大的安全问题。真正解决安全隐患要从“心”做起,牢固树立安全教育观,用更科学、更系统、更人性化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安全隐患,达到人人懂安全、安全挂心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