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本文试图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自主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现代人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的。因此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作为中学数学来讲,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熟悉模型。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来看,高中教材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从而导致系统性增强,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加之学科间综合性增强,对高中生智力发展、能力要求更高。从学生的现状来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形成了一道道难关。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科学,许多学生进人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感觉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甚至成绩不及格,高挂红灯。究其原因,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对此影响很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學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的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综上可知,形成不用任何人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学习能力非常必要,这正是自主学习能力所要求的。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 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 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并且会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有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2.树立信心,让学生“愉悦” 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3.强化自主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2页)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做如下两点。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其次,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学会提出不同见解。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应嘲笑讽刺和敷衍塞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提出问题的水平和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第Z2期.
[2]沈定元:《高中数学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6年第10期.
[3]郑建业:《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8期.
[4]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数学随着人类文化史上罕见的发展浪潮,也在疾驰向前,不具备自主能力和没有创造性的现代人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需求的。因此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作为中学数学来讲,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熟悉模型。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来看,高中教材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从而导致系统性增强,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加之学科间综合性增强,对高中生智力发展、能力要求更高。从学生的现状来看,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形成了一道道难关。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科学,许多学生进人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感觉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甚至成绩不及格,高挂红灯。究其原因,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对此影响很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學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的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是造就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综上可知,形成不用任何人督促、监督,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约束的一种自在、自觉,并能持之以恒的甚至终其一生都能维持下去的学习能力非常必要,这正是自主学习能力所要求的。
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 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 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并且会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有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
2.树立信心,让学生“愉悦” 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3.强化自主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下转第104页)(上接第102页)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做如下两点。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其次,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学会提出不同见解。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应嘲笑讽刺和敷衍塞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提出问题的水平和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总之,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渐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成功,使学生“还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陕西教育·理论》,2006年第Z2期.
[2]沈定元:《高中数学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6年第10期.
[3]郑建业:《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8期.
[4]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