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苹果成就了牛顿的科学,两个铁球成就了伽利略的科学,一次洗澡成就了阿基米德的科学……那孩子的科学呢?它会从什么开始呢?一个鸡蛋?一个磁铁?还是一盆水?其实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之间,就在我们的玩耍之中,就让孩子从家庭科学小实验开始。科学小实验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能让孩子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达到科学培养能力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家庭科学小实验,就是与“生活”相联系,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因为它不需要专门的仪器,家里身边的日用品、自然物、废弃旧材料和玩具等都是很好的实验用具。再有家长的鼓励和引导,将会把孩子的学习与玩耍紧相连,逐步引入科学殿堂,让孩子“做中学”、“玩中学”。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科学小实验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由于科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选择实验的内容时,既要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又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家长密切关注自家孩子生活中的表现,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随机扩展成科学小实验的内容。如,吃饭的时候,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菜的味道淡,那个菜的味道咸,盐又去了哪儿,带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小实验“溶解”就来了。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然后让幼儿在实验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得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用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孩子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再如,孩子对物体下滑的现象有兴趣,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楼下的小区、小花园里进行“会滚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孩子观察球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孩子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了玩的乐趣,发挥了主动性。
在家庭中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空气、气压、风、水、力、声音、静电、转动、飞行、融合、放大、弹性等。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培养孩子的探究和动手能力
物质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只有投放材料得当,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究和动手能力。为促进家庭中科学小实验的实施,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一)材料的趣味性与操作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提供的材料还要便于操作,孩子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实验活动。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家长可以在自家的茶几或者饭桌上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除小鱼外,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虾、小螃蟹等,这些小动物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用卡片贴在磁铁上而成的。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弋起来,孩子别提有多高兴了,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二)材料的生活性与丰富性
材料越丰富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特别是生活中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满足孩子的操作需要。如,在小实验“搅泡泡”中,孩子在自家厨房里可以不断重复舀、倒、搅、看等动作,不时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可以直接观察到泡泡的变化。看到物体随着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宣告自己的发现,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再如,在“沉浮”实验中,家长除了投放铁夹子、饮料瓶、玻璃弹珠、石子、积木等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材料之后,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在家里找材料,比如,厨房里的马铃薯、番茄会是沉还是浮,玩具中哪些是可以浮的,桌上的水果是沉还是浮。还可以提供幼儿一些辅助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上的物体沉下去,激发幼儿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三、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显然是孩子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在孩子科学实验活动中,家长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摸、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有效引导能帮助孩子感受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中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激发起学科学的热情。
(一)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实验
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开展的。在实验前,家长可以试探性地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操作,才会在实验结果中解决问题。如“沉浮”实验中,家长和孩子拿出家里的各种材料,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加深对正确知识的认识。
(二)让孩子学会记录去发现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孩子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孩子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记录获得的信息,还有助于孩子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孩子可以用文字、数字、标记乃至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如用上下的箭头表示物体的沉浮。又如“种大蒜”实验,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让孩子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品质。
(三)让孩子学会主动去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在家庭科学小实验中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操作思考时间,鼓励大胆地尝试,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对孩子的想法要加以支持。当孩子产生并表达一种观点时,家长不要直接指出对和错,而是让孩子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工具用处大”实验中,家长设置障碍,如何拿出小瓶口里的棉絮?如何把大黄豆和小绿豆迅速分开?如何快速地把东西装进瓶子等等问题,先不给孩子提供材料,让孩子思考怎么办。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工具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引导仔细观察各种工具,有什么功能,再去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学习有3分钟热度的特点,家长可以设置“不倒问”专栏,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维持孩子的探究热情。
一、选择适宜的实验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由于科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在选择实验的内容时,既要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又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家长密切关注自家孩子生活中的表现,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随机扩展成科学小实验的内容。如,吃饭的时候,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菜的味道淡,那个菜的味道咸,盐又去了哪儿,带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小实验“溶解”就来了。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然后让幼儿在实验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得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用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孩子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再如,孩子对物体下滑的现象有兴趣,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楼下的小区、小花园里进行“会滚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孩子观察球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孩子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了玩的乐趣,发挥了主动性。
在家庭中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空气、气压、风、水、力、声音、静电、转动、飞行、融合、放大、弹性等。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培养孩子的探究和动手能力
物质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由于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只有投放材料得当,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探究和动手能力。为促进家庭中科学小实验的实施,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一)材料的趣味性与操作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提供的材料还要便于操作,孩子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实验活动。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磁铁实验“小鱼游游游”,家长可以在自家的茶几或者饭桌上创设一个大池塘的情景,除小鱼外,还可准备各种各样的立体小动物,如青蛙、小鸭子、小乌龟、小虾、小螃蟹等,这些小动物可以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用卡片贴在磁铁上而成的。当一个个小动物在“池塘”游弋起来,孩子别提有多高兴了,也在玩中感受到磁铁的特性。
(二)材料的生活性与丰富性
材料越丰富越能帮助幼儿累积科学经验,特别是生活中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满足孩子的操作需要。如,在小实验“搅泡泡”中,孩子在自家厨房里可以不断重复舀、倒、搅、看等动作,不时地用勺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可以直接观察到泡泡的变化。看到物体随着操作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宣告自己的发现,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再如,在“沉浮”实验中,家长除了投放铁夹子、饮料瓶、玻璃弹珠、石子、积木等不同材质、大小、形状的材料之后,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在家里找材料,比如,厨房里的马铃薯、番茄会是沉还是浮,玩具中哪些是可以浮的,桌上的水果是沉还是浮。还可以提供幼儿一些辅助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上的物体沉下去,激发幼儿对玩水活动的兴趣,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三、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家庭中,家长显然是孩子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在孩子科学实验活动中,家长要善于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看、听、闻、摸、尝等途径与事物亲密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有效引导能帮助孩子感受学习科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中提升孩子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激发起学科学的热情。
(一)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实验
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开展的。在实验前,家长可以试探性地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操作,才会在实验结果中解决问题。如“沉浮”实验中,家长和孩子拿出家里的各种材料,让幼儿猜一猜,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有些并不符合事实,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来纠正错误的认识,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加深对正确知识的认识。
(二)让孩子学会记录去发现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孩子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孩子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记录获得的信息,还有助于孩子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孩子可以用文字、数字、标记乃至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发现,如用上下的箭头表示物体的沉浮。又如“种大蒜”实验,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种子的发芽成长过程,让孩子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品质。
(三)让孩子学会主动去探索
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在家庭科学小实验中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操作思考时间,鼓励大胆地尝试,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对孩子的想法要加以支持。当孩子产生并表达一种观点时,家长不要直接指出对和错,而是让孩子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工具用处大”实验中,家长设置障碍,如何拿出小瓶口里的棉絮?如何把大黄豆和小绿豆迅速分开?如何快速地把东西装进瓶子等等问题,先不给孩子提供材料,让孩子思考怎么办。在孩子主动提出需要工具时,再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引导仔细观察各种工具,有什么功能,再去探索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学习有3分钟热度的特点,家长可以设置“不倒问”专栏,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维持孩子的探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