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不只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载,历史可以提升到哲学的高度,阐述哲学的思想。黑格尔以理性作为世界历史的起点,展开了对世界历史的内涵、动力、规律的探索。马克思则站在了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了积极的扬弃,创立了唯物史观。本文试图以黑格尔历史观中的理性与热情作为基点,剖析马克思对于现实的人的叙述,对比二者世界历史思想。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世界历史
维柯以天意打开了历史哲学的大门,成为了历史哲学的奠基者。历史与哲学的结合分别经过了康德、费希特等多位哲学家的延伸,直到黑格尔对历史哲学的合理性、规律性进行了阐述,使历史哲学发展到了巅峰状态。由此,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了扬弃,将世界历史思想的起点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变革,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寻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解对比
世界历史思想,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二者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黑格尔建构的世界历史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理性的自我展开,自我把握的过程;其次是自法国大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历史。黑格尔在构建世界历史的发展时,是由理性和热情作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理性居于后方,指使着热情在历史进程中工作,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的展开,是理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黑格尔在观念中建构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以及世界历史展开的规律,但是并不能仅仅认为世界历史是在思想中展开的。理性虽然是内在于人的客观思维,但是理性也要具有现实性,劳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理性与现实的中介,只不过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理性要将自己对象化出去,这样才使得自身成为现实。理性—劳动—现实世界的逻辑链条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就建构起来了。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解,还有另外一方面,即以辩证法思维看待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规律分为三阶段,分别是精神汨没于自然中,精神与自然分离但仍然有联系,精神独立。这三阶段分别又对应着理性逐渐从不自由变成自由。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扬弃关系。黑格尔探寻到了世界历史的规律性和合理性,但是也有片面性,即黑格尔所构建的世界历史,只是精神把握自身,精神发展自身的过程,这仍然存在于思想中。马克思深受黑格尔世界历史的思想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于世界思想的理解,也要从两个层次理解。其一,是出于历史学的意义,用来概括整个世界发展各阶段。其二,马克思将人和历史的生成看作是同一的。从原文中能够看到,“整个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角度,而是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加以分析,世界历史作为了世界史的结果而出现。“特指各民族、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是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把实践提升到了起点位置。生产力逐渐增强,各个民族之间打破了交往的枷锁,促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普遍化逐渐成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开拓交易地区,打破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封闭状况,让生产、交换、消费具有了普遍的世界性。但是,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更为重要的方面,即马克思把历史和人看作是共同生成的方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解放过程,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是一致的。由此,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单个人最终的解放
二、世界历史逻辑起点的转变
马克思和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构建是不同的,之于不同的原因,在于二者思考起点是大相径庭的。黑格尔推崇的是理性,“理性统治了世界,也统治了世界历史”[2]这句话,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大门。以理性作为起点,用热情作为理性的“面具”。理性居于热情后面,它不为所动,驱使着热情,这就是“理性的狡计”。劳动作为中介,让理性能够具有现实性,在精神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世界历史就这样合乎规律的展开了。部分学者认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的“理性”是高居于人类之外的,是漂浮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黑格尔的思想,虽然黑格尔的理性是抽象的,在观念中的。他所提出的理性,是居于人自身思维中的客观性,是“主观中的客观”,正是这种主客体的结构,才使得黑格尔的思想难以把握。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要辩证的看待黑格尔的理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弊端在于,黑格尔确实将人的本质看作为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是抽象化的,是片面的,是精神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证实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却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一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也就是说,黑格尔在这里虽然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把劳动的地位提升到历史的前面,只是把勞动抽象化,作为中介而存在。
马克思则不同,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将实践作为了历史的起点,这种实践是生产劳动[3]。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身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意义上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扬弃时,把实践地位提升到最前方,对历史的四个前提做出了规定。这样一来,历史的规律就油然而现:“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在构建世界历史思想时,从生产劳动出发,探讨了生产力、交往形式和劳动分工,由上述几种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历史如何向世界历史进行了转变。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版.
[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世界历史
维柯以天意打开了历史哲学的大门,成为了历史哲学的奠基者。历史与哲学的结合分别经过了康德、费希特等多位哲学家的延伸,直到黑格尔对历史哲学的合理性、规律性进行了阐述,使历史哲学发展到了巅峰状态。由此,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了扬弃,将世界历史思想的起点做了一个颠覆性的变革,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寻找到了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解对比
世界历史思想,在黑格尔与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二者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黑格尔建构的世界历史思想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理性的自我展开,自我把握的过程;其次是自法国大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历史。黑格尔在构建世界历史的发展时,是由理性和热情作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理性居于后方,指使着热情在历史进程中工作,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的展开,是理性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过程。黑格尔在观念中建构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以及世界历史展开的规律,但是并不能仅仅认为世界历史是在思想中展开的。理性虽然是内在于人的客观思维,但是理性也要具有现实性,劳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理性与现实的中介,只不过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理性要将自己对象化出去,这样才使得自身成为现实。理性—劳动—现实世界的逻辑链条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就建构起来了。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解,还有另外一方面,即以辩证法思维看待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规律分为三阶段,分别是精神汨没于自然中,精神与自然分离但仍然有联系,精神独立。这三阶段分别又对应着理性逐渐从不自由变成自由。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取代关系,而是扬弃关系。黑格尔探寻到了世界历史的规律性和合理性,但是也有片面性,即黑格尔所构建的世界历史,只是精神把握自身,精神发展自身的过程,这仍然存在于思想中。马克思深受黑格尔世界历史的思想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于世界思想的理解,也要从两个层次理解。其一,是出于历史学的意义,用来概括整个世界发展各阶段。其二,马克思将人和历史的生成看作是同一的。从原文中能够看到,“整个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角度,而是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更深层次的加以分析,世界历史作为了世界史的结果而出现。“特指各民族、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是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把实践提升到了起点位置。生产力逐渐增强,各个民族之间打破了交往的枷锁,促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普遍化逐渐成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开拓交易地区,打破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封闭状况,让生产、交换、消费具有了普遍的世界性。但是,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更为重要的方面,即马克思把历史和人看作是共同生成的方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人的解放过程,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是一致的。由此,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单个人最终的解放
二、世界历史逻辑起点的转变
马克思和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思想的构建是不同的,之于不同的原因,在于二者思考起点是大相径庭的。黑格尔推崇的是理性,“理性统治了世界,也统治了世界历史”[2]这句话,打开了世界历史的大门。以理性作为起点,用热情作为理性的“面具”。理性居于热情后面,它不为所动,驱使着热情,这就是“理性的狡计”。劳动作为中介,让理性能够具有现实性,在精神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世界历史就这样合乎规律的展开了。部分学者认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的“理性”是高居于人类之外的,是漂浮在现实世界之上的。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黑格尔的思想,虽然黑格尔的理性是抽象的,在观念中的。他所提出的理性,是居于人自身思维中的客观性,是“主观中的客观”,正是这种主客体的结构,才使得黑格尔的思想难以把握。站在马克思的立场上,要辩证的看待黑格尔的理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弊端在于,黑格尔确实将人的本质看作为劳动,但是这种劳动是抽象化的,是片面的,是精神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证实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一面,却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一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也就是说,黑格尔在这里虽然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把劳动的地位提升到历史的前面,只是把勞动抽象化,作为中介而存在。
马克思则不同,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将实践作为了历史的起点,这种实践是生产劳动[3]。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身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意义上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扬弃时,把实践地位提升到最前方,对历史的四个前提做出了规定。这样一来,历史的规律就油然而现:“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他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在构建世界历史思想时,从生产劳动出发,探讨了生产力、交往形式和劳动分工,由上述几种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历史如何向世界历史进行了转变。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版.
[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