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本文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的困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困扰和原因,探讨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教学方式,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更实用更顺利。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广受关注,不仅是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要性,更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诸多困扰。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确必不可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尊敬和基础,是每个学生学业及人生的必修课之一。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困扰及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术十分强的学科,是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种学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疑问。“教”的疑问在于:为什么要教这门课?意义在于哪里?“学”的疑问在于:有多少工作需要用到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直接清楚的道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下最基本的困扰。
首先,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变得有点浮躁且更具功利性,思考的问题更加现实。这是由社会的市场经济宏观环境以及现代社会工作所需人才决定的。在大部分的教师眼中,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不是因为对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感情、研究,只是因为是这门课的教师,要靠教这门课谋生。即使本身对文学有着研究且热爱的教师也在大环境下受到一定影响。不是文学系的部分学生上这门课更加只是因为有这门课,必须上这门课,带着这种心思上课,不仅学不到什么更会对这门课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觉得是浪费时间。选择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有部分并不是自愿,可能只是这个学校刚好只能进这个专业,所以他们的目标不在于对文学的研究,而是在于“考级”、“考证”为之后的就业打算。由于“教”与“学”的困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于学到的东西所了解的少之甚少。
其次,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主要的文化课,但是每个学校都存在著开设不成熟的问题,老师之间缺乏对这门学科的交流,上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以往的教学经验给学生传授文知识,上课会显得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够,从而很难使这门学科深入学生心。
再者,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教材相对来说不是很新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管是什么专业,教材却大同小异,没有特殊性。教材在选用的作品虽然耳熟能详但是缺少近代作品,很难吸引到学生去主动学习,选用的作品在专业方面更加显得没有针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课。
最后,主要还是由于学生自己的心里,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实用性不够高,认为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是用不到这个课程的,所以很难被学生们所接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法
就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探讨这课程应该如何开设,教材应该如何进行改进,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学生的兴趣应该如何吸引。
第一,開设这门课程需要经过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开设课程的体系。
第二,教材的选用不能局限于时代久远的经典名著,更应该将目标放在现代的作品当中。当选用的作品被学生认为符合他们这个年纪,与他们没有代沟,是他们喜欢的,那么他们会先对这门课产生一个认同感。作品还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或者与当下时代相符的,可以让他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引发思考的。当然不是说选用作品只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在满足学生的同时,作品应该能反映社会的现状、变化以及未来,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认知与思考。
第三,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要丰富。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可以将影视作品、情景演练、换时代思考等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单单让学生读课本上的教材,去领悟其中的思想,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往往这样不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的困扰的解决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正确的打开方式。丰富且高效的教学活动将赋予“教”更具目标、更为理想的内涵,是“学”更加生动有吸引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不实用,相反一个理想化的教学,可以使这门课具有深厚的学术性、教育性;丰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趣味性、实用性。
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对文学研究产生兴趣;对社会进展产生思考;从而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有了新的定位、追求,培养特属于自己的信仰与信念。这些都是在理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情况下的成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可以理想的解决“教”与“学”的困扰。而这个模式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有众多业内人士不断提出建议,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具有推广性、权威性的教学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实践教学中,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能性人才,有文化素养,对社会对人生有个人的思考与理解,有特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且具有相适应的能力。这样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社会所需的,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3(08).
[2]杨加印,彭爽.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角度谈跨文化意识[J].文艺争鸣,2010(21).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实践教学
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一直广受关注,不仅是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要性,更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诸多困扰。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确必不可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尊敬和基础,是每个学生学业及人生的必修课之一。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困扰及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术十分强的学科,是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种学科,教师和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疑问。“教”的疑问在于:为什么要教这门课?意义在于哪里?“学”的疑问在于:有多少工作需要用到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门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直接清楚的道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当下最基本的困扰。
首先,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变得有点浮躁且更具功利性,思考的问题更加现实。这是由社会的市场经济宏观环境以及现代社会工作所需人才决定的。在大部分的教师眼中,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并不是因为对这门学科有着独特的感情、研究,只是因为是这门课的教师,要靠教这门课谋生。即使本身对文学有着研究且热爱的教师也在大环境下受到一定影响。不是文学系的部分学生上这门课更加只是因为有这门课,必须上这门课,带着这种心思上课,不仅学不到什么更会对这门课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觉得是浪费时间。选择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有部分并不是自愿,可能只是这个学校刚好只能进这个专业,所以他们的目标不在于对文学的研究,而是在于“考级”、“考证”为之后的就业打算。由于“教”与“学”的困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于学到的东西所了解的少之甚少。
其次,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主要的文化课,但是每个学校都存在著开设不成熟的问题,老师之间缺乏对这门学科的交流,上课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以往的教学经验给学生传授文知识,上课会显得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够,从而很难使这门学科深入学生心。
再者,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教材相对来说不是很新颖,也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管是什么专业,教材却大同小异,没有特殊性。教材在选用的作品虽然耳熟能详但是缺少近代作品,很难吸引到学生去主动学习,选用的作品在专业方面更加显得没有针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课。
最后,主要还是由于学生自己的心里,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实用性不够高,认为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是用不到这个课程的,所以很难被学生们所接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法
就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探讨这课程应该如何开设,教材应该如何进行改进,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学生的兴趣应该如何吸引。
第一,開设这门课程需要经过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选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完整的开设课程的体系。
第二,教材的选用不能局限于时代久远的经典名著,更应该将目标放在现代的作品当中。当选用的作品被学生认为符合他们这个年纪,与他们没有代沟,是他们喜欢的,那么他们会先对这门课产生一个认同感。作品还可以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或者与当下时代相符的,可以让他们从作品中看到生活,引发思考的。当然不是说选用作品只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在满足学生的同时,作品应该能反映社会的现状、变化以及未来,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认知与思考。
第三,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要丰富。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内容,可以将影视作品、情景演练、换时代思考等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单单让学生读课本上的教材,去领悟其中的思想,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会显得比较枯燥,往往这样不容易引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与“学”的困扰的解决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正确的打开方式。丰富且高效的教学活动将赋予“教”更具目标、更为理想的内涵,是“学”更加生动有吸引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不实用,相反一个理想化的教学,可以使这门课具有深厚的学术性、教育性;丰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趣味性、实用性。
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对文学作品的思想产生共鸣;对文学研究产生兴趣;对社会进展产生思考;从而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始有了新的定位、追求,培养特属于自己的信仰与信念。这些都是在理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情况下的成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体系,可以理想的解决“教”与“学”的困扰。而这个模式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有众多业内人士不断提出建议,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形成具有推广性、权威性的教学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丰富的实践教学中,将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能性人才,有文化素养,对社会对人生有个人的思考与理解,有特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且具有相适应的能力。这样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社会所需的,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3(08).
[2]杨加印,彭爽.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角度谈跨文化意识[J].文艺争鸣,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