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 ,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 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對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 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針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 结语
由于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绿色特性,它的目标是使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因此,建设者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1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已接近高端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汇集了国内外104家产、学、研联合体,涉及l2个交叉学科,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争达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舒适指标,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具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调、再生能源、绿色建材、智能控制、资源回用、生态绿化、舒适环境等十大技术特点。通过对所实施的技术体系进行跟踪实测(表1),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后续应用研究,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已被打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和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绿色建筑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具有显著的规模和经济优势.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耗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
表1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所采用的技术体系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瓶颈问题
(1)引进技术还需本土化。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国外发展得较早,已有大批的成熟技术和定型产品,如何引进国外技术并转化为适宜本土的技术,同时利用国产材料降低成本,可在国内大量生产并推广应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除了引进技术和产品,国外的绿色建筑扶持政策和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都已相对成熟,我国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也应密切结合本国国情和体制特色,制定适宜的、本土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和规章。
(2)亟待降低技术成本。以“绿色地产”为卖点的一系列高端楼盘和部分投资巨大的示范项目将大众引入“绿色”即“生态”、“生态”即“贵族”的误区。绿色建筑因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必然增加初期的投资和成本,以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为例,其建筑面积造价为4603元/m2 ,比同类型普通办公楼高出约1400多元,成本增长率接近50%,这些超额投资预计需22.3年才能收回。高科技含量、高成本投入、长期缓释型回报都使绿色建筑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开发商、消费者难见即时利益,自然不愿意为此买单,成本高昂必将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3)产业化水平低。虽然对节能、节材及环保等关键产品的需求迫切,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适应市场机制的环保经济产业链,许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较低,由于缺少专业的高素质施工队伍,对新技术和新材料没有应用经验,大大降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程度较高,以既有建筑改造行业为例,瑞典有1500多家节能改造公司,他们首先评估待改造房屋,然后向银行贷款进行改造,改造后用节约能源节省下来的费用偿还贷款,7~10年后,住户即可开始享受改造后的成果。这种由节能改造公司推动改造的方法大大优于由政府出资并组织进行改造的方式,同时对节能改造行业给予减免税务和低息贷款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改造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因此,我国应尽快提高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依靠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技术更新换代。
(4)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的博弈。“衡量绿色建筑技术优劣的首要标准,是看其在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贡献度,而不是仅关心其对自然环境依赖度的绝对降低值[2]。”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目的在于提高建筑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大量的技术叠加未必能达到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的最佳,往往增加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综合效益。一味地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多项技术而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率,而不顾及投资和开发以及使用上的经济效率,只能背离建设绿色建筑的最初目的。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如何选择技术、集成和优化多项技术也同等重要,因此,对于技术系统化、集成化和技术优选等研究的进程也决定着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所面临的具体困难,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定位应更加明确,适时地转变技术理念、调整技术路线、拓宽研究方向。都将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3.1 转变技术理念
(1)环境观。恩格斯曾说:“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每次胜利之后都是自然的报复。”技术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人同自然的关系一直被技术至上的思想所左右,科学技术一直是为人类向自然索取而服务。“以人为本”被误解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以人为本”将转向“以自然为本”,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保证自然的生态利益才能保证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因此,對技术的理解必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更多的技术应用将会把生态效益置于首位。
(2)能源观。2006年我国房屋建筑总面积为395亿m2,总商品能源消耗约5.63亿t标准煤,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1%[3],而1996年建筑总商品能源消耗为2.43亿t标准煤,l0年时间增加了1.3倍。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9.1亿t标准煤的水平。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体系是架构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思想之上,其中又以“节能”为目前绿色建筑推进工作中的突破口。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节能的具体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十一五’后期建筑节能1.1亿t标准煤”[4]。我国建筑能耗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将是整个节能减排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适时转变能源观念,从传统的节约思想——节流,转向可再生思路——开源,只有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经济观。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而将生态环境置之不理,当时的经济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的恶意报复,而后经济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后退。绿色建筑技术不能只专注于技术本身,而应面对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影响技术发挥效用的种种因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谋求共同利益、和谐发展,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3.2 调整技术路线
(1)构建多维度技术体系。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区别于传统建筑技术体系的独立、单一和割裂,具有复合、多维度、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单体模块分配给它的功能配置;二是绿色建筑个体内部的技术集成系统;三是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构建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技术综合系统。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组成要兼顾城市整体和建筑单体,兼顾建筑内部的不同专业技术系统,还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到各个阶段的技术集成。
(2)走集成优化路线。技术组织方式也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技术路线割裂而封闭,而绿色建筑技术要求组织模式模块化、系统化、整体化,只有技术优化才能使各项技术发挥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技术集成度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2]。孤立地提高系统各部分的效率,反而易使整个系统效率降低;不分主次的一一满足功能需求,没有技术进行优选,多项技术的简单叠加,也容易造成系统冲突和成本增加。因此,引入“整合设计”思想、注重技术集成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功效。
(3)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在较小的区域内,利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煤层气等新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的装置。连同其配套装置共同构成的集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势在于根据用户的能量需求特点,利用一系列满足环保要求、适合就地生产的能源供给方式,按需供能,在用户端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系统面对用能高峰期和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较差,同时在能源传输上也存在着巨大浪费。以采暖供能为例,我国北方地区建筑物冬季采暖消耗的能源达1.3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生产的11%,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达1.9亿t,SO2约300多万t,烟尘30多万t,如果采用建筑物小规模联供技术,相对于目前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相比,污染物排放较少,有助于改善目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3 拓宽研究方向
(1)引进技术本土化。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才能适应本国国情。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深入研究如何将引进技术本土化,有益于采用地方材料来降低成本,有助于提高技术能效,更加有利于在地方迅速推广技术。
(2)适宜性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地限制,針对地方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方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适宜性技术既不主张依赖高技术。也不主张只采用低技术,只需符合现实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开发适宜性技术是引进绿色建筑技术本土化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全球化与现代技术对于地域性的回应。
4 结语
由于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绿色特性,它的目标是使建筑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因此,建设者在工作中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以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来改善和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建筑有效地成为环境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