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结构下的延宕思想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鲁迅的《狂人日记》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两部巨作中的疯人形象是作者投放了自己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和深刻反思而塑造的时代代言人。本文通过对比两者的相同之处,剖析作者寄寓在两位疯人肩上的历史意义。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对当时整个社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人文主义与社会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的反思;鲁迅用狂人的疯言疯语,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表现了大胆怀疑、好否定的五四时代精神。《哈姆雷特》和《狂人日记》在结构上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经历了“精神危机—思想斗争—主动出击”的发展过程。
  学者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名篇十五讲》中提到:“《狂人日记》的第十段是这部分的高潮,也是狂人唯一的一次主动出击。但是在他出击以前是经过了长期的思想斗争,第六段的两行文字可以看作是狂人内心挣扎和思想斗争的痛苦表现,第七段他下决心要去‘劝转’大哥。”在发现吃人这个传统以及其对自己的威胁时,狂人陷入了无限的恐慌之中。经历恐惧和争辩以后,觉悟的理性战胜了懦弱,他站出来和大哥“摊牌”。
  哈姆雷特肩负复仇重任,在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时,他迟迟不付诸行动。于是,主人公的犹豫不决使故事情节变得“延宕”,出现誤杀大臣、间接逼死奥菲利亚、杀害昔日好友以及和雷欧提斯比剑等一系列“节外生枝”的剧情。正如哈姆雷特在第三场第一幕的独白里说:“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
  然而,二者的延宕除了来自外界条件的限制,还来自主人公在觉悟之后不仅发现了人的理性光辉和高贵,也看透了人的渺小和不完美,从而成为思想上的勇者和行动上的懦夫。这种觉醒后思想上所经历的纠结和痛苦,置于外观上表现出来的是行动的延宕,而返照到人物本身,则表现出一种通过独白的形式呈现的强烈否定。两部作品的独白都充满了精神界战士的自我反省、启蒙者的自我批判和觉醒者的社会反思。
  一、对外在世界的否定
  父亲暴死,叔父篡位,母亲改嫁,残酷、乱伦的现实使“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在疯狂中凋谢”。哈姆雷特认为,“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哈姆雷特对这个颠倒混乱的世界的看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哈姆雷特否定“这个无聊的世界”的话语寄存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否定了由于过度推崇自由和个性从而导致理性与道德缺席的人文主义。
  在狂人眼中,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觉得,赵家的狗想吃他,不然,“何必多看我几眼呢?”“一路上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地议论我……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小孩子脸色铁青……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从成年人到小孩,从人类到动物,无一不虎视眈眈地惦记着狂人。从狂人这一无序反常的被害妄想中,人们可以看出封建传统荼毒的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狂人从别人想吃人联想到了整个封建社会一直以来的“吃人传统”——“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作者借狂人之口,揭示了封建礼教虚伪和残酷的真面目,否定了人们一直恪守的封建传统对人的教化作用。
  二、对身边亲近的人的否定
  哈姆雷特发现了这个世界充满罪孽与荒谬以后,批判的眼光开始移位到身边的人——奥菲利亚和他的母亲。他认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女人啊,你们的名字便是脆弱”。正如狂人对自己大哥也吃人的怀疑一样,狂人无意间发现了“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发现他“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吃人的意思”。此时此刻,哈姆雷特和狂人对自己身边的亲人的控诉和怀疑表明,作者的批判对象从社会转移到了家族内部。从二人的指责语句中,隐匿在他们心里的人性景观以“脆弱、不贞和凶狠”的形象呈示,营造出一个小型的社会本相的直接观照体。
  社会中的罪恶人性与封建意识横行与蔓延,以强悍的话语力量使整个家族制度都浸染反道德、反人性的色彩。自己最亲的母亲竟然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迅速改嫁,自己一向最信任的大哥竟然也要吃自己,这一切违反常理违反人性的行为对主人公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由打击引发出来的对身边亲人的批判和否定,也恰好是对混乱罪恶的家庭关系存在的一个动摇:高扬着个性解放的社会氛围下运行的家族体系中,在坚守着仁义道德下发展的封建家族中,道德和人性却以卑微的姿态让位于阴谋与恶行。作者企图通过动摇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存在合理性,以达到否定整个社会体系立足的思想根基的存在合理性,揭露放纵欲望的危害性以及仁义道德的虚伪性的控诉目的。
  三、对自己的否定
  在哈姆雷特找不到完美的复仇计划以及意识到人类本身的渺小以后,他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行动能力、行动意义和行动合理性,“谁愿意负着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不如早早脱身而去”。相对地,狂人无意之中发现“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妹子死了,大哥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二者对自己的剖析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都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无法摆脱的原罪:哈姆雷特接受过解放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在封建门阀制度下成长;狂人接受过封建思想的教育,在有四千年吃人历史的环境中成长——活在那样一个传统思想和意识形态占据话语主导权的环境中,要保持自身的“洁净”,要在罪恶社会中使自己“无罪释放”是不可能的。更多的可能性是,自己在无意中为了满足某种欲望打破道德界限或者曾经吃过人,成为罪恶的帮凶。所以,在二者的自我否定的背后,隐匿了一份觉醒的先知者痛苦的忏悔。
  从环境到身边的人,最后到自身的否定,狂人对人本性带来的原罪进行深刻忏悔:“人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吃人的本性,而且已经吃过,想吐也吐不出来,想洗也洗不掉,这就叫忏悔,是对人性之罪无以挽回的痛苦。”对身边的人加以挖苦、训诫,一是出于对他们成为或即将成为罪恶社会的帮凶的恐惧,二是因他们沦为受害者或者无意间成为迫害他人的“凶手”而感到揪心。由此表现出来的情感形式就具备了强烈的否定色彩——否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意义从而洗脱自己是罪恶帮凶的罪名,以求独醒。最后,自身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巨大鸿沟引起对生活的消极态度,理想和信念的幻灭最终引起对世界的抨击,这则是从怀疑的角度,反观人性原罪之根源,对人与生俱来的恶以及这个培养恶的沃土——欲望的世界给予彻底的否定。
  (天河区五一小学)
  作者简介:张月(1991-),女,壮族,广东清远人,硕士,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教育。
其他文献
《紫色》是一部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反映黑人妇女长期受到歧视与压迫并最后获得解放的长篇书信体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妇女通过相互帮助,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最终实现两性和谐共处。小说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重要社会问题,如黑人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和种族歧视等。本文主要从茜丽一生的故事来探讨《紫色》中蕴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权主义。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黑人
期刊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寓意从爱情层面上升到时代精神层面,是对空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也体现了社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一面。这部小说用现实主义写法,刻画了渡边、直子、绿子等人物形象。整个故事讲述男主人公渡边纠缠在内向、情绪不稳定并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外向、活泼开朗的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人生历程。  一、《挪威的森林》核心内容  《挪威的森林》整部小说以回
期刊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出于对东方财富、制度、器物和文化的向往,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大量以亚洲为书写对象的游记、访谈和回忆录。当然,由于种种限制,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由于创作主体的非专业性,其缺少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意味,加之创作主体因行迹和视野的受限,这些作品也未能如实反映东方世界的真实,对东方俗世生活的描写多停留在“西洋镜里看中国”的程度。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窥探神秘东
期刊
《绿野仙踪》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中,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沿着黄砖路来到了一座被施了魔法的城市,他们发现了大而可畏的奥兹的秘密,他们面对挑战并且克服了自己的性格缺陷。《绿野仙踪》不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更是一首人性赞歌。这四个好朋友都有自己的问题和性格缺陷,但他们从不放弃。他们代表着人性的纯洁、智慧、善良、勤奋和勇气。  一、
期刊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代表小说作品之一,其中,斯特里特兰的人生经历、人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暗合弗洛伊德理论,小说围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段,淋漓尽致地展现斯特里特兰的人生观,为物质与精神选择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一、本我爆发的机制  通过阅读文本可知,男主人公斯特里特兰追求艺术过程的心理变化(情绪)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是造成苦难的重要
期刊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出诸多优秀文学作品,其不仅具有鲜明、独特的风格,更对日本文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芥川龙之介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小说集《傻子的一生》,这是一部随想集,许多人認为它实质上是芥川龙之介的自传,其诸多内容折射着芥川龙之介的生活。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和代表性文学作品,并以《傻子的一生》为例,深入探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风格。  一、芥川龙之介简介  芥川
期刊
小泉八云原名拉夫卡迪奥·赫恩(Lafcadio Hearn),是一名被称为“日本解释的第一人”的西方作家,来日后,以小泉八云为名进行文学创作与日本研究。他的名作《怪谈》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也被称作“日本怪談的鼻祖”。  一、小泉八云的再话文学  小泉八云的作品主要涉及日本文化、文学、民俗、宗教、历史、教育、风土考等方面,其中收录了不少小泉八云的再话作品。日本学者平川祐弘认为,小泉八云作品的最大价值
期刊
《人羊》是大江健三郎以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日本为题材创作的短篇小说。它细致刻画和披露了在日美军的暴行与殖民野心,也为人们展现了在其打压和施暴下分别选择顺从屈服、冷眼旁观、明哲保身的三类日本民众面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我”上公交与美军下公交的两种特殊叙事结构,探究历史视域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登陆日本和结束7年占领后所形成的“战后空间”全貌,分析其深刻的国家隐喻内涵。  一、概
期刊
黑色幽默是诞生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逐渐成为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黑色幽默流派的出现与美国当年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不可自拔,国内反战浪潮四起,社会主流价值观缺失,社会风气颓废,孤独、压抑、绝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美国社会。黑色幽默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诞生并发展起来的。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它摒弃了传统的、严肃的叙事手法,用戏谑的
期刊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9世纪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且颇受欢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凯瑟琳便是其中之一。凯瑟琳富有爱心,充满野性、倔强和叛逆,又是一个世俗趋利、命运悲惨之人。本文简述了《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生平,然后重点分析凯瑟琳人物形象。  一、凯瑟琳生平简介  幼时的凯瑟琳在父母的宠爱下快乐成长,无忧无虑。正因如此,那时的她纯洁、善良、天真且不谙世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