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和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让本来注意力就不好集中的中小学生留给课堂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加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语文的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并决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和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让本来注意力就不好集中的中小学生留给课堂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加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高科技不是洪水猛兽,既然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为何不把它引入课堂,让它为我所用?下面,我就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谈几点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道路。
一、用直观的图画诠释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对于文字,拥有丰富色彩和线条的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大,给人的印象也最直观。所以,在语文课堂如果仅仅靠诵读,其效果远不如恰当地穿插图片,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以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为例,加以讲解。文章开篇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一句。这句有画面清新、意境优美的画面,虽然句子中没有难理解的词语,但只靠朗读,学生是不容易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画的。并且,“朗润”一词是个具有抽象色彩的词语,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个词语呢?这时候,如果我们适当穿插几幅图片,这种春的意境会豁然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我准备了这样几幅图片:第一幅画是,小草萌芽的样子图片,其中有一组动画画面,以特写镜头慢动作展示的方式呈现植物嫩芽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情态,这对应了“欣欣然张开了眼”。学生看到这组画面,不仅理解了“欣欣然”这一描写情态的词语,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有学生甚至惊呼,自然太奇妙了。第二幅画,是一幅苍翠的江南青山图。为何要找江南青山图?大家应该都知道,北方的山一般都是光秃秃的,很难体现“朗润”的意境。江山的青山就不一样了,它们大多临水或本身山体上就有大量泉水,这样山上的植物更水灵,从而使得整座山更加苍翠。学生在观察了这几幅青山的图片后,自然对“朗润”一词就理解了,这比教师单纯地跟他进行词语解释,效果要好很多。最后,我展示了几幅春景图,有塞北的春景、江南的春景、原野的春景、山区的春景,让学生全面感知春天的美好。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还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音乐等声像手段的运用
音乐因其动感而具有文字、图片不能比拟的优势。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文课堂适当引入音乐,既符合学生心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预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散步》这课时,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整篇文章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这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体会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达的亲情。此时,若教师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时候,我尝试插入了一段舒缓申请的音乐,同时配合播音员深情的朗读。学生在这种深情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亲情的体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与作者完全不同,让健康的孩子去体会盲人作者对教师的深情,确实有一定难度。如何将莎莉老师那种温柔、耐心的特点展示给学生?如何让学生体会凯勒对莎莉的依恋和崇敬?我在准备课件时,搜集了一段电影片段,用影像将这两点不容易体会和讲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生动的电影画面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将直观感受内化为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课堂搬进自然
有人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会疑惑,这属于多媒体课堂的范围吗?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项涵盖范围很广的学科,自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是诠释语文的工具。我们可以把自然中的图片和声音引入课堂,为什么不能把课堂直接搬进自然呢?生动丰富的自然物象,会将一节局限的语文课,变得灵动鲜活。比如,在讲宗谱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学校的校园里刚好有一架紫藤萝,这成了我现成的教具,我立即决定将这节课搬到校园里上。在紫藤萝下,我让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随着课文的描述仔细观察。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了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还很好地体会了作者在景物中融合的思想感情,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科技,或者说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使语文课堂丰富精彩,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十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语文的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并决定了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和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让本来注意力就不好集中的中小学生留给课堂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加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意识到,高科技不是洪水猛兽,既然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为何不把它引入课堂,让它为我所用?下面,我就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谈几点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道路。
一、用直观的图画诠释文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对于文字,拥有丰富色彩和线条的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大,给人的印象也最直观。所以,在语文课堂如果仅仅靠诵读,其效果远不如恰当地穿插图片,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以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为例,加以讲解。文章开篇有“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一句。这句有画面清新、意境优美的画面,虽然句子中没有难理解的词语,但只靠朗读,学生是不容易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的图画的。并且,“朗润”一词是个具有抽象色彩的词语,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个词语呢?这时候,如果我们适当穿插几幅图片,这种春的意境会豁然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我准备了这样几幅图片:第一幅画是,小草萌芽的样子图片,其中有一组动画画面,以特写镜头慢动作展示的方式呈现植物嫩芽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情态,这对应了“欣欣然张开了眼”。学生看到这组画面,不仅理解了“欣欣然”这一描写情态的词语,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有学生甚至惊呼,自然太奇妙了。第二幅画,是一幅苍翠的江南青山图。为何要找江南青山图?大家应该都知道,北方的山一般都是光秃秃的,很难体现“朗润”的意境。江山的青山就不一样了,它们大多临水或本身山体上就有大量泉水,这样山上的植物更水灵,从而使得整座山更加苍翠。学生在观察了这几幅青山的图片后,自然对“朗润”一词就理解了,这比教师单纯地跟他进行词语解释,效果要好很多。最后,我展示了几幅春景图,有塞北的春景、江南的春景、原野的春景、山区的春景,让学生全面感知春天的美好。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还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音乐等声像手段的运用
音乐因其动感而具有文字、图片不能比拟的优势。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语文课堂适当引入音乐,既符合学生心理,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预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讲《散步》这课时,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整篇文章情感抒发的高潮部分。这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体会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达的亲情。此时,若教师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时候,我尝试插入了一段舒缓申请的音乐,同时配合播音员深情的朗读。学生在这种深情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亲情的体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生理条件与作者完全不同,让健康的孩子去体会盲人作者对教师的深情,确实有一定难度。如何将莎莉老师那种温柔、耐心的特点展示给学生?如何让学生体会凯勒对莎莉的依恋和崇敬?我在准备课件时,搜集了一段电影片段,用影像将这两点不容易体会和讲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生动的电影画面很好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将直观感受内化为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课堂搬进自然
有人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会疑惑,这属于多媒体课堂的范围吗?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项涵盖范围很广的学科,自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是诠释语文的工具。我们可以把自然中的图片和声音引入课堂,为什么不能把课堂直接搬进自然呢?生动丰富的自然物象,会将一节局限的语文课,变得灵动鲜活。比如,在讲宗谱的《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学校的校园里刚好有一架紫藤萝,这成了我现成的教具,我立即决定将这节课搬到校园里上。在紫藤萝下,我让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随着课文的描述仔细观察。到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不仅体会了这篇课文的描写手法,还很好地体会了作者在景物中融合的思想感情,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科技,或者说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使语文课堂丰富精彩,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十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