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时期产生逆反心理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本文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矫正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望家庭、学校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引导,从而对症下药,因人施教,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原因;矫正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现象。那么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客观的原因和主观的原因两方面。
1.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因而不顾子女的承受能力,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从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发展潜能不相适应。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了详尽规划,并要求孩子按这些条条框框生活。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放任自流。有的家庭采取棍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的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打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还有的父母婚姻破裂,也可能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工作失误,教育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切合实际,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如本校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较差,教师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就给他们布置了很多作业,结果这些学生连平时的作业都不再写了,更不用说增加的部分了。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取强制或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教师的这种偏见,造成了所谓的“差生”讨厌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社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复杂和广泛的,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电视和网络中许多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极大的危害,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式,这些都是教育者所不应忽视的。
2.主观原因
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他们自身的内因。青少年时期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的成人感形成了,但是有很多教师和家长思想没有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还一味地要求他们听话和顺从。这种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已的观点来判断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是非曲直,如果他们的独立遭到干涉,也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措施
1.家庭层面
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家长应更新教养观念。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对此,家长应该充分理解,以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同时,家长必须改变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应以孩子做幸福、快乐的人为根本,以培养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为导向。
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和万事兴”,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细心观察,善于倾听,增强亲情关系。一旦发现问题,家长必须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从心理上和感情上接纳孩子及其一切,然后再平心静气地给出正确的引导。
再次,家长要做些必要的家庭活动。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如条件许可,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重大决策征求并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或安排家务劳动,或全家共同出游,培养孩子生活情趣,丰富其精神生活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
2.学校层面
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正确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对学生不能溺爱或嫌弃。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有失礼的言行时要善于制怒,学会宽容大度,理智地进行冷处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学生教育要以表扬为主。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学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错在一起,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只有注重表扬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层面
净化社会环境,规范网吧管理,降低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丑陋现象,集中整顿不良网吧和手机上网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以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
创设优化环境,在学校里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开设宣传栏,举行读书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加强挫折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时就有可能出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改变过去的逆反心理和思想。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逆反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才能引导青少年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袁章奎,白杨,石艳梅.青少年自我价值感与自信特点的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5(2).
注:本文为防城港市教育科学2014—2015学年度“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立项编号:FJ2014C005)。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原因;矫正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一、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现象。那么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有客观的原因和主观的原因两方面。
1.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因而不顾子女的承受能力,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从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发展潜能不相适应。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了详尽规划,并要求孩子按这些条条框框生活。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放任自流。有的家庭采取棍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的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打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还有的父母婚姻破裂,也可能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工作失误,教育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切合实际,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如本校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较差,教师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就给他们布置了很多作业,结果这些学生连平时的作业都不再写了,更不用说增加的部分了。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取强制或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教师的这种偏见,造成了所谓的“差生”讨厌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当他们向往集体生活,但与同龄人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社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复杂和广泛的,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电视和网络中许多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极大的危害,腐蚀了他们的心灵。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式,这些都是教育者所不应忽视的。
2.主观原因
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他们自身的内因。青少年时期学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的成人感形成了,但是有很多教师和家长思想没有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还一味地要求他们听话和顺从。这种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独立意识增强,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已的观点来判断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是非曲直,如果他们的独立遭到干涉,也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措施
1.家庭层面
家长应该认识到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家长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家长应更新教养观念。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致,对此,家长应该充分理解,以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同时,家长必须改变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应以孩子做幸福、快乐的人为根本,以培养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为导向。
其次,家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和万事兴”,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细心观察,善于倾听,增强亲情关系。一旦发现问题,家长必须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从心理上和感情上接纳孩子及其一切,然后再平心静气地给出正确的引导。
再次,家长要做些必要的家庭活动。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如条件许可,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重大决策征求并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或安排家务劳动,或全家共同出游,培养孩子生活情趣,丰富其精神生活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
2.学校层面
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正确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转化和发展。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青少年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其次,改变教育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地运用说服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他们,对学生不能溺爱或嫌弃。遇到偶发事件或学生有失礼的言行时要善于制怒,学会宽容大度,理智地进行冷处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处理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学生教育要以表扬为主。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学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错在一起,教育者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只有注重表扬的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层面
净化社会环境,规范网吧管理,降低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社会上的各种丑陋现象,集中整顿不良网吧和手机上网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以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
创设优化环境,在学校里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开设宣传栏,举行读书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加强挫折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时就有可能出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改变过去的逆反心理和思想。
总之,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于逆反心理没有立竿见影的良药,只有慢慢调理,才能引导青少年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袁章奎,白杨,石艳梅.青少年自我价值感与自信特点的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5(2).
注:本文为防城港市教育科学2014—2015学年度“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立项编号:FJ2014C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