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精品之作,其构思布局的别具匠心、细节描写的精心独到、思想蕴藉的丰富深刻,历来为人所称道。主人公玛蒂尔德,因极度爱慕虚荣而导致“梦想”与现实处境的严重“错位”,终致灾祸;在历经生活的潮起潮落之后,她的性格中的本真部分——善良、诚实、质朴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完成了性格的根本转变,最终“归位”,找回自我。玛蒂尔德的心路历程能给世人深刻的启示。这一形象也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质的艺术形象。
在解读小说时,学生对于主题的把握,尚能知人论世,对玛蒂尔德的戏剧一生,能生发出丰富而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于文章精巧的构思却无法充分感知,觉得这一特点的提出,就好比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好像生活本是如此、小说本应如此!这样既混淆了生活与小说的区别,又对作品中的结构技巧产生误读。面对这个理解中的“瓶颈”,笔者试着假借了数学学科的原理。以巧探小说行文结构之妙处,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假设论证,阅尽人间悲喜
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妙,往往开头平稳。中间突转,结尾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然而对于作品此等绝妙构思,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玛蒂尔德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多次“突转”,这绝不是寻常生活态势,而带有“无巧不成书”的因素,即文学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为了能体会作者这一艺术处理手法,首先可试着作出假设:假设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沿续惯性前行,结果将会如何?结果终将平淡无奇,掀不起戏剧式的波澜。其后,可以进一步采用“正当……时,突然……却……”的叙述方式重述故事情节,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情节的戏剧化处理:正当她生活清苦而深感痛苦处于不幸时,突然受到被邀请参加舞会的请柬;正当她为缺少穿戴而懊恼忧愁时,突然经丈夫提醒借到了项链;正当她陶醉于舞会的巨大成功、快乐时,项链却丢失了;正当她历经艰辛、还清债务时,却得知项链是假的……
一串项链怎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质上正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在这种种偶然之中孕育了必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使没有这场项链风波,生活也必定会以另一种形式来教训她——这虽然带点“宿命论”的色彩,但何尝不是其性格悲剧的恰当诠释呢?显然,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曲型结构,使故事结局发生着意想不到的逆转,这样既展现了玛蒂尔德被命运之神抛上峰巅又甩落谷底的曲折经历,又在波澜起伏和对比映衬中,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二、逻辑推理,明了匠心独具
小说中的情节处理,既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又是真实可信情理之中,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这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密切相关。对于铺垫之妙,则可借助数学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些概念来加以明了。
文章中共设有三处铺垫,如果把这些铺垫称之为“条件”、项链是赝品为“结果”,对三对条件与结果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结果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正因为这些铺垫有“轻”“重”之分,所以如果一概定论为由“因”必然致“果”,难免会让人不能苟同:这只不过是倒推因果罢了。但若借用逻辑推断来审视时,其间的因果关系则会一目了然,更会叹服作者丝丝入扣的匠心之妙。
其一,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这一表现,我们难道不能理解为佛来思节夫人确实是个大方之人,或者她们俩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正是因为可以存在这种并不很过分的假想,所以这一处伏笔只能是项链为赝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其二,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大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假设佛来思节夫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或者当着朋友的面验看其真假是很不礼貌的举动,她是完全有可能作出这一表现的,因而此处暗示也只应是个“必要条件”。
其三,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一铺垫则为“充要条件”。首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贵重物品一般具有唯一性的铭牌,甚至包括其外包装。老板能根据盒子就能断定自己只卖出这个盒子而没卖出其内的项链,正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假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真项链则到了“皇宫街一家铺子里”,而弗来思节夫人显然有过“买珠还椟”这一行为。其次,老板是“查看了许多账簿”后作出的判定,其行为的审慎进一步证明了项链为假是铁定无疑的。
当然,本性诚实的玛蒂尔德不可能有如此这般缜密的推究。正是这些悬念、呼应、抑扬等技巧的运用,使小说跌宕起伏。让人读来奇而可信。在领略其结构的精妙之外,更有助于我们去品味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我正是骄傲于这样的建筑艺术——拱门合拢得使人看不出城堡在哪里,”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时的这一论述,正说明精心安排作品的结构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因为结构虽是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于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有意识加强对结构美的赏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解读千般万样的文学作品时,还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拘囿,这样完全可以跨越学科,巧妙牵移,文理相融,从而增强对名著名篇艺术魅力的感悟。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中学(312033)
在解读小说时,学生对于主题的把握,尚能知人论世,对玛蒂尔德的戏剧一生,能生发出丰富而独特的感受。然而,对于文章精巧的构思却无法充分感知,觉得这一特点的提出,就好比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好像生活本是如此、小说本应如此!这样既混淆了生活与小说的区别,又对作品中的结构技巧产生误读。面对这个理解中的“瓶颈”,笔者试着假借了数学学科的原理。以巧探小说行文结构之妙处,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假设论证,阅尽人间悲喜
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妙,往往开头平稳。中间突转,结尾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然而对于作品此等绝妙构思,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玛蒂尔德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多次“突转”,这绝不是寻常生活态势,而带有“无巧不成书”的因素,即文学对生活的艺术加工。
为了能体会作者这一艺术处理手法,首先可试着作出假设:假设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沿续惯性前行,结果将会如何?结果终将平淡无奇,掀不起戏剧式的波澜。其后,可以进一步采用“正当……时,突然……却……”的叙述方式重述故事情节,以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情节的戏剧化处理:正当她生活清苦而深感痛苦处于不幸时,突然受到被邀请参加舞会的请柬;正当她为缺少穿戴而懊恼忧愁时,突然经丈夫提醒借到了项链;正当她陶醉于舞会的巨大成功、快乐时,项链却丢失了;正当她历经艰辛、还清债务时,却得知项链是假的……
一串项链怎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质上正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在这种种偶然之中孕育了必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使没有这场项链风波,生活也必定会以另一种形式来教训她——这虽然带点“宿命论”的色彩,但何尝不是其性格悲剧的恰当诠释呢?显然,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曲型结构,使故事结局发生着意想不到的逆转,这样既展现了玛蒂尔德被命运之神抛上峰巅又甩落谷底的曲折经历,又在波澜起伏和对比映衬中,昭示了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二、逻辑推理,明了匠心独具
小说中的情节处理,既是突如其来意料之外,又是真实可信情理之中,并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其原因在于它们都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这也与作者注意安排伏笔、进行铺垫的巧妙构思密切相关。对于铺垫之妙,则可借助数学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这些概念来加以明了。
文章中共设有三处铺垫,如果把这些铺垫称之为“条件”、项链是赝品为“结果”,对三对条件与结果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结果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正因为这些铺垫有“轻”“重”之分,所以如果一概定论为由“因”必然致“果”,难免会让人不能苟同:这只不过是倒推因果罢了。但若借用逻辑推断来审视时,其间的因果关系则会一目了然,更会叹服作者丝丝入扣的匠心之妙。
其一,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这一表现,我们难道不能理解为佛来思节夫人确实是个大方之人,或者她们俩的关系实在是非同一般。正是因为可以存在这种并不很过分的假想,所以这一处伏笔只能是项链为赝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其二,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大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假设佛来思节夫人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或者当着朋友的面验看其真假是很不礼貌的举动,她是完全有可能作出这一表现的,因而此处暗示也只应是个“必要条件”。
其三,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一铺垫则为“充要条件”。首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贵重物品一般具有唯一性的铭牌,甚至包括其外包装。老板能根据盒子就能断定自己只卖出这个盒子而没卖出其内的项链,正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假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真项链则到了“皇宫街一家铺子里”,而弗来思节夫人显然有过“买珠还椟”这一行为。其次,老板是“查看了许多账簿”后作出的判定,其行为的审慎进一步证明了项链为假是铁定无疑的。
当然,本性诚实的玛蒂尔德不可能有如此这般缜密的推究。正是这些悬念、呼应、抑扬等技巧的运用,使小说跌宕起伏。让人读来奇而可信。在领略其结构的精妙之外,更有助于我们去品味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我正是骄傲于这样的建筑艺术——拱门合拢得使人看不出城堡在哪里,”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安娜·卡列尼娜》时的这一论述,正说明精心安排作品的结构是文学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作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因为结构虽是艺术形式的因素,但它不是纯粹技巧的东西,而是作家对于内容深刻认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内容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有意识加强对结构美的赏析。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解读千般万样的文学作品时,还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拘囿,这样完全可以跨越学科,巧妙牵移,文理相融,从而增强对名著名篇艺术魅力的感悟。
浙江省绍兴县鉴湖中学(3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