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郭道荣(1981.3-),男,汉族,笔名:步缘,广东湛江人,硕士、博士生,三级作家(中级职称),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诗歌创作、地域文学、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兰语是个感性的女子。在她的博客上,有一句话“我的诗歌,只书写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我将这句话理解为诗人的写作定位——以诗歌的文本来书写生命中美好的一面。认识一个诗人,基本上是从其诗作上首先了解的。每次读兰语的诗,我都会陷入对人生的沉思之中。兰语新近贴在博客上的《在穿越黑夜的火车上》这首诗,不仅洋溢女性的情感,还处处体现女性诗歌创作的独特技法。
一、沉静语境中重塑意象物
兰语写植物的诗不在少数,是不是写争芳斗艳的花朵,让诗人忘记烦恼的经历,抑或是为繁忙的生活减压呢?《在穿越黑夜的火车上》一诗中,开头就为整首诗布好场景:“此刻,我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脸颊贴着微凉的玻璃/听任琴声流进耳朵,触及/旧年的歌谣和风雪/顺着身体的经络,衍生低度的忧伤/挽不住的山水,一直在倒退/只余下我的目光,温暖而湿润”。诗人在火车上,脸颊贴着玻璃,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思绪无边无际。这是开场白,像一幕短剧一样,一开始就将读者吸引住了。诗人用这种“忧伤”的叙述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心情或情绪。记得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一文中说到:“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可见,用朱光潜这句话来概括兰语是准确的。
此诗第三节是这样写道:“所有的雨水,都是春天给的/在青草中各归其位/我看不透四月的底蕴/只能简单的想念一个人/如同把一盏灯,放在黑黑的眼睛里/轻提的裙裾,也是朴素的/适宜承接垂落的晚杏,和指缝中/漏下的疼”。“雨水”、“春天”、“青草”成为诗人漂泊天涯的一种意象物,深蕴诗人独具的诗歌语言情感表现意向。实际上,这是诗歌语言在最大限度内所追求的性质表现,也是诗歌意象设置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传达诗人对生命的一种缅怀与追求,其具体内容是生命漂泊难定的无奈和落寞。“如同把一盏灯,放在黑黑的眼睛里”这一盏灯,成为一种诗性的隐喻,使诗的张力无限地敞开,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反复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看读几遍此诗的最后两句:
温柔是唯一的修辞,赋予蝴蝶
将你唇角的霜雪,轻轻吻破
沉静语境中,诗人重塑另一种意象物。其善于在字里行间,令人进入另一种想象。诗歌末尾,诗人以温柔的方式去抚慰心灵。“赋予蝴蝶,轻轻吻破你唇角的霜雪”。如此浪漫的举动,多么让人心醉。
二、情感表达的张力
只要心中有信念,理想就会实现的。这便是美丽的忧伤中隐藏的幸福。而诗人,也是一边享受幸福,一边想着心事,以及重温一些暂未实现的理想。
情感表达的张力,在兰语诗歌中可见一斑。此诗最后一节,诗人感叹道:“别问鞋子的去向,我无法/定位它们的坐标,就像我这一生”。读后让人为之一震,为生活奔波,确实是身不由己的,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落差,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屈从于生活。这种看似平静和冰冷的语言,隐藏着诗人对“无法定位坐标”的更高追求。由此看出,诗人为了生活,陷入一种离散虚浮的空间,无所适从,从而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存在理由。这种存在理由的找寻,很容易让诗人内心产生一种生命的荒诞感。透过人人都熟悉的普通生活具象,折射出的是对存在的一种日常性的诠释。这是诗人努力向自己的人生经历转化为诗歌精神的目标行进的心灵历程。
在黑夜里,在火车上,诗人关于人生的思考思绪万千,经过思索,诗人将这些想法转化成诗行,这些分行文字,让诗人既感到忧伤,又感到幸福。我想,忧伤的是,诗人有很多想法未能实现,如“始终都在流浪,怀抱诗词”,“始终”一词引人注目,在此句中又起到强调的作用,诗人耿耿于怀,但又无可奈何。再往下看:“以你的名字为韵脚/写下花朵,青春,爱情/和无药可医的疾病”。在这三句中,“花朵”和“疾病”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朵、青春、爱情等等,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无药可医的疾病成为一个集合体,五味俱全。这其实是美丽的忧伤,有着抚慰心灵的美好的人情味,有着同样平静而温和、坚强而柔情的性格。在整首诗中,我读到诗人不灭的信念与倔強,这些应该来自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审视,来自于诗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
事实上,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种文学样式中,现代诗歌相对而言是最难解读的。最后两句中,我隐约感到,诗人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去抚慰自己不安的心。诗人通过外在的诗歌形式,刻画与处理内心最为隐秘的感受。这些平淡的叙述,隐藏着无穷的生命的力度。这便是诗人在忧伤中享受幸福的最好方式了。
这些真情实感,字字句句从诗人心底流出,一行一节都不乏抒情诗人的真诚。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融景于情,或白描,或暗示,或联想,不论诗人用什么手法,都写得很简练、明快、晶莹剔透,以简明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内容。这首诗其实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可望而不可即,饱含着无限的情意。此诗通过语言的力量,创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使读者跟着诗人在朦胧中有所追求,似乎是在追求一种超越爱情范围,一种富有真善美的崇高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兰语是个感性的女子。在她的博客上,有一句话“我的诗歌,只书写生命中,美好的部分。”我将这句话理解为诗人的写作定位——以诗歌的文本来书写生命中美好的一面。认识一个诗人,基本上是从其诗作上首先了解的。每次读兰语的诗,我都会陷入对人生的沉思之中。兰语新近贴在博客上的《在穿越黑夜的火车上》这首诗,不仅洋溢女性的情感,还处处体现女性诗歌创作的独特技法。
一、沉静语境中重塑意象物
兰语写植物的诗不在少数,是不是写争芳斗艳的花朵,让诗人忘记烦恼的经历,抑或是为繁忙的生活减压呢?《在穿越黑夜的火车上》一诗中,开头就为整首诗布好场景:“此刻,我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脸颊贴着微凉的玻璃/听任琴声流进耳朵,触及/旧年的歌谣和风雪/顺着身体的经络,衍生低度的忧伤/挽不住的山水,一直在倒退/只余下我的目光,温暖而湿润”。诗人在火车上,脸颊贴着玻璃,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思绪无边无际。这是开场白,像一幕短剧一样,一开始就将读者吸引住了。诗人用这种“忧伤”的叙述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心情或情绪。记得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一文中说到:“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可见,用朱光潜这句话来概括兰语是准确的。
此诗第三节是这样写道:“所有的雨水,都是春天给的/在青草中各归其位/我看不透四月的底蕴/只能简单的想念一个人/如同把一盏灯,放在黑黑的眼睛里/轻提的裙裾,也是朴素的/适宜承接垂落的晚杏,和指缝中/漏下的疼”。“雨水”、“春天”、“青草”成为诗人漂泊天涯的一种意象物,深蕴诗人独具的诗歌语言情感表现意向。实际上,这是诗歌语言在最大限度内所追求的性质表现,也是诗歌意象设置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传达诗人对生命的一种缅怀与追求,其具体内容是生命漂泊难定的无奈和落寞。“如同把一盏灯,放在黑黑的眼睛里”这一盏灯,成为一种诗性的隐喻,使诗的张力无限地敞开,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构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境。反复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看读几遍此诗的最后两句:
温柔是唯一的修辞,赋予蝴蝶
将你唇角的霜雪,轻轻吻破
沉静语境中,诗人重塑另一种意象物。其善于在字里行间,令人进入另一种想象。诗歌末尾,诗人以温柔的方式去抚慰心灵。“赋予蝴蝶,轻轻吻破你唇角的霜雪”。如此浪漫的举动,多么让人心醉。
二、情感表达的张力
只要心中有信念,理想就会实现的。这便是美丽的忧伤中隐藏的幸福。而诗人,也是一边享受幸福,一边想着心事,以及重温一些暂未实现的理想。
情感表达的张力,在兰语诗歌中可见一斑。此诗最后一节,诗人感叹道:“别问鞋子的去向,我无法/定位它们的坐标,就像我这一生”。读后让人为之一震,为生活奔波,确实是身不由己的,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落差,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屈从于生活。这种看似平静和冰冷的语言,隐藏着诗人对“无法定位坐标”的更高追求。由此看出,诗人为了生活,陷入一种离散虚浮的空间,无所适从,从而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存在理由。这种存在理由的找寻,很容易让诗人内心产生一种生命的荒诞感。透过人人都熟悉的普通生活具象,折射出的是对存在的一种日常性的诠释。这是诗人努力向自己的人生经历转化为诗歌精神的目标行进的心灵历程。
在黑夜里,在火车上,诗人关于人生的思考思绪万千,经过思索,诗人将这些想法转化成诗行,这些分行文字,让诗人既感到忧伤,又感到幸福。我想,忧伤的是,诗人有很多想法未能实现,如“始终都在流浪,怀抱诗词”,“始终”一词引人注目,在此句中又起到强调的作用,诗人耿耿于怀,但又无可奈何。再往下看:“以你的名字为韵脚/写下花朵,青春,爱情/和无药可医的疾病”。在这三句中,“花朵”和“疾病”形成鲜明的对比,花朵、青春、爱情等等,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无药可医的疾病成为一个集合体,五味俱全。这其实是美丽的忧伤,有着抚慰心灵的美好的人情味,有着同样平静而温和、坚强而柔情的性格。在整首诗中,我读到诗人不灭的信念与倔強,这些应该来自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审视,来自于诗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
事实上,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种文学样式中,现代诗歌相对而言是最难解读的。最后两句中,我隐约感到,诗人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去抚慰自己不安的心。诗人通过外在的诗歌形式,刻画与处理内心最为隐秘的感受。这些平淡的叙述,隐藏着无穷的生命的力度。这便是诗人在忧伤中享受幸福的最好方式了。
这些真情实感,字字句句从诗人心底流出,一行一节都不乏抒情诗人的真诚。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融景于情,或白描,或暗示,或联想,不论诗人用什么手法,都写得很简练、明快、晶莹剔透,以简明的形式表达较多的内容。这首诗其实是一首美丽的情歌,可望而不可即,饱含着无限的情意。此诗通过语言的力量,创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使读者跟着诗人在朦胧中有所追求,似乎是在追求一种超越爱情范围,一种富有真善美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