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启示

来源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z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历代尊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强调,作为教育者须有自身过硬的思想认识、学问水平和能力素养,而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从而塑造人、教育人,强调教育者须有自身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去感染人、带动人、启发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孔子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闻义要徒等教育思想的研析,旨在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素质之中,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其他文献
暑假前夕,与好友小强闲谈时,小刚说出了自己的假日出行计划:一是跟父母去云南旅游一趟,二是去上海看一场中超足球比赛.闻此,小强不无羡慕地感叹道:“还是你家有钱好啊,我爸要是能让我去上海看场足球赛就不错了.”是啊,小强父母都是从外地农村进城的,靠在工厂打工挣点微薄收入,供小强和姐姐读书,哪还有闲钱让他去上海看球呢.想到这里,小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向父母多要些钱,以帮助小强去上海看足球.
期刊
文章试图借助明代前朝时鉴藏家题跋的考察,来廓清此时鉴藏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仕宦鉴藏家”的寓目范围与视角,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研究者对整个明代书画鉴藏活动的认识.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烧青花仕女图瓷,其纹饰意涵丰富,并以“诗意”题材为主.宣德之后,仕女图纹饰在明代御窑烧造中得以延续、发展.到了清代,宣德仕女图瓷亦成为御窑厂的仿烧对象.雍正朝开始青花仕女图瓷成为大运瓷器的一种,其纹饰意涵也从宣德时的“诗意”转向“世俗”表达.本文整理了两岸故宫收藏及考古出土的明清御窑仕女图瓷,梳理其在明清御窑的烧造脉络,并通过分析纹饰及结合档案文献,探析宣德御窑仕女图瓷纹饰的演变以及后代明清御窑对其的仿烧.
东亚隋唐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和具体表现.这种中国式的舍利瘞埋制度在中国佛教输入日韩的过程中,对两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试图从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两方面入手,对隋唐舍利瘞埋制度在东亚传播过程中对日韩产生的影响加以证明,并对其中体现的中日韩文化艺术交流问题加以探讨,最后结合实物对于东亚舍利容器中所表现的宇宙观念进行阐释.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得益于高等美术教育的进步,区域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则依赖于美术高校造就的美术人才.由于江西高等美术学校成立时间较晚,江西籍美术专门人才和美术教育人才多由外省高校培养,江西下游的上海美专和上游的武昌艺专最具代表性.上海美专培育的大批江西籍美术人才直接推动了江西现代美术的发展,江西美术与武昌艺专则呈现出双向交流的特征.
明代画家戴进的籍贯明清以来均作钱塘,进入新世纪出现了考证戴进籍贯为仁和的新观点,经梳理相关证据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判定戴进籍贯应当是钱塘,“仁和说”证据不足,尚难成立.
“沉浸”在艺术创造之初就如影随形.在传统绘画、雕塑等传统媒介的造型艺术中的“沉浸”传播中,艺术家意欲为受众营造类似宗教意象的“神圣性”感知,以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媒的“沉浸”艺术则为受众打造人造幻境下的感官盛宴.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媒介只是艺术形式的表现工具和传播手段,如若一味选择炫目或翻新的媒介来制造艺术只能是哗众取宠、昙花一现,唯有潜心、积极地创作优质内容,才能给予传播受众耐人寻味、持久愉悦的沉浸之感.
钟馗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中驱妖逐邪之神,自唐代以来在绘画中被广泛描绘,有着十分丰富的图像样式.从戴进现存绘画作品来看,《钟馗雪夜出游图》轴系其“钉头鼠尾”描风格趋于成熟之作.戴进在承袭、融合前代钟馗图式的基础上,创造出“钟馗雪夜出游”的新图式;将出行钟馗置于雪夜氛围中应与其擅绘雪景山水相关.该图系在明初以庆赏剧为代表的宫廷杂剧影响下创作得来,尤以簪花、幞头外佩抹额等图像元素与庆赏剧《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相合.而且该图对钟馗形象之表现亦与周宪王、王直撰杂剧、赞文中突出的钟馗忠勇正直的品格相符,体现了对福寿绵绵、
命令很明确:上午十点,在Ⅴ地东部埋伏,打多国部队一个措手不及.rn部队准时抵达了指定地点,一声令下,士兵们齐刷刷地趴在地上,有条不紊地把子弹上膛.明明还没有开战,空气中却似乎已经有了火药味.rn这里是一处坡地,多国部队将从坡顶攻下来,此处是埋伏的绝佳地点.可惜Ⅴ地处于沙漠,除了旁边如摆设一般的枯萎灌木,基本上没有什么地方可供隐蔽.
期刊
2021年12月4日由湖北美术学院主办,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美术与传播:第三届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湖北美术学院等十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围绕图像传播与形塑、作品观看与释读、美术叙事与记忆三个相关论题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论坛反响热烈,线上观众累计850余人次,学者与专家畅所欲言,参会听众积极互动,学术氛围融洽,参会嘉宾与学者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