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气象学作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学科,一直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和本科中的农业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随着农业高职院校的兴起,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需求确定农业气象学的取舍、内容及开设形式。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 高职农业教育 课程设置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的气象条件,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气象科学,它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是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及本科院校中的农学类专业中一直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兴起,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强调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适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的专门人才。为此,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农业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改革,本文就《农业气象学》这一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农业气象学在农学教学中的地位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及其在这些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农业生产的质与量的好坏离不开农业气象条件,通过对农业气象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气象科学技术为农业服务,使农业生产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减少和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从而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开设它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熟练的农业气象技术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揭示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为农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2.《农业气象学》在高职农业教育教学中的开设现状
农业气象学一直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和本科中的农业类专业中作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使高职课程建设受着本本科课程和中职课程的双重影响。虽然教材方面已有了专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高职教育探索的时间不长,对如何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满足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的教材还在逐步完善中。在这种形势下。各院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进行了各种尝试与探索。
2.1 作为传统的独立学科继续开设。
作为农学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地还是用"农业气象学"为课程名称。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较侧重于系统的、成形的农业气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实践教学较薄弱。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宽基础、强能力",以全面素质培养为主、加强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需要下,各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实践技能环节,强化农业气象学在农学学科中的横向应用性。目前新出版的教科书中高深的纯理论内容比以前简单化,加强了农业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及气象条件调控等方面内容,使学科更具生命力。这方面建设得较好的有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高校,该课程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很有特色,由该校奚广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农业气象》,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该教材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力求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增补了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及实践中的应用内容。
2.2 新编教材整合课程内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整合专业基础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综合植物(作物)的生长基础、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水分,肥料,土壤,空气,温度)的关系、如何通过生长环境的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植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5门专业基础课充分整合,删繁就简,构建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植物生长与环境,作为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为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包括植物的结构特点和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基础知识;第二,植物生长与环境调控,包括土壤环境、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养分条件和气候条件,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程的重点;第三,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概括与总结。农业气象学属第二部分,与独立学科比较,内容约为四分之一。
2.3 取消了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单独设置。
少数高职院校在传统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农学不设置农业气象学课程或内容,但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从中提及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内容极为简略。
3.高职农业气象学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目前各高职院校农类种植专业农业气象学教学的现状差异很大,农业气象学作为农学类专业基础课,到底是作为一门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独立课程设置?还是综合在植物生长环境中作为环境要素而描述,还是根本不需要设置?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在高职教育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统一要求,这使各院校有了课程设置的自主空间,但也不免造成一些混乱。笔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农业气象基层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与体会,对高职农业气象学的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3.1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3.1.1 种植类专业必须设置农业气象学课程或内容。
农业生产无论是传统种植或人工设施种植,都必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气象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温、热、水、气和养分,其中养分虽然不是气象因子,但养分在作物中的运输、吸收和利用仍受制于水热条件。掌握气象条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农事活动。农业气象学在农类高职教育中,无论是以传统农业气象学出现,还是综合于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中,它都是农类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充分认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就成了无根之本。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农业气象学学科设立还是综合在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中可根据专业特点全面考虑。 3.1.1.1 纯种植类(如农学、生态农业、种子种苗、园艺、草业等)专业应将农业气象学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农业生产要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农业气象知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大气、光、温、热、水和风的变化特征,能让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变化,为育种提供依据,为栽培提供向导;了解有关天气系统与变化的一般知识,能让农业工作者对天气变化增强敏感性,提前做好农事安排;了解农业气象灾害及掌握防御措施,能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减少灾害损失;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农业气候区划,可科学地调整种植结构;了解小气候的特点及改善措施,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忽略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某项专业技能的获得会使学生不适应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后就会缺乏知识的应变与应用能力。例如,当学生处于不同的地域时,由于缺乏农业气象基础知识的理论指导,就会在面对诸如"如何根据各地区气候引进或推广新品种?""如何设计种植制度?""如何改良农田小气候以营造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御气象灾害?"等问题就会感到无措。
3.1.1.2 与种植相关(如城市园林设计、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产品运输与加工、畜牧等)专业开设植物生长环境必修课程。与种植有一定关系,又非以种植为主的专业可选用把农业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组合成的植物生长与环境,该课程在农业气象学内容上删减较多,其中太阳辐射、温、湿、压、风删减了形成及变化规律部分;灾害性天气只描述表现,没有形成部分及防御部分;气候部分删除了气候形成、中国及地方气候、设施小气候等部分,只保留农业小气候中的农田小气候的介绍。这可使这部分专业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能"通",而非必要的"专"或"精",只要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就可。但在该门课程的类容取舍上,笔者认为,应减少天气系统部分的内容,增加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及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及气象条件调控部分,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
3.1.2 在农类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可开设农业气象学为任意选修课。
目前,各院校推行的学分制,体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灵活性,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分制模式下的选课制要求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开设数量足、质量高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社会对人材的需求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选修其它学科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构筑在复合型基础之上,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在农类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如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开设农业气象学任意选修课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对综合素质的养成及专业课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3.2 根据市场需求强化技能训练。
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开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作为目的,合理安排知识结构,在基础理论方面力求浅显易懂,着重突出和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减少和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从而使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阎凌云.农业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吉林省农业学校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奚广生.农业气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邹良栋.植物生长与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 高职农业教育 课程设置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与农业生产密切的气象条件,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气象科学,它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是种植业、园林业、畜牧业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及本科院校中的农学类专业中一直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职教育的兴起,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强调以市场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适用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的专门人才。为此,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农业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何改革,本文就《农业气象学》这一课程设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农业气象学在农学教学中的地位
农业气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及其在这些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对象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农业生产的质与量的好坏离不开农业气象条件,通过对农业气象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气象科学技术为农业服务,使农业生产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减少和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从而使农业生产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开设它除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熟练的农业气象技术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掌握揭示农业生产与农业气象条件相互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为农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2.《农业气象学》在高职农业教育教学中的开设现状
农业气象学一直在传统的农业中专和本科中的农业类专业中作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使高职课程建设受着本本科课程和中职课程的双重影响。虽然教材方面已有了专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高职教育探索的时间不长,对如何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满足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的教材还在逐步完善中。在这种形势下。各院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进行了各种尝试与探索。
2.1 作为传统的独立学科继续开设。
作为农学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地还是用"农业气象学"为课程名称。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较侧重于系统的、成形的农业气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实践教学较薄弱。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宽基础、强能力",以全面素质培养为主、加强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需要下,各校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实践技能环节,强化农业气象学在农学学科中的横向应用性。目前新出版的教科书中高深的纯理论内容比以前简单化,加强了农业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及气象条件调控等方面内容,使学科更具生命力。这方面建设得较好的有华中农大、江西农大等高校,该课程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很有特色,由该校奚广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农业气象》,是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该教材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力求反映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增补了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及实践中的应用内容。
2.2 新编教材整合课程内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整合专业基础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综合植物(作物)的生长基础、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水分,肥料,土壤,空气,温度)的关系、如何通过生长环境的改变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植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5门专业基础课充分整合,删繁就简,构建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植物生长与环境,作为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为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为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包括植物的结构特点和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的基础知识;第二,植物生长与环境调控,包括土壤环境、水分条件、温度条件、养分条件和气候条件,这部分内容是全课程的重点;第三,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这部分内容是全书的概括与总结。农业气象学属第二部分,与独立学科比较,内容约为四分之一。
2.3 取消了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单独设置。
少数高职院校在传统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农学不设置农业气象学课程或内容,但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从中提及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内容极为简略。
3.高职农业气象学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如上所述,目前各高职院校农类种植专业农业气象学教学的现状差异很大,农业气象学作为农学类专业基础课,到底是作为一门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独立课程设置?还是综合在植物生长环境中作为环境要素而描述,还是根本不需要设置?究竟哪一种模式更适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在高职教育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并没有统一要求,这使各院校有了课程设置的自主空间,但也不免造成一些混乱。笔者结合自身二十多年农业气象基层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与体会,对高职农业气象学的课程设置做了一些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3.1 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3.1.1 种植类专业必须设置农业气象学课程或内容。
农业生产无论是传统种植或人工设施种植,都必然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气象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温、热、水、气和养分,其中养分虽然不是气象因子,但养分在作物中的运输、吸收和利用仍受制于水热条件。掌握气象条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农事活动。农业气象学在农类高职教育中,无论是以传统农业气象学出现,还是综合于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中,它都是农类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充分认识,专业知识的掌握就成了无根之本。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农业气象学学科设立还是综合在植物生长环境课程中可根据专业特点全面考虑。 3.1.1.1 纯种植类(如农学、生态农业、种子种苗、园艺、草业等)专业应将农业气象学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农业生产要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农业气象知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大气、光、温、热、水和风的变化特征,能让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变化,为育种提供依据,为栽培提供向导;了解有关天气系统与变化的一般知识,能让农业工作者对天气变化增强敏感性,提前做好农事安排;了解农业气象灾害及掌握防御措施,能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减少灾害损失;了解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农业气候区划,可科学地调整种植结构;了解小气候的特点及改善措施,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忽略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某项专业技能的获得会使学生不适应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后就会缺乏知识的应变与应用能力。例如,当学生处于不同的地域时,由于缺乏农业气象基础知识的理论指导,就会在面对诸如"如何根据各地区气候引进或推广新品种?""如何设计种植制度?""如何改良农田小气候以营造适宜的农业气象条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御气象灾害?"等问题就会感到无措。
3.1.1.2 与种植相关(如城市园林设计、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产品运输与加工、畜牧等)专业开设植物生长环境必修课程。与种植有一定关系,又非以种植为主的专业可选用把农业气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组合成的植物生长与环境,该课程在农业气象学内容上删减较多,其中太阳辐射、温、湿、压、风删减了形成及变化规律部分;灾害性天气只描述表现,没有形成部分及防御部分;气候部分删除了气候形成、中国及地方气候、设施小气候等部分,只保留农业小气候中的农田小气候的介绍。这可使这部分专业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能"通",而非必要的"专"或"精",只要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就可。但在该门课程的类容取舍上,笔者认为,应减少天气系统部分的内容,增加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及设施小气候的特点及气象条件调控部分,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实践需要。
3.1.2 在农类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可开设农业气象学为任意选修课。
目前,各院校推行的学分制,体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上有较大灵活性,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学分制模式下的选课制要求调整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必修课,开设数量足、质量高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社会对人材的需求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选修其它学科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构筑在复合型基础之上,增强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在农类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如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开设农业气象学任意选修课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对综合素质的养成及专业课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
3.2 根据市场需求强化技能训练。
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开设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作为目的,合理安排知识结构,在基础理论方面力求浅显易懂,着重突出和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减少和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危害,从而使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 阎凌云.农业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吉林省农业学校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奚广生.农业气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邹良栋.植物生长与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