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成长;生命价值;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76-03
【作者简介】沈晓静,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2)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教育。目前很多初中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思考,普遍有着对未来、对生命意义何在的困惑,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必要的责任感。本次心理活动课通过听生命成长的声音、折生命成长的形状、析生命成长的困惑、忆生命成长的经历、做有意义的小事5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
教学准备:成长声音的音频,《蜡烛人的故事》视频剪辑,七彩毛根条,眼罩,A4纸,背景音乐《生命的意义》《爱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不以成就、外貌、他人的认可为转移。
2.让学生体会自己生命价值的时候,也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3.让学生掌握提升生命价值、赋予生命意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抚触生命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双手轻捧自己的脸,你感受到了什么温度?
2.捏一捏自己的脸,手感怎么样?
3.将右手放在心脏上方,感受心脏的跳动。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让我们打开手臂,双手温柔地环抱自己,抱一抱这个温暖的、柔软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拥抱中开启一段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旅程。
设计意图:设计热身小动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触摸生命的温度和跳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感知生命成长
1.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件出示音频,播放课前录制的胎心跳动声、婴儿啼哭声、孩子笑声、爸爸呵护声、妈妈责骂声、学生读书声等。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正是因为我们也这样笑过、哭过,所以对这些成长的声音特别熟悉,感同身受。其实生命就是这样,有欢乐、呵护、责骂、困难、努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成长中的各种声音,在声音中进入成长的情景,对生命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感受。
2.折生命成长的形状。
教师:生命成长有声音,也有形状。请同学们拿起桌上五颜六色的毛根条,试着想一想、折一折你的生命成长的形状。它可以是一种线条、一种图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学生用毛根条折自己生命成长的形状,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其中的含义。
教师:从同学们的分享中老师听到,生命的形状各具形态,有感恩的,有温暖的,有积极向上的,也有困惑迷茫的。
设计意图:手动带动心动,在折毛根条的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不知所措,到越折越认真,这本身就是思考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学生对各种形状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是对生命过往的一种认知、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期许。
三、探索生命价值
1.小薇的困惑。
课件展示:小薇是一名初一年级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会弹钢琴。她在折毛根条的时候思来想去,折了一棵小幼苗。但是她也有一些迷茫:“一棵小幼苗能有什么价值呢?能长成什么呢?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吗?”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小薇为什么会有这些困惑。听的过程中请把眼罩戴起来,如果你听到小薇的困惑和你有相似的地方,请你悄悄举一下手让老师看到。
课件展示小薇的困惑:
(1)我必须考到年级前200名,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2)长得好看的人,别人更喜欢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3)父母總喜欢把我和别人比较,只有让父母认可我,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教师: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小薇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学生1:小薇太注重他人的看法。
学生2:我会多关注自己身上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如果我们只盯着自己的缺点或者缺陷的话,很难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其实,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设计意图:设计小薇这个角色及她的毛根条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这样的情境,更愿意投入其中。让学生戴上眼罩,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愿意感受小薇的困惑,进一步通过讨论分享,改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不正确的认知和想法。
2.忆一忆过往的经历。
课件展示:请你回忆一件可以体现生命价值的往事,和大家分享。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一次成功、一次喜悦、一次进步或者一次失败后的成长等。
教师:保持积极的态度,从过往的经历中发现正面的意义,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授课重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最佳途径是同伴间的相互启发。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从自身或者他人身上获得改变以往认知的经验。如某个学生在这个环节有困惑,教师可以鼓励同伴去帮助他挖掘生命有价值的地方,用同伴的力量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四、赋予生命意义
教师:我们不仅要肯定生命的价值,还要学会提升生命的价值,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
视频展示:《蜡烛人的故事》。 教师: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1: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四个蜡烛人在传递火种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团结协作、坚持不懈。
学生2:蜡烛人不停地奔跑,为的就是传递火种、照亮他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学生3:我深刻感受到了蜡烛人的智慧、坚持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汲取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我们可以为他人、为社会、为自然做哪些有意义的小事呢?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小幼苗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也可能是一朵花、一株小草,它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和精彩。
设计意图:从生动的视频画面中,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蜡烛人身上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回归现实,感悟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发挥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最后呼应之前小薇的毛根作品——小幼苗的成长,让课堂更有连贯性。
五、课后延伸
教师:课后,把毛根作品贴在A4纸上,发挥你的想象,用彩色铅笔增添一些元素,形成一幅完整的画,赋予自己的生命更美好的含义。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情感做一次延伸,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个体生命的意义有更多的期许和愿望。
【教学反思】
赋予生命意义这个话题比较抽象,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课堂设计,以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辅以巧妙的活动体验。注重七年级心理团辅课的动感原则,用感官的体验带动内心的感悟,注重现场生成。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毛根作品和课堂分享让本堂课迸发出光彩,也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触动,师生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课堂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学生体验活动为主,教师引导提升为辅。初中生的心理半儿童化半成人化特点十分明显,而七年级学生则偏于儿童化的色彩更浓一些,如何去感悟、认识生命,显然是一个难题。本设计没有进行宏大的道理灌输与说教,而是设置一些活動,在触觉(热身活动与折生命长度)、听觉(生命成长的声音)、视觉(蜡烛人的故事)等感官参与的基础上,唤醒蛰伏的情感情绪,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厚重。在此基础上,又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巧妙地渗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2.课堂环节丝丝相扣,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热身活动—感知生命—自我探索—赋予价值,不断推进,内在结构非常明晰,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典型的模式之一,具有范本意义。每个环节操作时,采用“活动 小结”形式,简洁明了。
3.注意保护学生隐私,细节设计巧妙合理。小薇的三个困惑,其实就是很多学生自身的写照,但由于初中学生更注重在同伴眼中的形象和教师的评价,往往不容易在课堂这样的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有类似体验。教师采用带眼罩听困惑的形式,了解学生情况,同时采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减少学生心理防御,让学生可以自由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自然就获得了情感共鸣和认知调整。
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感强,在探索生命和赋予生命价值环节,学生的自我分享稍显单薄,深度上还不够,这或许也是大班制课堂的制约。
(点评嘉宾:侯一波,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6-0076-03
【作者简介】沈晓静,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2)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教育。目前很多初中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思考,普遍有着对未来、对生命意义何在的困惑,缺乏对他人和社会必要的责任感。本次心理活动课通过听生命成长的声音、折生命成长的形状、析生命成长的困惑、忆生命成长的经历、做有意义的小事5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
教学准备:成长声音的音频,《蜡烛人的故事》视频剪辑,七彩毛根条,眼罩,A4纸,背景音乐《生命的意义》《爱的真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不以成就、外貌、他人的认可为转移。
2.让学生体会自己生命价值的时候,也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3.让学生掌握提升生命价值、赋予生命意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抚触生命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双手轻捧自己的脸,你感受到了什么温度?
2.捏一捏自己的脸,手感怎么样?
3.将右手放在心脏上方,感受心脏的跳动。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让我们打开手臂,双手温柔地环抱自己,抱一抱这个温暖的、柔软的、跳动的生命。在这个拥抱中开启一段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旅程。
设计意图:设计热身小动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触摸生命的温度和跳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二、感知生命成长
1.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课件出示音频,播放课前录制的胎心跳动声、婴儿啼哭声、孩子笑声、爸爸呵护声、妈妈责骂声、学生读书声等。
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正是因为我们也这样笑过、哭过,所以对这些成长的声音特别熟悉,感同身受。其实生命就是这样,有欢乐、呵护、责骂、困难、努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成长中的各种声音,在声音中进入成长的情景,对生命的成长有一个全面的感受。
2.折生命成长的形状。
教师:生命成长有声音,也有形状。请同学们拿起桌上五颜六色的毛根条,试着想一想、折一折你的生命成长的形状。它可以是一种线条、一种图形,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学生用毛根条折自己生命成长的形状,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其中的含义。
教师:从同学们的分享中老师听到,生命的形状各具形态,有感恩的,有温暖的,有积极向上的,也有困惑迷茫的。
设计意图:手动带动心动,在折毛根条的过程中,学生从一开始不知所措,到越折越认真,这本身就是思考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学生对各种形状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是对生命过往的一种认知、对生命未来的一种期许。
三、探索生命价值
1.小薇的困惑。
课件展示:小薇是一名初一年级学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会弹钢琴。她在折毛根条的时候思来想去,折了一棵小幼苗。但是她也有一些迷茫:“一棵小幼苗能有什么价值呢?能长成什么呢?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吗?”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小薇为什么会有这些困惑。听的过程中请把眼罩戴起来,如果你听到小薇的困惑和你有相似的地方,请你悄悄举一下手让老师看到。
课件展示小薇的困惑:
(1)我必须考到年级前200名,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2)长得好看的人,别人更喜欢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3)父母總喜欢把我和别人比较,只有让父母认可我,我的人生才有价值。
教师:你觉得是什么影响了小薇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学生1:小薇太注重他人的看法。
学生2:我会多关注自己身上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如果我们只盯着自己的缺点或者缺陷的话,很难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其实,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设计意图:设计小薇这个角色及她的毛根条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这样的情境,更愿意投入其中。让学生戴上眼罩,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愿意感受小薇的困惑,进一步通过讨论分享,改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不正确的认知和想法。
2.忆一忆过往的经历。
课件展示:请你回忆一件可以体现生命价值的往事,和大家分享。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一次成功、一次喜悦、一次进步或者一次失败后的成长等。
教师:保持积极的态度,从过往的经历中发现正面的意义,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授课重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最佳途径是同伴间的相互启发。通过讨论分享,学生可以从自身或者他人身上获得改变以往认知的经验。如某个学生在这个环节有困惑,教师可以鼓励同伴去帮助他挖掘生命有价值的地方,用同伴的力量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四、赋予生命意义
教师:我们不仅要肯定生命的价值,还要学会提升生命的价值,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
视频展示:《蜡烛人的故事》。 教师: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哪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学生1: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四个蜡烛人在传递火种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难,但是他们依然团结协作、坚持不懈。
学生2:蜡烛人不停地奔跑,为的就是传递火种、照亮他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学生3:我深刻感受到了蜡烛人的智慧、坚持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中汲取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我们可以为他人、为社会、为自然做哪些有意义的小事呢?
学生分享交流。
教师: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义。小幼苗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可能长成一棵大树,也可能是一朵花、一株小草,它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和精彩。
设计意图:从生动的视频画面中,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蜡烛人身上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回归现实,感悟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发挥生命的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最后呼应之前小薇的毛根作品——小幼苗的成长,让课堂更有连贯性。
五、课后延伸
教师:课后,把毛根作品贴在A4纸上,发挥你的想象,用彩色铅笔增添一些元素,形成一幅完整的画,赋予自己的生命更美好的含义。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情感做一次延伸,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个体生命的意义有更多的期许和愿望。
【教学反思】
赋予生命意义这个话题比较抽象,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课堂设计,以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辅以巧妙的活动体验。注重七年级心理团辅课的动感原则,用感官的体验带动内心的感悟,注重现场生成。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毛根作品和课堂分享让本堂课迸发出光彩,也让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触动,师生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课堂点评】
本教学设计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学生体验活动为主,教师引导提升为辅。初中生的心理半儿童化半成人化特点十分明显,而七年级学生则偏于儿童化的色彩更浓一些,如何去感悟、认识生命,显然是一个难题。本设计没有进行宏大的道理灌输与说教,而是设置一些活動,在触觉(热身活动与折生命长度)、听觉(生命成长的声音)、视觉(蜡烛人的故事)等感官参与的基础上,唤醒蛰伏的情感情绪,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厚重。在此基础上,又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我,巧妙地渗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2.课堂环节丝丝相扣,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热身活动—感知生命—自我探索—赋予价值,不断推进,内在结构非常明晰,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典型的模式之一,具有范本意义。每个环节操作时,采用“活动 小结”形式,简洁明了。
3.注意保护学生隐私,细节设计巧妙合理。小薇的三个困惑,其实就是很多学生自身的写照,但由于初中学生更注重在同伴眼中的形象和教师的评价,往往不容易在课堂这样的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有类似体验。教师采用带眼罩听困惑的形式,了解学生情况,同时采用角色置换的方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减少学生心理防御,让学生可以自由说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自然就获得了情感共鸣和认知调整。
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感强,在探索生命和赋予生命价值环节,学生的自我分享稍显单薄,深度上还不够,这或许也是大班制课堂的制约。
(点评嘉宾:侯一波,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