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新闻,还是道德绑架?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因善小而不为。”这一阵,“捐款”成了热词。
   大敌当前,医疗、治安、运输、服务……各条战线的兄弟姐妹别妇抛雏、披肝沥胆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吾侪“闭关自守”,无以出力,出点钱是在情理中的。中央政治局领导都慷慨解囊,我们也理当见贤思齐。
   所以,3月8日晚,看到中国乒乓球队把24.69万美元奖金(约合人民币171万元)全部捐献给战疫前线,笔者立马作文点赞。曰“国球”不仅继承了“有无相生”的道家哲学,更是弘扬了儒家的“仁义道德”。
   然而,如果有人说,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也要把自己的补助捐出来给“抗疫一线”,笔者就不仅觉得是个笑话,而且会怀疑说的“不是人话”。偏偏有新闻为证:云南彝良县人民医院150名医务人员通过《昭通日报》宣布,放弃申领抗疫补助金,总额约30万元。
   报道显示:该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从1月22日至3月11日,诊疗发热患者422人,住院隔离观察38人,门诊隔离留观60人,送留验站医学隔离观察47人,累计取标本送检225人次,筛查卡点拦截人员579人,全血常规筛查847人次、影像筛查855人次——这才得到平均每人2000元的辛苦费。
   可惜的是,这近乎“扔下一万元就跑”的“正能量”,却没有得到多少表扬,反而引发如潮的质疑,或曰“珍惜善意,但不必成全”,或曰“自动放弃?又欺负老实人”或曰“這本来就是医务人员应该得的,不必道德绑架”。总之,不少人怀疑,是“基层的里子在滴血,领导的面子在发光”。
   当然,一些医务人员原意捐出自己的补助,这是完全可能的,值得嘉许的。但是150人齐刷刷地“一致同意”就让人怀疑了。
   第一,临时性工作补助的受益人是疫情防疫人员个人,并非医院。150名医务人员即便全部都愿意捐,也要由其本人作出放弃的申请而不是院方宣布。第二,拨款已经到达,150人的业绩白纸黑字,有补助直接打进工资卡何其简单。疫情未消,一切从简,为什么自己的钱本人还要“申报”领取?第三,每人2000元放到发达地区可能不算多。然而,彝良县搜索结果是“基本县情概括为农业弱、工业小、财政穷、基础差、人口多”,直到2019年11月28日才发布“国家级贫困县摘帽退出县级公示”。可以想见,这笔补助对于大家绝对不是可有可无。
   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吊诡的是,见到如此“高大上”的消息,各路记者纷纷电话咨询,却是无一回应,都不愿意接受采访。换言曰:主管部门并不想把这“雷锋精神”昭示于众。反倒是“昭通市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获知了网上网友的质疑,目前已经介入调查”。笔者不能不联想起:3月2日,陕西安康某医院一线医护人员拿到的补助,还不及院领导的零头。3月11日,云南昆明晋宁区某卫生院公示的医护临时疫情补贴中,院长名列第一。以至于区卫健局发布说明称,“部分单位上报数据存在对上级文件精神领会不到位、申报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已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重新进行申报”。
   相比东窗事发千夫所指,这“全部捐赠”倒是“多快好省”。无奈同情一线医护人员的受众们不约而同回应四个字——“我不相信”。
   2015年,笔者所在的广东就发布了《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管理办法》[粤府办2015]39号,强调“捐赠应当遵循自愿和无偿原则,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知道云南有无此类文件。
   总之,我们必须反复追问:是自愿的吗?如果“正面新闻”背后是“长官意志+道德绑架”,祸莫大焉!
其他文献
除两家平台严格执行“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外,在其他7家平台上,青少年只需输入密码,就能轻松避开防沉迷模式下的使用时限……不久前,江苏消费者权益保護委员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需引起各方重视。   这正是:   “门槛”形同虚设,   孩童轻松跨过。   监管不能“掉线”,   护幼人人有责。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9
期刊
一日,佩迪烘了桂皮面包带来办公室让大家品嘗。面包呈可爱的螺旋形,金光灿烂,让人一见钟情。快乐地吃它,质地柔软而细致,宛如吞食云絮,而镶嵌在面包里那种奇特的桂皮香,又让味蕾惊艳。   回家后,如法炮制。   将酵母加入温水中,再与适量的砂糖、牛油、蛋液、牛奶、细盐和面包粉混合,置入大盆中,密密地盖着,静待发酵。平生第一次尝试做面包,心情亢奋,每隔几分钟便把盖子掀起来,细细审视酵母发酵的情况。  
期刊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笔者经常聆听和参与一些公开课教学,基本的感受是:大多数教师在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地走教学流程,学生在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被动跟随,教学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缺乏温度的固定流程。   在和同事们交流中,笔者也发现:大家都普遍反感这种机械流水线式的公开课教学。那么,既然同事们对这种提前做足准备的公开课都很反感,那为何还乐此不疲,每次公开课都会不约而同采取这种做法呢?原因只有一个:担心出现失
期刊
“担心被评判”的背后  王海银(山西太原)   读了《我们那颗时时担心被评判的心啊》(《杂文月刊》2020年4月下文摘版),笔者深有同感。人活得苦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在乎别人的评判,就好比选择鞋子,首先考虑的不是合不合自己的脚,而是顺不顺别人的眼。   长期以来,我们将西方的个人主义解读为自私自利,漠视公共利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西方个人主义的实质,是尊重个性,崇尚特立独行,每个人都可
期刊
以前生火主要靠钻木,现在有了打火机。居家用,外出也用,离开了打火机就不知道怎么生火成了普遍现象。   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位智者首先提出了质疑:打火机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倘若不对打火机进行管控,钻木取火的技术必将失传,到那时,人们还有什么野外生存能力?   众人如梦初醒,他们看着自己手中的打火机,都不觉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世事的学者愣愣
期刊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输入性和无症状感染者风险,提醒我们疫情防控还未到可以放松之时。相关部门日前明确,一些地区将很可能较长时间处于疫情防控状态。   上述现实,决定了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得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会行为规范、社交距离乃至社会心态带来微妙变化。比如,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G7060次列车上,有乘客因为脱口罩吃饭引起了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发生冲
期刊
如今,张文宏俨然已成“国民医生”。从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到留学生要不要回国避险,再到疫情的未来走向,张文宏总能在第一时间以通俗易懂又不失幽默的表达,回应社会的关切。   大家越来越喜欢张文宏,同时把追星的习惯带到了他身上。最近,网络上就流传着不少关于张文宏的八卦,包括工资收入、家庭情况、全家合影等等。即便常在聚光灯下的演艺明星都对此类行为不堪其扰,遑论一位意外火出圈的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文宏
期刊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但记者在中部某省走访时发现,虽然各地已推出便捷的健康码,有些地方的用工单位仍要求劳动者提供地方出具的纸质健康证明。有的单位认为,加盖了公章的纸质证明更权威、更有说服力。这一要求,给很多人的返岗复工之路平添烦恼。   电子版健康码与纸质版健康证明的功能,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证明持有人已具备返岗复工条件。在大力提倡数字政务、大数据治理的背景下,迷恋传统的纸质证明,暴露
期刊
一张合影,本来“习以为常”,却引起网上线下一片哗然,这是始作俑者,始料不及的事啊——某地援鄂医疗人员归返,院领导与之合影,表示欢迎,合影之中,八位院领导一字端立前排,而十来名刚刚“拼过命”的医生护士却站在身后台阶上。于是网民之间,便来怒斥,“颠倒”啊,“抢镜”啊,林林总总,这院长才知出了“大事”,先还试图“辩解辟谣”,后来顶不住了才赶快道歉,才算略平了“合影风波”。   为什么说这事稀松平常,并
期刊
回顾三月份的新闻人物,最值得书写的是谁呢?   琢磨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句话:“我们国家的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从来就是白衣天使。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状态下,他们的表现就看得出来,方显英雄本色。”   过去这个月,太多白衣战士的“本色”让人泪目。   几天前,一张钟南山“逆行”去武汉的无座车票在社交媒体刷屏。人们又想起了那张让人心疼的照片——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