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度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常见的现象,对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功能和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选择与温控理论计算,重点就温控计算结果进行探讨,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及效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裂缝;温控计算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来大型化、多功能化和现代化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涌现,也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适应性强、承载力高和施工方便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高层建筑、水利设施及大型设备基础当中。但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水泥水化热、外界气温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因素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温度裂缝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而且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也是不利的。因此,施工人员应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做好原材料选择和技术层面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安全。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主楼筏板基础厚度为1.6m,局部深度达3.05m,浇筑量为3100m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泵送方式浇筑。浇筑期间日平均温度15℃,最高气温25℃。温度控制要求严格,工程基础平面图及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A~D是3.05m厚筏板测点,E~G是1.6m厚筏板测点。
图1 主楼筏板基础温控测点布置图
2 原材料选择与温控理论计算
2.1 混凝土原料的选择
1)水泥:选择华润牌P.O42.5水泥,水泥用量388kg,拌合物用水量210kg,水灰比0.46;
2)骨料:石子采用粒径5~31.5mm连续级配的破碎石,含泥量≤1%;砂子选用破碎砂,含泥量≤3%;
3)外加剂:泵送剂和抗渗剂;4)掺合料:粉煤灰用量为68kg。
2.2 温控理论计算
1)绝热温升计算公式:
Th=(mC+KF)Q/Cρ(1)
将参数带入公式(1)得出:
Th=(388+0.3×68)×375/(0.97×2400)=65.8℃
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公式:
T1(1)=Tj+Thξ(t)(2)
将参数代入公式(2),取Tj=20℃,计算3天、6天,27天温度,得出1.6m厚度处中心温度:
T1(3)=Tj+Thξ(3)=20+Thξ(t)=20+65.8×0.50=52.9℃
T1(6)=20+65.8×0.45=49.6℃
T1(27)=20+65.8×0.05=23.9℃
将参数代入公式(2),取Tj=20℃,计算3天、6天、27天温度,得出3m厚度处中心温度:
T1(3)=Tj+Thξ(3)=20+Thξ(t)=20+65.8×0.68=64.7℃
T1(6)=20+65.8×0.67=64.1℃
T1(27)=20+65.8×0.21=33.8℃
3)混凝土表层温度(表面下50~100mm处)
①保温材料厚度计算
δ1.6=0.5hλx(T2-Tq)Kb/λ(Tmax-T2)=0.5×1.6×0.14×20×2/(2.33×25)=0.077(m)
δ3=0.5hλx(T2-Tq)Kb/λ(Tmax-T2)=0.5×3×0.14×20×2/(2.33×25)=0.144(m)
②混凝土表面模板及保温层的传热系数
β1.6=1/(Σδi/λi+1/βq)=1/(0.077/0.14+1/23)=1.7
β3=1/(Σδi/λi+1/βq)=1/(0.144/0.14+1/23)=0.93
③混凝土虚厚度
h′1.6=kλ/β1.6=2/3×2.33/1.7=0.91(m)
h′3=kλ/β3=2/3×2.33/0.96=1.62(m)
④混凝土计算厚度
H1.6=h1.6+2h′1.6=1.6+2×0.92=3.44(m)
H3=h3+2h′3=3+2×1.63=6.26(m)
⑤混凝土表层温度
1.6m厚度:
T2(3)=Tq+4h′1.6(H1.6-h′1.6)[T1(t)-Tq]/H1.62
T2(3)=20+4×0.92×(3.44-0.92)[52.9-20]/3.442=45.8℃
T2(6)=20+4×0.92×(3.44-0.92)[49.6-20]/3.442=43.2℃
T2(27)=20+4×0.92×(3.44-0.92)[23.9-20]/3.442=22.4℃
3.05m厚度:
T2(3)=Tq+4h′3(H3-h′3)[T1(t)-Tq]/H32
T2(3)=20+4×1.63×(6.26-1.63)[64.7-20]/6.262=54.4℃
T2(6)=20+4×1.63×(6.26-1.63)[64.1-20]/6.262=54.1℃
T2(27)=20+4×1.63×(6.26-1.63)[33.8-20]/6.262=30.6℃
⑥混凝土温差
1.6m厚度:
T1(3)-T2(3)=52.9-45.8=7.1℃
T1(6)-T2(6)=49.6-43.2=6.4℃
T1(27)-T2(27)=23.9-22.4=1.5℃
3.05m厚度:
T1(3)-T2(3)=64.7-54.4=10.3℃
T1(6)-T2(6)=64.1-54.1=10℃
T1(27)-T2(27)=33.8-30.6=3.2℃
经以上计算预测,采取上述混凝土配合比,并加大保温材料厚度,可滿足混凝土最大内外温差均小于25℃的要求,计算结果相对保守。
若1.6m厚度处保温材料采用3cm厚草袋,一层塑料布;3.05m厚度处保温材料采用5cm厚草袋,一层塑料布,进行验算结果如下:
1.6m厚度:
T1(3)-T2(3)=52.9-32.4=20.5℃
T1(6)-T2(6)=49.6-29.6=20℃
T1(27)-T2(27)=23.9-22.8=1.1℃
3m厚度:
T1(3)-T2(3)=64.7-42.5=22.2℃
T1(6)-T2(6)=64.1-43=21.1℃
T1(27)-T2(27)=33.8-27.7=6.1℃
经以上计算预测,可满足混凝土最大内外温差均小于25℃的要求。
3 实测大体积混凝土不同深度温度时间曲线图(见图2~图7)
图2 A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3 B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4 C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5 D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6 E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7 F点温度变化曲线
4 结论及分析
1)从理论计算及实测结果都可以看出,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测点温度高于表皮及底部测点温度。原因是表皮与空气产生热传导,底部亦与大地产生热传导,而中心部位由于未能与外界物质直接接触导致热量无法传导出去。
2)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加,混凝土整体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理论计算及实测结果都显示浇筑后第三天温度最高,而后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未能全部参与化学反应,而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逐渐全部参与反应并释放大量热能,导致温度增加,后期由于热传导效应的影响,温度逐渐降低。
3)理论计算混凝土温差的方法对具体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5 裂缝控制措施及效果
1)本工程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入68kg粉煤灰,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充分发挥了粉煤灰在混凝土早期水化过程中的延缓作用,可有效降低水化热。
2)控制水泥用量,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有一定作用。
3)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理论计算厚度保温材料覆盖,并浇水保湿控制温差。
6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确保建筑物结构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来控制温度差,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和技术层面的工作,以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符合工程要求,在浇筑后未出现危害性裂缝,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建楠;甘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J],安徽建筑.2012年第04期
[2] 黄家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4期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裂缝;温控计算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来大型化、多功能化和现代化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涌现,也对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适应性强、承载力高和施工方便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高层建筑、水利设施及大型设备基础当中。但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水泥水化热、外界气温变化和混凝土收缩等因素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温度裂缝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而且对建筑物结构的安全也是不利的。因此,施工人员应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做好原材料选择和技术层面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安全。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主楼筏板基础厚度为1.6m,局部深度达3.05m,浇筑量为3100m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采用泵送方式浇筑。浇筑期间日平均温度15℃,最高气温25℃。温度控制要求严格,工程基础平面图及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A~D是3.05m厚筏板测点,E~G是1.6m厚筏板测点。
图1 主楼筏板基础温控测点布置图
2 原材料选择与温控理论计算
2.1 混凝土原料的选择
1)水泥:选择华润牌P.O42.5水泥,水泥用量388kg,拌合物用水量210kg,水灰比0.46;
2)骨料:石子采用粒径5~31.5mm连续级配的破碎石,含泥量≤1%;砂子选用破碎砂,含泥量≤3%;
3)外加剂:泵送剂和抗渗剂;4)掺合料:粉煤灰用量为68kg。
2.2 温控理论计算
1)绝热温升计算公式:
Th=(mC+KF)Q/Cρ(1)
将参数带入公式(1)得出:
Th=(388+0.3×68)×375/(0.97×2400)=65.8℃
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公式:
T1(1)=Tj+Thξ(t)(2)
将参数代入公式(2),取Tj=20℃,计算3天、6天,27天温度,得出1.6m厚度处中心温度:
T1(3)=Tj+Thξ(3)=20+Thξ(t)=20+65.8×0.50=52.9℃
T1(6)=20+65.8×0.45=49.6℃
T1(27)=20+65.8×0.05=23.9℃
将参数代入公式(2),取Tj=20℃,计算3天、6天、27天温度,得出3m厚度处中心温度:
T1(3)=Tj+Thξ(3)=20+Thξ(t)=20+65.8×0.68=64.7℃
T1(6)=20+65.8×0.67=64.1℃
T1(27)=20+65.8×0.21=33.8℃
3)混凝土表层温度(表面下50~100mm处)
①保温材料厚度计算
δ1.6=0.5hλx(T2-Tq)Kb/λ(Tmax-T2)=0.5×1.6×0.14×20×2/(2.33×25)=0.077(m)
δ3=0.5hλx(T2-Tq)Kb/λ(Tmax-T2)=0.5×3×0.14×20×2/(2.33×25)=0.144(m)
②混凝土表面模板及保温层的传热系数
β1.6=1/(Σδi/λi+1/βq)=1/(0.077/0.14+1/23)=1.7
β3=1/(Σδi/λi+1/βq)=1/(0.144/0.14+1/23)=0.93
③混凝土虚厚度
h′1.6=kλ/β1.6=2/3×2.33/1.7=0.91(m)
h′3=kλ/β3=2/3×2.33/0.96=1.62(m)
④混凝土计算厚度
H1.6=h1.6+2h′1.6=1.6+2×0.92=3.44(m)
H3=h3+2h′3=3+2×1.63=6.26(m)
⑤混凝土表层温度
1.6m厚度:
T2(3)=Tq+4h′1.6(H1.6-h′1.6)[T1(t)-Tq]/H1.62
T2(3)=20+4×0.92×(3.44-0.92)[52.9-20]/3.442=45.8℃
T2(6)=20+4×0.92×(3.44-0.92)[49.6-20]/3.442=43.2℃
T2(27)=20+4×0.92×(3.44-0.92)[23.9-20]/3.442=22.4℃
3.05m厚度:
T2(3)=Tq+4h′3(H3-h′3)[T1(t)-Tq]/H32
T2(3)=20+4×1.63×(6.26-1.63)[64.7-20]/6.262=54.4℃
T2(6)=20+4×1.63×(6.26-1.63)[64.1-20]/6.262=54.1℃
T2(27)=20+4×1.63×(6.26-1.63)[33.8-20]/6.262=30.6℃
⑥混凝土温差
1.6m厚度:
T1(3)-T2(3)=52.9-45.8=7.1℃
T1(6)-T2(6)=49.6-43.2=6.4℃
T1(27)-T2(27)=23.9-22.4=1.5℃
3.05m厚度:
T1(3)-T2(3)=64.7-54.4=10.3℃
T1(6)-T2(6)=64.1-54.1=10℃
T1(27)-T2(27)=33.8-30.6=3.2℃
经以上计算预测,采取上述混凝土配合比,并加大保温材料厚度,可滿足混凝土最大内外温差均小于25℃的要求,计算结果相对保守。
若1.6m厚度处保温材料采用3cm厚草袋,一层塑料布;3.05m厚度处保温材料采用5cm厚草袋,一层塑料布,进行验算结果如下:
1.6m厚度:
T1(3)-T2(3)=52.9-32.4=20.5℃
T1(6)-T2(6)=49.6-29.6=20℃
T1(27)-T2(27)=23.9-22.8=1.1℃
3m厚度:
T1(3)-T2(3)=64.7-42.5=22.2℃
T1(6)-T2(6)=64.1-43=21.1℃
T1(27)-T2(27)=33.8-27.7=6.1℃
经以上计算预测,可满足混凝土最大内外温差均小于25℃的要求。
3 实测大体积混凝土不同深度温度时间曲线图(见图2~图7)
图2 A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3 B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4 C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5 D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6 E点温度变化曲线
图7 F点温度变化曲线
4 结论及分析
1)从理论计算及实测结果都可以看出,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测点温度高于表皮及底部测点温度。原因是表皮与空气产生热传导,底部亦与大地产生热传导,而中心部位由于未能与外界物质直接接触导致热量无法传导出去。
2)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加,混凝土整体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理论计算及实测结果都显示浇筑后第三天温度最高,而后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未能全部参与化学反应,而随着龄期的增长,水泥逐渐全部参与反应并释放大量热能,导致温度增加,后期由于热传导效应的影响,温度逐渐降低。
3)理论计算混凝土温差的方法对具体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5 裂缝控制措施及效果
1)本工程混凝土配合比中掺入68kg粉煤灰,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充分发挥了粉煤灰在混凝土早期水化过程中的延缓作用,可有效降低水化热。
2)控制水泥用量,优先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对混凝土裂缝控制有一定作用。
3)混凝土浇筑完毕,及时用理论计算厚度保温材料覆盖,并浇水保湿控制温差。
6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确保建筑物结构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应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来控制温度差,把握好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和技术层面的工作,以避免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符合工程要求,在浇筑后未出现危害性裂缝,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建楠;甘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J],安徽建筑.2012年第04期
[2] 黄家常.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