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师课程能力的发展过程与路径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培育教师课程能力并发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大陆20所师范院校的880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课程能力发展过程呈现三个特点: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水平在不同院校和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教学实践可以助力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且空间较大;职前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存在关键阶段和关键内容.在此基础上,为师范院校培养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出三条建议:回归课程价值,以“互惠”“分层”强化课程能力培养;聚焦课程内涵,促进教育实习从“解释实践”走向“改造实践”;借助教育情境,以“创生”“教研”促进课程能力进阶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还不能满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以材料化学辅修英语专业为例,对地方高校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探讨“E+”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框架、逻辑理念与实施方法,建立专业运行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培养国际化融合型创新人才,实现材料化学与英语专业的真正融合,更好地为我国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34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了解其感觉寻求、冲动性、年龄及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1)青少年感觉寻求显著正向预测其攻击行为;(2)冲动性在青少年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年龄调节了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直接路径;(4)年龄调节了冲动性中介感觉寻求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后半段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感觉寻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开展攻击行为教育提供了依据.
对全国范围29个县(区)的近2万名中小学教师和10万余名中小学生就校园暴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表明,学生间暴力的发生率最高,是防治的重点;师生间暴力比较严重,是防治的难点;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暴力不容忽视,是防治的风险点.对减少校园暴力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非常明显,应该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作用相对较弱,应该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美”与“德”的内在关联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与认可,但对于美育方法的特殊本质人们仍然认识不足.美育作为德育方法区别于传统德育方法的特殊本质就在于价值上的超越性与方法上的直观性,这也是传统德育方法无法替代的教育途径.在道德教育领域,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既反映了两种教育目的 ,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论.美德伦理学强调内在德性的养成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反对单纯的德目训练与学习.审美教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方法论,与美德伦理学有着内在的价值统一性,更适合达成德性论的道德目标.审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直观”的道德意义,同时还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校长培训质量直接影响着校长队伍的专业素养,从而影响教育现代化水平.中小学校长培训经历了效率范式、专业范式和共同体范式三种形态,其在价值诉求、知识假设、运行逻辑和权力模式等方面体现了不同的特点.校长培训的共同体范式是指向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范式,需要唤醒理论的力量,引导校长建构领导哲学、形成缄默知识,构筑制度性联结与支持.
儿童的职业梦想既是儿童天性的纯真表达,也是儿童走向现实的重要基础,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以职业梦想为主题对100名12岁小学生进行的访谈研究发现,在儿童的职业梦想中存在以下现实问题:呈现同质化特征、对职业的认知途径依赖间接经验、职业理解表象化、职业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职业性别倾向性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儿童个体的原初体验、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滞后现状、社会媒体的传播和灌输.从观念转化、内容建构、实施路径、价值观引导、评价手段五方面对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提出建议.
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校伙伴协作能够为学校发展注入智慧和动力,推动学校改进.学者独占专业权威、校长独占法定权威、教师专业地位低迷等导致了三方关系的不和谐状态,阻碍伙伴协作功能的充分发挥.当前急需通过校长分享法定权威、学者分享专业权威以及教师主体精神的唤醒和主动参与来构建“学者引领—校长领导—教师主动”的三方对话关系.
课程育人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各种课程形式为媒介开展育人活动的教育行为.课程育人的逻辑意味着课程在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过程中有其自身演变的规律,人们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则去实施课程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育人的基本逻辑体现为从不同视角考察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历史逻辑、社会逻辑和知识逻辑.在当今时代,课程育人表现出有别于过去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的取向,即人本化育人、现代化育人和特色化育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变迁与日本人口状况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在战争刚结束的几年间,日本人口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转向城市,但正规学制尚未充分建立起来,社会教育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人口迎来“婴儿潮”时代,正规学制逐渐完备,“学历社会”日趋稳固,教室中挤满了学生,这一方面使得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更加稳固,另一方面也使得竞争压力极为突出.步入“少子化”的20世纪90年代,尽管学校经营的压力明显增大,但教室中的学生人数有了相当程度的降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改善空间,学
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是切实推动中小学生成长、深度体验班级共同体建构以及不断彰显自身价值的生命历程.然而,无边界的工作负荷、有限的津贴薪酬、“泛污名化”的社会声望以及复杂化的教育对象正深度影响着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应从政策制度完善、津贴薪酬保障以及专业教育培养三个方面,进一步提振中小学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