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网络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数学网络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必须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数学网络教学综合素质。在网络环境教学中应该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使数学网络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网络教学 学习内容 选择与设计
一堂成功的数学网络课离不开学习内容的正确选择。经过数学网络课堂的实践,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考虑学习对象
数学网络课堂中,教师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主人,才是学习对象,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学习者——学生。目前有的网络课过于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样选择出来的内容无法达到网络课的预期要求,无法体现网络课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数学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定位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使用和反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学的特点,选择一些开放型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钻研的空间;选择一些结合生活实践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走入生活,走向实践;选择一些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趣的网络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探讨、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师生的教和学具有指向和标准作用,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教师总是企图给学生灌输更多的东西,常常无限地扩充知识内容,大量拼凑练习题,搞“大运动量”,使教学内容越加越多,越加越难,如此似乎“万无一失”,其实反而使学生陷入书山题海之中,负荷过重,食而不化,连基本的知识都未学到手,收效甚微。而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即可据此考虑哪些内容和习题与目标并无直接关系,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得到精选,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使用网络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善活动的环境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考虑与数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教师教的东西只是一些公式、定理及解题的模式,而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扮演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的配角,他们只能按照教师的模式和要求去做。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及练习的答案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交互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必须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创造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都有主动参与的可能。
4.考虑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数学工作者也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从问题与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关系来看,可以认为,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数学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5.考虑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来进行全新的教学。俗话说:“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习者,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总是习惯于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少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采用与自身特点不符的学习方式,造成学习的低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学习过程的复杂多变。实践证明,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只有综合灵活应用,取长补短,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网络快速、方便、价廉、交互的特点,网络教学已成为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渠道。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学习模式体现了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中包括了讲授型、讨论型、探索型、协作互动型、学生自主选择型、个别化学习型等多种模式,这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多种模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模式进行自主个性学习,同时大家可以分享各自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并有目的地互相影响,这可以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某些特定要求,还可以很好地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互动效果。
关键词: 数学网络教学 学习内容 选择与设计
一堂成功的数学网络课离不开学习内容的正确选择。经过数学网络课堂的实践,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考虑学习对象
数学网络课堂中,教师不是主宰者,学生才是主人,才是学习对象,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学习者——学生。目前有的网络课过于注重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样选择出来的内容无法达到网络课的预期要求,无法体现网络课的优势。因此,我们在数学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定位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使用和反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学的特点,选择一些开放型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索、钻研的空间;选择一些结合生活实践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走入生活,走向实践;选择一些具有较强逻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有趣的网络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探讨、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学生的预期行为变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师生的教和学具有指向和标准作用,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均有达标感。以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教师总是企图给学生灌输更多的东西,常常无限地扩充知识内容,大量拼凑练习题,搞“大运动量”,使教学内容越加越多,越加越难,如此似乎“万无一失”,其实反而使学生陷入书山题海之中,负荷过重,食而不化,连基本的知识都未学到手,收效甚微。而有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即可据此考虑哪些内容和习题与目标并无直接关系,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得到精选,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使用网络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善活动的环境和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考虑与数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教师教的东西只是一些公式、定理及解题的模式,而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扮演被动接受和被灌输的配角,他们只能按照教师的模式和要求去做。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及练习的答案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交互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必须结合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创造好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都有主动参与的可能。
4.考虑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数学工作者也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的源泉。从问题与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关系来看,可以认为,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数学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5.考虑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来进行全新的教学。俗话说:“人心不同,各有其面。”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学习者,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总是习惯于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少学习者由于不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特点,采用与自身特点不符的学习方式,造成学习的低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观点,决定了学习过程的复杂多变。实践证明,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只有综合灵活应用,取长补短,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由于网络快速、方便、价廉、交互的特点,网络教学已成为学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渠道。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学习模式体现了学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中包括了讲授型、讨论型、探索型、协作互动型、学生自主选择型、个别化学习型等多种模式,这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数学学习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体现多种模式,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模式进行自主个性学习,同时大家可以分享各自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并有目的地互相影响,这可以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某些特定要求,还可以很好地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