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力发电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技术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从资源、技术、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加快发展风电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电力短缺最现实的战略选择。内蒙古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是我国风电发展的主要依托地区,加快打造“风电三峡”对于促进全国风电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内蒙古着手开展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的建设,但发展缓慢,至2005年底全区累计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6.6万千瓦。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推动风电产业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增长时期。到2007年底,全区风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比前20年装机总和增长近10倍,占全国总量的27%,并成为全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省区,标志着我区风电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全区风机总数达到2091台,已投产1644台,平均装机容量946千瓦。2007年发电13.3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5倍。今年以来,我区风电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全年可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有3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分别是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210万千瓦,包头市达茂旗140万千瓦和通辽开鲁县150万千瓦3个百万千瓦风电项目。
内蒙古风电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保障,得益于风电发展良好的宏观环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为风电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2006年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明确了风电市场准入、推广应用、价格费用、激励监督、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长期制约风电发展的问题,在制度上给予了保障。同时,配套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发展风电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风电发展描绘了诱人的前景,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大大调动了投资者的热情,有效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改革,为风电发展提供了盈利基础。由于风电投资成本较高,风电价格高于火电价格,过去这部分差价由各接收风电上网的电网承担,提高了电网成本,造成了社会效益由企业承担的不公平,因此上网差价一直是各电网公司不愿接收风电的主要因素。2006年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费用分摊机制,规定风电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价部分,在全国省级以上电网分摊,解决了长期困扰风电运营商的定价机制问题,增强了电网接入风电的可容性。
三是国家清洁能源配额制的实施,促进了大型发电企业办风电的主动性。国家强制规定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装机比例要占到3%(2010年)和8%(2020年)。这从两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风电的发展:一方面是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运行最简单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大型发电企业纷纷选择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潜在的配额制压力,推动了大的电力集团积极占领风电资源,为其发展壮大预留空间,有效带动了风电发展。
四是风电产业本身固有的特性,是风电发展为朝阳产业的一大优势。风电和任何其他产业相比,最大的特性是原料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决定了风电的两大优势:一是原料的无穷性,不受价格波动影响;二是收益的稳定性.一经建成便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这就使风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成熟技术和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成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
五是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为发展风电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全球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各国普遍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日益短缺的能源危机,二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各国把发展风电作为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结构,节约常规能源的战略选择。风电的生产几乎不伴随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任何有害气体,对于生态环境几乎毫无影响,据测算,与火电相比,每发1亿千瓦时风电可节约标煤约lO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500吨。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政策措施,相比其它产业而言,这为风电的发展带来了更加难得的机遇。
二、内蒙古风电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电网接入问题
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风电大规模介入电网必然会使电网的可靠性降低,电网负荷预测精度降低,从而影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大电网接受风电的规模已经成为决定我区风电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从理论上讲,目前全球风电占电网最高比例为40%,我区直调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按此计算我区可接纳风电800万千瓦以上,实际上由于我区电源结构单一,调节能力有限,能接纳的风电要远小于这个数。邻近的华北、东北电网中,只有东北电网承诺接纳我区风电600万千瓦。电网接入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区风电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风电制造业发展落后
我区潜在风电设备需求巨大,预计后10年,每年可投产风电150万千瓦左右,其设备采购价值每年在100亿元以上。然而,目前我区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不到一半,而国家要求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风电设备制造落后严重制约风电发展,表现在:一是进口设备造价高,造成风电成本太高,长期制约风电发展。据测算,如果风机国产化,风电价格还可下降15%左右。二是受世界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影响,进口风机设备订货难,到货不及时,严重影响风电项目建设进度。2007年以来,我区多数风电项且由于风机设备供货短缺无法按期投产。三是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及基础研究滞后,国外的风机制造已经能迅速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况、地质、气候条件作出修改,而国内发电机生产能力还在750千瓦以下,大容量兆瓦级变浆变速发电机还在研制之中。
(三)风电管理和运营技术较差
虽然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风力资源探明程度低,缺乏足够可靠的基础数据。风能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形差异和垂直高度差异,我们目前对风能仅通过设在城市郊区的气候观测点来反映当地10米高的风速,实际上50米高度的风能比10米要高1倍甚至几倍,风力资源探明深度不够。而西班牙等风电发达国家不仅能预测出下一年度的全年风量而且准确率在98%以上,从而可以合理安排风电调度,避免其随机性对电网造成影响。二是风电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仍 然滞后。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风电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致使风电企业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内蒙古“风电三峡”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看,风电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发展未有穷期。世界风电发展已涵盖各大洲,覆盖70多个国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2007年装机还不到lO亿千瓦,利用率不到l%。全国的可开发风资源10亿千瓦,如果开发60%,即可满足全国日常每年全部电力需求。我区可开发风能资源1.5亿千瓦,2007年装机165万千瓦,利用率仅为1.1%。2020年,世界风电发展的蓝图是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2%,这为我区打造“风电三峡”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但是必须清醒认识我区发展风电所面临的困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风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
(一)加强风电发展规划
主要是做好两个规划:一是做好“十一五”基地规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按照国家“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原则,围绕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我区拟定了“十一五”基地规划方案,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十二五”末实现1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优先推进乌兰察布、锡盟、赤峰、通辽、兴安盟、巴彦淖尔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基地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稳步实施。一是做好风电接入规划。结合“十一五”基地规划,争取国家协调电网公司在接纳内蒙古风电方面给予支持,针对各电网接收风电的情况做出多种方式的风电接入系统设计方案,确保风电接人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全力配合电网公司接收风电的工作,解决我区风电送出瓶颈制约。
(二)加快推动风电制造业发展
风电的大力开发和巨额投资,对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实现装备制造和风电产业的“双赢”,必须下力气加快推动风电制造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推进风电与风机设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实行谁发展风电制造业,谁优先发展风电的政策,为风机设备制造企业配置风能资源,并预留发展空间,以风电发展带动风电制造业的发展,最终实现风电建设与风电设备制造、研究、维护同步推进的一体化发展。二是推动风机制造业和当地制造业的配套联合。加强风机制造业与当地电机厂、轴承厂等零配件生产厂家的合作,以风机制造业带动零配件等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区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三是给予风电制造业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鼓励风电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风电制造企业实行补贴、项目投资贴息、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风电制造业做强、做精、做专、做大。
(三)提高风电产业技术和企业运行管理水平
随着风电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接人电网安全、风量预测、企业管理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要尽快提高风电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是做好风力发电预测工作。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强对风能资源规律性的研究,把风能资源的不确定性变成可预测性,尽快解决风电运行、维护、调度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提高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增强风电企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先进管理水平的风电企业,提高我区风电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培养一批优秀风电人才。围绕风能开发利用,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骨干,解决内蒙古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
一、内蒙古风电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内蒙古着手开展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的建设,但发展缓慢,至2005年底全区累计并网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6.6万千瓦。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推动风电产业进入了一个井喷式的增长时期。到2007年底,全区风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比前20年装机总和增长近10倍,占全国总量的27%,并成为全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省区,标志着我区风电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全区风机总数达到2091台,已投产1644台,平均装机容量946千瓦。2007年发电13.3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5倍。今年以来,我区风电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全年可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有3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场,分别是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210万千瓦,包头市达茂旗140万千瓦和通辽开鲁县150万千瓦3个百万千瓦风电项目。
内蒙古风电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制度和政策方面的保障,得益于风电发展良好的宏观环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为风电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2006年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明确了风电市场准入、推广应用、价格费用、激励监督、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长期制约风电发展的问题,在制度上给予了保障。同时,配套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发展风电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风电发展描绘了诱人的前景,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大大调动了投资者的热情,有效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风电上网电价政策改革,为风电发展提供了盈利基础。由于风电投资成本较高,风电价格高于火电价格,过去这部分差价由各接收风电上网的电网承担,提高了电网成本,造成了社会效益由企业承担的不公平,因此上网差价一直是各电网公司不愿接收风电的主要因素。2006年国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费用分摊机制,规定风电上网电价高于当地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价部分,在全国省级以上电网分摊,解决了长期困扰风电运营商的定价机制问题,增强了电网接入风电的可容性。
三是国家清洁能源配额制的实施,促进了大型发电企业办风电的主动性。国家强制规定发电装机总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投资者,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装机比例要占到3%(2010年)和8%(2020年)。这从两个方面有效促进了风电的发展:一方面是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运行最简单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大型发电企业纷纷选择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潜在的配额制压力,推动了大的电力集团积极占领风电资源,为其发展壮大预留空间,有效带动了风电发展。
四是风电产业本身固有的特性,是风电发展为朝阳产业的一大优势。风电和任何其他产业相比,最大的特性是原料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决定了风电的两大优势:一是原料的无穷性,不受价格波动影响;二是收益的稳定性.一经建成便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这就使风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最具商业化发展前景的成熟技术和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成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
五是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为发展风电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全球经济总量的不断膨胀,各国普遍被两个问题所困扰:一是日益短缺的能源危机,二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各国把发展风电作为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结构,节约常规能源的战略选择。风电的生产几乎不伴随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任何有害气体,对于生态环境几乎毫无影响,据测算,与火电相比,每发1亿千瓦时风电可节约标煤约lO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500吨。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强制性政策措施,相比其它产业而言,这为风电的发展带来了更加难得的机遇。
二、内蒙古风电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电网接入问题
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风电大规模介入电网必然会使电网的可靠性降低,电网负荷预测精度降低,从而影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大电网接受风电的规模已经成为决定我区风电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从理论上讲,目前全球风电占电网最高比例为40%,我区直调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按此计算我区可接纳风电800万千瓦以上,实际上由于我区电源结构单一,调节能力有限,能接纳的风电要远小于这个数。邻近的华北、东北电网中,只有东北电网承诺接纳我区风电600万千瓦。电网接入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区风电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风电制造业发展落后
我区潜在风电设备需求巨大,预计后10年,每年可投产风电150万千瓦左右,其设备采购价值每年在100亿元以上。然而,目前我区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不到一半,而国家要求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风电设备制造落后严重制约风电发展,表现在:一是进口设备造价高,造成风电成本太高,长期制约风电发展。据测算,如果风机国产化,风电价格还可下降15%左右。二是受世界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影响,进口风机设备订货难,到货不及时,严重影响风电项目建设进度。2007年以来,我区多数风电项且由于风机设备供货短缺无法按期投产。三是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技术及基础研究滞后,国外的风机制造已经能迅速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况、地质、气候条件作出修改,而国内发电机生产能力还在750千瓦以下,大容量兆瓦级变浆变速发电机还在研制之中。
(三)风电管理和运营技术较差
虽然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风力资源探明程度低,缺乏足够可靠的基础数据。风能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形差异和垂直高度差异,我们目前对风能仅通过设在城市郊区的气候观测点来反映当地10米高的风速,实际上50米高度的风能比10米要高1倍甚至几倍,风力资源探明深度不够。而西班牙等风电发达国家不仅能预测出下一年度的全年风量而且准确率在98%以上,从而可以合理安排风电调度,避免其随机性对电网造成影响。二是风电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仍 然滞后。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足、风电设备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致使风电企业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三、关于内蒙古“风电三峡”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看,风电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发展未有穷期。世界风电发展已涵盖各大洲,覆盖70多个国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全世界的风能总量约1300亿千瓦,2007年装机还不到lO亿千瓦,利用率不到l%。全国的可开发风资源10亿千瓦,如果开发60%,即可满足全国日常每年全部电力需求。我区可开发风能资源1.5亿千瓦,2007年装机165万千瓦,利用率仅为1.1%。2020年,世界风电发展的蓝图是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2%,这为我区打造“风电三峡”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但是必须清醒认识我区发展风电所面临的困难,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风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
(一)加强风电发展规划
主要是做好两个规划:一是做好“十一五”基地规划,分期实施,有序推进。按照国家“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原则,围绕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的目标,我区拟定了“十一五”基地规划方案,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十二五”末实现1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优先推进乌兰察布、锡盟、赤峰、通辽、兴安盟、巴彦淖尔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基地建设规划,积极开展前期工作,稳步实施。一是做好风电接入规划。结合“十一五”基地规划,争取国家协调电网公司在接纳内蒙古风电方面给予支持,针对各电网接收风电的情况做出多种方式的风电接入系统设计方案,确保风电接人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全力配合电网公司接收风电的工作,解决我区风电送出瓶颈制约。
(二)加快推动风电制造业发展
风电的大力开发和巨额投资,对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实现装备制造和风电产业的“双赢”,必须下力气加快推动风电制造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推进风电与风机设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实行谁发展风电制造业,谁优先发展风电的政策,为风机设备制造企业配置风能资源,并预留发展空间,以风电发展带动风电制造业的发展,最终实现风电建设与风电设备制造、研究、维护同步推进的一体化发展。二是推动风机制造业和当地制造业的配套联合。加强风机制造业与当地电机厂、轴承厂等零配件生产厂家的合作,以风机制造业带动零配件等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区装备制造业的成长。三是给予风电制造业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鼓励风电发展的优惠政策,对风电制造企业实行补贴、项目投资贴息、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风电制造业做强、做精、做专、做大。
(三)提高风电产业技术和企业运行管理水平
随着风电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接人电网安全、风量预测、企业管理等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要尽快提高风电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是做好风力发电预测工作。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强对风能资源规律性的研究,把风能资源的不确定性变成可预测性,尽快解决风电运行、维护、调度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提高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增强风电企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和先进管理水平的风电企业,提高我区风电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培养一批优秀风电人才。围绕风能开发利用,引进一批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骨干,解决内蒙古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