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实践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比较薄弱,存在大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较浅、生态文明行为的稳定性不足、政府和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推进不力等问题。探究地方本科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发挥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应用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和加强制度建设,生态教育是最核心的一个渠道。而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当前,地方高校的学校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均占全国高校总数量和总在校生人数的90%以上,其中,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开展生态实践、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呼应。
笔者于2016年11月,对地方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非环境专业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为主题的抽样调查,涉及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翻译、护理学、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91份,有效率为98.7%。分析结果显示,65.61%的人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放到突出地位,宏观认识基本到位。然而,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较浅、生态文明行为的稳定性不足、政府和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推进不力等问题。基于黄河科技学院的调查与探索,反映出充分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应用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这是国家层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的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布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全国人大加快环境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严肃开展相关执法检查等。地方政府要想有效地落实这些新理念、新精神,就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为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和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加快推进美丽河南建设,2017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定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对政府来说,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观是责无旁贷的,地方政府应在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统一发展的精神下,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大力宣传,做好规划设计,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生态氛围。
(二)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制度支持和实施方案
当前,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要求,致使各级各类学校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落实。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引导和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效应、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公开资料显示,自2008年启动评审和命名工作以来,全国共有60家保护区、公园、湿地、高校获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列的10所高校中只有两所地方本科高校。而在已经获批的“河南省生态文明基地”中,无一所是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窗口作用以及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省级教育部门、林业部门和文化部门应加强通力合作,联合下发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的意见或者生态文明教育推进方案,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为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精神动力和政策支持。
二、高校和学生层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发展规划
中国高校的基本体制是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三十多年来,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大都做出了本科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加大选修课比重、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改变,但重理轻文、人类中心主义、重学科轻育人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仍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主导位置。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理念,如何释放创新开放的活力,如何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这一价值维度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立足于地方而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的各地方本科高校面临重大课题,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校发展规划,挖掘大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等职能。就黄河科技学院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环节。2015年,在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河南省首家“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初步建立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近两年来,中心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生态素养培训
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师资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方面的培养培训。相对而言,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更为薄弱,非环境类专业极少开设生态学、生态教育或者生态文化教育类课程。即使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也主要靠生物、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经典阅读、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他们普遍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授课不够深入系统。就黄河科技学院来说,在生态文化中心成立以后,共举行了以文史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两期生态文化讲习班,共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生骨干约60人次。这些经过生态文化理论知识和生态实践培训过的师生,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需要,这也是学校下一阶段将着力加强的方面。 (三)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增加生态文明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获得生态文明方面的培养培训,不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课中专门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开设普通生态学、生态文化研究、人与环境等选修课。在专业课中,要鼓励教师穿插讲解一些绿色发展和生态行为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第一课堂上关注生态环境,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建立起生态道德观。在多个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将生态理念实践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黄河科技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摄影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有近20%的主题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这些专业的实训课把上课地点移到了名山大川,制作的作品也多次荣获国际大奖。比如,2016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郭建文呼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海的味道》和逯志明提倡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鸟·人》两部记录片在德国巴比伦影院举行了公映,影片中展现出的深刻的生态关怀精神受到观展人的一致好评,并获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提名奖。201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郝庆汰创作的以吸烟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为基点的公益短片《燃烧生命》获得第五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金帆奖“最佳导演奖”。
(四)强化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夯实应用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基础
生态文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文明人。为此,必须在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的延伸教育功能。通过举办生态文化讲座,激发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思维。近两年来,黄河科技学院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了多次以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文化讲座,受众累计达到了上千人。如2015年,曾任十三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的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教授做客黄河讲坛,做了一场题为《生态美学关照:自然服务人类,人类关照自然》的讲座。同年,纽约市立大学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文化研究批评学者张嘉如教授做客黄河讲坛,以《舌尖上的道德:走向关怀饮食美学新境界》为题,做了一场生态视角下的关怀饮食美学讲座。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内生态实践教育活动,如绿色消费伴我行、二手物品交易市场、物物交换等,把虚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落地。此类活动,黄河科技学院每学期都会举行,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利用好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参加者从生态文明观的立场出发,去认识生态环境,考察农村存在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不合理现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认知。对黄河科技学院来說,这是需要继续强化的一个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的环境保护协会等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深入社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公益宣传活动,形成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史凯,刘春琼.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傅冀耀.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3]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6-10-14.
[4]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5]薛冰,张伟伟.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和加强制度建设,生态教育是最核心的一个渠道。而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当前,地方高校的学校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均占全国高校总数量和总在校生人数的90%以上,其中,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道德、开展生态实践、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呼应。
笔者于2016年11月,对地方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非环境专业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为主题的抽样调查,涉及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翻译、护理学、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91份,有效率为98.7%。分析结果显示,65.61%的人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放到突出地位,宏观认识基本到位。然而,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较浅、生态文明行为的稳定性不足、政府和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推进不力等问题。基于黄河科技学院的调查与探索,反映出充分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生等多方力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应用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这是国家层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的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布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全国人大加快环境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严肃开展相关执法检查等。地方政府要想有效地落实这些新理念、新精神,就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为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和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加快推进美丽河南建设,2017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定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支撑。对政府来说,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观是责无旁贷的,地方政府应在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统一发展的精神下,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大力宣传,做好规划设计,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者和参与者、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生态氛围。
(二)教育主管部门做好制度支持和实施方案
当前,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要求,致使各级各类学校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落实。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引导和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效应、服务地方绿色发展的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公开资料显示,自2008年启动评审和命名工作以来,全国共有60家保护区、公园、湿地、高校获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列的10所高校中只有两所地方本科高校。而在已经获批的“河南省生态文明基地”中,无一所是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本科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窗口作用以及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的主体作用,从而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省级教育部门、林业部门和文化部门应加强通力合作,联合下发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的意见或者生态文明教育推进方案,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为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精神动力和政策支持。
二、高校和学生层面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发展规划
中国高校的基本体制是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三十多年来,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大都做出了本科阶段强化通识教育、加大选修课比重、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改变,但重理轻文、人类中心主义、重学科轻育人的功利化价值取向仍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着主导位置。经济新常态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理念,如何释放创新开放的活力,如何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这一价值维度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是立足于地方而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的各地方本科高校面临重大课题,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校发展规划,挖掘大学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等职能。就黄河科技学院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环节。2015年,在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文化厅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河南省首家“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初步建立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近两年来,中心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生态素养培训
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师资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方面的培养培训。相对而言,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更为薄弱,非环境类专业极少开设生态学、生态教育或者生态文化教育类课程。即使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也主要靠生物、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经典阅读、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他们普遍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授课不够深入系统。就黄河科技学院来说,在生态文化中心成立以后,共举行了以文史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两期生态文化讲习班,共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生骨干约60人次。这些经过生态文化理论知识和生态实践培训过的师生,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还远远满足不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需要,这也是学校下一阶段将着力加强的方面。 (三)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在创新创业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增加生态文明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获得生态文明方面的培养培训,不仅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课中专门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开设普通生态学、生态文化研究、人与环境等选修课。在专业课中,要鼓励教师穿插讲解一些绿色发展和生态行为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在第一课堂上关注生态环境,强化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建立起生态道德观。在多个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将生态理念实践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黄河科技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摄影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有近20%的主题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这些专业的实训课把上课地点移到了名山大川,制作的作品也多次荣获国际大奖。比如,2016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郭建文呼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海的味道》和逯志明提倡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鸟·人》两部记录片在德国巴比伦影院举行了公映,影片中展现出的深刻的生态关怀精神受到观展人的一致好评,并获柏林华语电影节最佳提名奖。2017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郝庆汰创作的以吸烟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为基点的公益短片《燃烧生命》获得第五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金帆奖“最佳导演奖”。
(四)强化校内外教育实践活动,夯实应用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基础
生态文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文明人。为此,必须在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的延伸教育功能。通过举办生态文化讲座,激发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思维。近两年来,黄河科技学院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了多次以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文化讲座,受众累计达到了上千人。如2015年,曾任十三届国际美学学会主席的环境美学家约·瑟帕玛教授做客黄河讲坛,做了一场题为《生态美学关照:自然服务人类,人类关照自然》的讲座。同年,纽约市立大学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文化研究批评学者张嘉如教授做客黄河讲坛,以《舌尖上的道德:走向关怀饮食美学新境界》为题,做了一场生态视角下的关怀饮食美学讲座。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形式各样的校内生态实践教育活动,如绿色消费伴我行、二手物品交易市场、物物交换等,把虚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落地。此类活动,黄河科技学院每学期都会举行,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利用好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参加者从生态文明观的立场出发,去认识生态环境,考察农村存在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不合理现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认知。对黄河科技学院来說,这是需要继续强化的一个方面。地方本科高校的环境保护协会等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深入社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公益宣传活动,形成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史凯,刘春琼.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傅冀耀.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
[3]杨伟民.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6-10-14.
[4]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4).
[5]薛冰,张伟伟.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