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千年岭南地粤彩教育绽华章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南路小学是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区属小学,现有12个教学班,450名学生,33名教师,是广州市特色学校、广州市粤剧传统特色学校。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个性化和办学特色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充分评估自身实际情况及社区资源,适时调整了本校发展及特色建设方向,提出了“尊重与包容,给每一位学生燃亮自信成功之光彩;传承与创新,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广府印记之神采”的“粤彩”教育愿景。
  一、依源而立“粤彩教育”特色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与弘扬,中央和各级政府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也是历史上广州的文化中心。区内至今还保留着众多古老的学宫、书院、学堂遗迹遗址。学校旁的书坊街,是清代书院群周边书坊业兴盛的印记。学校附近有案可考的书坊就达百余间,鳞次栉比,可见读书之风盛行。区内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在区内比比皆是。
  大南路小学毗邻北京路附近,周边名胜古迹、地域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书香氛围浓郁。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让学校问根寻源,为开展广府“粤”文化教育提供了环境、文化、物质基础;学校师资、生源的本土性,也让“粤彩教育”扎根本土,为开展广府文化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与条件。
  二、特色项目与活动实现“粤彩教育”个性化
  1.“通草画”非遗艺术的传承
  非遗“通草画”是广州两百多年前的外销画,通过十三行通商口岸销售到世界各地,曾是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广州)的一个重要途径。因通草纸手工制作的不可复制性,手工艺人、原材料的逐步衰减以及相机的逐步普及而一度失传。在2000年左右回流广州而逐步引起重视。学校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摸索、创新创作技法,赋予通草画这一古老画种以新时代精神。学校师生创新出不少通草画技法,如压塑法、雕刻法、立体花法等,均在市区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
  学校更将眼光放到广府庙会这一活动盛会中,成为市区首家进入广府庙会开展非遗项目文化宣传的单位。创新性地由学生作为文化小天使,在庙会向各方游客宣传、展示非遗通草画。因为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公益性、儿童化而广受领导及社会各界、媒体的好评。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生们的自信心、荣誉感大增,也使学校在粤彩通草画方面的影响力大为提升。广府庙会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已经成为大南路小学粤彩特色教育品牌极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学生们的作品在参加各类比赛中获奖累累。在2013年“穿越通草画——孩子眼中的新广州风物”越秀区第三届少年儿童美术日记大赛中,我校获奖人数居全区第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2014年“中国梦——广府情越秀区小伙伴通草画比赛”中,7人次获前三名,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014年7月,“亮彩通草画小队”的学生还接待了来自国外的青少年艺术交流团,开展剪纸、通草画的文化交流。学生们制作的通草礼品画更多次成为了越秀区个性礼品,赠与参加交流活动的各地朋友。通草画的创新性传承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和才艺施展的空间,使其成就感、自信心大增,并陆续引领其他项目的滚动发展,使得学校“粤彩教育”特色日趋彰显。
  2.粤彩项目齐头并进
  (1)亮彩“粤剧童谣”活动的开展。学校于2008年开始开展广府童谣校园行活动。2010年12月,《盏鬼粤语童谣》获区一等奖,同时被推荐参加由越秀、禅城、端州三地共同主办的“粤语新童谣大赛”并获三等奖;2012-2014年粤语童谣比赛,连续获区广府童谣比赛一等奖。除了传唱传统广府童谣外,学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到新时代童谣的创作中。2014年,编印了师生原创童谣集《童谣唱广府》,其中几首童谣被作曲家们看中谱曲,让小作者们的作品成为歌曲传唱,极大地刺激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第二集童谣集也即将面世。2014年,首家将广府竹枝词带入校园,师生优秀竹枝词《广府文化》《学农之欢》《书院》等原创童谣经谱曲后在校内传唱。《广府文化》在第五届少儿金钟音乐大赛原创音乐作品比赛和省首届岭南童谣节比赛中获优秀作品奖。
  “南悦红豆”粤剧社作为学校另一特色鲜明的艺术社团,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了解粤剧这一古老的本土文化,学校创设机会开展粤剧文化的传播教育。如将粤剧引入1—3年级课堂;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让学生多接触本土粤剧小调;将粤剧与童谣结合传唱,举办粤剧服装展示会等。选拔学生参与到粤剧社排练演出,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节目编排。《大南红豆展新姿》作为2014年越秀区广府嘉年华大型活动的指定表演节目并参加第五届广府庙会“广府菁华秀”表演,学生子们稚气又专业的功架,收获各界好评如潮;2015年6月,参加第十八届“放飞梦想”全国艺术人才展示盛会获金奖。学校成为广州市粤剧进校园活动中首批十五所粤剧传统特色学校(基地校)之一。
  (2)亮彩“传统游戏”的回归。学校在2013年逐步推开“传统游戏的回归”活动,给学生提供竹蜻蜓、铁圈、陀螺、沙包等小玩具,在体育课上教给学生游戏方法,在大课间、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活动,并号召学生父母一起参与,以增加亲子互动。突破性地将传统游戏带入了2014、2015年广府庙会,折飞机、跳房子、拍公仔纸成为了庙会非遗展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场面温馨而热闹。这一举措,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孩子》杂志、《新快报》等媒体专门对校长进行了专访。
  (3)课题引领,丰富特色课程内涵,创新德育评价方式。为推动特色理念的全方位落实及发展,学校分别开展了以社区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学校特色发展等为方向的实践性研究,并分别在省市区立项课题。依托社区资源,整理出学校特色校本教材《粤迹精彩》供各学科共同使用。刘健文老师使用校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课例获得市思品课例一等奖。学校每周二下午开设“粤色课程”,采用菜单式选课,由大师亲自授课,并将这些大师聘为学校非遗艺术专家团成员,指导学校特色项目的发展,充实了粤彩教育文化的育人队伍。学校坚持“粤彩教育”理念,培养知书达礼、自信有神采的阳光少年。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发动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粤彩好少年”评选办法及操作办法,其各项内容的评选均结合本校特色课程、项目、活动及日常评价进行。   3.社区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整合社区资源,创建大德育氛围。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非遗艺术进社区活动,让更多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2014年5至6月,学校在广东历史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南桃李绽芳华”的广府成果展,成为第一所在博物馆开设这样的专题展览的学校。该展览将通草画、剪纸等传统艺术带入了社区、融入了社会,让社会各界更进一步地了解非遗艺术,也彰显了学校“粤彩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力及成果,更使学校利用社区资源构建了大德育氛围,如邀请非遗名家进校园开展“大南庙会迎新春”开学礼,将“粤彩”文化带出校门,到其他区的学校进行文化交流;开展“粤彩文化节”,校内外社团、家长师生共同参与等。
  (2)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合力共进。 “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是我校坚持多年的“粤彩教育”理念之一。学校设立“学校—家庭—社区—社工”四级教育网络,社工每周进入学校进行个案辅导,定期与家长义工、社区义工开展社区、学校公益活动。2014年的广府庙会活动就得到学校近两百名家长义工的积极报名,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文化宣传活动中,体验共同成长及服务的乐趣。
  (3)培育自信,借力打造亮彩“导赏团”。学校与北京街家庭服务中心社工们合作,通过打造亮彩“导赏团”,尝试提升学生的抗逆力。亮彩“导赏团”由学校三至六年级个别学生组成,凭借社区服务中心义工的专业与人力资源,每周给学生上抗逆力的专题活动辅导课,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外出活动,让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个人潜能得到挖掘提升,逐步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变得阳光、乐观、自信而有神采。导赏团的学生经常活跃在博物馆、各宣传日上,如学校成果展博物馆的宣传介绍、社区主题导赏、广府历奇等活动,学生进步明显,家长也大受鼓舞,“悦赏团”成为“粤彩教育”的另一支出彩小队。
  三、立足区情、校情,探索小校特色发展策略
  小校要发展,在生源、师资、校内可用资源与资金均不如大校的前提下,可以走“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通过利用、整合社会的无穷无形资源,着力营造高品质的校园教育生态,尝试探索学校特色发展的创新机制,并获得初步成功。2014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越秀区第一批特色学校、越秀区艺术教育项目特色学校、广州市首批粤剧传统特色学校;2015年,学校的“粤彩教育”获广州市第四届德育创新成果综合类一等奖。
  纵观学校近年的前进轨迹,其发展策略可以归纳为“六化”。一是特色理念的实践化探索,根据区域特色、学校实际及特色项目、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定位,避免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资源浪费,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二是特色品牌的重点化展示,给予特色项目以重点扶持及指导,挖掘其内在生命力及创新性,彰显其地位与影响,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三是特色活动的持续化开展,坚持将有影响力的活动持续开展,不断为活动注入新鲜血液,是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四是特色成果的区域化推广,充分利用资源,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方式,扩大文化宣传的有效性及地域性,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力;五是特色课程的资源化整合,将特色项目的建设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本校个性化课程及评价体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环节;六是特色项目的滚动化推进,整体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融合其他可供开展的特色项目和活动,滚动铺开、推进发展,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力。
  回望昨天,我们迈出了以“粤彩教育”为品牌的坚实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课题引领特色发展,进一步挖掘“粤彩教育”模式及育人内涵,让新时代“粤彩教育”焕发新的意义和光彩。
  (责任编辑 张慧籽)
其他文献
[摘 要]优质均衡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而“学为中心”是建设理想课堂的重要途径。在构建“高效、轻负、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的过程中,胜利教育探索形成了“345”(即三个实施阶段、四个实施途径、五力并举)教研模式,实现了区域内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和教研工作范式的优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胜利教育;高效课堂;行动研究;“3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次考验,也是家校协同共促学生发展的契机。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的教师尝试巧用书信开启了有温度的家校沟通,基于家校合作设计班会,坚持问题导向全面了解学生居家状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促进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疫情期间家校协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家校协同面临的挑战  疫情防护期间,为维护广大师生的健康,防止
2017年8月,笔者作为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的一员进藏开展工作。通过一段時间的实践和反思,笔者总结出在受援单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校本培训的模式及步骤,可大大提高西藏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当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得到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服务。  一、背景介绍  随着“科教兴藏”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面貌也
[摘 要]根据高端贯通项目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现状,结合高中物理教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该项目学生的五环探索教学模式,为高端贯通项目院校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高端贯通;基础教育;高中物理;五环探索教学模式  一、高端贯通项目简介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高端贯通项目”)是北京市教委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而开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入学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由于重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群众需求多元,调整需要时间,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近年来,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以创建广东省“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为抓手,累计投入近1亿元,实施了“微机配备工程、多媒体班班通工程、教育城域网(肇庆市教育专网)校校通工程、录播室系统建设工程”四大工程项目。  全区学校均实现互联网接入和宽带使用,公办中小学依托上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云平
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材通过教育部审定并投入使用已十几年。2016年教育部作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须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增加并融入德育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9月,低年级品德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按法治教育大纲
国务院在“互联网 ”重点行动中,提出要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江苏省政府在“智慧江苏”的建设中,也提出要建设智慧教育,探索新的课堂模式。这些都代表了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说:“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改变的方向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应用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集中
坦佩雷理工大学(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TUT)创建于1965年,是芬兰最著名的理工大学,是芬兰培养创新和科技人才的主要中心之一。其最具实力的研究领域是信号处理、逆问题、光电子和生物工程(水处理、微生物)。众多知名公司如诺基亚、微软、因特尔、中国华为等都与该大学保持着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  关于芬兰国内的LUMA中心情况,前文已有相关介绍[1],在此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很多小学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与特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习惯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一些小学基于《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内容与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且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方式。由此,产生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研究的需要。  笔者作为教科研员,负责推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