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在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发现了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为探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本课题组对我院中职阶段3个年级18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主流积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富于理想,成才欲望强;崇尚科学、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具备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创造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普遍体现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良好的现代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深层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想要求未成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未成年人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关注改革大潮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同成年人相比,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理想信念与个人现实发生偏离。
2.在实践中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在“公道”与“私利”的选择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容易见利忘“义”;就算不“忘义”也往往不愿意舍利求义。这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无力。在调查中,95%的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对社会的不良习惯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踩踏桌椅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不相符的倾向。
3.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他们追求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是,社会现实又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使他们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
4.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和被动。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影响着青少年,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行为有些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潜滋暗长,以权谋私屡禁不止等等,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抵御能力比较差,难免受其影响,从而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出现,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社会影响。
2.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目标偏颇。德育定位不准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德育目标过于单一和理想化,有意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片面强调远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精神的塑造,使学生产生拒绝情绪。第三,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教育的环节;缺乏参与、体验教育的途径;缺乏内化的机制,使学生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道德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两重人格”现象。第四,硬性灌输多,隐性教育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生搬硬套的显性教育多,“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少。第五,空洞说教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与学生兴趣相背离。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障碍。第一,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使自己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成了复制品。第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溺爱型家庭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出现“有爱无教”的情况,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个性;打骂型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负责任型家庭放任自流,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品质等。
4.腐朽落后的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消极负面影响,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偏离,使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伤害。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发挥道德示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这都是强调道德的倡导者应当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道德教育基本而重要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道德教育者应有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孩子思想道德成长的指路人。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示范要坚持以“教育者”为本,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向学生展现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以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绚丽去以身立教。当然,对于其他道德示范榜样的选择更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契约性。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体验和感受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契约性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诉说体验、发表见解的机会,在动态的条件和环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成熟起来,在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同时,培养其“学会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契约的主人翁意识。
3.发挥社会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渗透作用。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立体多维和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发挥好社会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渗透作用。如,发挥好各种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科技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并应将“红色旅游”景点变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又如,发挥各种大众传媒、文化设施的优势: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上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确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纵横整合的教育网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为探究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内容、新方法,本课题组对我院中职阶段3个年级18岁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良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主流积极。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富于理想,成才欲望强;崇尚科学、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具备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与自主意识,创造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程度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普遍体现出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良好的现代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深层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当代中国主流政治理想要求未成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未成年人自身政治理想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关注改革大潮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希望。但是同成年人相比,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趋弱,更加淡泊理想信念,更加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个性化发展,理想信念与个人现实发生偏离。
2.在实践中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在“公道”与“私利”的选择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容易见利忘“义”;就算不“忘义”也往往不愿意舍利求义。这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无力。在调查中,95%的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对社会的不良习惯和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随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踩踏桌椅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表现出认知与行为不相符的倾向。
3.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新形势下的未成年人人生价值目标定位具有较明显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征。他们追求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是,社会现实又以各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使他们表现出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个性而轻共性的特点。
4.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主动承担对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和被动。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面影响着青少年,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行为有些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潜滋暗长,以权谋私屡禁不止等等,未成年人认识能力和抵御能力比较差,难免受其影响,从而造成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出现,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社会影响。
2.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差,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目标偏颇。德育定位不准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德育目标过于单一和理想化,有意无意“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片面强调远大的政治理想,崇高的道德精神的塑造,使学生产生拒绝情绪。第三,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教育的环节;缺乏参与、体验教育的途径;缺乏内化的机制,使学生课堂所学的道德知识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道德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因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两重人格”现象。第四,硬性灌输多,隐性教育少,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生搬硬套的显性教育多,“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少。第五,空洞说教多,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德育与学生兴趣相背离。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养成障碍。第一,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差,使自己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成了复制品。第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如:溺爱型家庭由于过分溺爱孩子,出现“有爱无教”的情况,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个性;打骂型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负责任型家庭放任自流,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品质等。
4.腐朽落后的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广泛传播给青少年成长带来消极负面影响,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内容,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一些电视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热衷于为“老板”、“大款”、“明星”们歌功颂德,从而造成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偏离,使未成年人的身心遭受伤害。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发挥道德示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都强调“言教”和“身教”的统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这都是强调道德的倡导者应当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这是道德教育基本而重要的要求。因此必须发挥道德教育者应有的道德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孩子思想道德成长的指路人。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示范要坚持以“教育者”为本,教师自身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律,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向学生展现积极和优雅的道德人生。以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绚丽去以身立教。当然,对于其他道德示范榜样的选择更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契约性。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体验和感受在思想道德教育实施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性、实践性、契约性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诉说体验、发表见解的机会,在动态的条件和环境中促使学生不断地成熟起来,在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同时,培养其“学会关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履行社会契约的主人翁意识。
3.发挥社会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渗透作用。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立体多维和动态发展的,因此必须发挥好社会资源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渗透作用。如,发挥好各种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科技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并应将“红色旅游”景点变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又如,发挥各种大众传媒、文化设施的优势: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上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确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纵横整合的教育网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