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位哈佛美女学霸Kitty Yeung(杨欣玫)在硅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她制作的一条“星座裙”实在太酷炫了。
这条裙子乍一看,除了裙角绘有水彩般的美丽图案外,和一般裙子并无不同,但是只要穿上它的人拿着控制板一挥,裙子上就会闪现出四种不同的星座图案:猎户座、天鹅座、北斗七星、天宫座。除了“星座裙”,在2016年旧金山时装周上,杨欣玫设计的12套“蒲公英”主题裙装也曾艳惊四座,随着台上模特动作的变化,裙子上会不断“绽放”出朵朵小花。
衣服跟随手的动作变化出不同的图案,是个很浪漫的点子。不过,这只是杨欣玫研发智能服装的冰山一角而已。
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目前任职于英特尔实验室,之前曾担任过光芯片原件工程师。她对智能服饰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她认为,这个领域并不像此前有人所说的那样“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面料的研发,生态链的建立,未来人们必定会穿得更加智能。
众多科技巨头们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它们对智能服装领域的信心。谷歌与全球知名的牛仔品牌李维斯合作,以特别纺织的具有触屏控制功能的面料来制作智能服装。苹果日前在欧洲获批的专利显示,苹果正在研究智能纤维类的产品,估计将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三星则刚刚获得一项新专利——集处理器、传感器及能量收集器等硬件于一身的智能衣。
市场调研的预测数据也是乐观的。根据ABI Research的报告显示,智能穿戴市场的出货量将有望从2017年的500万部增长到2022年的3100万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虽然智能服饰是智能穿戴中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一个品类,但也是增长率第二高的。
真正的智能服装什么样?
相信大家对《谍中谍5》中一系列的智能黑科技仍然记忆犹新:3D人脸快速打印、纸书秒变电脑显示屏、步态识别、掌纹解锁车窗等,都让人脑洞大开,叹为观止。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阿汤哥的智能潜水服。
这件潜水服不仅自带氧气补充功能,能实时监测人体内的氧气含量,还能与电脑连接同步,提示氧气充盈的程度,以确认穿戴者在水下的时间并保障安全。如果这只是电影里的奇思妙想,那么真正的智能服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所谓智能服装,通常是指具有感知和反应双重功能的服装;它不仅能够感知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这在阿汤哥的智能潜水服里已经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至于服装是如何实现智能的,目前主要通过两类方式:一类是运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形状记忆材料、相变材料、变色材料和刺激——反应水凝胶等;另一类是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中,包括应用导电材料、柔性传感器、低功耗芯片技术、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和电源等。
以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教授Joanna Berzowska研发的智能衣服“Karma Chameleon”为例,这件衣服能够从人体中收集能量并存储起来,然后借助这些能量并根据穿戴者的运动状况改变自身的视觉属性。它采用的面料将电子器件和计算功能组件直接嵌入到纤维里面,而不是简单地附着在织物表面。纤维组织则包含多层高分子材料,不管是收缩还是延伸的时候,彼此都会发生交互作用。
与此同时,智能纺织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也为各种形态智能服装的面世与普及添加了源动力。以智能纺织材料制成的柔性传感器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将碳基导电材料植入到弹性织物基底上,可随着织物的拉伸、回弹等形变产生电信号变化,结合独特算法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传感功能。这种能够导电的柔软织物外观看起来和普通布料一样,能水洗、甩干、烘干,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将其制成多种款式的智能服装。
给你一个穿的理由
时尚达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穿智能服装?如果不够潮谁要穿……
这里有一件国内某知名服装品牌刚刚发布的新款智能夹克:它有17个贴身隐形口袋,有计步、控制音乐、遥控拍照、丢失提醒等功能,智能化的设计可以满足多场景的着装要求。未来智能服装就是最潮的选择。
听音乐、接电话、获取导航信息……这些过去需要用手机来做的事情,现在穿上一件衣服就可以完成了。像谷歌与某服装品牌合作推出的一款智能夹克,在袖口处装有多点触控传感器,用户只需触碰和滑动夹克的袖口就能播放音乐,加上其他组件,还可以接电话、看地图。这种设计对那些騎行者、安保、驾驶员等人群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无需冒着危险掏手机了。
在口袋上缝上太阳能电池板,电子设备放进口袋就能自动充电;包含保温微粒的袜子,能根据环境和人体的温差来吸收或释放热量;嵌上音乐组件,衣服还能根据你的舞步谱出不同的曲子……这些过去希望在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实现的灵感,现在都逐一开始在智能服装这一载体上进行新的探索。
运动与健康医疗监测也是智能服装的重点应用领域。比如:穿着置入心率测量芯片的运动衣,就能获取心率、心脏疲劳度、心脏年龄等信息。在欧美,一些基于运动与健康需求的智能服装已经开卖。和智能手表的可穿戴设备思路类似,智能服装内大多也嵌入了接收健康数据的传感器,它们存储相关信息传送给个人电脑或数据终端,穿衣人的重要生理特征被记录下来,进而通过数据分析,给出健康医疗建议,一旦发生意外状况还能够及早预警。
智能穿戴的下一个风口?
在智能穿戴领域,智能服装的出现与发展比想象中要早得多。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MIT媒体实验室的可穿戴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关注可穿戴技术与智能服装的研究。
1997年之前是智能服装发展的初期,当时的智能服装不具备良好的可穿性,仅是体现科技价值的载体;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时尚和智能材料融入智能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但是研究的进度相对缓慢,导致智能穿戴的焦点更多被投射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上,让智能服装成了“非主流”。
但近年来,智能穿戴的发展在技术层面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在智能服装方面却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技术无疑是助推智能服装发展的重要动因。现在技术人员能够以0.1毫米的精度,将电路绣进布料中。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深度融合,使得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为智能服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依托和数据支撑。
智能服装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智能生活场景和运动健康信息监测两方面。相比手环、手表等智能产品,智能服装的黏性更强。分析人士预测,智能服装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是不是很值得期待?
但是,显然智能服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市场可以花时间慢慢培育,但智能服装的技术仍然是制约智能服装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因此,智能服装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事智能服装的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创新核心技术和应用,让产品拥有足够的“卖点”,另一方面还需要围绕消费者穿戴习惯,打造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
这条裙子乍一看,除了裙角绘有水彩般的美丽图案外,和一般裙子并无不同,但是只要穿上它的人拿着控制板一挥,裙子上就会闪现出四种不同的星座图案:猎户座、天鹅座、北斗七星、天宫座。除了“星座裙”,在2016年旧金山时装周上,杨欣玫设计的12套“蒲公英”主题裙装也曾艳惊四座,随着台上模特动作的变化,裙子上会不断“绽放”出朵朵小花。
衣服跟随手的动作变化出不同的图案,是个很浪漫的点子。不过,这只是杨欣玫研发智能服装的冰山一角而已。
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博士,目前任职于英特尔实验室,之前曾担任过光芯片原件工程师。她对智能服饰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她认为,这个领域并不像此前有人所说的那样“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面料的研发,生态链的建立,未来人们必定会穿得更加智能。
众多科技巨头们也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它们对智能服装领域的信心。谷歌与全球知名的牛仔品牌李维斯合作,以特别纺织的具有触屏控制功能的面料来制作智能服装。苹果日前在欧洲获批的专利显示,苹果正在研究智能纤维类的产品,估计将应用在可穿戴设备上。三星则刚刚获得一项新专利——集处理器、传感器及能量收集器等硬件于一身的智能衣。
市场调研的预测数据也是乐观的。根据ABI Research的报告显示,智能穿戴市场的出货量将有望从2017年的500万部增长到2022年的3100万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虽然智能服饰是智能穿戴中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一个品类,但也是增长率第二高的。
真正的智能服装什么样?
相信大家对《谍中谍5》中一系列的智能黑科技仍然记忆犹新:3D人脸快速打印、纸书秒变电脑显示屏、步态识别、掌纹解锁车窗等,都让人脑洞大开,叹为观止。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阿汤哥的智能潜水服。
这件潜水服不仅自带氧气补充功能,能实时监测人体内的氧气含量,还能与电脑连接同步,提示氧气充盈的程度,以确认穿戴者在水下的时间并保障安全。如果这只是电影里的奇思妙想,那么真正的智能服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所谓智能服装,通常是指具有感知和反应双重功能的服装;它不仅能够感知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实时地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这在阿汤哥的智能潜水服里已经得到了完美的演绎。
至于服装是如何实现智能的,目前主要通过两类方式:一类是运用智能服装材料,包括形状记忆材料、相变材料、变色材料和刺激——反应水凝胶等;另一类是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人们日常穿着的服装中,包括应用导电材料、柔性传感器、低功耗芯片技术、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和电源等。
以加拿大肯高迪亚大学教授Joanna Berzowska研发的智能衣服“Karma Chameleon”为例,这件衣服能够从人体中收集能量并存储起来,然后借助这些能量并根据穿戴者的运动状况改变自身的视觉属性。它采用的面料将电子器件和计算功能组件直接嵌入到纤维里面,而不是简单地附着在织物表面。纤维组织则包含多层高分子材料,不管是收缩还是延伸的时候,彼此都会发生交互作用。
与此同时,智能纺织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展,也为各种形态智能服装的面世与普及添加了源动力。以智能纺织材料制成的柔性传感器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将碳基导电材料植入到弹性织物基底上,可随着织物的拉伸、回弹等形变产生电信号变化,结合独特算法对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传感功能。这种能够导电的柔软织物外观看起来和普通布料一样,能水洗、甩干、烘干,这样就能很方便地将其制成多种款式的智能服装。
给你一个穿的理由
时尚达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穿智能服装?如果不够潮谁要穿……
这里有一件国内某知名服装品牌刚刚发布的新款智能夹克:它有17个贴身隐形口袋,有计步、控制音乐、遥控拍照、丢失提醒等功能,智能化的设计可以满足多场景的着装要求。未来智能服装就是最潮的选择。
听音乐、接电话、获取导航信息……这些过去需要用手机来做的事情,现在穿上一件衣服就可以完成了。像谷歌与某服装品牌合作推出的一款智能夹克,在袖口处装有多点触控传感器,用户只需触碰和滑动夹克的袖口就能播放音乐,加上其他组件,还可以接电话、看地图。这种设计对那些騎行者、安保、驾驶员等人群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无需冒着危险掏手机了。
在口袋上缝上太阳能电池板,电子设备放进口袋就能自动充电;包含保温微粒的袜子,能根据环境和人体的温差来吸收或释放热量;嵌上音乐组件,衣服还能根据你的舞步谱出不同的曲子……这些过去希望在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实现的灵感,现在都逐一开始在智能服装这一载体上进行新的探索。
运动与健康医疗监测也是智能服装的重点应用领域。比如:穿着置入心率测量芯片的运动衣,就能获取心率、心脏疲劳度、心脏年龄等信息。在欧美,一些基于运动与健康需求的智能服装已经开卖。和智能手表的可穿戴设备思路类似,智能服装内大多也嵌入了接收健康数据的传感器,它们存储相关信息传送给个人电脑或数据终端,穿衣人的重要生理特征被记录下来,进而通过数据分析,给出健康医疗建议,一旦发生意外状况还能够及早预警。
智能穿戴的下一个风口?
在智能穿戴领域,智能服装的出现与发展比想象中要早得多。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MIT媒体实验室的可穿戴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关注可穿戴技术与智能服装的研究。
1997年之前是智能服装发展的初期,当时的智能服装不具备良好的可穿性,仅是体现科技价值的载体;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时尚和智能材料融入智能服装设计的重要性,但是研究的进度相对缓慢,导致智能穿戴的焦点更多被投射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上,让智能服装成了“非主流”。
但近年来,智能穿戴的发展在技术层面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期,在智能服装方面却获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技术无疑是助推智能服装发展的重要动因。现在技术人员能够以0.1毫米的精度,将电路绣进布料中。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深度融合,使得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为智能服装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依托和数据支撑。
智能服装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智能生活场景和运动健康信息监测两方面。相比手环、手表等智能产品,智能服装的黏性更强。分析人士预测,智能服装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下一个风口,是不是很值得期待?
但是,显然智能服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市场可以花时间慢慢培育,但智能服装的技术仍然是制约智能服装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因此,智能服装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事智能服装的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创新核心技术和应用,让产品拥有足够的“卖点”,另一方面还需要围绕消费者穿戴习惯,打造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