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亲人:打工记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第三代的出路
  按辈分算,我儿子杨力行算是丈夫家庭第三代中最小的一位。在婆婆的葬礼上,八岁的儿子和小他半岁的涛涛追追打打——涛涛是二姐女儿周婕的儿子,在大人的教导下,涛涛非常自然地叫力行“舅舅”,几十年前大家庭的人伦秩序,毫无违和感地在现实中上演。
  第四代的出生,让我猛然意识到:兄弟姐妹的孩子们终于长大。在我们日渐衰老的同时,另一个群体正依照自然规律,一个个从泥巴中的幼童,长成今天的翩翩少年。我还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丈夫家的情景,当时最令我震撼的,不是丈夫家的贫穷,而是多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外甥、侄子。逼仄的房间,到处都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女孩子打打闹闹,不得安静;男孩子追追赶赶、跑上跑下。生命的活力冲淡了家庭的黯淡,但养育孩子的艰辛,显然成为压在姊妹身上的重担,以至于哥哥、嫂子对付将近三十人的饭食,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吃饭的时候,直接从镇上买了很多一次性的碗筷。
  当时我儿子还没有出生,但大家庭已经有了十四个孩子,其中女孩十一个,男孩三个。我第一次见他们的时候,最大的周唯二十二岁,最小的帆帆七岁,其他的孩子则散布在各个年龄段。具体说来,每个家庭的子女如下:
  大姐家:六个。女孩五个,分别为小敏(1984)、蓓蓓(1986)、蕾蕾(1986)、小果(1988)、媛媛(1990);男孩一个,小招(1992)。
  二姐家:两个。男孩一个,周唯(1983),也是所有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女孩一个,周婕(1985)。
  四姐家:三个。都是女孩,分别为:沈亮(1990)、沈晴(1992)、沈北(1994)。
  哥哥家:两个。男孩一个,振声(1990);女孩一个,时春(1993)。
  小妹家:一个,女孩,帆帆(1998)。
  到今天,算上我儿子杨力行(2007),大家庭一共有十五个孩子,女孩十一个,男孩四个。
  从年龄分布看,以上十五个孩子,出生于1980年代的有六个;出生于1990年代的有八个,出生于2000年代的一个。从成长环境看,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十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有五个。从身份看,除了妹妹家女儿帆帆(武汉)和我儿子力行(广州)获得了城里人的身份,其他孩子在户籍上依然属于农村人。
  从以上概况看,无论他们所处的年龄段、身份、成长地,都凸显出社会急剧转型期的时空特征。他们的成长和出路,命运和未来,和中国最广大的孩子,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同构关系。若以这个小小群体为标本,从家庭变迁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人生历程,或许可以窥视第三代的境况,并由此探讨大家庭此后的走向。
  从广义范围而言,上面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中,外出谋生的都可以归结在打工范畴中。
  但因为以上孩子中有五个念过大学,因此,我在接下来第一部分的訪谈中,将以周婕、小果为例,主要讲述她们在南方工厂的经历和见闻,她们的经历,代表了大家庭中出生于1980年代、未获得更好教育机会,不得不外出打工孩子的经历。大姐的另外两个女儿,蓓蓓、蕾蕾也是如此;第二部分访谈则以振声为例,讲述他在职校毕业以后,辗转多地、最后不得不回到工地的经历和见闻。某种程度上,振声作为农二代的代表,延续了哥哥的人生轨迹;第三部分,再谈谈其中念过大学的孩子,探讨他们作为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在现有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和困惑。和我的丈夫——他们的舅舅相比,这些孩子显然不可能拥有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彻底改变命运的机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会拥有一些新的机会。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比较起来,他们显然有更多立足于社会的资本;但和城里的孩子比较起来,就算付出额外的更多代价,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发展平台。需要说明的是,对周婕、小果的访谈进行于2006年,2006年以后,因为她们相继离开南方,我只知道他们大致的人生经历,具体的打工情况,我不是特别了解,周婕回家后不久就嫁了人。对振声、时春的访谈则完成于2016年,这几次访谈时间虽不一致,跨度有十年之久,但这群80后、90后孩子自述的,恰好都是他们十几岁、二十几岁青春年少时的经历。
  周婕與小果:在南方的工厂
  我第一次去丈夫家,唯一没有看到的孩子就是周婕。直到2006年7月,她和小果两个从厂里辞工,一起约定到广州来看舅舅,我才第一次看到她。当时她二十一岁,自十三岁外出打工,已经在南方断断续续待了八年。二姐,也就是周婕的妈妈,1999年就去世了。母亲的早逝,让周婕和别的孩子比起来,明显要懂事很多。听家里人说,周婕在念初中时,就很有主见,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写信给当地的政府,反映学校存在的问题。对自己未来的男朋友,她也有明确的认识。她独立性很强,妈妈去世后,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哥哥读大学,家里基本上没有人,因此,她如果从外面回家,也主要是待在姨妈和外婆家,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小果生得极为漂亮,皮肤白皙,一脸的稚气,一副没有开化的懵懂模样,2006年和她聊天时,她还不到十九岁。尽管已在外打工多年,依然是一副没有历练的样子。当时她跟我们说不愿再进工厂,恰好我一个做美容的朋友要招人,我们就建议她不如趁年轻、一心一意在一个行业待下去,积累点经验,再找机会自己干。和她聊过以后,她也挺有兴趣,于是我们决定送她去学美容,再怎么样,至少环境比在工厂好。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和丈夫送她去美容院的情景,那间美容院离我们的住处比较近,就在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剧院旁边,她一个星期来我们住处一次,但做了几个月,并没有坚持下去,此后就在广州、武汉等地辗转。
  周婕、小果在我这个舅妈面前明显不设防,毕竟是孩子,一离开工厂压抑的氛围,生命的雀跃和灵动就表露无遗,他俩坐在舅舅宿舍简陋的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给我讲着她们打工的故事。一年后(2007),周婕彻底回家,两年后,经人介绍结婚生子,嫁给了一个在外打工的本乡青年,开始了伺奉婆婆、养育孩子的人生。小果则继续在各个不同的地方打工,坚持要和一个家里非常穷的男孩在一起,十年过去了,她已经不如当初那般稚嫩,但依然一脸懵懂。   周婕:帮着爸爸一起送哥哥念书
  访谈时间:2006年7月15日(22岁)
  访谈地点:中山大学488栋403室
  我初中还未读完,1998年,十三岁就出来打工了。因为年龄太小,所以就办了假的身份证,现在假证很多,什么都是假的。刚开始在中山,第一次进的工厂,是那种连哑巴都会要的工厂。工厂也知道我们拿的是假证,知道我们是童工。所以,每次劳动部门来检查,厂里就会叫那些十八岁以下的矮个子员工,到他们宿舍躲一下。劳动检查部门一般会问,“工厂待遇怎么样?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有没有加班费?”这样的问题,工厂早就通好了气,会专门教员工怎么回答。有些人不老实,什么都说,说真话;有些人胆子小一点,被厂里一吓唬,就不敢吭声了,只得按照厂里事先交代的来说。要是问到我,我肯定实话实说,要开除就开除,我也不怕,在外面不能太老实。一般比较正规的厂,会按《劳动法》来,一个星期上六天班,一天八个小时,但这样的厂子很少。
  在中山做了不到一年,妈妈病得很厉害,就回去了。妈妈去世后,爸爸外出打工了,哥哥还在念书,我在家待了大半年,又到了深圳。最开始在一家鞋厂,后来又去电子厂,我以前待的中山,灯具厂多,那里有一个小榄镇是专门做灯具的。深圳电子厂多,一般员工也主要是进电子厂、玩具厂。我们那个电子厂专门做闹钟,后来还去深圳一家商场做收银员,工资不是很高,包吃包住,一般只有六七百块钱一个月,不包吃包住是一千块钱左右。相比工厂,商场的环境要好一点,但后来实在太想回家了,所以在深圳待了三年,就回来了。妈妈去世后,家里也没有什么人,爸爸在北京打工,和大舅一起,哥哥在读大学。我就到姑妈家去,在姑妈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到小姨家去住一段时间,就是武汉的那个小姨,有时候也到外婆家里去住一段时间,也没有别的合适的地方去。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鞋厂工作。我和小果在同一个鞋厂干过,那个鞋厂叫美盈鞋厂。鞋厂的胶水有毒,没有用粘胶,用的胶水。厂子后来效益不好,也没有什么收入,有个女孩子太累了,想请假,想休息,工厂不批,她就在厕所喝了工业盐酸,出来的时候晕倒了,被送到醫院洗胃才好起来。工厂环境不是很好,到处弥漫着一股焦味,用的胶水有毒,但短期内看不出来,做久了对身体有很大影响。我们厂里一个人,脸上身上的皮肤都是黄黄的,眼睛珠子都是黄黄的,全身都是黄黄的,看样子像是有肝炎,不知道是累成那个样,还是进厂之前就那样。还有一个女孩子,生了病,去请假,厂里不批,第二天她没有去上班,躺在床上,等到别人去喊她时,身上已经硬了,眼睛翻白了,工厂赔了几万块钱。然后那个厂就开始闹鬼,厂里面为了平息,每年还在车间给她烧纸钱。她所住宿舍的那个楼层,都吓得没人敢住。很明显,那个女孩就是过劳死,过劳死不容易查出来,人说没了就没了。
  在工厂,有时赶货,连续三四个月,工厂都不给工人休息,太累了,经常加班到一两点。那个女孩子死后,工厂管理人员拿一份文件叫我们签字,我说给我看一下,他们说,“看什么看,签个名就可以了”,我说“名字是可以乱签的吗,”他们说,“你们的名字当然是可以乱签的。”后来,我问他们合同上面是什么内容,他们说,不要管是什么内容,签字就可以了。我一看,原来是要我们保证,若在工厂干活期间出了事,跟工厂无关。他们想推卸责任,我就没有签字。有些老员工在工厂干了十几年,工厂也没给他们买任何保險。
  那个鞋厂是台资厂,台湾老板最抠了,待在工厂里面挺难受。我觉得工厂产品的质量永远提不上来,是因为待遇太低,管理体制不行,那些员工的观念改不过来。他们本来可以做好,但就是故意不做好,整天吊儿郎当。管理人员层次很低,没有什么素质,有些干部经常骂人,骂人的话好难听。我们部门那个还可以,有什么事还是一种打商量的语气。我的工作主要是看鞋子,管鞋子的质量,也就是做质检。做质检比工人要轻松一点,但也没有什么权力,很多现场的工人,根本就不配合我的工作。我干事很认真,觉得质量有问题,需要改善,但是那些工人根本就不配合。小果的工作主要是点数,鞋子一片片地摆在那儿,她负责点数,做久了相当无聊。我们的工资是计件的,有时候加班要加到十一点钟。
  我待过的工厂,大的有几千人、甚至一万人,最大的有两万人,但也有小作坊式的工厂,几百人甚至几十人。有的鞋厂从头到尾,一条龙生产线。那些打工的从全国各地来,互相之间关系还可以,人也比较单纯,十几岁的有,三四十岁的也有,有的甚至拖家带口。那些年龄大的打工者,小孩一般就在家里读书,没有办法带出来读书。一是费用太高,二是无人照顾,放在老家,好歹有父母照看,留守儿童放在家里,可能比带出来还享福一点。下班后,不能出去,特别爱玩的人会跑出去跳舞、滑冰、上网,甚至到影吧去。我喜欢看书,在我们这儿卖得好的杂志有《佛山文艺》、《读者》等。《佛山文艺》在打工族中,还算比较畅销吧,但我不喜欢看那些,不知怎么搞的,我比较喜欢看《读者》,因为它可以教育人,《佛山文艺》呢,上面的文章都是写打工的生活,我自己都有这个体会,何必要看别人的体会呢,是吧?我就觉得没必要看这些书了,我还是觉得看那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好一点。
  我们宿舍六个人住一间,可以洗热水澡,条件一般。厂里蛮多谈恋爱的,有的是在工厂认识的,有的是在家里认识然后一起出来打工的。我家里也给我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但现在分手了,是家里亲戚给我介绍的。我和他接触过几次,发现不合适,性格合不来,他性格太内向,太老实了,显得懦弱,我和他在一起没有安全感,比如说,他不会去欺负别人,可是别人欺负了他,他也不会怎么样,我和他在一起觉得很窝囊,感觉自己哪一天被欺负了,他也不会怎么样。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去欺负别人,可也不应该怕别人,可他总是怕别人欺负。我想要是真的和他生活在一起,什么事情都会要我一个人扛的。我以后会尽量找一个合适的男朋友,会找一个谈得来的。
  我尽管很早就出来打工了,可也没存什么钱。当初出来的目的,是想和爸爸一起,供哥哥念书。但断断续续出来几年后,发现开支也挺大的,不多的工资,自己要花掉大部分。我不像我爸爸,他跟着大舅在北京,应该可以存一点钱吧。我感觉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人不需要很多钱,不像我们,好像很多东西都要买,买这买那的,女孩子喜欢打扮,主要买一些护肤品,每个月还要买一二十块钱的书看一下,好像开销特别大。平时没有多少机会到外面去玩,主要是上班,有时间就想休息一下。哥哥念书时,我以前给哥哥寄点钱,但现在他也不让我寄,不过我也没赚到什么钱,糊到自己的开销,就差不多了。一年能够存三四千块钱就不错了。哥哥是学化学的,也不知道好不好找工作,听爸爸说,他准备考研究生。   小果:迷迷糊糊辗转各地
  访谈时间:2006年7月15日(19岁)
  访谈地点:中山大学488栋403室
  我学习成绩不好,不想读书,初中没有读完,十六岁就出来,两年多都没有回去。开始是和二姐蓓蓓一起出来的,后来二姐回去了,我就一个人待在深圳,她走了几个月后,我就到了广州。
  我最先去的城市是深圳。2004年到深圳后,去过电子厂、钟表厂、鞋厂。第一次去电子厂,做了一年零几个月,工资最高的一次是800多,平时一般500—700之间,有的时候还拿300,拿300的时候,一般是不赶货,也就是不加班的时候;2005年,第二次进厂,到了深圳做收音机的机芯,一般平时800—900,工作环境好一些,加班的时候能拿1000多;做长了就乏味,想换一下环境。这个厂对技术要求不高,只要能按规定做好要求的事就可以了,产品既销国内也出口。第三次到了黄埔,在美盈鞋厂,和周婕在一起。打工了三年,没有存多少钱,在外面开销太大,第一年和蓓蓓姐姐寄了一万块钱回家,后来每年能寄几千块钱回去。大姐小敏、妹妹媛媛、弟弟小招在家里读书,都要花钱的。后来我和蓓蓓姐姐分开了,消费就高了,就寄少了一点,我的日常开销主要是用在衣服上,衣服一般就几十块钱一件,蕾蕾姐姐没有和我们一起出来,她主要待在武汉,在制衣厂,和幺幺(小姑)离得近些。
  我刚刚出来没多久时,特别想家。一想到回家就禁不住要哭,很想妈妈,但工厂里面总是不准假,要回家就要扣一个月的工资,只得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后来就慢慢习惯了。由于车费贵,人多,过年回去不方便,在路上又累,怕很多人挤在一起,我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都是跟姐姐一起过。过年时,工厂里人也不是很多。等熬到今年请了假,没想到2006年7月15日,买好了准备回家的车票,却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碧利斯”大台风,只得放弃回家。
  2004年在电子厂打工时,经常用有毒的天那水。有些清洗工用乙丙醇清洗机器,他们也知道有毒,还是直接用手碰,整天都泡在那个水里,用浸在水里的棉签去清洗机器,不带手套,厂里好像也没发。工厂里没有好玩的事,也没听说有稀奇古怪的事。有一天,听说厂里一个经理上吊了,我们感觉很奇怪,后来才得知,总经理总是问他一些问题,他没有办法回答,随后总经理叫他辞职,他感觉没面子不想走,有一天喝完酒回来,就自杀了。关于他的死,现在还是个迷案,不知道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那个经理是台湾人,有三个儿子,听说他老爸也开了一家工厂,他真是太想不开了。不过在工厂干活,确实很累,真的很累,谁都不想干了。厂里经常有公伤,很多人的手指“咔”的一声就没有了。不过幸亏还好,我干的活,不需要直接碰到一些什么机器,主要就是负责点数。我们车间也有气味,但都没有戴什么口罩,我们也不知道有毒。工厂噪音特别大,但没发耳塞,就算来检查发一下,也要收回去。在电子厂,我一般拿700块钱一个月,有时候要工作16个小时,晚上十二点下班,早上八点钟上班,基本上整天都待在厂里,工作时间长,睡眠时间根本不足,每天就是吃饭、上班两件事。如果没有按时上班,就会被骂死,那个厂一般都是蛮赶货的,不能请假。在厂里,最痛苦的是工厂规定员工不准挂蚊帐,也根本没有办法挂蚊帐,但广东一带蚊子很多。厂里没人管后勤,也没人管工人的利益,员工也懒得反映,觉得反映了也没什么用,也不知道和谁反映。宿舍一般住六个人,二十五个平方,有公共厕所,也有热水供应。
  2005年,我换了一家工厂,到深圳一家钟表厂焊机芯。我记得焊锡放出来的烟好臭,工厂好像有吸烟的机器,可以将烟吸过去,但有时烟太大,机器不管用,也会跑出来。有些人开始也不知道可以用机器吸,也没有人教他们,烟都喷到脸上了。我开始去的時候,也不知道机器可以吸烟,后来看到别的人去吸,才学着用吸烟机。工厂的工作根本不用培训,很简单,只要是个人都可以上班。钟表厂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一般一天12个小时,一个月700块钱,中间若稍稍偷闲了一点,就会被骂死。晚上十二点睡觉,早上八点起床,中间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一般按二十二天算,另外八天就算是加班。感觉一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吃饭、上班。厂里的伙食,天天萝卜白菜,青菜就是白菜,也有一点点肉,但肉量很少,早餐吃稀饭和包子,天天如此。
  我听说,在深圳有一个地方把一些小女孩养得白白胖胖的,给她们好东西吃,然后把她们放到海鲜池里面,让海鲜吸她们的血,再把她们捞起来,又养起来,真是恐怖,好像不可能。但身邊确实好多人失踪,经常看到寻人启事,有些人甚至在路上就被谋杀了,好恐怖。离我们厂很近的一个地方,有个人被杀了,眼珠都被挖出来了,把我们吓死了,走都不敢从那里走,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杀,好骇人。
  和我一起做事的工人,没有在厂里发展比较好的,要发展都要靠关系。我现在的那个厂,有人做了十几年,还是普通员工。相对说来,那个电子厂要公平一些,升得快一些。因为在电子厂做长了,会懂一些技术,厂里就会看重一些。我没有留在电子厂,我好像在一个地方都做不长,长了就会烦,就想要离开。我觉得换一下环境也不错,可以多学一些东西,可以多见一些世面。两年了,我胆子好像大了一些,话也多了一些。以前妈妈总是担心我不爱说话,有一次过年,还特地把我送到城里的四姨家,让我去玩,和表妹们在一起。我在工厂也有一些好朋友,现在分开了,她们好像都没有离开工厂。我一般喜欢跟单纯、年纪小的女孩交往,不喜欢跟城府深的女孩来往,好像随时都会上她们当似的,感觉心累。
  按规定,工厂一个月可以放一天假,但我来这个厂两个月了,都没放过一天假。我休息过一天,但不是放假,主要是因为赶货,我前一天通宵加班。尽管厂里董事长规定礼拜天晚上不准加班,但是一赶货,礼拜天晚上照样加班。有的人胆子比较大,不来,要是赶货不是特别紧,有一两个人不来也没什么,要是赶货特别紧,线长就会狠狠地骂人。我劳动的付出,肯定不止现在的工资,我的加班费太少了,一小时才一块五毛钱,深圳那边要高一点,一小时有五块,我感觉上班太累了。   2006年,我又换了一家工厂,离开深圳来到广州黄埔,进了美盈鞋厂,和周婕姐姐在一起。在鞋厂做工的时候,要粘胶水,但工厂也没发口罩给我们,厂里通风不好,鞋厂气味很大,但工厂也没有书上写的那么糟糕。按照规定,在工厂上班时,是要戴耳塞的,但是厂里没有发耳塞,大家也不要求戴耳塞,好像那个噪音还能受得了,也许习惯了那个声音,感觉就会好一些。和深圳那家电子厂一样,到了要检查的时候,厂里就会把耳塞发给员工,检查一结束,就收上去了。工厂发生了一些事情,瞒着不报,每次听说上面要派人来检查,工厂就将员工集合起来,每人发一张表格,给出要回答问题的答案,要求我们将答案背熟,如果不按表格提供的答案回答,就会受到处罚。不过话说回来,每次说上面要来人检查,可是我从来没有碰上来检查的人。
  我感觉没有人愿意很认真地干活,员工和老板之间基本上是一种对立关系。在鞋厂,很多人将车间的原材料(诸如牛皮)拿出来,其实这种损失是无形的。老板如果能够对员工好一点,他们也不会这样。我感觉大家都挺冷漠、自私,好像不自私就会吃亏,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人,更是這样。前段时间广州老是落雨,我们厂也被淹了,水涨到了车间,好多人不能去吃饭,工厂没有组织送饭,有的部门男孩多,就用一个大盆弄来一些饭,但更多的是一个人去打饭,结果好多人在水里走的时候,都掉进水里去了。就算这样,当天还要加班,一直干到晚上十点多钟,打湿的衣服就在身上干透。
  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每个厂都会死人,有了病也没人管,工厂也不给他们请假,于是只好忍着。其实有些病根本就不是大病,而是身体太累了,身心疲惫,得不到休息。在工厂,我感觉每天都好烦好烦,总是想回去,跟我一天进鞋厂的有四个人,其中一个家里的条件好像不怎么样,其他几个都是广东人。有一个十八岁,看样子蛮小蛮小,另外两个都结了婚。有一个嫂子的老公在附近酒店做厨师,他们租房子住在一起,有一个八岁的小孩在家里读书。我们同时进厂后,又同时分到一个部门,工厂每天都在招人,大家工资都差不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聊哪个人讨厌,因为没有什么事、什么人让人可以高兴,总有一些心烦的事和人。我们的工资是计件的,计件工资都是瞎算的,有的人到处玩和混,拿的工资比辛辛苦苦工作的人多得多。我的工资是配合我开机员工的百分之八十,因为他比我辛苦得多。我是管点数的,我一般不会多点数,因为后一个程序还有品检员。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跟品检的人搞好关系,让他们把我的产品多算一些。厂里管我们的人,好像是大学毕业生,从农村考出来的,骂起人来比较厉害,他的上级骂他,他就骂我们,我们也会骂他。做管理的人,一般靠关系进去,有的靠老乡关系,还有的靠一些当官的弄进去。有时候,我们厂还要帮别个厂做些事。
  周婕姐姐主要检查鞋子的质量,工作要轻松一些,拿的工资也少一点。我和周婕住一层楼,但很少见面。周婕喜欢看电视,但厂里连电视都没有,只得跑到厂外面的一个小店去看,那里经常很多人。一般吃完晚饭离上班还有一个小时,有个台刚好在五点半到六点半时段,放连续剧,周婕就会跑过去,一天看一集。这个时候她看得正入迷,自然不好找她说话,等到下班,一般到了晚上十一点多,有的还要到十二点或者更晚,这时候,大家都精疲力尽,也不想说话,所以看起来和周婕住一层楼很方便,但实际上和她说话的机会很少。
  我喜欢面食之类的东西,蛮喜欢做生意,喜欢做生意是渴望自由,我在工厂被管怕了。
  振声:能否撑起家庭的门户?
  振声是第三代已成年的三个男孩中,唯一没有念大学的孩子,也是所有孩子中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孩子。1997年,哥哥在四姐夫开的食堂干活,忙不过来,将留守家中的嫂子也叫去了北京,开始了夫妻同时外出的打工经历,两个孩子托付给了老人,当时,儿子振声七岁,女儿时春四岁。直到2008年,因为四姐夫工地出现问题,夫妻俩才陆续回到家中,儿子已经十八岁,女儿已经十五岁,十一年最关键的亲子时光,在打工和留守的节奏中溜走。振声初中毕业后,在哥哥的强烈要求下,上了两年职校,学习数控,职校毕业后,在武汉妹夫的安排下,去了杭州一家机床厂,从此开始了打工生涯。从老家到杭州,辗转多次,他终究无法在工厂立足,最后还是回到了父辈的老行当,当了一个泥瓦匠。
  我第一次看到振声时,他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父母都在北京工地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时,才能和父母见面,一家人得以团聚。从七岁开始,振声与妹妹一起,与祖辈生活在村中,成为典型的留守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在哥哥、嫂子的描述中,振声是一个叛逆、倔 犟、不懂事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脾气也暴躁异常,不懂得节约花钱。2014年,通过手机QQ聊天,振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在父母和亲人的张罗下,仅仅几个月就从单身走向了婚姻。
  今年过年回家,问到他打工几年的经历,才发现振声并不如嫂子叙述中那么幼稚、简单,作为一个普通的农二代,振声其实也经历了很多常人没有经历的苦楚,也面临很多只有他们这一代才能体会的困惑。在父辈眼中,他不懂事的烙印也许难以祛除,但在我眼中,他身上也具备很多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素质。时代在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变,伴随而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父辈沿袭下来的农民身份。在现有条件下,父辈有限的能力,自然无法给振声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个体的成长,必然伴随时代转型过程中的很多阵痛。当养家糊口的命运轮回,切切实实落到这个懵懂的新一代农民身上时,振声能肩负起祖祖辈辈男丁命定的门户担当重担吗?
  访谈时间:2016年3月1日(二十六岁)
  地点:湖北省孝昌县丰山镇丰三村家里
  爸爸妈妈去北京时,我七岁,妹妹四岁,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当时身体还好,但毕竟是老人,管不住我们,当时奶奶最担心我们出事,要求挺严。我妹妹上学不好,总是留级,念了好几个一年级,但她能说会道,在村里名气很大,明明自己读书不行,还说老师不行,给老师取外号叫“喷粪机”。她性格非常活泼,蛮讨人喜欢,是个飞天蜈蚣,村人叫她“叫子”。我的成绩也不是很好,念初中时,班上没有学习风气,学生打老师是经常的事情,课堂上,想听课的就听课,不想听课的就打牌,或者走来走去,反正念了书出来,也是打工,当时大家都这么想。到初三时,我每次测验,成绩都不是很好,就放弃了好好读书的念头,上学就在教室里混日子,反正就是混,总认为拿个毕业证就行了。老师拿我没办法,家里人也拿我没办法。其实我叔叔挺希望我念書,像他那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我成绩不好。   随着我和妹妹长大,爸爸妈妈不在家,奶奶越来越难以管住我俩。我们整天和她斗智斗勇,有一次,奶奶叫我和妹妹去捡棉花,实在太热了,憋在棉田里,人都透不过气来,感觉很难受。第二年,为了逃避捡棉花的农活,我和妹妹趁棉花苗子刚长出来,偷偷跑到地里,将棉花苗全部扯了。当时家里没有种田,农田一部分承包给了别人,一部分被村里统一承包给了老板,其实没有太多的农活干。奶奶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我们做饭,我们吃了饭就去上学,天天都是如此。奶奶喜欢喂鸡,家里到处都是母鸡、公鸡,吃了很多鸡蛋和鸡肉。
  那时,整个村里只有一部电话,爸爸妈妈打电话来,我们就接;不打电话来,我们就不联系,一般一个星期来一次电话。为了方便联系,后来家里装了电话,情况就好一点。他们在电话里问我们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是否听话。我们在电话里提要求,提得最多的就是希望他们回家时多带好吃的回来。事实上,因为每次回家都是春运,行李不好拿,火车也不好坐,爸爸妈妈从没有从北京带吃的回来,都是回来以后,带我们到集市上买。我从来没有问过爸爸妈妈在北京的生活状况,我记得十八九岁那年,有一次,老爸跟我發了很大的火,我说他们整天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丢下我们在家也不管,当时我的话触到了老爸的痛处,他就骂我,说你到时候出去就知道了。我当时也不懂事,想着他们在大城市,毕竟比农村好,但没想到,农村人到大城市,比家里过得还辛苦。
  2006年,我初中毕业后,爸爸一定要我去上职高,于是就学了两年,学习数控专业,其实在学校也没学到什么。从职高毕业,第一份工作是我们学校介绍的,在昆山富士康实习,有学校的车子接送。一到富士康就上流水线,安一些电子产品的插销,一点技术都没有,一看就会,没做什么培训。第一次做工,感觉特别累,坐在流水线上不能动,手就来来回回地按那个电器的按钮。工厂的情景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去的时候,我们还在车上聊,以后出去了到哪儿玩,上班后,发现根本就没时间玩。每天下班,人都累得要死,那年我十九岁。当时我们学校和富士康签了合同,如果干得好,可以留下来,但那一年正好赶上公司裁员,我们实习生就全部回来了,一个都没留。
  回家后,我武汉姑父将我弄到杭州机械厂上班,去杭州打工是我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当时也不觉得害怕,还挺兴奋。我拿着家人给的地址,兴冲冲往杭州西园开发区出发,当时不懂坐火车,是坐汽车过去的,车还没进市内,就被赶了下来,七问八问,别人都不知道开发区在哪儿,我就打了一个车到汽车站,问清楚了工业园的地址后,再打车到了工业园,到工业园后,他们的一个经理才出来接我。去了以后才知道,我工作的地方也不怎么样,毕竟是一个工业园。因为我职校学的是数控,工厂就安排我开机床。开机床需要技术,尽管名义上我学了数控专业,但念书时,根本就没学什么东西,老师也没教实质性内容,我们甚至连机床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刚开始的时候,师傅叫我在旁边学,主要就是等他们将东西做好后,我打打下手,负责擦干净。有一天,趁没人的时候,我很好奇,就壮起胆子,去开了一下机床,没想到将机器弄坏了,当时特别害怕,怕厂里找麻烦,当天就拧着一个包,偷偷跑回来了,跑了那么远的路,只在厂里干了一个星期。
  跑回家的时候,坐车到了武汉,身上仅剩一百块钱,又被别人骗了。一个人向我推销东西,我说不要,他说我乱扔垃圾,如果不买他东西的话,会将我送到派出所关起来,我一听就很害怕,将一百块钱给了他。钱一给,我才发现已没钱回家,只得打电话给我爸爸,叫他送路费过来。当时碰到骗子,压根就没想那么多,只想着快点回家,等到发现身上没钱了,才知道面临真正的麻烦。尽管当时小姑住武汉,但她住得也挺远,我压根就没想到让她来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爸爸。第一次出远门,我的感觉是,如果没有文凭,又是农村人,在城里很难立足。回家后,没有找到别的事情干,我姑父又将我介绍到了杭州那个厂,上车间坚持了两年,最后还是决定回来。在厂里,我收入不高,一年存不下多少钱,和周围环境也格格不入,同事的生活方式和我完全不同,我总感觉农村人低人一等。另外,毕竟自己基础差,不懂的东西太多,比如别人拿一张图纸过来,我不知道上面画了什么,当时也没有想法,一定要去學会,但基础不好,学起来挺难的,那个时候,真的很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回来后,打算转行。我首先想着开车,就将驾照考了;拿到驾照后,家里七凑八凑,给我花了将近一万元,买了一辆二手车。因为刚刚开始学车,学得不怎么样,开得也不是很顺手,加上买的二手车早就报废了,经常要维修,感觉维修费用太高,后来别人出两千块钱就卖掉了,开车的想法不了了之。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跟着堂哥到工地去,从提灰干起。回到工地,像爸爸一样,既然没有文凭,需要知识的事情干不好,就只能靠力气吃饭。
  刚开始干的时候,我们是用斗车送灰,送到电梯里面时,有一个很陡的坡,我记得当时人都推哭了,推不上去。别人个子比我高、力气比我大,轻轻地就把车推上去了,我记得我那时,硬是推哭了,然后,我堂哥可怜我,从2012年开始,就将我带着,教我抹灰,从那时起,我抹灰一直坚持到现在。抹灰就是砖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灰,也要靠力气,但比推车好一点,劳动强度没那么大,工资也要高一点。比如,推车一天我最多只能拿一百,抹灰我可以拿两百。抹灰有一定技术含量,需要学习,毕竟将灰抹上去,平整度要达标。回头看去,杭州两年,根本就没有入行。抹灰的工作,我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才慢慢进去,刚开始学的时候,也就是打打杂,一会儿要你干干这,一会儿要你干干那,一年以后,掌握了技巧,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不要师傅在旁边看着。当时还挺开心的,拿到第一份工资,非常珍惜,舍不得花。抹灰的活,我一直干到2014年,也就是我结婚那一年,整体看来,在建筑工地干活,工资也不是很好拿,但前两年工地很好找活,不像现在,没有事情做。
  从去年开始,也就是2015年,很多人待在家里没事做。去年我是四月份出去的,到六月份才做事,出去两个月,上了一天班。我感觉从2015年9月以后,就开始没事做。抹灰也不是固定跟着谁,谁有事就跟着谁,像我老表,认识一些老板,别的老板叫他时,顺便就将我带上。我去年主要待在山东,听老板说,工地建筑资金匮乏,上面也不给贷款,很多时候,连生活费都没有。更让人失望的是,老板不但不给我们生活费,还要我们干活,饭都没得吃,怎么干活?于是大家就在工地睡觉,有的员工出去搞点别的事做。外面的合作方找公司催要工程款,公司没钱,合作方就拉闸,这样大家都没法干活,一玩就是半个月。有时一个星期就拉一次闸,去年在山东一年,相当于浪费了一年,根本就没有挣到钱。   我在哈尔滨、长春、山东、新疆、内蒙、武汉、北京都待過,跟着工程队,带一些衣服、被絮到处跑。有时候是老板买火车票,有时候是自己买火车票,每天奔波,人都麻木了。到一个新地方,也没什么感觉,反正大家要走,就跟着一起走,最大的感受就是累,特别是刚刚住进一个工地,没多久又必须赶往另一个工地时,更是感觉累,买的生活用品如被子、衣服、水桶什么的都得带走,若扔掉,到另外一个地方又得买,浪费钱。搬家的时候,东西太多,根本就没法一次拿走,一次拿不走,就拿两次,坐火车时,只得先叫一个人帮我守着,送一趟行李上火车后再来拿一次,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感觉挺辛酸。最害怕的就是这种折腾,又累又烦。那个时候,才体会、理解爸爸妈妈当年在外面的状况。
  我记得在内蒙时,早上三点就得起床,那边日出早,到晚上八九点就开始睡觉。中间都在干活,一天最少干十五个小时,干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两天,再累也没有办法,不干就没有收入。在工地上,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有时候,也会互相交流一下,总的感觉就是钱不好挣,工作累,工资低,而且活也不好找,只能跟着工程队,有活干就干,不会想太多。想也没用,没事时,洗洗就睡,天天如此。现在最怕的就是建筑行业倒了,一旦倒了,我们更没活路,那就更麻烦了。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这种担忧,毕竟像我们这一行,如果全部失业进厂的话,没有多少厂能容下这么多人。
  至于收入,一年算下来,一个人要是干得好的话,有三四万块钱。工地上,有的地方管饭,有的地方不管饭,但管饭的地方一般要扣伙食费,一二十块。一年下来,能剩一两万块钱。实际上,我这几年基本上没挣什么钱,工地换得多,没有持续做事,路上开销很大,除了生活,基本上沒有太多积蓄,就是过一年算一年。碰到大事,就过不去,比如结婚,要不是我小叔叔帮衬一点,根本就过不去。
  我唯一感到安慰庆幸的是,顺利找到了对象,结了婚,生了孩子。我和东东是聊QQ认识的。2013年,我妹妹出嫁,我就在家里帮忙。有一天没事,就上QQ玩,正好发现有人加我,就点了接受,随后开始聊天。我问她哪里人,她说是湖北人,我说我也是,我又问她湖北哪里的,她说孝感的,我说我也是,两人越聊越近,后来发现两家隔得不是太远,竟然是同一个县城的。东东说她很喜欢山,一个星期后,我就约她到我们那儿山边的水库玩,两人见了面,好像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我记得去见她的时候,两个人拿着电话走到了一起,还互不认识。她当时从外面打工回来,刚好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做。我平时很少上QQ,也没有时间上,那次真是鬼使神差,偶尔上QQ玩,没想到正好碰上她,如果我在工地,或者她在外打工,就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种缘分了。
  我妹妹结婚比我早,妹妹结婚时,我爸爸妈妈对我的婚事挺着急,到处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在农村,男孩过了二十五岁,就会被视为大龄。妈妈知道我交了一个网友,我才和女孩见过两次面,她就要求我将东东带回家。一见面,我妈一看,挺喜欢的,说要去找媒人说亲,让我们结婚,我这才意识到,两个人的关系有点微妙。于是,我就问东东愿不愿意做我女朋友,她没有说话,没有说话就代表默认。从认识到结婚,三四个月,中间见了四五次面,确立关系也很快,两人互相之间不怎么了解。不过,在农村,相亲的话,若合适,结婚也会很快,一般第一次上门后,互相觉得合得来,家里就会慢慢操办婚事。我们这里,十七八岁生孩子的都有,在农村结婚都很早,不会考虑太多,婚前大都没有太多了解。性格都是结了婚后,才慢慢磨合。我和东东也是结婚以后才慢慢了解的,她不爱说话,有什么事问她,她都不说。
  东东不和别人攀比什么,也挺能干,我对她很满意。刚结婚的时候,她挺勤快的,我妈妈的衣服什么的,她都拿来洗。现在我妈妈如果在地里干活,她还是帮我妈妈洗衣服,也挺难得。尽管结婚以后,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也经常吵闹,比如她有时候发脾气,我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总体关系还是可以。2014年结婚后,不久她就怀孕了,我让她待在家里生孩子、带孩子,现在孩子都一岁多了,开销也大了,她今年准备和我出去,一起到新疆打工。
  现在想起来,和今天相比,我结婚花费十来万,真的算很少。我当时只给了女方三万彩礼,给她爸爸的,算是最低了。现在结婚的话,一般彩礼都是六七万,女方拿到彩礼后,爱给男方买什么由他们决定,也可以什么都不买,彩礼送过去,就是女方的。除了彩礼,还有鞭炮、烟、酒水、菜、红包等等需要开销,房子装修、买家具更是结婚花费的大头。在彩礼上,我和东东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原本说好三万,她听了她大妈的,要五万,当时我家里不可能在短期内另外多拿出两万块。她将大妈的意思转告后,我就火了,我说这婚我不结了。我是正月初八结的婚,到正月初七了,她还是坚持要五万。我知道这不是东东的本意,肯定有人在里面串,在农村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女方的亲戚认为这是最后的机会,一般会怂恿女方临时提出额外的要求。结婚当天也闹了一点别扭,按照风俗,我们这边先杀猪,男方家一半,女方家一半,可东西还没有送过去,她就打电话来,说不嫁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彩礼的事情闹得她心里不舒服,她只是在电话里哭。我听她这么一说,也火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我说你不嫁就不嫁,把我的东西退回来。然后她三姨就在那边劝她,她就嫁过来了,可能她当时也挺矛盾的,心里有很多顾虑,这些情况我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我叔叔他们也不知道,我都没和他们说。
  结婚时,我家里根本就没有多少积蓄。当时我小叔给了三万,我大姑借了两万,大姨借了两万,加上我打工多年的两万工钱,最后找村里借一点,才勉强将婚礼办好,可以说,结婚的费用基本都是借的。我爸爸妈妈跟随四姑父在北京打工十几年,当时的想法就是存钱给我结婚,四姑父如果不欠父母的工钱,我结婚的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也不用借那么多钱了,但我知道四姑父自己的工程款都没有结清,根本就不可能给我们钱,他们在外的日子也不好过。到现在,我结婚的账还没有还清,还欠大姑妈两万,我小叔给的钱不要我们还。说起来,叔叔婶婶对我帮助还挺多的,要不是他们支援了三万块钱,我婚都没法结了。东东也知道这些状况,她也没说什么,她妈妈在她一岁不到的时候就疯了,她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她嫁给我后,我妈妈总是要我对她脾气好一点,多哄一下她,说她也是一个吃过苦的孤儿。   我们现在和爸妈住在一起,结婚欠下的钱,也没有明確说谁来还,谁有能力,谁就还。不过爸爸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了,婚礼欠下的债,我会来承担。如果在外面干得顺利,两年之内,我可以还清结婚欠下的债。但问题是,从去年开始,工地上的活就不好找,今年出去,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就算找到了活干,也担心工钱好不好拿,事好不好做。今年我们村里搞建筑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走,都留在家里,要是在往年,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我堂哥昨天将我身份证号码要过去了,可能是要买票,具体什么时候走还不知道,等老板将票买好了,就会通知我们,随时都可能出发,搞建筑这一行就是这样,依靠的是乡里乡亲的关系网。
  对于将来,我没有多想,现在就想好好在外面干,挣点钱,然后回来发展,看能不能在家做点别的,养养猪什么的。我不会种地,养猪也不会,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家里没有农活干,地都给别人种了,也没学会干农活。事实上,就算回到农村,我现在也很难在农村生活下去。我对未来挺担心的,就想着外面要是建筑业倒了的话,那我们都没饭吃了。
  二、出租屋里的叔叔辈
  在我出生的地方,诸如凤形村,对人的称谓特别笼统。尤其对于长辈,一般爷爷辈的称呼为爹爹(发“嗲”音);父亲辈的,若是比父亲年长的,统一叫伯伯,比父亲年轻的,统一叫叔叔,不分男女。在具体称呼时,一般是名字后面加一个称谓,诸如我的亲叔叔黄河水,我们称呼他为河水叔;而八爹的小女儿黄瑛国,我们称呼她为瑛国叔。这种笼统的称呼,可以看出整个大家庭,依旧建立在人伦等级的秩序上,体现了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也无形中彰显了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而对女性称呼的忽视,更强化了传统家族建立在男权基础上的等级和人伦秩序,直到今天,依然在语言层面顽固留存。
  在我印象中,整个家族,最先南下的,是我爸爸唯一的亲弟弟,我的叔叔黄河水。1984年冬天,叔叔年仅二十六岁的妻子我的婶婶冯幼群早逝。1997年秋天,一直照顾河水叔年幼儿子的奶奶去世,临终之前没有见到已经南下的河水叔最后一面。奶奶离世的第二年,河水叔带走了留守家中的两个儿子——炎培和职培,正式开始了父子三人南下的打工生涯。算起来,职培到广州的实际年龄才十三岁,尽管年龄偏小,但他算得上整个家族中,南下打工的先驱。到2000年左右,凤形村的亲人开始大批南下,一些原本固守土地、相夫教子的妇女,目睹留守家中的微薄收入,经过权衡计算,也决定离开土地,加入南下的人群。但因为她们年龄偏大,不能像一些年轻女子,进入正规的大型工厂,而只能窝在一些小工厂、小作坊里面打工,很难有长久的工作机会,加上没有办理暂住证,也不敢随便多跑动,更多时候,她们隐匿于城中村的出租屋中,在混乱的流动人口聚居地,寻找一些生活的出路。
  2006年国庆节,叔叔他们邀请我去塘廈玩,像在老家一样,我们互相倾诉,一家人在一起扯白了一天。根据聊天记录,我力图还原几位叔叔当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他们是:亲叔黄河水、外嫁的瑛国叔、嫁过来的彩凤叔。今天,他们都已离开居住多年的塘厦出租屋,河水叔年近六十,已跟随儿子到了湖南省岳阳市钱粮湖镇,帮助子女做饭看孙子,开始了自由散漫的后半生最为正常、也最为紧张的家庭生活;瑛国叔已回到夫家,儿子已考上大学,但去年却不幸身患癌症;彩凤叔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离开了阴晴不定的工厂,面对难以摆脱的家庭债务,决心自己开办蒸菜馆,凭借干净、卫生、信得过的食材和自己大方、厚道的性格,竟然在残酷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河水叔:游走于城乡边缘的不安分灵魂
  在我整个记忆中,叔叔黄河水是一个谜一样的人。他出生1958年,1980年和本乡花桥姑娘冯幼群结婚,1981年生下第一个儿子炎培,1984年生下第二个儿子职培。和父亲大部分兄弟(父亲有十二个堂兄弟)不一样,河水叔几乎从来就没安心在故乡土地上待过。80年代,农村人口尚未出现大规模迁徙时,他宁愿承包大队部的商店、最后欠一身烂账回家,也不愿好好种田作地。河水叔对土地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畏惧情绪,谈论的话题永远和土地无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则十分热切,骨子里始终留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河水叔的尴尬在于,他心比天高,却真的命如纸薄,对于时代的变化,他有很敏锐的察觉,也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进入真实的搏斗场,但最后却总难以抓住机遇,过上他想过的生活。在我婆家、娘家和外婆家的诸多亲人中,河水叔是唯一对自己命定的农民身份具有天然反感、叛逆情绪的亲人。他没有农民的卑微和怯弱,也没有农民的淳朴和安分。尽管妻子的早逝,让他二十六岁那年就成为鳏夫,并因为拖着两个男孩(一个三岁,一个半岁),让家族中的亲人对他充满同情,但我始终认为,就算他的人生没有发生变故,也绝不可能留守家中。他1996年就独自南下广州,2015年跟随两个儿子回到湖南,南下的十九年,河水叔的生活,对我而言,就如一段无法描述的时空剪影。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竟然有人在最好的年华,选择过一种完全没有附着的生活。说到底,在时代转型的大潮中,河水叔一次次背转身去,远离故土,妄图进入滚滚的洪流,但最终还是被生活卷入了一个个阴暗、潮湿的角落。
  在漫长的时间内,我们对河水叔南下的生活一无所知。奶奶1997年弥留之际,最大的心愿,就是看一眼令她牵挂一生、心疼一生的小儿子。老人苦苦熬了几天,终究没有等到这一眼。对爸爸而言,河水叔消失乡村的日子,就是他麻烦不断的日子。河水叔的田地从来就无人打理,他既不交代别人代种,也不在农忙时节回来照看几天,当时农业税还没有取消,村里的干部,经常跑到爸爸的单位,让他缴纳弟弟的农业税。最严重的一次,是乡政府下文,凡家中有恶意拖欠农业税的家庭,兄弟姐妹、父母之中若有公职人员,一律强行扣除工资。除此以外,河水叔多年在外盲目的闯荡,给他留下了不少债主,在他突然消失于南方的日子,爸爸替代他成为被追讨的对象。在乡村的熟人社会,“父债子还”的规则同样适用于兄弟之间,面对拐弯抹角跑上门来的债主,爸爸一次次陪着笑脸,一次次在别人声泪俱下的控诉中,无言以对。这些事情令爸爸烦不胜烦,但也毫无办法。这种经历的一个意外效果,是促成了爸爸对独生子女政策的赞同,“生得好就好,生得不好就是害人!”他多年在乡村累积的好名声,因为河水叔不合乡规的行为,被大大稀释。爸爸的担当和河水叔的放任,构成了两个极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河水叔在两个孩子尚未成年的情况下,擅自将他们留在家中,在孤独、偏僻的老屋中,两个孩子依赖爸爸提供的粮食,到底如何长大,对我而言,始终是一片无法想象的空白。   直到2002年我南下广州念书,才有机会对河水叔的生活有一个近距离的感知。和刚刚落地广州的汨罗老乡一样,河水叔同样将广州白云区塘厦村,当作自己的据点,将近二十年来,从未挪移。我后来才发现,塘厦之所以成为众多底层打工者聚居的地方,除了房租相对便宜,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交通方便:村前可以在“棠下站”坐车,村后可以在“机场路”站坐车,离地铁“三元里站”也很方便。这种发达的交通格局,注定塘厦流动人口多、来源杂。听堂弟说,除了湖南、四川人外,本省的潮汕人也非常多,汨罗来广州的打工者,几乎全部聚居此地,是三江、长乐等汨罗北部乡镇外出打工仔吸毒、赌博的大本营。
  1998年,在奶奶过世一年后,河水叔的两个儿子炎培、职培相继来到广州,他们父子三人,三个单身汉,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前后间里。河水叔住的房子在四楼,房子之间的间距不足两米,街道脏乱无比,到处都是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2005年春节,父亲让我从家乡带一些腊肉、谷酒给河水叔,因为要及时将这些东西送过去,以免广州温热、潮湿的空气让食物变质,我到达当天,就和河水叔联系,得以第一次进入他的住处。在塘厦站接到我后,河水叔带我慢慢走进城中村。七弯八拐,我们进入一狭窄楼道, 河水叔告诉我,这就是他的住处。一股呛鼻的不明气味,混合南方潮湿、溽热的空气扑面而来,出租屋的楼梯极其陡峭,可以看出是后来所加,小心上到四楼,两腿已经发软,逼仄的梯间,仅能容下一人转身。上到楼上,从小小的窗户往下看,只见楼与楼之间电线密集,电线上挂满了衣服,乱搭乱建现象明显。进到房间,发现他们所租的房子非常狭窄,前后共有两间,实用面积不超过十平方米。外面一间放了一张稍稍宽敞的床,是河水叔和小儿子职培睡觉的地方,里面那间放了一张不足一米宽的床,为河水叔大儿子炎培的休息之处(炎培身高一米七五),整个房间除了几个纸箱胡乱塞了一些衣服,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听河水叔说,天热的时候,他们父子三人就直接睡在地上,房子尽管相当闷热,但对于握手楼而言,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通风方法。河水叔还告诉我,每个月的房租是二百一十元,他的住处,治安很坏,偷单车的人尤其多,河水叔没搬进去多久,就被偷了两辆单车,他的隔壁,住了另一个租户,河水叔一直期待他们能早日搬走,但对方始终没有动静。我记得妈妈第一次来广州,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看看河水叔住的房子,她怎么也想不通,他为什么宁愿在广州过这种生活,也不愿回到故乡的土地。
  令我惊讶的是,河水叔来广州近二十年,竟然一直没有固定的职业。当我企图构建河水叔生活的连续性,并尝试用慢镜头将其生活细节进行还原、连缀时,竟然总是遭遇到大段大段的空白,空无一物,也无人对证。他并非毫无专长,也不是没有生存能力的人,年轻时候,奶奶让他拜师学过砌匠(建房子的手藝人),也出了师,完全能够独立对付工程,算得上有一技之长的人。1984年婶婶去世后,在岳阳工程公司的姑父为了帮助他,曾经帮他联系过一些业务,让他很早就当上了包工头,河水叔在1985年就节余了四万多元(爸爸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为六十八元),成了村里的首富。也许是河水叔太年轻,加上赚钱太容易,他拿着那几万块钱,几年时间就一无所有,待到生活重新陷入困顿,他因为有过发财的经历,怎么也不甘心从一些体力活干起。
  在广州多年,除了一些朋友偶尔给他介绍一些临时的活(诸如短期帮别人看守仓库,帮要装修的房子看守材料等),河水叔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买码和招待朋友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河水叔的儿子炎培、职培完全不用人操心。自两兄弟1998年到广州后,一家的生活费,全靠兄弟俩打工的工资,维持住三张嘴巴后,往往所剩无几。相比老家的坏名声,在塘厦,河水叔显然属于受欢迎的类型,他生性大方,尽管经济困难,但因为爱面子,看重他人的评价,为人极为豪爽,来来往往的朋友极多。职培曾经抱怨,“我爸爸的酒肉朋友没哈数,有两个人一来就吃了两个月。所赚的钱就这样被吃光了。”尽管房子狭小,但人气很旺,甚至一些贩卖假钞的朋友,也躲在他这儿。听房东讲,从三江来广州打工的人,有三分之一首先就落脚这儿。河水叔管吃管喝,一直维持到别人找到工作。没有钱,就去借。职培说,“这里就是一个庄,很多来吃饭的人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们辗转反侧都要过来找老黄。”爸爸为此责怪过河水叔好几次,告知他要为炎培、职培着想,就算因为能力有限,不能帮他们,至少不能连累他们,“船上赚钱船上甩,”我老家流行的一句话,是对河水叔生活最好的描述。
  前面提到河水叔的生活主要靠买码为生,在没有到广州以前,我只是从亲人的口中得到此种印象,等到2002年到广州后,我直接感受到了河水叔的生活与“买码”之间的深度关联。“买码”作为香港极为常见的一种六合彩,原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它设定的中码概率还比不上赌硬币的正反面,但自2000年前后,这种在香港纯粹用来消遣的活动,却成为主宰凤形村、隘口村很多人命运的心魔,其疯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理智范围。河水叔尽管没有置身凤形村疯狂的氛围中,但在塘厦的出租屋,作为家乡“引进买码”的原初产地,他的生活同样深深地陷进了迷狂而荒谬的境地。我目睹他狭窄的房间堆满了各种资料,有字迹模糊的码报、色情兼迷信气质的白小姐、还有香港版本的日历,以及各种纸片上面心神不宁的数字,这些纸质材料,一摞一摞堆放在杂乱的房间,类似于一些沉迷科研的学者办公室所营构的氛围。目睹此种境况,与其说,这些深陷买码的人,他们从事的活动,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赌博,不如说,某种意义上,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追求精神寄托,只是一旦从渴望财富的幻觉中醒悟过来,弥散于底层赌博氛围的荒谬和不堪,便将河水叔的梦想彻底撕碎在塘厦晦暗的阴影中。
  “猜特码”算得上买码环节最为刺激的活动,河水叔迷信特码,一有空就附会各种因素,期待“特码”的降临。一个孩子大小便的次数、当天最先看到的一种动物、昨夜的梦境、“天线宝宝”节目中太阳公公出来的次数,都隐含了决定财富命运的玄机,其中的逻辑,毫无理性和规律可言。从概率看,“买码”的胜算,也不比打牌和麻将的可能更高,如此痴迷其中的状态,不完全是出于对财富的向往,更像是一种精神麻痹。说到底,河水叔骨子里潜藏的不安分血液,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我问河水叔买中过没有,他说当然买中过,不过每次买中的都是一些很小的数字,不敢买大码,怕别人跑掉。他的经验是,为了降低风险,只到房东做庄的户头买,买中了可以理直气壮地坐在家里等钱。根据赔率,买五百元中了码当晚就可以兑现,能拿到两万元;买一千元中了码,则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兑现。中了码后,隔壁左右的邻居都会被请去吃夜宵,啤酒、烧烤随便点,有时甚至还要到宾馆开房打牌,“中码”的钱很快就会花掉一大半。“中码”的人,则会在喧嚣的热闹中,收获众人的注目,获得自尊的满足。在他们眼里,“买码”的风险不是很大,也不用担心庄家跑掉,那些房东庄家一般都有房产抵押。不过对河水叔而言,更多时候,“买码”的结局都是被庄家吃掉本金。折腾很久,也不过偶尔沉浸在假想的“中码”幻觉中。若碰上“包波”(红波、绿波、蓝波等)、“包单双”、“包大小”,一旦陷进去,就会被逼得以几何级的增长方式投钱进去。若本金跟不上,只得中途割舍,自认倒霉。“买码”的很多人之所以倾家荡产,失去理智,大都来自各种各样“包”的行为。一旦扛不起,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会直接摧毁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从而做出失控的行为。2006年国庆去塘厦,河水叔见到我的第一句就是谈码,“我很后悔丢掉了一批好数字,就是上次买8的时候,本来特码、平码都猜中了,偏偏漏写了8号,气得我要死。”   和丰三村的哥哥、嫂子比较起来,凤形村的河水叔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农民。对哥哥、嫂子而言,养大小的,送走老的,是他们唯一的人生目标,为此他们忍受了很多难以承受的艰辛;对河水叔而言,他二十六岁丧妻,年纪轻轻就遭受了个人的不幸,但他没有就此扛住生活的磨砺,而是将孩子扔给大家庭的其他成员,在很长时间内独自消失在茫茫南方,以此逃脱世俗的家庭压力。尽管他在南方也没过上好日子,但相比哥哥所忍受的各种艰辛,他没有吃过这种苦。让我难以理解的是,无论选择付出还是逃避,两者最后的结局竟然相差无几。我不知道河水叔这种有意的逃避,是否来自他对社会隐含残酷规则的秘密洞悉?尤其在得知炎培、职培南下打工多年,最后也是因为工程款的拖欠导致工钱不翼而飞、使得他们手头始终没有积蓄时,我不得不承认,就算再努力,河水叔一家也不可能有更好的结局。也许,河水叔之所以如此痴迷买码,正隐含了他对这一前景的模糊感知。
  我记得2006年,在和河水叔一次认真地聊天后,他坦然说道:“我在广州,没有人惹我,一看就是一个穷人,过日子只要自己感觉过得好就行,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评价别人的生活。”当时的我极为震撼,河水叔外表的无谓中,显然有对人生的思考。当我提到是否因为塘厦的热闹,不习惯离开这里时,河水叔的神色黯淡下来,“哪里是不愿回去,是不得回去!”
  也许,在河水叔内心,有我不可理解的苦楚,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河水叔,不能完全以一种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其言行。
  瑛国叔:街边的缝补人生
  我爷爷最小的弟弟,按照辈分,我们称为八爹。八爹养育了五个孩子:强国、大国、富国、瑛国、立国。其中瑛国叔是他最小的女儿,嫁到了本乡的洪源村,养育了独子冯超。瑛国叔在儿子七岁那年,决定跟随南下的亲人一起到广州,从1997年到2005年,因为超龄,一直没有办法进厂,始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乎没有节余多少钱。直到2005年,随着儿子支出的增加,她被逼没有办法,只得重操旧业,租了房东楼下的楼梯间,临街做起了缝纫,专门负责上拉链、改衣裤,没想到,因为流动人口多、从事缝补的人较少,反而意外找到了一条生路,赚到了一些钱。瑛国叔性格开朗,喜欢聊天,以别人的评价就是,“碰到一块麻石都能说上半天。”2006年国庆,她邀请我到家里坐坐,说是家,其實不过租了楼梯间下面的两三个平方,白天她将缝纫机摆在街边,晚上则睡在没有窗户的楼梯间。尽管如此简陋,瑛国叔还是在临街缝纫机后面的门上,贴了一张她和儿子的合影。合影拍摄于几年前,用了一块红布做背景,小小的家由此充满了生机和希望。那天下午,她一边兴致勃勃地忙个不停,一边和我讲着来广州后的很多事情。
  访谈时间:2006年10月1日
  访谈地点:广州白云区塘厦出租屋
  我1997年就来广州了,比炎培、职培两兄弟早一年来。我到广州后,一直租在四楼或者五楼。为了有个照应,节约伙食,我和职培他们在隔壁一起住了五年,很多时候吃饭都在一起。现在家里来的人太多了,我就出来租了一个楼梯间,房子太小,人多就待不下去,现在很少叫职培他们吃饭。
  今年正月过年期间,家里人多,只得将缝纫机打直,没有办法,全部站在房子里面吃饭。我算给你听听,过年那天,富国叔叔来了,大国叔叔来了,还带了一个客人,加上魏叔他们一家,还有你叔叔一家,你看看,几个平米的房子怎么待得下?我运气不好,来广州前面几年总是赚不到钱,直到去年(2005年),有人建议我在街边做缝纫,我就将缝纫机直接摆在了街边。广州雨多,后来才决定租一个楼梯间,开始正正经经做生意。
  我开店子,很多东西都是从外面捡回来的,前几天就捡了五十条拉链,捡了几尺松紧带,捡了几十个标签。哪个制衣厂丢了东西,别人就会告诉我,我就会跑过去捡。有时候,我还能捡到布,捡一块布就可以赚十几块钱。两条裤的口袋我收十二块,一条裤两个口袋,每个口袋三块钱,如果全靠去买布,成本增加,划不来。能捡到布,就要省很多,我只需花时间。我床底下放有几袋布,都是捡的,我还打算打五年工,将我家崽伢子读书送出来,就回家。待在外面太作孽了,睡没有一个好地方,吃也吃不到新鲜菜,尤其是房子让人受不了,这里的房子太密了,不通风,我一天到晚身上汗滴滴的,不舒服。
  我干的活包括上拉链、改衣服。我以前做过衣服,不管怎么改都能改好。改衣,改两边七八块;改一条裤脚边,三块;改衣服大小,要看工作量,如果是改整件,要十五块。改整件麻烦很多,但它不需要成本,只要一点电费、一点线,基本上不需要别的钱。
  上拉链需要一点成本,铜拉链,一般要五毛钱。相对说来,改衣服有了一块钱的成本,就可以赚十几块钱,成本比较低。一年的收入,算毛收入有一万多块,除了开支,一个月能存七百块钱。但也要看季节,秋冬天旺季一般能挣七八百,像这样的夏天,就只有五六百,冬天生意好些。今年最高纪录,一天赚过九十多块,是毛收入。但我的毛收入,差不多就是纯收入,本钱很小。我的缝纫机是从家里拧过来的,房间里摆放的两个机头,是我从别人手里盘过来①的,五十块钱一个,当废铁卖都可以卖四十块钱。别人问我为什么要买这么多机头,我想这个机头不好用了就换一个,一年买机头要花一百五十块钱。不管怎么说,像近两年的情况,出来还是比待在家里强。其实,我们两个都在这边打工,正良(瑛国叔的丈夫)如果不买码,一年算细一点,养一个高中生还是养得起。
  我只有一个小孩,就是冯超,他会念书,现在念到了高中,一年要花一万二、一万三呢!现在吃、穿、用、车费都很贵。这次放了假,超伢子又打电话过来:“妈妈,我放假了。”“要多少钱呀?”“可能要几百。”今天上午一早起来,我就给他邮钱去了,每月的29、30号就要邮钱过去,到这两天,哪怕手头没钱,借钱也要先寄给他。他在汨罗二中念书,其实中考那年,分数线超过了一中15分,但报考志愿时,他问我是该报一中还是二中,我说,如果有把握就报一中,没有把握就报二中,保险起见,他还是报了二中,其实是因为我曾告诉他,如果一中考不上,不会出钱买。他考上一中,当时家里没人告诉我消息,还是屋场里别的人给我打的电话,“你家伢子考上一中了!”屋场里面的人互相问来问去,得知了一些消息。在他们那一届,古仑中学考上了八个一中,最后取了四个,一共有二十六个伢子考上一二中。   今年暑假冯超打电话过来,说是要过来看一下爸爸,他已经有两三年没有看到爸爸了。我倒是每年都回去一趟,但正良很少回去。超伢子暑假来了以后,住两三天就要回去,坚持要回去。我问他为什么?我跟他说:“妈妈七八年没有和你在一起,七八年里都没有和你在一起吃几顿饭,为什么不多待一下呢?”
  他说:“我不愿意住在这儿,住两三天就想走。”
  我说:“你至少要住一个星期,否则你爷爷、奶奶要怪我没有给你做好吃的。”可他总是说“我要回去”。我舍不得他,劝他多住一下,宽他的心,“反正书都带来了,不要紧的。”
  他最后说:“妈妈,不是我不愿意待在这儿陪你们,是这儿不沉静,没有办法读书,这种做生意的地方,人来人往,没有办法安静下来。”
  我告诉他将房门关起来,“开一盏灯可以,开两盏灯也可以,我只有锁边时,才进去一下,别的时候会尽量待在外面。”
  他说:“我住在这儿读书读不进,我买了四百八十块钱的书,只有三分之一读进了肚,还有三分之二没有读一点名堂,我住在这儿,做生意的人来人往,不习惯,晚上又不能睡觉,精神不好,还有,你们都希望我能考取大学。爷爷说,你父母在外面打工,你要好好念书,考个好学堂。唐爹(他念高中时常去吃饭的一個朋友)也这样说,你要发狠读书,你父母在外面打工不容易,舅舅也说我,到时候没有考上,怎么好意思?”
  我听他这么一说,当天晚上就打车票,让他回去了。我呢,当然希望他多住一下,能够用排骨给他炖点汤喝,能够买点补药蒸猪肚给他吃,在家里,也没人能够安心安意地照料他。我还是他九岁来广州时带他去玩过,我给他照了很多相,我带他坐地铁、逛公园、逛商店,照了很多相,还到白云宾馆去了。这次来,他已经很高了,比我要高一个头,比我们两个都要高大很多。我有八年没有煮饭给他吃过了,他八岁就和爸爸待在家里,我就出来打工了。直到他初中毕业的最后一学期,我看他成绩不错,担心考上高中我们送不起,才叫他爸爸也出来打工。读初中,我一个人出来打工,勉强能供得起,但念高中,一定要两个人在外打工才供得起。你看看,我房间里面这个灯泡是节能灯,只有三、五瓦,只要五块钱一个,用这种灯,电表根本就不转,我锁边烫衣用这样的电灯都可以。我知道职培他们三个的水电费是一百多块,彩凤他们的水电费也是一百多块,而我的水电费才十七块(广州2006年居民用电是0.6元/度),我能省就尽量省,赚不到钱就尽量不花钱。
  正良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做苦力,主要帮别人搬东西,干的活比你魏叔的还要重,包吃包住,有一千多块钱一个月。但他不算细,去年和前年,“买码”就输掉了一万多。他在别的方面还是节约,就是太喜欢“买码”,他去年和前年只节余了九千多块,但“买码”都亏掉了,两年都没有回去过年。今年他现在就开始打算,一定要回去过年,我和他说,今年不要买码了,万一明年超伢子考上了大学,到时念书要钱怎么办?我年头忙到年尾,也没有看到存什么钱,年年一个嘴头光。我到现在才存三千块钱,但他读书至少得准备一万块钱。超伢子的成绩也不是特别拔尖,中上游的样子,在学校老师还让他当了一个班长,他每年都当班长,他下半年到了高三,明年就高中毕业了。他说,等明年高中毕业后,要到广州来打工一个月,到时候自己来。他明年正月初六满十八岁进十九岁,我也懒得想那么多了,他能够读出来更好,不能读出来,我们做父母的也尽力了,也没有别的办法。至少现在,再苦再累,我们也要保证他读书的钱,他这么喜欢读书,总是一本书擎在手中,如果父母没能力,误了伢子,他会埋怨一辈子。
  超伢子爷爷很好,每个月回来,就杀一只鸡给他吃,用补药蒸,说他读书太累了。他爷爷孙辈也不多,就他一个孙子,还有一个孙女,是他弟弟领养的。我只要了一个孩子,今年四十岁了,还在打工,还要打几年工。我准备再干五年,将他送至大学毕业,然后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准备多种点田,多养点猪、养点鸡,在家里日子好过,但是没有钱用。我准备自己种菜,自己喂猪、喂鸡,种田,现在种田比以前轻松,有收割机,也可以抛秧,没有以前累,我至少种十亩田,种少了赚不到钱,现在,我将田给别人种,回去以后,我会要回我的田地,自己种。
  十年过去了,此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瑛国叔,2006年国庆节,她告诉我再打五年工就回家。如她所想,儿子大学毕业后,她终于结束了蜗居楼梯下,整天挥汗如雨,只用三瓦灯泡、连电表都不转的日子,回到了山青水秀的村庄。超伢子最后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学,学校老师对他还不错。据说毕业后,有一段时间他被骗参与了传销,现在好像在一家公司上班,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瑛国叔付出了十几年青春,忍受和孩子的长久分离,只为供孩子念书的事实,让我难以平静。我突然意识到,我丰三村的哥哥、嫂子,外出打工这么多年,在对儿子、女儿都没有太多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尚且过得如此艰难,对条件差不多的瑛国叔而言,蜗居在异乡的城中村,若不是供儿子念书的动力,很难想象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可以折叠在如此憋仄、阴暗的空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去年过年,妈妈告诉我,瑛国叔得了乳腺癌,已经做了化疗,不知能熬到什么时候。
  彩凤叔:债务逼迫她做生意
  彩凤叔比我只大四岁,但根据辈分,我还是得叫她叔。她嫁给三奶奶的小儿子魏叔前,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和前夫生了一个儿子。前夫是一个好吃懒做、赌钱打牌的躁子(指脾气暴躁、品行不好的青年人),有家暴倾向,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只得离婚,彩凤叔离婚时也才二十四岁。魏叔年轻的时候,找对象太挑剔,将婚事耽误下来了,没想到碰到彩凤叔后,对她非常满意。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们谈恋爱时,彩凤叔穿着紧身牛仔裤、头发挽得高高的,一副青春勃发的好看模样,他们经常在我老家水库旁边的菜地里一起干活,关系非常好。
  魏叔为人豪爽,也很勤快,就是爱赌博,这一点,实在是出乎彩凤叔的意料。她将自己的婚姻归结为命运,前夫爱赌,魏叔还是爱赌。在我印象中,像彩凤叔这样贤良、端庄的女人,不知什么原因,好像更容易碰到不务正业的男人。也许,美貌对一个善良而没有心机的女孩而言,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她们很容易在年轻的时候,做出错误的选择。彩凤叔和魏叔结婚后,生了儿子勇勇,长得很漂亮。随着儿子的长大,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生活的压力,2005年,彩凤叔终于将四岁的儿子托付给三奶奶,开始了南下打工的人生。   彩凤叔打工经历比较简单,2005年,河水叔将她带到广州后,经熟人介绍,一开始在塘厦一家制衣厂上班,做了整整一年的试用期,每个月只有四百元的工资;试用一年后,老板看她人还可靠,就让她做品检,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二点下班,一个月没有假期,只有星期天晚上不加班,算是放假。到第二年,工资稍稍高点,基本工资有八百,还有一点提成,如果出一万元钱的货,能拿三百元的提成,每月勉强可以拿到一千一百元。彩凤叔到广州来,一开始的想法是管住丈夫魏叔。魏叔比她早来广州五年,但几乎没有拿过一分钱回去,工资低固然是重要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太好赌,待在塘厦,他根本管不住自己。三江、古仑打牌的,有一半聚居在塘厦。在职培眼中,“魏叔的工资不算高,但他习惯很坏。去年干了两个月,打牌一下就输光了,还骗侄女铭铭说是罐煤气,要押金,铭铭给了他一千元钱,没有隔夜,打牌又输光了。彩凤叔还不知道这些事情,一个月后,我爸爸不小心在彩凤叔面前说出了魏叔借钱的事,没想到彩凤叔也没吭声,她的脾气实在是太好了。我们住的地方和魏叔很近,他帮一个老板送货,老板很喜欢他,魏叔的优点是劳动观点强,舍得吃亏,他一天上班的时间很长,有十四个小时,他早上九点钟上班,到晚上十一点钟才回来,有时候是十二点,累成这样,他晚上下班回来洗完澡,还要去档口看看,看是否有牌打。如果有牌打,还要打一下牌,要吊一下三攻,吊三攻甚至还要做庄。”这样的生活不咸不淡地维持了七年,彩凤叔两口子的经济状况,没有一点好转。从河水叔、到魏叔、到小珍叔,我发现他们只要放弃了对子女教育的期待,个人的生活立马就会陷入混乱的泥潭,生命的无意义感,在塘厦的氛围中瞬间放大。从生存的角度而言,他们固然一直在底层挣扎,为了活命,不得不去从事一些非常艰难、辛苦的工作;但从精神状态而言,一夜暴富、及时行乐的观念,已深深将他们控制,打牌、买码、赌博,成为他们劳作以外唯一的精神寄托。勤俭一生的妈妈怎么都无法理解亲人这种矛盾的行为,爸爸在家中每次听到他们在外的情况,都是扼腕痛惜又毫无办法。
  2010年,三奶奶生病,彩凤叔离开广州回去照顾老人,等到第二年三奶奶离世,家境更为糟糕,勇勇越来越大,不但念书要钱,家里几间破房子也已经满足不了居住需求,更何况多年的拮据(低工资导致难以有节余,魏叔打牌输多赢少,加上三奶奶去世,也欠下了一大笔钱),让他们背上了不少债务。彩凤叔知道不能将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魏叔身上,2011年毅然重回广州。此后她再没有选择进厂,而是到了一家蒸菜馆,在蒸菜馆里认认真真做了四个月,然后交代魏叔利用送货的机会,去找门面。她想和娘家的弟弟一起打门面,开店做蒸菜,人生就这样出现了转机。2016年4月19日,彩凤叔邀请我们一家去她那儿吃饭,她一边招待客人,一边和我讲着开店的事情。
  访谈时间:2016年4月19日
  访谈地点:广州白云区三元里瑶池大街缘
  湘缘蒸菜馆
  今年是我开店五周年。我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现在菜很贵,我根本就送不起菜,但我可以给每位点餐的送汽水,汽水一块钱一瓶,我还是送得起,只要店庆那天不亏钱就可以了。像我这种店子,做的都是熟人生意,主要都是学生、广州居民、或者是长期住在这儿的外地人。五年了,没有和周边的人吵过一次嘴,也没有和顾客发生过什么矛盾,这个店以前从没人可以开满半年,但我坚持了五年。
  现在我请了三个人,还请了我姐夫帮忙洗碗,店里忙起來时,需要一个亲人照看。我的店子在瑶池大街的口碑特别好,我的原则是绝对不将剩菜卖给别人,宁愿将剩菜倒掉,或者当天送给隔壁左右的邻居吃,也不留到第二天。不过我划算还好,一般只剩几个菜。另外,店子的卫生一定要搞得特别好,吃饭的地方,如果不干净,别人就不敢来。每天你魏叔三点多钟,就去菜市场批发新鲜菜,菜一定要自己买,自己买的菜放心些。和老板熟识以后,价格可以便宜,而且可以自己挑选放心的菜。尤其是鱼,一定要自己去捉,才新鲜,蒸出来的味道才鲜美。我买的青菜,都要认真捡干净,每个菜都要洗干净,很多快餐店为了省人工费,都不洗菜,或者洗得不干净。顾客知道我讲卫生,都放心,五年来,还从来没人说吃了我的菜拉肚子,或者有别的不舒服。很多人都和我说,“老板娘,我在你店里吃了五年了,”因为和顾客常来往,就会感到很亲切,就像屋场里的人一样。
  不过我感觉有史以来,今年的菜价最高,以前冬瓜从来没有超过1.5元一斤,但今年都涨到2元一斤了,红辣椒都涨到9元一斤了,猪肉也涨了很多,现在按批发价拿都是13元一斤。太贵的菜,我只能少买一点,和便宜的菜搭配着一起买。还有房租,也涨了很多,以前的房租,一万块钱一个月就够了,现在要一万三,加上每个月水电费一千多,开支确实很大。每天睁开眼,就担心当天能否保本。人工也涨了,请了三个工人,约定工资每年上涨10%。尽管这样,但我店里卖的菜不能涨价,太贵了就没人来吃。我算了一下,一天毛收入做到一千八,我只能保本,一天如果能做到两千,我只能赚两三百元,一个月也就赚八九千元,算起来,也就是赚了两个人的工资,但我们要操多少心啊!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啊!没有一天敢泄气,早上三点多就起来准备,晚上十点才收摊,没日没夜,晚上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等到做完中午那一拨客人,才能抽空休息一下。
  但前两年情况比现在要好很多。我记得刚刚开店时,也就是2011年,菜价便宜,人工工资也比现在便宜,一个月可以赚到一万八千元,尽管很累很累,但想着熬几年,就能将债务还清,就能将打店子的钱还清,就能存钱回家做房子,再苦再累也能忍受。更加难得的是,你魏叔离开塘厦到三元里瑶池大街后,打牌的习惯改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么沉湎赌博,我感觉生活真正有了奔头。只是没想到这两年房租、人工、菜价上涨这么快,吃饭的人也少了很多,导致生意远不如以前。
  我开这个店,也算是白手起家,打店子一起要十万块钱,当时我娘家弟弟也正在找门路,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合伙。我想两姐弟做比一个人做风险小,就答应他一起搞。当时没有钱,魏叔多年打工的老板娘,一次性借了三万块给我们,但条件是“老黄不能回家”,意思是要魏叔继续帮她做事。她难得找到一個能吃苦又懂行的熟人,不够的钱我就咬牙借了高利贷。店子开了三个月后,我弟弟嫌太累,起早摸黑吃不消,想将他的股份转出去,我看到店子能够赚钱,好不容易将店子开起来,舍不得,就一个人将店子打了下来,蒸菜馆就是这样开起来的。我给店子取了个名字,叫做“放心蒸菜馆”。第一年赚的钱,还清了打店子的成本,可以说是一年回本;第二年赚的钱,还清了以前欠的老账;第三年存了七八万,大多借给了亲人。我以前困难的时候,他们借钱给我,现在他们开了口,也应该帮帮他们。人不是有难处,都不会找别人开口的。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就筹划要建房子,先慢慢将房子建起来,然后再来还账。今年生意明显不好了,但还是要坚持,毕竟比打工强一点。但也只能做几年,身体吃不消,太累了,都是赚的辛苦钱,起早摸黑,没有一天可以放松。我感觉身体也差了很多,因为操心,劳累,尤其是今年,晚上很难睡着,而且天天下午都头疼。   我最愧疚的就是勇勇。勇勇带到几岁,就给了奶奶带。我在制衣厂上班时,每年暑假都要接勇勇来玩两个月,他住在广州不想回去,送到火车上,哭得不得了。我和你魏叔想他,只得将他的相片随身带,他在这儿,我们也没办法好好带他玩,我要上班,魏叔要送货,他就待在家里看电视,基本上天天看电视,只要睡醒,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2011年,奶奶去世后,我开店那年,勇勇必须留在家里,只得托给细妹子(八爹的小儿子)。细妹子家有三个孩子,有两个和勇勇在一起读书,从小就在一起玩,勇勇一直住在他们家,也只愿意到他们家去。细妹子夫妇将小孩子看得重,他们两个小孩成绩一般,勇勇成绩好一点。我过年回去和他说,“你要努力一点,争取考上一中。”勇勇理科成绩很好,但是英语不好,每次考试只能打四十多分,勇勇说,“妈妈,我努力也没有办法,英语单词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十岁那年,他有次打电话给我,还没开口就哭,“妈妈,我很多时候是哭着睡的,”我一听,嗓子都硬了,忍不住泪水。细伢子真可怜,不在爷娘身边。我暑假将他接过来,他一过来就长肉,在爷娘面前,他随心所欲,心态放宽了,就长胖。还有一次,平哥逗他,说我们不要他了,将他送给了细妹子家,他也是打电话过来,质问我们有几年没有带他了,是不是真的不要他,我劝了老半天,他才平复过来。讲真话,虽然在外面赚了一点钱,但伢子丢在别人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无论如何,再熬两年,将房子建起来后,我一定要回去带孩子。
  在与瑛国叔、彩凤叔的聊天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来自她们对孩子的叙述。相比打工的艰辛,身为母亲的她们,最难忍受的,莫过于与留守家中的年幼孩子分离。瑛国叔讲到八年没有给儿子做过一顿饭,彩凤说讲到勇勇晚上哭着睡,甚至我丰三村的嫂子,尽管孩子早已结婚生子,依旧对“钱没赚到,伢又丢了”的往事耿耿于怀。幸运的是,在凤形村外出打工的几个叔叔中,彩凤叔算是唯一一个通过努力、最后经由开店找到出路的人。细想起来,抛开劳累的程度,开店的风险、成本实在太高,如果没有一定的胆量和经济实力,根本就难以实现,彩凤叔若不是被生活逼成这样,背水一战,也很难横下心走出这一步。只可惜,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她店子的利润越来越低,而外部的支出却一年年看涨,店子能够支撑几年,已成为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
  三、堂弟、表弟的隐匿青春
  面对河水叔空白一片的履历,我一直企图从两个堂弟身上寻找线索,毕竟他们父子三人,待在塘厦一个狭窄的空间,生活了十几年。和河水叔毫无目标的生活比较起来,堂弟炎培、职培的生活目标明确、简单而直接:用体力换得每天的伙食费,以维持三口人在塘厦的基本开支。令我惊讶的是,在塘厦黄、赌、毒如此集中的一个地方,两个堂弟从来没有陷入其中,始终坚持干最基本的体力劳动。我还发现,河水叔和儿子的打工生活,在亲人的叙述中,和实际情况有很大距离,只不过,对三个长期被忽视的男人而言,缄默和失去话语权,早已成为他们接受的事实。面对来自长辈,尤其是我父亲的责难,他们从来就不会争辩半句。后来我才得知,他们父子三人,之所以打工十几年,最后却和丰三村的哥哥、嫂子一样,落入身无分文的境地,其原因,竟然一模一样,都是来自工程款的拖欠。只不过,对四姐夫、哥哥、嫂子而言,因為拖欠工程款数量庞大,足以直接摧毁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导致触目惊心的结局;而对于河水叔、堂弟而言,将近十万块的血汗工钱,对一个没有女人持家的家庭而言,他们不过将此当作运气不好的偶然事件。但是从我亲人的遭遇可以推断,建筑行业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的现象,实在是司空见惯。
  回到两个堂弟身上。婶婶1984年去世时,大堂弟炎培三岁半,比我小七岁。到现在,我都记得他童年的一些事情。炎培小时候长得高大英武,皮肤黝黑闪亮,极为壮实。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从小就力大如牛,三岁左右,能够搬起一块二十斤重的泥砖。在婶婶去世以前,他性格极为阳光、开朗,婶婶走后,他好像遽然结束了自己的童年,以一种断裂的方式,隔绝了和母亲的任何关联,沉默成为他保护自己的一把利剑。谁也不知道,婶婶的离世,对一个三岁多的男孩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他的内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裂变。在我少年时代的印象中,整个家族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希望两兄弟能够快点长大,“瞎子伢子天照看”成为亲人共同的心愿。随着我外出念书,炎培的日常生活逐渐在我眼前模糊起来,直到1997年奶奶去世,我才猛然发现,亲人们期待快点长大的孩子,确实已经长大。对大堂弟炎培来说,生活的出路也无非是南下打工。我记得爸爸为了给炎培寻找另外的出路,曾经想方设法让他去当兵,但随着政策的改变,加上炎培文凭太低,这条路终于没有走通。我唯一一次帮他找工作,是一个我熟识的学校,需要招有当兵经历的保安,炎培曾经在乌鲁木齐当过兵,符合条件,于是想到和他联系,可最后因为没有及时办理身份证,事情不了了之。今年过年,通过和炎培聊天,我才得知,性格沉默的他,为了帮老板追回工程欠款,竟然和“广州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无望民工一样,曾经独自站上过高楼的楼顶。
  小堂弟职培真正进入我的视线,并触动我的内心,源于我到广州后与他的一些交往。在整个家族中,职培是“没娘孩子”的代名词,五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人世。堂弟因为饿奶,在深夜中长久的啼哭,惊醒了熟睡中的叔叔,就在这个夜晚,拉开了整个家族的悲剧。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十岁时的那个夜晚,记得一家人失控的痛哭,记得所有人慌乱而无助的脚步声。五个月大的堂弟在喝了一点糖水以后,安静下来,他根本就没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一切对他人生的改变。对于职培年幼时的印象,我已经模糊,或者说,我一直不敢直面他失去母爱的童年。河水叔并不争气,失去妻子那年他也仅仅二十六岁,在堂弟整个成长历程中,河水叔无力、也无心去扛起孩子失去母爱的童年。职培的成长就像一个没有见證人的谜。
  1998年,我小姑的小儿子李炫初中毕业。因为哥哥吸毒,加上姑父下岗,尽管从小在岳阳市长大,李炫还是和堂弟炎培、职培一起走上了南下的列车,成了小丁表哥的三个徒弟。兄弟三人年龄相仿,有两年时间天天生活在一起。李炫后来因为无法忍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粗陋的伙食,在十八岁的时候重返校园念职高,最后考入一所二本大学,生活出现了重要转机。炎培、职培继续在广州的各个工地辗转,直到2011年,被父亲和幺叔强行从广州带回,兄弟俩在家人帮助下做起了大理石灶台生意,生活才逐渐走向正轨。对炎培、职培来说,十几年青春成长的日子,仿佛仅仅为了陪伴河水叔一片空白的人生。在生活苦涩的历练中,兄弟俩也获得了不为人知的成长,只不过这种成长,始终难以兑换成岁月静好的安稳,在奔跑的时代中,他们是真正被遗忘、漏掉的个体。   2016年春节期间,炎培、职培还有李炫,按照过年的惯例,来到我家,看望我的父母亲。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热传的氛围中,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的故事,也有资格被姐姐写进书里。三位弟弟自愿放弃春节期间宝贵的打牌时间,争先恐后和我聊天。为了更好还原他们的生存境况,我尽量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们的讲述。在三个弟弟青春勃发的脸上,我没有丝毫叙述乡村话题的沉重、纠结,一种来自生命的活力,本身就是修复村庄的源泉。
  炎培:沉默中的抗争
  访谈时间:2016年2月11日
  访谈地点:湖南汨罗灵官坪巷家中
  我1998年第一次去广州,当时才十七岁。尽管爸爸已经在广州待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告诉我,到广州后我可以做什么。人生地不熟,一開始就是打零工,搞搬运,有什么就搬什么。那个时候,搬一包水泥,上七楼可以拿一块五毛钱,一天只能搬三四包,太辛苦,吃不消,只够买一个快餐。后来就做小工,二十元一天,也只能混开支,有时候饭钱都混不到。没有饭吃,就跟着老乡,老乡都是汨罗三江、古仑、长乐人,在一起合租房子,住在一起,互相之间会有个照应。爸爸那个时候负责做饭,基本没有赚钱。
  在此期间,我和职培、李炫曾跟小丁哥一起干过,我们都是他的徒弟。我记得是1999年正月十几,我们在中山八路一带做事,小丁哥问我们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学装修,因为没有暂住证,跟着他会好点,我们就答应跟着他一起做。我学东西比李炫快一点,一教就会,搞了七八个月,自立门户。小丁哥搞事不出来,我们性子急,顶上的事基本都是我搞,但最后他只给了我八百元。小丁哥太会算计,银哥(小丁妻子)更吝啬,天天买死猪头肉给我们吃。李炫实在受不了,回去念书了。我自立门户后,主要刮904,做油漆,都是自己边学边琢磨,太复杂的也看不懂。职培主要是搞泥工,因为年龄太小,没有人脉,大家也不相信我和职培,基本就处于打零工的状态。有灰线就线灰,没有灰线就搬运,做搬运赚不到什么钱,身体也吃不消,平时就打打牌,生活没有任何规律。当时年轻,白天做事,晚上玩到很晚,也不觉得累。
  这样在广州混了一年多,舅舅要我回来和他一起锯木材,又跟着舅舅干了两年,说好六百元一个月。同学一聚会,一玩,一抽烟,根本就剩不了钱。2002年,快满二十一岁时,大伯决定送我去当兵,因为满二十二岁,就超龄了。这样,我又去了新疆库尔勒,在机动部队当兵。除了白天常规训练,二、四、六、周末也会加强训练,有时也去维持秩序。2003年,周迅、孙楠在金都小区开盘时,搞演唱会,我就在现场维持秩序。当兵真的很累,短跑难不倒我,但是长跑我扛不下,体质跟不上。开始跑步的时候,我的鼻子、嘴巴都流血,团长看到我这种情况还坚持跑步,说我能吃苦,对我挺好的。部队战友感情像兄弟一样,汨罗一起有七十多人,三江有一个,就是我们村里的贵妹子。尽管战友成家立业后,稍稍疏远了一点,但关系还是很好。我不后悔在部队待了两年,唯一后悔的是应该抓住机会在部队学当厨师,当时九个中队,有三个名额可以当厨师,我有一个名额,但听说学了厨师就必须留在部队,因为想家,就放弃了机会。2004年,我转业回来,转业费发了一千九百元,我记得副班长的津贴是一百九十八元一月。按照大伯的想法,原本是想让我通过当兵,转为志愿兵,然后看能不能通过别的渠道,解决工作。但新疆太远,也没有什么过硬的关系,事情很难办成。
  2004年,当兵复员,生活又回到了原点。我一个战友打电话,叫我到东莞一家厂里上班,说是有一千六七百元一个月。因为没有身份证,办了个假证跑过去,没想到去银行开户时,被发现,厂子没有进成。我当时好找的工作是当保安,但我不喜欢当保安,感觉保安就是看门狗,吃青春饭。我记得当时塘厦村里的吴警师,要我去塘厦搞巡逻、管治安,说是六百元一个月,我感觉混开支都混不到,没有去,后来被吴警师骂了一顿,说是不给他面子。事后才知道,搞巡逻、管治安是肥差,查暂住证的钱都不上报,收入远远超过六百元一个月。
  后来,我偶然碰到以前跟小丁哥学手艺时认识的老板剑哥,他多年没有看到我,就问我到哪儿去了,两人一聊天,他对我特别好,此后有什么工程、业务,都会分给我一点。他自己做工程,他哥哥在外面开了一个挂牌公司,要带资金的业务,我拿不下,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钱,只接比较简单的裝修业务。
  2005年我认识了湘阴一个姓戴的老板,也很讲义气,每次有事都介绍给我和职培,我做线灰,职培做泥工,从来都不差我们一分钱,还将广州五山的饮食宿舍楼转给我做,我很相信他。到2009年,他又给了我一笔业务,是装修一家大型的歌厅,叫K2009,因为工程量比较大,开始做事前,我问他是否要签合同,他说没必要。到最后工程接近尾声时,我发现上面不来钱了,工资都开不下去,但我还是带人坚持将工程做完了。介绍我业务的小老板说是大老板跑掉了,他也被大老板欠了一大笔钱。事情到了这一步,拖欠我这边施工队的工资就达七万多元。我此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赚钱还我施工队员工的工资。尽管这件事让我吃了很多亏,但到现在,我都不认为是戴老板在骗我,他吃的亏比我更大,只能怪我运气不好。
  后来发现事情没有转机,我告诉戴老板,唯一的办法就是带头去闹事,他胆子小,不敢去,我就说,“老戴,你不敢去闹事,我帮你去闹。只有闹事,才能将钱拿回来。”期间,经过了街道办的调解委员会,但没有任何成效,事情越闹越僵,我就一个人爬到施工的楼顶,以跳楼做威胁。当时心里很害怕,怕自己出事,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去做,KTV老板当时就吓住了,没想到我会去跳楼,但最后闹事也没起到很大作用,当地派出所将我捉下来了,对方答应先给十万块,我告诉戴老板一方,既然事情已经闹开了,千万不要轻易接受欠款方的十万块,否则后面就没法谈了,但有些人认为,能拿十万是十万,要是不拿,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于是就接受了十万元。他们给了我一万元,整个工程款拖欠了170多万,算到我的施工队是7万,到最后,我跳了一次楼,也仅仅挽回了一万元的损失。我算了一下,加上别人拖欠职培的工钱,我们在广州打了很多爆工②,白白丢失了十几万的工钱。   我闹事以后,就告诉白云区派出所,如果我出事了,就是KTV搞的鬼。白云区一个黑帮老大,和戴老板关系也很好,听说我的事,认为我胆子大,讲义气,舍命帮老戴,对我很看重。他哪里知道,我其实也是没有办法,都是辛苦钱,不去争取,就是白白打爆工,但争取了又怎么样?最后依然追不回工钱。老戴后来又介绍了几笔业务给我做,每次都没和我说价钱,我也没有开他的高价,最后,我离开广州时,他还欠了我一万多元的工钱。做裝修就是这样,业务完全依靠熟人介绍,没有熟人,就没有活干,但因为是熟人,加上很多也只是一起在塘厦住,也不见得靠得住。说来说去,我在塘厦这么多年,被别人拖欠的工钱也有七八万,别人可以欠我的,但我不能欠别人的,只得自己打工一点点还。弄成这样,搞了这么多年,也没看到钱。
  多年来,炎培还是显得不够健谈,很多在我听来惊心动魄的事情,他都轻轻带过。炎培多年南下的打工经历,唯一让亲人高興的事情,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解决了对象问题。2007年,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他和女友敏贞生了第一个孩子,2012年回湖南后,三年过去,又生了一个女儿,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敏贞是广东汕头人,她父母关系不好,早已离婚。她自小跟随父亲在汕头过,母亲则改嫁到了湖南。敏贞十几岁到广州打工后,先是辗转几家小工厂,后来和彩凤叔在同一家制衣厂上班,由此认识了炎培。她第一次在彩凤叔的住处见到炎培后,孤寂中对他一见倾心,每天一下班,就跑过来看他。彩凤叔觉得炎培从小没有娘,家里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应该早些成家,就劝炎培答应她。一来二往,有了一些感情,两人关系就确定下来。敏贞开始一个人租房子住,和炎培确定关系后,为了节省一点伙食费,两人就住到了一起。同居不久就怀孕,流产了几次,到第四次,两人决定生下孩子。当时居住条件非常差,窝在城中村中间,终日不见天日,孩子都快出生时,依旧没有找像样的房子,还是住在十来平米的前后间里,房子阴暗肮脏,采光通风都极其不好。由于医院费用高,他们最后决定找接生婆在家里生孩子。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临盆当天,仅仅折腾了两个小时,敏贞就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漂亮的男孩。
  坐月子对正常的产妇而言,往往意味着人生重要的关口,敏贞既没有婆婆、也没有母亲,不可能获得至亲的照顾,炎培为了生计,必须天天到外面去干活,而河水叔和职培,也不懂得照顾产妇。此种情况下,彩凤叔和瑛国叔,主动提出两人轮流照顾敏贞,最难熬的日子,在亲人的帮助下,竟然这样熬了过来。
  职培:无人见证的成长
  我和职培有过两次比较深入的交谈,第一次是2006年,第二次是十年以后的2016年。我记得第一次坐车到塘厦,职培到车站接我,带我进入城中村,边走边和我说着他熟悉的事情,“就在你刚刚走过的那条巷子,上个星期搬出来一具死尸,是被别人杀死的。一个扫地的人发现了尸体,当时吓得要死。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巷子经常出事,这两年就死了好几个。前年在塘西,我们去买菜,刚刚走到路边,看到一个摩托车上的人拿把刀插过来,当场就杀死了一个。去年,离我们这儿半里路的地方,一家发廊出了件大事,杀死了两个,伤了六个。当时我和凤形村的五叔,刚好从发廊经过,看到一个女孩子被杀,头掉在一把凳子上,脑袋剁得颈上一块皮吊着,只有一张皮连着脖子和头,满房的血。后来听说是情杀,发廊女孩多,没有多少反抗力,才酿成这么大的惨剧,案子一直没有破出来。上次隘口湖一个叫胡凤的儿子,在东莞伙同一些流氓,将别人剁得要死,后来被抓住,直接判刑,真正动手的其实不是他,但他没有跑掉,他毕竟也参与了闹事,抓住了也没有办法。就在上个星期,一个老乡被电打死了,也是汨罗人。灯哥,你不知道吧,这边吸毒的人很多,到处都是。住在塘厦的人,除了我们搞装修、摆路摊的,大部分都是些吸毒仔和鸡婆。”一路上,二十出头的堂弟和我说个不停,一脸的淡定和冷静,他根本没留意到,我当时听得脊背发冷。
  对于职培的童年,随着奶奶的去世,已经成为一片空白。在小珍叔的回忆中,倒是留下了一些温馨的片段,“六姑娘(我婶婶)去世时,职培才五个月,我刚刚生平平。平平一吃奶,职培就睁着一双眼睛盯着她,我和职培开玩笑,吃过我的奶,应该养我一半。那时候,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其中就有我娘、平平、职培,挤得爆,平平一哭,一吃奶,职培就睁着眼睛看着我,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样子。”在职培眼里,尽管妈妈早逝,爸爸也不顾家,但童年也说不上特别苦。村里孩子多,都是叔伯兄妹,热天在竹床上睡觉,小孩子一堆,偷西瓜、偷橘子是常事,和二子、三子、雄妹子、毅妹子、金灿都经常一起玩,黄铭和他一直同班,经常偷点家里吃的给两兄弟。现在,这些孩子都已长大,七爹的孙子,基本上做饮食业,雄妹子在福建开了一个快餐店,入了5%的股,开了六个分店,经济状况还不错。毅妹子在广西陷入了传销,家里修路拿到的拆迁款,被他栽进去了一半;在传销窝里待了一年半,识穿了骗局,出来后重操旧业当厨师,和弟弟鹏鹏在老家开饭店,因为地方大、好停车,生意还不错。五爹的子孙,则主要在外面开快餐店,做盖码饭,魏叔在广州开蒸菜馆,二妹子、三妹子在长沙开快餐店。
  职培初中没有毕业,1998年上半年就到了广州,当时才十三岁多,算得上整个家族南下打工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到广州后,和河水叔住在塘厦,一开始是七八个人一间房,上面是阁楼,睡四个人,站都站不直;下面睡三个人,有单独的卫生间,自己做饭,两户或三户共用一个厨房、气罐。因为年龄太小,个子也不高,一看就是童工,根本就不可能去找什么工作,于是就给合租的人做饭、洗衣,就此解决生活问题。到第三年,2000年,他开始和表哥学砌匠,学了十一个月,自己出来了,找熟人朋友,打点工,二十五元一天。年纪太小,学艺不精,没什么人相信,业务少,到2002年,还是只够混碗饭吃。2004年,炎培从部队转业回来,慢慢和他一起做事。当年在广州市海珠区黄金海岸搞工地,赚了一点钱,但却掉了一个新手机,花了一千多元,相当于五十天的工钱。
  在职培的打工生涯中,令全家人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时,他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收容。当职培失踪的消息传到家乡时,我们内心都很沉重,以为他碰到了什么不测,当时压根都没想到他会去哪儿,后来才得知,因为在街头被查暂住证,他进了收容所。十六年后,职培和我讲起了当初的情景,“那年我十五岁多,跟表哥搞事,学砌匠。他在其他地方做事,我在另一个地方。回家的路上,一下公交车就被几个巡逻的拦住带走了,一开始在海珠区的一个中转站停留,后来转到增城,最后送到了大尖山收容所。在大尖山收容所,摘了两天茶叶,没有鞋子穿,打赤脚,六七月间,好大的太阳,将人晒得要死。在收容所,像我这么大的也很多,当时也不是很害怕,一开始没有挨打,也不怎么出声。我记得当时的食物只有老黄瓜、老丝瓜、一坨饭,很难吃,但不吃就肚子饿。在海珠区中转站,饿了一天,转到增城;饿了两天,到大尖山,还是挨饿,饿了的时候,没有东西吃,有钱的,可以吃方便面,我被拦住时,身上只有两块钱。当时表哥每天给我两块钱的工钱,身上最多只有五块钱,除了工钱,来回两块钱的路费和一块的早餐费,没有一分钱额外收入。在大尖山待了两天,到第三天,我开始想办法和外面联系,当时没有手机,只有呼机,我们出租房下面有个电话,我只记得那个电话,就打电话让房东叫老黄接。爸爸得知我的消息,立即想办法凑了三百六十元,将我接回去了。”   直到今天,提到广州的打工经历,职培坦言,最害怕的就是查暂住证,看到派出所就害怕,看到派出所的人,就绕道而行,“1999年的时候,人很歹,没有什么理由,就能够以办暂住证为由,将一个人抓去关几天。”我问他为什么不办暂住证,一问才得知,办一个暂住证要一百二十元一年,而当初的房租只要二十元一个月,一个暂住证相当于半年的房租。就算办了暂住证也没什么用,派出所的人,可以當着人的面将暂住证撕掉。直到2003年,收容制度取消后,职培内心的阴影才慢慢淡去,走在街上才不感觉害怕。
  和炎培在广州打工的平淡比较起来,职培因为胆子、脾气都比他大,遇到的事情也明显多一些。2001年,因为堂妹黄铭的原因,职培去了四会,进入了传销组织,因出不起那笔入会费,侥幸逃脱。黄铭和职培在同一个村庄长大,两姊妹关系很好,职培和炎培在奶奶去世、父亲外出留守家中时,黄铭经常偷家里的油和糍粑给他们两兄弟吃。2001年1月,广东黄埔严打,传销撤到四会,到年底,黄铭越陷越深,执迷不悟,谁的话都听不进,职培决定去看个究竟,当时都老历二十八、二十九了,职培原本想着将她带回广州过年,没想到一去就被缠住,最后竟然留在四会过的年。开始去的几天,传销组织的人很热情,带着职培整天在店子外面吃饭,吃大排档,到大年三十,有三四十人,两个火锅,一只鸡,一只鸭,然后加菜市场买的一点小菜。去的时候,职培身上只有三四百元,黄铭为了将他留下,拿走了那笔钱。到初一,还是一只鸡、一只鸭,二三十个人住在一套房里面,全部是地铺。平时的工作就是听课,到初七,职培钱包里只剩了一块钱的烂钱。传销组织要求他办银行卡,就借十元钱给他办了一张银行卡,职培趁机打电话给河水叔,让他打了一百元的路费。初八,黄铭还是不愿意回广州,职培自己回来了,给了黄铭五十元。职培回到广州后,立即将她的地点告诉了家里人,黄铭被幺叔强行带回,白白丢了三千八百元入会费。后来才从职培嘴里得知,汨罗人的传销窝点从黃埔转移到四会,十年以后,又转移到了贵州。
  2010年,传说职培被一帮朋友带着吸毒,爸爸和华容的幺叔从老家赶到广州,准备将职培强行带回湖南。我记得那天晚上,在我家客厅地板上,二十五岁的职培,被父亲喝令跪在地上,问他是否真的吸毒,职培后来承认,只是偶尔试了一下,吃过一些摇头丸,但没有陷进去。当晚,他向爸爸和幺叔保证,再不待在广州,而是跟随他们回到湖南。这样,职培终于结束了在广州十几年的打工兼流浪生涯,在南方这座闷热的城市,他从十三岁长到了二十五岁,在他的同龄兄妹都纷纷结婚的情况下,职培的情况让人担忧。职培回来后,爸爸召集自己的兄妹,主持了一次家庭会议,决定一起借钱给他做生意。这样,由幺叔把关,将职培留在钱粮湖,我爸爸借两万、小姑借一万、幺叔借两万,加上他做装修的一万工钱,开始起步做大理石灶台生意。由于他的店子是钱粮湖首家,生意还不错。第一年,已经能够将嘴巴糊住,到第二年,人脉打开后,赚了一些钱,开始偿还开店的债务。通过别人介绍,职培认识了隔壁店子老板的表妹,并于2012年结婚,当年8月,就生了女儿新新。到现在,尽管职培的债务还没有还清,但总算有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基础,有了一个家。职培在钱粮湖站稳脚跟后,因为生意很好,2012年将炎培从广州叫回来帮忙,河水叔也跟着结束了二十几年的打工生活。
  2013年年初,在亲人帮助下,职培离开广州的生活逐渐走向了正轨。当年,他听说贵州生意好做,打算去那儿扩张大理石灶台生意,以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到贵州金阳市,才发现所谓的生意好做,原来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其实就是遍地的传销组织。让人惊讶的是,三江很多人都已陷进去,职培的小舅、舅妈都在那儿,凤形村的细良叔,一个很聪明、很有主见的人,也去了;他的儿子兵兵,已经投进去了十八万。当时是正月十一、十二,职培一去,立即就被人盯住,马上有人带他去听课,稍有不从,就被威胁。职培报警,当地派出所根本不管,说属于工商部门,工商和公安互相推诿,实际上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一次被迫听课,几个人在台上,洗脑胡说,吹嘘赚钱容易,职培想到自己的打工经历,不承认、不认可他们的观点,认为他们说谎,当场就顶了起来,发生了激烈争吵,差一点动手打人,因为一些老乡劝说,职培只是打烂了他们的茶几。当天晚上,他设法溜出来,不再住集体宿舍,舅妈发现他脾气不好,也不想将他留在那儿。职培告诉我,贵州现在的传销,和十年前四会的形式,有了很大改变,传销活动都在一些很高档的小区进行,诸如金阳市的碧涛园,两个人一间房,一对一洗脑,派出所若迫于压力来捉人,就说是聊天,也抓不到证据。在家乡一代,传销在长乐镇被称为做木地板生意,在花桥叫做搞五金生意,内行人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伴随高科技的发展,传销发展也越来越组织化,任何经济往来,都通过银行,四大银行在金阳都为传销组织服务,也有内网电话,156、157开头的电话都是内网,一条网络一条线,电话只有内部的人可以联系,外面的人打不通。职培目睹此种情况,立即意识到家乡流传的所谓贵阳生意好做,无非是多年前他早已熟知的传销。为了避免陷进去,他彻底离开贵阳,回到钱粮湖继续自己的生意。
  职培到现在都特别感激大伯和幺叔在他人生误入歧途的时候,将他拉回来。我后来才发现,其实职培一直挺有生意头脑,他曾经和我说过,做生意最忌讳看别人的样子,如果都去做同一种生意,最后谁都赚不到钱。“做生意最关键的,要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点子时,抢在别人前面去赚钱。花桥以前批发生意不是很赚钱吗?结果开了十几个,现在生意就不好了。大亮他们卖电器,生意好得不得了,别人接着在对面开了一家,结果弄得两家生意都不好。”我推测,他们两兄弟在广州那么多年,之所以一直很难混出样子,其实和手头一直没有余钱有关。
  令人欣慰的是,职培对现状还比较满意,尤其疼爱妻子和女儿,对于一个从小缺失母爱的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更能让他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李炫:读书让我没有走上邪路
  李炫是我小姑的儿子。姑父是岳阳一家建筑公司的老员工,小姑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就在老家带孩子。在80年代,国营企业还不错,姑父一家的经济条件在爸爸的兄妹中,算是较为宽松的。孩提时代,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过年时候,拿到小姑崭新的压岁钱。1997年,姑父所在的建筑公司倒闭,姑父下岗,大表弟李刚中专毕业以后,没有顺利找到工作,跟随一批街头混混打人闹事被抓,面临一万元的赔偿,这对当时下岗在家的姑父一家而言,无疑雪上加霜。李炫初中毕业,原本考上了岳阳七中,但因为家境陷入谷底,于是放弃了继续念高中,进入一所职校学习计算机专业.一年后发现学不到任何东西,1998年,依然跟随大姑的儿子灿良哥,南下打工,和炎培、职培一起成为小丁哥的徒弟。   李炫的转折源于广州打工一年多后,因为无法忍受做一个泥瓦匠的艰辛和无望,决定重回校园。2000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李炫找到我爸爸,表明想重返学校念书,爸爸经多方打听,托一朋友帮忙,将他送到汨罗三中。在初中毕业三年后,他在原本应当高中毕业的年龄重新入读高中,并于2003年考入湖南理工学院,学习机电专业。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彻底摆脱了底层打工的状况,开始在不同的公司之间辗转,尽管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生活的历练还是加速了他的成长。2009年11月11日,李炫来到东莞厚街,赶上了东莞制造业最为繁荣的阶段,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皮革厂,生活慢慢稳定下来。几年时间,他已在东莞厚街结婚生子,买了房子、车子,过上了比炎培、职培更为稳定的生活。2016年春节前夕,小姑、姑父,李炫一家,来我家看望他的舅舅、舅妈,我和他有过一次聊天,得以知道他初中毕业以后的更多生活细节。
  访谈时间:2016年2月5日
  访谈地点:湖南汨罗灵官坪巷家中
  我1997年初中毕业,当时爸爸下岗,哥哥被捉,家运不顺,我在岳阳职高念了一年书后,1998年,跟随寿哥、小丁哥去了广州,和炎培、职培都在塘厦。
  在广州的一年半,刚好碰上治安最混乱的时期,黄、赌、毒,那些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东西,忽然出现在我身边。我亲眼看见别人注射过毒品,看见鸡婆拉客。打架更是常事,感觉就和香港电影《古惑仔》里发生的事情一样。目睹现实,我内心的感觉就是社会太黑暗,太黑暗,但这种想法从来没有告诉过家里人。
  有一次,一个老乡找到我,说是有个房子装修,想将业务外包,问我们接不接,我和职培决定一起去看一下情况。结果一进饭馆,就感觉氛围不对劲,我反应过来,立即叫职培先回去,他们不容分说,就将我拉過去,叫我坐下。我环顾一眼,发现个个眼神不对,没有配合他们坐下来。其中有一个人拿着筷子不停跺桌子,一言不发示意我吃东西。我准备跑,还没跑出房门,就被他们拖到了外面。我挣扎着站起来,找机会继续跑,呼呼的风从耳边响起,我一个人在前面逃,十几人在后面追,相距十分近,跑几步,就被踢一脚,跑几步,就被踢一脚,当时的感觉就是,飞起来一脚,飞起来一脚,被打的时候,也不觉得痛,到了马路边上,车子特别多,我当时根本顾不上,直接冲过去,那些追赶的人,终于停住了脚步,没有继续追。我一口气跑到了塘厦,跑到了表哥楼下,当时塘厦都是湖南人,过了马路,才感觉到了安全地带。甩掉追赶的人以后,我脸上都是脚印,老乡看到我,惊讶地问我怎么嘴角都有血,急着要送我去医院。我在家里睡了好几天,恐惧和疼痛才慢慢消减。后来我才知道,我挨打的起因非常小,原来是哥哥的一个同学拿了他们的冲击钻,他们找不到当事人,因为我认识他,又是老乡,就猜测我们是同伙,企图报复我。经过这次事件,我感觉自己和塘厦格格不入,如果我不能摆脱塘厦的环境,混下去,我就会变成他们,到时候也会无事生非,无恶不作,变成混混。
  更搞笑的是,还有一次,我被当作“站街女”捉去,因为头发留得太长,治安员以为我是个女的,一看身份证,发现是个男的,就将我放回来了,但身份证和传呼机都被拿走。我不愿在塘厦待下去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和小丁哥一起外出干活时,实在太累,而且整天吃死猪猪头肉,一看到就反胃。2000年春节,我因为得了阑尾炎,回到湖南做手术,就向家里提出,想重回校园读书。妈妈向舅舅打听,舅舅托人帮忙,将我送到了汨罗三中,在初中毕业三年后,我重新开始了校园生活。
  除了广州的打工经历促使我回来读书,其实我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初中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离我家很近,他父母在政府上班,对我很好,当我当儿子看待,每次他们外出吃饭,都将我带上,让我开了很多眼界。我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后,我同学就由家里出面,安排当兵去了,还没转业,工作早就安排好了。我当时的感觉是,只有走向社会,不同的家庭背景带来的差距,才会显露出来,生活才露出它现实的一面。初中毕业后,我和他们家关系还是很好,他们待我也一如从前。我感觉若自己一直在塘厦混下去,我们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朋友之间的距离必然产生,内心很不甘心。我重回校园念书后,同学也转业上班了,他支持我读书,一直给我钱花。现在想来,我感觉重返校园,完全是人生的新开始。有时和同学讲起我塘厦打工的事,他们都不相信,说是在哄鬼。我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念初中时,因为太调皮,一直是老师嫌弃的对象,念高中后,因为懂事认真,成绩也好,一直获得老师赞赏的目光,两相对比,人的感受完全不同,自信心也随之上来。2003年,我考上了湖南理工学院,二十一岁才进大学,比别人整整晚了三年。
  2006年大学毕业,因为有文凭,我找工作的期待,再也不像1998年去广州时选择最劳累、最看不到前途的活。毕业前,我就和班上另一个同学,找到了工作,同时被岳阳最好的酒店录用。同学搞采购,我搞审计,待遇相当于一个小领导,每月能拿一千五百元,而酒店里没有文凭的员工,只能拿三百元。做了一年多,发现工资没有变化,加上上班太无聊,就是晚上干两个多小时,其余的时间不知怎样打发,于是就决定辞职,和高中同学到了深圳。
  到深圳后,一开始选择住五元一间的床铺,有一次住所的二楼发火,当时吓得要死。一个星期后,我在一家工厂找了一份品管工作,第一天上班,看到厂子裸露的电线,我就告诉老板,要注意用电安全,老板因此对我很好。当时为了增加收入,我和同学利用下班时间,在深圳步行街摆摊卖衣服,第一天晚上竟然赚了八百元,只可惜当时太兴奋,竟然收了三百元假钱。摆地摊时,工厂的同事都愿意跟着我,沿街摆了十幾米,收摊以后,就请同事吃夜宵。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白天上班已经很累,晚上实在没有精力去兼职。因为摆摊的收入超过正常上班,我决定辞职,想专职从事服装贸易,几个朋友也有这个意思,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去上海看看,寻找发展机会。这样一算,在深圳仅仅待了两个月二十九天。老板得知我要走,问我为什么,我就说,自己想当老板。去了上海,做起了背包客,每天早上六七点出发,沿街看,找门面,找了半个月,几个人互相商量,怎么做,怎么进货,怎么处理尾货。计划做得天衣无缝,但到签合同时,大家意见不一样,服装贸易的事不了了之。   离开上海后,我辗转到了昆山,当时昆山的工作不好找,我很想进富士康,但很难进,就算进去,还要给一笔保证金,我选择了放弃。万般无奈,我来到金德管业,应聘销售岗位。我记得应聘很正规,面试要穿西服,前前后后经过了四道关口,最后被录取。一录取,就进入浙江工业园培训,培训结束后,合格的员工被分配到浙江金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拓展训练。拓展的内容主要是跑步,早上五公里,晚上五公里,天天如此,特别辛苦,很多人受不了,中途选择放弃。我记得进去时是五个班学员,一个月后跑掉了两个班学员,我咬牙坚持,就当是锻炼身体。训练结束后,还要考试,我通过考试后,最后分配到汕头惠东,主要工作就是跑批发部,卖管子。
  正式入职金德管业做销售后,唯一的感觉就是累,心累,公司要求我们不但要找到客户的电话,而且连他的生日、爱好、家里其他人的相关信息都要收集。我每次进入一个单位,第一件事就是给门卫分烟,趁机记下需要的电话。天天如此,整天在外面跑。我早上从公司出门开个会,晚上回到公司开个会,感觉无论怎样努力,都完成不了任务。实在没有办法,就开始编数据,编了二十天,还是完不成任务。一直挨到发完工资,我感觉实在受不了,决定辞职走人。最后还是在2008年,回到了南方,又来到了十年前到过的广州。离开岳阳后,我在社会游荡两年,发现外面也不好混,感觉很消极,唯一的收获就是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人成熟了很多。到广州不久,我一个同学得知我的消息,就劝我去长沙。他当时在长沙做电信业务,打理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得还不错,这样,我在广州没有停留多久,又回到了湖南。没想到,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我们铆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时,一条禁止发垃圾短信的禁令,彻底影响了公司的运转,信息服务平台随后便被封掉。面对突然的变化,我们几个也没有丧气,打算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从事门禁系统和防盗报警器开发。现在看来,这种思路眼光不错,但因为当时资金有限,人力资源匮乏,最后只得放弃。公司倒闭后,面对一次次打击,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變化,已经变得无欲无求,哪怕在流水线上,也绝不抱怨,只是有时候想起当初的雄心壮志,感觉念了大学也不可能有太好的出路。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我念书时,一直很珍惜同学的情谊,始终和他们保持了很好的关系。高中同学李江知道我的情况后,立即邀请我去东莞,和他一起开公司。
  2009年11月11日,我两手空空,到了东莞厚街,来到了李江的工厂。李江高中毕业后,没有念大学,很早就到了东莞。他将工厂全权交给我,让我来打理,他则从事另外的生意,实际上,就相当于他出成本,开了工厂,给我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一直坚持了两年,到第三年,业务才慢慢扩大,开始有了盈利。为了更好地帮助李江维持客户,我考了驾照,始终将工厂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工厂运营走上正轨,业务量逐渐增加,我慢慢有了成就感,收入也逐渐提高。2012年,为了扩大工厂规模,我决定入股,在家里支持下,先后投入了十五万元。说实话,开工厂,前期非常辛苦,若不是苦苦坚持,几个月时就差点倒闭。现在工厂慢慢变好了,有了利润,可以分红,按照比例,投入十五万,每年可以拿到当年利润的6%,算起来有六七万块的分红。
  因为是同学关系,我和李江彼此都很信任。从来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他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援手,我很知足。短短几年,我在东莞结婚、生子、按揭买房,都是在进入李江的工厂后才实现。没到东莞之前,我一无所有,东奔西走,总也找不到一个立足的地方,整天担心自己懈怠放弃,最后烂掉。现在每天可以看到小孩,看到妻子,一家人在一起,尽管手头没有存钱,但还是感到很满意。更重要的是,随着处境的改变,我也有能力去帮助家人。没结婚之前,我妻子家很穷,烧柴火、住瓦房,在村里显得很寒酸。去东莞后,赚了钱,我第一件事就是出钱帮他们盖新房,岳父岳母对我特别好,在他们家我就像大爷被伺候,妻子家因为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女儿,房子建好后,他们在村里也感觉扬眉吐气。
  和童年相比,我的性格变了很多。小时候,我特别调皮,在家乡读完小学三年级,跟随妈妈到了岳阳。转学第一天就和别人打架,牙齿被打掉了好几颗。一放假,就跟院子里的小孩,整天在外面乱逛,不是打群架,就是偷单车换汽水喝,有时还偷偷去南湖游泳,经常找小朋友要钱。更荒唐的一次,是半夜结伴,跑到南湖游乐场,将摩天轮打开。读初中时,还和同学贩卖假钱,到书店偷书,到超市偷葡萄干,或者骑着路边的三轮车去打架。青春期叛逆,当时家里不理解,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曾经集体离家出走,去旅社拉尿,饿了就去包子店抢包子,手头没钱,拿着包子就跑,店主拿我们这些孩子也没办法。有一次流浪到外面,都出了岳阳市,幸亏有人帮忙,买票将我们送回家。当时家里人都担心我,以为我会烂掉,会成为岳阳街头的混混。没想到,我没有成为混混,倒是家里最听话的哥哥,不知不觉成了家里的老大难。
  哥哥一直是我的偶像,长得帅,爱干净,讲究外表,很多小姑娘喜欢他,她们为了接近哥哥,都买糖给我吃。他在岳阳念书时,成绩好,考了中专。中专在当时很吃香,原本可以直接就业,谁知到了他这一届,开始不包分配。哥哥很早就去了广州,被同伙带着吸毒,我98年第一次到广州时,目睹他吸毒,特别震撼。到现在都想不通,我当时为什么没有阻止他。说起来,我小时候和烂崽在一起,而哥哥,是长大了才和烂仔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想到哥哥会变成这样。说实话,经过了太多事情,我内心有时也特别压抑,但总是提醒自己学会克制,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干了很多坏事,我长大后特别警惕自己别走上邪路,庆幸的是,我有很多机会走歪路,但最后还是没有走上邪路。念大学尽管没有给我提供特别好的发展机遇,但让我避免了很多危险场所,不至于跟一帮特别糟糕的人在一起,有了选择的机遇。
  目前我们工厂的状况比不上前两年,去年亏了四十万的货,一家和我们合作的公司倒闭,四十万的货款就此打了水漂。现在工厂还有二十多人,其中一个老外,是印度人,主要负责从国外联系货源,有时候,他找的货比我们还便宜。为了拓展业务,我被工厂派往胡志明市,计划开拓越南市场。在越南,我考察了茶叶店、渔具店,甚至还准备搞教学设备,都没有搞成。实际上,去越南也不完全是為了赚钱,而是为了开阔眼界,寻找别的发展机遇。胡志明市经济很活跃,接订单便宜,但是没几个赚钱的,湖南平江有很多人在那儿,大多没有赚到太多钱,只是比打工好一点。越南的经济状况,整体看来也不是很好,跑市场,单价太低,市场太小,去的人多,失败的人也多,没有几个赚到钱,骗吃骗喝的很多。我在越南搞了很多事,不只是联系工厂的皮革业务,还做过拉链、鞋子生意。和越南本地人打交道,我感觉他们不诚信,一个好端端的东西,总是拼命挑毛病,最后只得贱卖。也有很多台湾人在越南,有一部分人看不起大陆,但也有一部分人亲大陆,我和台湾人打交道,大部分都是他们的高管,一般都不谈政治。   我感觉在越南找不到太多的机遇,待了几个月就回来了。从越南回来,感觉东莞的经济越来越萧条,倒闭了很多厂子,一些看起来好好的厂子,莫名其妙说倒就倒了。东莞经济不景气是从2013、2014开始的,工厂倒闭,直接连累到了我们,现在感觉赚钱越来越不容易,说来说去,都是赚的辛苦费。我还留意到,东莞扫黄后,街上的人少了很多,以前厚街的人特别多,房子很紧俏,化妆店生意很好。我们生活的康乐南路,以前非常繁荣,叫作“小台湾”,但现在,这条路看不到几个人,肯德基都倒闭了、停业了,天虹商场也关了。楼下有人两百万买的门面,现在只能租到一千五百元一个月,我一个老乡刚刚打下来的蒸菜馆,现在想转手都没人接手,各方面生意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租车司机收入也下降了很多,小姐都跑到外地去了。以前小姐明目张胆,现在据说都用网络、微信、电话联系。东莞每个镇都有每个镇的产业,台商多,私人厂子多,有七八千。厚街的产业,主要是鞋子和家具,还有一小部分电子厂。经济活跃时,我同事的爸爸在那儿收垃圾,一年都可以赚一二十万。
  我现在的工资,主要用于房贷、保险、日常开支上,年头到年尾,存不了什么钱,只能混到基本开销。要节余只能靠分红。岳父岳母年轻,身体好,可以帮忙带孩子,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性格不好强,不会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为人的原则就是不给别人丢脸,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尽量给老板多赚钱。注重和别人合作,和员工搞好关系,尽量表扬别人,不激发矛盾,放大别人的优点,多平衡公司的关系,多学习别人的长处。说实话,跑业务,心累,我以前喜欢说话,喜欢应酬,现在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喝酒,不喜欢抽烟,只想过得简单一点。
  回想这几年的经历,我感觉运气很好,念书时交了很多好朋友,高中的老师也对我很好,我还记得冯胜美老师帮我煲粥,天气热时,他拿蒲扇给我打扇,让我很感动。一路走来,我不认为这个社會特别糟糕,尽管看到过黑暗之处,但尽量远离它。我小时候经历过很多风险,没有摔死,撞死,淹死,感觉自己命大。我高中有一个同学,成绩好,家庭不好,当时读高中都是打手电筒看书,后来考到湖南师大,家境贫寒导致性格内向,混得很艰难,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想读研究生,家里没钱,最后学了厨师、也学了室外装空调,干了很多辛苦的事,念大学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命运,有一次装空调,从空中掉下来,牙齿都掉了好几颗。现在,他还得依赖小学没毕业做生意的姐姐,和姐姐一起搞批发生存下来。和他相比,我感觉我很幸运,我应该知足。我还有一个很好的同学,开了磨具厂,利润高,后来和别人合伙,在扩张的过程中,借了高利贷,同伙将货做砸后,退了股份,丢下一个烂摊子给他,他压力太大,一个月没睡觉、没吃饭,李江生日前一天,他跳楼了,留下堂客、女儿,背了一身债,汨罗红花很多人都借了钱给他,也被拖了进去。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想想同学以前多风光,但也很脆弱,说垮就垮。我也想开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我感觉东莞很好,我不喜欢大城市,喜欢东莞,东莞城市不大,但交通方便,朋友圈和同事圈都很好。我应该就会在这儿待下去。
  四、我的同龄表兄妹
  我最早的一张相片,是1978年和两个舅妈、三个表弟妹的合影。二舅1998年做房子的时候,老照片散落一地,我在破碎的相框里发现这张发黄的相片,尽管已经严重毁坏,但没有破坏人的脸相。照片上,两个舅妈不到三十岁,神情满足、轻松。我的表弟鲁智还被抱在怀里,鼓鼓墩墩,一看就没有断奶;比我小一岁的表妹春梅,剃着一个男孩的短发;那个以大眼睛著称的表妹鸿霞,则躺在舅妈怀里,完全一种婴儿肥状态,想不到,长大了竟然是一窈窕淑女,四个孩子,相隔三年。妈妈看到这张相片后,一个劲地说:“对,你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黑衣,一双大大的眼睛碌骨碌骨,整天不爱说话,总是喜欢躲在外婆的灶台后面。”我仔细端详四岁的我,端详那个手里拿着包子的小姑娘,仿佛看一个从来不认识的人。当初舅妈为何动了照相的心思,怎样将几个小把戏弄到街上,直到今天依然让我好奇,但无论如何,这张照片是我寄居外婆家,和老表一起长大的最好明证。
  妈妈一共有五个亲兄妹,分别为大舅鲁德群、二舅鲁益群、妈妈鲁利群、满舅鲁东群,细舅鲁进香。在寄居外婆家的日子里,和我年龄相仿、一起长大的表弟妹主要就是相片上面三位。另外,大舅家最小的女儿六哥,年龄比我大六七岁,不是带我外出看电影、就是带我上街看老戏,现在想起来,当时她也不过十三四岁。就如六哥目睹我的长大(她经常讲我小时候长得像个外国人),我也目睹了六哥的整个少女时期。
  今天,我最小的表弟也都快四十岁,六哥不到五十、已经当了奶奶。一茬茬的孩子出生,一茬茬的长辈老去,在表弟表妹“灯哥”的呼唤声中,我猛然意识到,童年的玩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都进入中年。在时代的裂缝中,同一张照片里的孩子,命运的轨迹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和我一起长大的表兄妹,他们的生命轨迹隐喻了更多人的日常生存。
  需要补充的是,从年龄看,在对丰三村亲人进行叙述时,除了50后、60后姊妹,第三代几乎全部属于80、90后,尤其以90后居多;凤形村的情况也差不多,叔叔辈的年龄和丰三村的姊妹相仿,大多出生50后、60后;堂弟、表弟的年龄则在80后时段内。在这两个村庄,我都没有涉及同龄人,而隘口村陪伴我一起长大的老表,恰好弥补了这一个时段的空白。
  春梅:变故过后是淡定
  表妹春梅生于1975年正月,比我整整小一岁。因为年龄最为接近,整个童年阶段,我们几乎形影不离。80年代的满舅,因为开办织布厂,红红火火,正是人生的辉煌时期,高峰时,工厂的规模达到了十二台织布机,工人有一百多人,从事过翻纱、整经,织过绸缎、华达,赚了不少钱,年产值达到了三十多万。当年村里很多年轻姑娘,最大的梦想,就是去满舅的织布厂挡车,竞争的激烈,往往要涉及私下的交情。织布厂的成功,让满舅在长乐声名远播,外公当时还在世,领受了子女成功带来的光荣。
  赚了钱后,满舅在1983年,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十四寸黑白。满舅将电视机摆在屋檐下,早早在地坪摆满长条凳,足可容纳七八十人,邻近几个生产队,一到傍晚就过来抢座位,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当时流行的节目是《霍元甲》、《陈真》、《血疑》之类,整个村子都飘荡着电视剧主题曲的旋律。村里像六哥这种十五六岁的少女,最喜欢偷偷模仿电视里的时髦打扮。放电视时,我喜欢在人群中窜来窜去,还丢过好不容易攒下的七毛压岁钱,因此伤心、失落了好几天(当时的物价是五分钱可以买一纸筒瓜子)。满舅还买了留声机,买了很多花鼓戏的盘,这是我整个童年的最爱:其中,《朱买臣卖柴》是我最喜欢的剧目,也听得最多,里面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唱腔我都极为熟悉;《刘海砍樵》我也喜欢,男女对唱中,洋溢着特有的情感和诙谐;《讨学钱》是一出好玩的戏,開头的过门,特有的配乐,给人无穷的美感,张先生的无奈、辛酸在戏谑中无法掩饰。相比电视带来的喧嚣和热闹,我更加喜欢留声机带来的缓慢和感伤。一直到现在,我对湖南花鼓戏,依然充满强烈的好感和渴望,花鼓戏尽管缺乏天生的雅趣,但融于道德说教中的生活理趣,杂糅在怎么也掩饰不了的野性中,其蓬勃的艺术张力一直到今天都令我迷恋。满舅可能不知道,我童年受到的有限艺术熏陶,居然全部来自他爱虚荣、爱热闹而买的娱乐设备。   在这样的境况下,春梅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富二代”,甚至有时候吵架,她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是丢下一句,“我家有好多钱,你们有吗?”以致小小的我,只要听到这句话,立即感觉气短。与此同时,我对满舅家的任何柜子充满了好奇,我很想弄明白,那些柜子里,是否真如表妹所说,装满了好多钱。我记得,当年满舅的工厂开工足、产值高,我成绩又好,满舅曾经建议我长大学纺织专业,毕业以后回来和他一起开办工厂。因为满舅工厂生产的布匹是成品,当时所有的亲戚,都从满舅厂子拿货,直接参与卖布经营,以此作为补贴家用的重要渠道。当时我远在凤形村的父母,一个月最少都要到隘口村来一趟,到满舅的厂里拿货,和平时比起来,我因此多了很多和父母见面的机会。在80年代初期的审美观念里,传统手工所织的粗糙棉布被视为土气、落伍,当时市面上也没有更多的选择,而满舅所生产的涤纶,米色的主调,几乎立即获得了乡亲们的喜爱,成为高档、时尚的化身。妈妈利用她缝纫的优势,用满舅生产的布料,给我们姊妹几个做了很多洋气的夏装。她喜欢做荷叶边的领子,喜欢在领口处留两条长长的带子、以编织不同的领结。因为业务需要,满舅经常要带大笔现金(很多来自信用社贷款)去长沙、杭州,春梅对于家中有钱的印象,应该来自满舅经常用麻袋装巨量现金外出的直观印象。
  在亲人心目中,三十出头,血气方刚、胆大无比的满舅,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朋友多,讲义气,为人豪爽,做事果断。当时满舅家里就如饭铺,舅妈一天到晚做饭不停,流水席川流不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厂子最辉煌的时期,一个湘潭人,利用满舅对他的长期信任,趁满舅吃飯的空档,突然将货物连车带人转移,从此杳无音讯。报案之后,也没有挽回损失,最后不了了之,满舅的全部身家,就此被骗,从此彻底陷入深渊,一辈子再也没有翻身。当隘口村人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尚处懵懂之时,满舅以他的先知先觉,早已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当别人慢慢步入正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满舅却骤然折翼,光彩顿失。早期的耀眼绽放,愈发让人看清人生无常的底色。
  家庭的变故,不单纯影响到满舅的经济状况,他的发家,原本依赖的是改革开放之初,个人的胆识和直觉,利用的是时间的先机;等到别人都醒悟过来,他文化水平的欠缺,立即成为致命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这次变故对满舅子女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影响了已经懂事的孩子对人生的判断。对他们而言,童年衣食无忧的生活,忽然陷入一种看不到前景的负债状态,两者的强烈反差,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报复心理就此埋下。相比货物被骗带来的经济损失,儿子鲁智由此走上邪路给满舅带来的精神伤害,更让他的人生陷入深渊,而这双重的折磨,毫无疑问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尽管虎死不倒威是满舅的性格,但工厂破产的残酷现实,还是让他原本脆弱的家庭失去了翻身的机会。80年代信用社放贷的高额利息,成为他人生无法摆脱的绞索。尽管他后来立即投入了老行当,重拾木匠的手艺,不久又改变策略学杀猪、开店,但多年来的打拼,一年的节余也不够支付信用社的利息。
  春梅在巨大的落差中,念完初中,没有接着读书。在90年代初期,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村里很多外出跑业务的农民,赚了钱后,开始模仿潮流,在外面找女人,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些未成年的女孩子外出后,经不住诱惑,干起了不好的行当。满舅为人传统,不准春梅外出打工,怕她走向邪路,一直将她留在家里,偶尔也进一点原料,让她织布,前后在家待了五六年。可春梅目睹父母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内心极为不安,渴望外出寻找机会挣钱来帮助父母还账。在和舅媽大吵了一架后,1996年,春梅终于和同伴加入了南下的打工队伍,并且很快找到了工作,在新科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安装芯片。流水线的生活,异常单调、枯燥,对没有吃过太多苦的春梅而言,非常难以忍受,工作没多久,还没等到拿工资,她就决定换工作。恰好,当时厂里招保安,两班倒,一天上班十二个小时,工资比流水线工人要高一点,劳动量也要小一些,最大的要求就是上班期间不能打瞌睡,尽管也不是轻松的活,但春梅一直坚持了三年。在这期间,经家人介绍,认识了本村青年新民,结婚后,春梅重新回到电子厂当保安。
  到1998年,春梅的工资每月可以拿到一千两百元(我当时在湖南一家国营企业上班,正式职工满岗一般可以拿到每月五百元),省吃俭用,她三年时间存了一万六千元。2000年生下孩子后,考虑到要将年幼的儿子带在身边,春梅决定不再进厂,准备利用打工的原始积累,和丈夫寻找机会一起做点生意,以获得更自由的时间照顾孩子。小时候良好的家境,对她的性格产生了明显影响,骨子里,春梅从来就没有满足于给别人打工,多年来一直寻找机会创业,试图延续满舅80年代折戟的梦想。她的小老板生意,从东莞人口集中的厂区门口贩卖袜子开始,到2004年,已在东莞黄江市场租了门面,从广州沙河批发衣服,开始了正式的创业生涯。当时正是东莞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流动人口多、市场有活力,店里的生意,因而一开始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除了时间相对自由,收入也比在工厂打工要强了一些。
  没有想到,春梅店铺的好生意仅仅维持了一年。2005年,我去东莞上函授课,特意去看过表妹一家。在城中村的路边,他们租了一间平房,厨房、卫生间、卧室都在一起,大约十五平米,打理得还比较干净,离他们的店步行大约十几分钟的距离。当时黄江的流动人口比2004年少了很多,很多工厂都搬到浙江温州一带,这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了很大影响。加上孩子就在附近幼儿园念书,店铺的租金、每个月的房租,都是不小的支出,“现在一年的开销最少要三万多,平时只能维持生活,做生意要靠过年过节。”
  新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除了照顾店子,还要到外面去做搬运工以补贴家用。但无论经济压力多大,夫妇俩始终坚持一点,“宁愿少赚钱,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一家人不能分开。”对她而言,婚后离家打工,不完全因为经济压力,而是有意识地让孩子远离隘口村败坏的社会风气。在和春梅聊天的过程中,她一次次强调,“小孩真的不能放在家里带,儿子一回家,叔叔(满舅)就宠他,甚至上厕所都端把凳子抱着,这样惯下去怎么行,钱可以少赚点,但细伢子一定要带好,否则钱赚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叔叔的教训,我真的要吸取。”
其他文献
原文  京师得家书①  [明] 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②,只道早还乡。  注释  ①京师:国都,这里指南京。  ②别:另外的。  阐发  收到一封信,一封从老家寄到都城的信。  不知对于今天有网络相伴的人而言,这样的信是否还能让他心中泛起惊喜的涟漪,对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艰难的古人而言,这样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应该会让他内心腾起激动的波浪吧?  这封沉淀着家乡温情的书信此时
期刊
眼瞧着几个老姐们儿都报名上了老年大学,不识几个字的奶奶也动了心,非让老爸也去給她报个名。  老爸说:“好,好!待会儿就去。您想报个啥科?”奶奶问:“啥意思?”我说:“就是您得先选一个您平时最感兴趣的科。”  奶奶说:“噢,那就给我报个‘唠嗑’吧!”
期刊
导语  这是一群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或许很平凡,但却用善良、奉献、尽职、执着、勇敢等谱写出一曲曲不平凡的人生壮歌。感谢他们,给我们以鼓励和无穷的力量。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名字,心怀感动,向上向善,勇往直前。  樊锦诗:根入石窟蟠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 9 6 3年从北大毕业,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
期刊
作文真题  古今、春夏、朝夕间……太阳无时不有;山巅、海边、家院里……太阳无处不在;青春的心灵看太阳,看到光明、温暖,看到亮丽、生机,看到奉献看到爱……  请以“我在 看太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 0 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解析与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由引导语、题目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引导语有三个分句
期刊
文题设计  还有永远不会忘记的  就是你的样子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明天我也是你  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加油,中国!  加油,每一个中国人!  ——节选自2 0 2 0年央视元宵晚会朗诵《你的样子》  2 0 2 0年的这个春节,新冠病毒肆虐,你与病毒作殊死斗争的挺拔身影,一次次在我们眼前闪现,你的样子,将永远铭刻在我们记忆深处。请以《你的样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
期刊
翻开泛黄的史册,我的视线追随着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踪迹,我的思想慢慢沉淀,我的笔墨慢慢流淌,写下我品读到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我用心灵品读你——  是你带领中华民族摆脱“三座大山”,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挣脱。你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立,自从有了你,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你领导人民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十四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能够当家做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期刊
最古老的乐器  音樂课上,老师问小明:“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  小明坚定地回答:“是手风琴,老师。”  老师不解地问:“为什么是手风琴呢,亲爱的孩子?”  小明说:“老师,您没看到手风琴上全是皱纹吗?”  爸爸的人生信条  山羊老师让学生们都介绍一下自己的爸爸。  小棕熊站起来说:“我爸爸的人生信条是‘给别人的要多,自己得到的要少’。”  山羊老师评价说:“你爸爸的人格真高尚!他是做什么工
期刊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妈妈不知哪儿来的兴致,竟买了块留言板,挂在我的房门上。看我一脸疑惑,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我把想说的话写在留言板上,这样是不是挺方便的?”我听了暗自偷笑,有什么话当面说或打个电话不就行了吗?妈妈真是“返老还童”了,这留言板买了也没什么用。  第二天早晨,我打着哈欠走出房间,视线无意间落在了那块留言板上,上面是妈妈娟秀的字迹:“宝贝,妈妈先去上班了,豆浆在桌子上,饭在微波炉里,上学
期刊
原文  榴 花①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②。注释  ①《榴花》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之一,作于贬谪途中的旅舍。  ②绛英:深红色的花瓣。阐发  一千多年前,五月的一天,一位名叫韩愈的诗人正在贬谪途中,被贬的起因是他痛心于受灾的百姓流离失所而上书,为民请命。途中荒凉单调的景象让他感到落寞了吗?让他仁爱刚直的内心感到苦涩了吗?  看,他的双眼忽然
期刊
1  沈宏伟调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不少人感到意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副镇长,没有任何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何以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若是普通岗位倒也罢,组织部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不能总搞内部循环,可沈宏伟是管干部的副部长,而他在副职里的排名只是“小三”,都说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相对真理,三把手哪有道理,加上部长,沈宏伟在班子里排名老四,却掌握了部内最大的实权,简直岂有此理。  据说报到当天,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