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京师得家书①
[明] 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②,只道早还乡。
注释
①京师:国都,这里指南京。
②别:另外的。
阐发
收到一封信,一封从老家寄到都城的信。
不知对于今天有网络相伴的人而言,这样的信是否还能让他心中泛起惊喜的涟漪,对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艰难的古人而言,这样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应该会让他内心腾起激动的波浪吧?
这封沉淀着家乡温情的书信此时就摆放在明代诗人袁凯面前。他的眼前浮起漫漫三千里的江水,波滚滚,浪滔滔。这边是京师,那边是老家。
这封家书就是经由这充满艰辛的三千里水路传递过来的。从送出到抵达,它经历了多少个白天与夜晚的颠簸与牵挂?送信的人带着它在风浪的颠簸中一天天行进,写信的人牵挂它哪一天才能被送给身处京师的他。终于,那一天,它静静地展开在他的眼前,他的双眼蒙上一层泪花:这封经由三千里江水送来的家书啊,承载着多少来自家乡的温情?
打开家书,一行行暖暖的文字扑来,他内心涌起的该是一股股热浪吧?一行行读完,再重新一行行读。家书一共十五行,行程却达三千里。这十五行家书里每一行都在劝他早回家乡,再没有别的话……
打开的信件就这样与他静静地对视,让他的心提前回到三千里外的家乡。而他本人,到底要不要从京师回到家乡呢?
这位家在松江的诗人,曾任监察御史一职,后来被迫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朕与太子孰是?”袁凯说朱元璋持法正而太子心仁慈,因而被朱元璋视作老奸巨猾之人,遭其嫌弃。于是袁凯装疯,经历种种折磨,最终因病被免职回家,得以寿终。
看来,在明朝初年专制统治时期,要从京师回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啊!
不知道收到家书的时候,是不是袁凯遭到嫌弃、性命难保的时候。或许正是这封家书坚定了袁凯装疯逃离京师的决心:毕竟,跟杀机四伏的朝廷相比,三千里江水外,有暖暖的亲情在啊!
一封家书,情意绵绵!远隔时空,暖人心扉……
问题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用行程之长和家书之短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来之不易的家书的珍惜之情。
京师得家书①
[明] 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②,只道早还乡。
注释
①京师:国都,这里指南京。
②别:另外的。
阐发
收到一封信,一封从老家寄到都城的信。
不知对于今天有网络相伴的人而言,这样的信是否还能让他心中泛起惊喜的涟漪,对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艰难的古人而言,这样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应该会让他内心腾起激动的波浪吧?
这封沉淀着家乡温情的书信此时就摆放在明代诗人袁凯面前。他的眼前浮起漫漫三千里的江水,波滚滚,浪滔滔。这边是京师,那边是老家。
这封家书就是经由这充满艰辛的三千里水路传递过来的。从送出到抵达,它经历了多少个白天与夜晚的颠簸与牵挂?送信的人带着它在风浪的颠簸中一天天行进,写信的人牵挂它哪一天才能被送给身处京师的他。终于,那一天,它静静地展开在他的眼前,他的双眼蒙上一层泪花:这封经由三千里江水送来的家书啊,承载着多少来自家乡的温情?
打开家书,一行行暖暖的文字扑来,他内心涌起的该是一股股热浪吧?一行行读完,再重新一行行读。家书一共十五行,行程却达三千里。这十五行家书里每一行都在劝他早回家乡,再没有别的话……
打开的信件就这样与他静静地对视,让他的心提前回到三千里外的家乡。而他本人,到底要不要从京师回到家乡呢?
这位家在松江的诗人,曾任监察御史一职,后来被迫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朕与太子孰是?”袁凯说朱元璋持法正而太子心仁慈,因而被朱元璋视作老奸巨猾之人,遭其嫌弃。于是袁凯装疯,经历种种折磨,最终因病被免职回家,得以寿终。
看来,在明朝初年专制统治时期,要从京师回家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啊!
不知道收到家书的时候,是不是袁凯遭到嫌弃、性命难保的时候。或许正是这封家书坚定了袁凯装疯逃离京师的决心:毕竟,跟杀机四伏的朝廷相比,三千里江水外,有暖暖的亲情在啊!
一封家书,情意绵绵!远隔时空,暖人心扉……
问题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运用了对偶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用行程之长和家书之短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来之不易的家书的珍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