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的主体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is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着译作是否成功,所以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忽视的。受到阐释学理论的启发,作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这两方面。本文旨在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界定,使其有选择原文和翻译标准的权力,让译者主体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主体性;阐释学;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一、引言
  近年来,对于译者的研究都集中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及其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杨武能分析了译者的道德心理与社会文化心理。并从阐释学的角度讨论了翻译的本质和特征。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贯穿了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而译者无疑是这个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本文旨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号召人们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贡献给予足够的尊重。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二、理论背景
  阐释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西方广泛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其起初并不是专门针对翻译研究的,而是针对艺术作品的解释而言。但是由于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在许多方面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的解读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罗选民;屠国元,2003:12)。所以,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人们的“偏见”。但是,当译者面对文本时,他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其思想融入到文本中;当他阐释文本的意义时,即使他希望自己是完全客观,文本的意义还是成为了自己的解释方式。但这一过程也带来了译者的主体性。
  三、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由以上的阐释学理论可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也就是译者对原文本在自身理解之后,对其进行的再一次解释。这些都无不显示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具体表现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两个方面。
  (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选择,其中译者的词汇选择最能表现其主观能动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偏好不同,用词也会不同,例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英译,在翻译“红杏”一词时,卓振英用“flaming”一词来突出了“红杏”中的红彤彤的色彩,而许渊冲则直接将其翻译为“apricot”没有突出其色彩。又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对话中的“说着,跳蹿蹿的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杨宪益夫妇将“跳蹿蹿”翻译为“scampered” 很好的表现了孩子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却又很热心的给刘姥姥引路,极具画面感。霍克斯则将其直接翻译为“Led”,显得译文少了些情感,多了些呆板。
  以上译文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里并不是为了比较谁的译文较好。而是通过列出这些译文来说明,虽然译者在翻译时被词的固定意思所限制,但是译者仍然能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他们的倾向来产生不同的译文。
  (二)译者的创造性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影响,译者需要激发读者的认可感,以此达到与原文本相同的艺术效果。这说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需要译者创造力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恰恰表现了译者的主体性。这种创造性翻译在广告翻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由于广告的特殊性,译本必须达到“醒目”或“醒耳”,以便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所以在广告翻译中,为了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与最大程度传递原文本的目的,译者通常会进行创造性翻译。例如UPS快递公司的广告“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将其翻译为“我们愿意给顾客高于或超出使命的服务”,因为这种翻译并没有达到“醒耳”的效果,也不符合广告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译者将其创译为“殷勤有加,风雨不改” 这样,创译后的译本不但传递出了原文本的精神,而且其简洁性与工整性会让消费者对其印象深刻。
  四、结语
  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内在特征。“阐释学认为译者不是被动的接受文本,而是主动地创造文本。其基本理念是,对源文本的真正理解是对其进行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张德让,2001:34)这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译者的主体性分为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从译者词汇的自主选择上对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从广告翻译的创造性上对其创造性进行研究。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译者的主体性,以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地位,同时,我们应该避免对这一问题的过度宣传,以辩证的态度看待译者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罗选民.屠国元.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
  [3]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4]张德让.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1(4).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胃癌化疗后毒副反应治疗中健脾养胃补血汤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癌化疗患者4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选择西药治
是光归纳到山脚rn将暮色层层垫起rn月光隔着黑色的云rn走上屋顶rn失去阳光下的包装rn万物显得宁静而简单rn远处灯火亮着rn是谁打开思绪的匣子rn彻夜未眠rn当星星垒起地平线rn
王一平是B大学古典文学组的教授.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届研究生.之前,他在一座电子管工厂里当工人,做一些电子小零件.墙上的挎包里总是放一本“之乎者也”的古书,他旁边
摘 要:模糊语言在生活中广为使用。本文介绍模糊限制语及其分类,对其给人际交流带来的正负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模糊限制语在语用中对人际交流的影响,以便我们在日常的交流对话中能更好的措辞。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人际交流  模糊语言是在扎德提出模糊集理论之后被认识的。莱考夫解释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感兴趣的模糊集,其函数不是原始的。”通过分析模集,莱考夫认为模糊性可以在正式的语义学中对其进
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么学"即学生达成以上目标的过程方法,是否学得轻松、学得愉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是教学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构成一种理想课堂的和谐文化。  因此,教师在
现代湖南籍的女作家数量较多,她们的文化作品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家如陈衡哲、谢冰莹、白薇、丁玲等,给现代文坛注入了
没敢走城门,那二是翻过西南角的城墙豁子出城来的.rn城墙是土城墙,四面环了护城河,四个城门:东面叫承旭门,西面叫承泽门,南称永太门,北称永平门.清朝嘉庆年间起的城墙.
目的:对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糖类抗原724(CA724)浓度水平的变化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病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在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
昨夜我梦见一些蝴蝶rn翩跹在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气息中rn翼大如被成功地阻止了rn一个夜晚的睡眠rn而梦之外rn蝴蝶与蝴蝶周旋rn在花朵与花朵之间四季为春rn灵敏的触须探向古老的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如果对外语有兴趣,他们就会发挥主动性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外语 学习动机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25-02  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本文就探讨教师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