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中的问题日益显现,这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理念是城市规划的指导性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规划人员应当形成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制定有效的设计方案。本文将详细地介绍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一、以民为本的规划理念
追溯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一直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家国城市”,城市居民从未成为城市的主体.. 城市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呈分散状态, 各自形成独立的中心。城市规划走的是一条理性规划的思路, 严格按照宗法礼制的要求来规划设计, 漠视“人的存在”, 或者“见物不见人”。而近现代新兴的城市, 城市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的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功能主义.规划理念逐渐兴盛, 使城市规划的落脚点集中在重形式,忽视人的生活和人类的情感需要上。因而在这种情形下, 以民为本,注重城市人文精神设计的城市规划理念应得到提倡。
所谓注重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理念, 就是要求城市规划回归城市的本源, 将市民居于城市的核心地位, 立足于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类型, 而不是作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次, 还要提供一个城市主体——市民成分——发表意见的途径, 使得城市中公众能够真正地参与。在保证公众有充分的信息获取的权利的基础上, 授权给公众对城市有关的评议和建议的权利。美国学者就曾提出包括操作、医治、告知、咨询、安抚、合作、代表权益和公民控制权利在内的八类不同层次的权利, 同时提出几种公众参与的类型:专家指导下的公众参与、授权型公众参与、协作型公众参与、组织能力构建型公众参与。此外, 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理念还强调对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 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市民大众的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倡导田园设计的城市规划, 强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同时强调城市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和游憩的需求, 使得城市可居可游。最后, 以民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要求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 这一点在中国大中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二、建立决策监督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以长官意志为导向, 实际上把城市作为政府和业主实现宏伟构想的手段,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机构设置上, 城市规划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存在, 在经济和政策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难摆脱政府的控制, 使城市规划沦为某一明确的社会力量指导和控制下的产物。政府既是城市规划的委托方, 又是城市规划的评估方。因而, 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监督机制, 保证公众的真正参与。
这一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打破以往的管理制度, 把城市规划部门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个实体, 并且鼓励非官方的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竞标, 获得平等的机会进行城市规划。但更重要的是, 建立公众听政和评审的机制, 所有规划方案都必须公示, 并由市民来参与评估, 保证市民的参与。同时, 为避免市民评估的盲目性, 提供专家咨询的机制, 合理、客观地论证规划的可行性, 并提交评估意见。政府要转变成为服务机关而不是决策机关, 主动提供信息, 提供一个民众参与的平台, 实现城市规划决策的客观、公平和科学性。
三、建立跨城市协调体制
城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结构,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 每个城市都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共处一个互动的网络, 这就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 隔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每个城市都立足于自己的特征,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单体, 这使得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增强, 城市之间除竞争以外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因为, 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 而且也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
所谓跨城市的协调机制, 就是强调不同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协调即处理好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合作即加强城市间的互补性, 功能上的和经济上的互补。例如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的互补。国外倡导的城市规划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分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围绕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 解决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紧张问题。另外, 讲求空间上的资源配给的高效性,打破原有的区域观点, 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网络。例如, 欧洲1993年开始的“欧洲空间展望”的跨国规划, 使得各个城市、国家的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策略性的联盟。中国也完全可以建立一些跨地区和省市的城市联盟, 如珠三角城市联盟、长三角城市联盟等, 倡导新区域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四、挖掘城市文化, 凸显城市特色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内核,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街区的布局和设计、城市的建筑景观等都与特定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文化作为维持城市良性运转的机制, 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将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特征,并且成为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王新文就曾指出现代城市文化应该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创造性、时代性、特色性和民主性等六种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 中国的城市既不能完全抛弃之前的城市文化传统, 也不能全盤地接受西方城市规划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如何在现代性和本土化之间作出抉择, 是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唯有在挖掘城市文化特征方面花大力气, 才能使城市具有人文关怀。
首先, 要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自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因而城市形象是有历史基础的, 就要求必须深刻地挖掘传统城市文化内涵, 包括地理的、文化的、视觉的城市形象, 明确每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如深圳这样的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就应突出其现代性的特征, 而杭州这样具有山水特征的城市, 应挖掘其审美意义上的文化特征。其次, 整合城市的人文特征, 营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城市的文化特征是流动和变化的, 城市的文化特质也是多元的, 因而应立足于现存的城市文化特征, 归纳总结出具有现时性的文化精神。例如香港的城市形象定位为“动感之都, 购物天堂”, 形象很鲜明。因而, 城市文化精神必须根植于地方性的知识的基础上,深刻反映地方的特色。
五、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门发展的学科, 城市要素的最佳配置标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我们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今后城市规划和城市要素配置的实现方式。未来,城市规划将呈现的发展趋势是集约化、生态化和人性化。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因而城市规划要实现城市要素的最佳配置, 关键是以人为本。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贪大求全、生搬硬套, 出现了不宜居、不宜人的现象, 今后必须在人性化上下功夫, 这也是世界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一、以民为本的规划理念
追溯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一直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家国城市”,城市居民从未成为城市的主体.. 城市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呈分散状态, 各自形成独立的中心。城市规划走的是一条理性规划的思路, 严格按照宗法礼制的要求来规划设计, 漠视“人的存在”, 或者“见物不见人”。而近现代新兴的城市, 城市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的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功能主义.规划理念逐渐兴盛, 使城市规划的落脚点集中在重形式,忽视人的生活和人类的情感需要上。因而在这种情形下, 以民为本,注重城市人文精神设计的城市规划理念应得到提倡。
所谓注重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理念, 就是要求城市规划回归城市的本源, 将市民居于城市的核心地位, 立足于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类型, 而不是作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次, 还要提供一个城市主体——市民成分——发表意见的途径, 使得城市中公众能够真正地参与。在保证公众有充分的信息获取的权利的基础上, 授权给公众对城市有关的评议和建议的权利。美国学者就曾提出包括操作、医治、告知、咨询、安抚、合作、代表权益和公民控制权利在内的八类不同层次的权利, 同时提出几种公众参与的类型:专家指导下的公众参与、授权型公众参与、协作型公众参与、组织能力构建型公众参与。此外, 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理念还强调对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 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市民大众的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倡导田园设计的城市规划, 强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同时强调城市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和游憩的需求, 使得城市可居可游。最后, 以民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要求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 这一点在中国大中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二、建立决策监督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以长官意志为导向, 实际上把城市作为政府和业主实现宏伟构想的手段,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机构设置上, 城市规划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存在, 在经济和政策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难摆脱政府的控制, 使城市规划沦为某一明确的社会力量指导和控制下的产物。政府既是城市规划的委托方, 又是城市规划的评估方。因而, 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监督机制, 保证公众的真正参与。
这一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首先要打破以往的管理制度, 把城市规划部门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个实体, 并且鼓励非官方的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竞标, 获得平等的机会进行城市规划。但更重要的是, 建立公众听政和评审的机制, 所有规划方案都必须公示, 并由市民来参与评估, 保证市民的参与。同时, 为避免市民评估的盲目性, 提供专家咨询的机制, 合理、客观地论证规划的可行性, 并提交评估意见。政府要转变成为服务机关而不是决策机关, 主动提供信息, 提供一个民众参与的平台, 实现城市规划决策的客观、公平和科学性。
三、建立跨城市协调体制
城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结构,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 每个城市都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共处一个互动的网络, 这就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 隔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每个城市都立足于自己的特征,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单体, 这使得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增强, 城市之间除竞争以外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因为, 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 而且也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
所谓跨城市的协调机制, 就是强调不同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协调即处理好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合作即加强城市间的互补性, 功能上的和经济上的互补。例如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的互补。国外倡导的城市规划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分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围绕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 解决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紧张问题。另外, 讲求空间上的资源配给的高效性,打破原有的区域观点, 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网络。例如, 欧洲1993年开始的“欧洲空间展望”的跨国规划, 使得各个城市、国家的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策略性的联盟。中国也完全可以建立一些跨地区和省市的城市联盟, 如珠三角城市联盟、长三角城市联盟等, 倡导新区域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四、挖掘城市文化, 凸显城市特色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内核,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街区的布局和设计、城市的建筑景观等都与特定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文化作为维持城市良性运转的机制, 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方面, 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将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特征,并且成为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王新文就曾指出现代城市文化应该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创造性、时代性、特色性和民主性等六种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 中国的城市既不能完全抛弃之前的城市文化传统, 也不能全盤地接受西方城市规划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如何在现代性和本土化之间作出抉择, 是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唯有在挖掘城市文化特征方面花大力气, 才能使城市具有人文关怀。
首先, 要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自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因而城市形象是有历史基础的, 就要求必须深刻地挖掘传统城市文化内涵, 包括地理的、文化的、视觉的城市形象, 明确每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如深圳这样的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就应突出其现代性的特征, 而杭州这样具有山水特征的城市, 应挖掘其审美意义上的文化特征。其次, 整合城市的人文特征, 营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城市的文化特征是流动和变化的, 城市的文化特质也是多元的, 因而应立足于现存的城市文化特征, 归纳总结出具有现时性的文化精神。例如香港的城市形象定位为“动感之都, 购物天堂”, 形象很鲜明。因而, 城市文化精神必须根植于地方性的知识的基础上,深刻反映地方的特色。
五、结语
城市规划是一门发展的学科, 城市要素的最佳配置标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我们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今后城市规划和城市要素配置的实现方式。未来,城市规划将呈现的发展趋势是集约化、生态化和人性化。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因而城市规划要实现城市要素的最佳配置, 关键是以人为本。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贪大求全、生搬硬套, 出现了不宜居、不宜人的现象, 今后必须在人性化上下功夫, 这也是世界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