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更加有效?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本文从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体验以及精讲精练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46-1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0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他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而后者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标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课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二、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意向,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通过课前活动,先“让学生摆有规律的棋子,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把学具的操作流于形式,为了做而让学生做,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操作,或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从而没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取得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做到首先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再次组织好有序的操作过程,最后,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得出乘法公式。学生经过亲自剪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乘法公式。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有效地整合学生新的旧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46-1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特别是数学学科,更是如此,可以说数学知识有90%是在课堂获得。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好几个40分钟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同样的课,有的老师上起来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老师整堂讲得沉闷,为什么?因为关于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他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而后者也用心备课,教案无可挑剔,目标明确,内容完备,方法科学,上课有条理,但学生却没有反映,老师只是一个现场播音员,把教案中所写的从头到尾讲一遍,与学生无关,甚至似乎与学生有仇,整节课板着脸,是为了上课而上课,然后上完课大叫“学生不配合,没办法教”,而事实上是教师本身没有努力,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前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有问题的学生,而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生任务。
二、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意向,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通过课前活动,先“让学生摆有规律的棋子,考考老师第几个是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把学具的操作流于形式,为了做而让学生做,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必要的操作,或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杂乱无序,无从下手,从而没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体验。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取得学习体验,我们必须做到首先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再次组织好有序的操作过程,最后,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得出乘法公式。学生经过亲自剪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乘法公式。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有效地整合学生新的旧认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的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