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敏(1982-),女,漢族,安徽省淮北市人,2005年毕业于合肥学院,学士学位,现就职于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摘 要]: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破坏,文章在当今世界面临这些紧迫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建筑发展的趋势,提出当今及未来的建筑设计应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并根据建筑实例,简略的提了一些使建筑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措施;同时指出建筑应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关键词]:能源危机低碳人性以人为本 自然和谐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强大的科技力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富和便利,很大的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时空距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山川夷为平地、森林被成片的砍伐、城市无节制的蔓延扩大,随之带来的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数以百计的物种灭绝等。面临这些问题,各行各业都应携手同步齐心协力,加入全球性的低碳环保、自然和谐的建设的队伍中去;主动承担责任、响应国家号召,以“低碳、人性、自然”的核心理念调整结构,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尊重人性、崇尚自然。据了解,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是当今及未来建筑的基本要素。
低碳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所以建筑、地产业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因此,推行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是迫在眉睫问题。
“低碳”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低碳建筑早在德国国会大厦就得到运用,1994年至1999年,诺曼•福斯特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他想到一个环保的设计:以植物油当燃料,结果减少了94%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顶层增加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这不仅与古建筑达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而且把现代科技和生态原理运用到建筑之中。最让人赞叹的是自然能源的利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冬天使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气储存于地下,夏天使用。近几年,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低碳的生态建筑,如2008年建成的“北京电视台” (BTV), 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太阳能和日光利用、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兼具蓄热散热功能的天窗,还有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运用,为低碳生态的建筑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位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内的倾斜15度形成自遮阳的绿色科技馆,首次在国内使用被动式通风系统,利用屋顶自然采光的日光照明系统,采用大量可循环使用、自洁功能的绿色、环保型材料,断热铝高透双银中空玻璃。 世博园区内无须空调和暖气就能维持25℃恒温的“汉堡之家”, 有趣的抽屉式结构扩大了朝北空间,获取了额外的光线,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层玻璃,窗外还配有防热辐射层和可移动的网状遮阳板,建筑屋顶还有厚达18厘米的隔热墙,外墙的红砖烧制方法十分特殊,能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总结一些设计低碳建筑常用的技术:首先是根据建筑风水学,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合理选址及建筑朝向,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次是采用保温节能措施:绿色屋顶及屋顶设置保温隔热层、环保健康的保温墙体材料、断热铝中空玻璃或填充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会呼吸的幕墙及合理的自然通风等;再次可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最后可采用合理结构、倡导绿色智能建筑。
人性
建筑是凝固音乐,它是建筑师的情感和创作激情的结晶。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外,更应该综合考虑使用的功能,如安全舒适、人文价值、精神享受等。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所以设计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建筑无疑也成为本时代及未来的一个基本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大规模的城市化,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冷硬的钢筋混凝土、挤塞的马路、纵横交错的高架路桥、风格相似的房屋、高耸入云的大厦等等。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也被周围的一切禁锢了、同化了,具有诗意和韵味的建筑越来越少了,比如古代“小桥流水人家”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我们在经济繁华、物欲膨胀的时代,忽略了建筑的人性化,淡化了建筑是为人类服务的作用。充满人性化的建筑,并非造价昂贵、装修奢侈的建筑,也非造型夸张、形态怪异的建筑;而是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结合心理需求,设计符合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建筑,并在此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观需求,使人从建筑中感到舒适放松、美与愉悦。建筑的人性化可以体验在每一个细节中,如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帕米欧疗养院,疗养院的椅子根据如何使病人的呼吸更顺畅更舒服的角度设定椅子的弯曲程度;疗养院的顶棚颜色温馨、室内色调淡雅;布置灯光照明时,避免病人卧床时产生眩目;在顶棚上设置暖气;自然风通过高窗进入室内;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没有噪声,确保不会影响到隔壁等。这些都是综合考虑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使建筑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使人的心理更健康,使人类情感更丰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达到了“人物和谐”的境界。
路易斯•康说过:“当你设计一个建筑物的时候,你就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它会和你对话”。所以,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既要有理想有创意,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可以据各地生活习惯和居住文化进行建筑的基本构想,关注生活功能、环境及居住结构,充分考虑建筑的人性化;兼顾建筑物实用与艺术的美感结合,从功用中寻求人性,于理性中寻求浪漫,在秩序中寻求变化,以细腻的手法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让钢筋混凝土充满了温馨,设计尊重人性的,充满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建筑。
自然
建筑是人类劳动的智慧结晶,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内涵;它的一砖一瓦都有它的过去、灵魂,以及精神;如果想违抗这股力量,就会遭逢厄运。因此,建筑与自然二者是分不开的,建筑要结合自然、顺应自然,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才是最适宜的建筑。
建筑设计要努力去创建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也要努力保护好自然的原生态及特色文化,设计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建筑。江南水乡、上海里弄、北京四合院、山西的窑洞等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在建筑设计中,要对这些地方特色加以保护和利用,赋予这些建筑及环境以新的活力和功能,使它们的价值得到保存和延伸。如菲利普.歌德史密斯将一片堆满了零碎的沿街老建筑的用地,成功地改成了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校的新校园,使这些老建筑依然保持着它们的美感,延续了它们的生命,容纳了崭新的功能,让它们有了新的活力与感染力。此外,设计师还应巧妙的结合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的优势,善于将光线、风声等抽象化的自然导入建筑内部,做出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建筑。如赖特大师的流水别墅,他把别墅就建在小瀑布之上,建筑与溪水、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从地下生长出来的。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互相衬映、相得益彰。这是建筑与自然成功结合的典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还有中国人所熟悉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隈研吾先生根据长城的走势,沿着绵延起伏的山脊,在斜坡上建造了木屋,顺山而高、顺洼而低,竹屋仿佛长城的一部分,与周围的风景共融相生、达到和谐与默契。
道家主张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建筑师进行创作设计时,也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进而巧妙的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自然的因素,使建筑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我们即使处于闹市,也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清风、温暖美好的阳光和自由新鲜的空气。
结语
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是设计师肩负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广。因此,我们倡导低碳、人性、自然的建筑,推崇设计让人们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的建筑,如李布斯金所说的“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
[摘 要]: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破坏,文章在当今世界面临这些紧迫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建筑发展的趋势,提出当今及未来的建筑设计应考虑的一些基本因素: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并根据建筑实例,简略的提了一些使建筑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措施;同时指出建筑应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关键词]:能源危机低碳人性以人为本 自然和谐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强大的科技力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富和便利,很大的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时空距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山川夷为平地、森林被成片的砍伐、城市无节制的蔓延扩大,随之带来的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数以百计的物种灭绝等。面临这些问题,各行各业都应携手同步齐心协力,加入全球性的低碳环保、自然和谐的建设的队伍中去;主动承担责任、响应国家号召,以“低碳、人性、自然”的核心理念调整结构,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尊重人性、崇尚自然。据了解,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是当今及未来建筑的基本要素。
低碳
“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所以建筑、地产业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温总理还指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因此,推行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是迫在眉睫问题。
“低碳”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低碳建筑早在德国国会大厦就得到运用,1994年至1999年,诺曼•福斯特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他想到一个环保的设计:以植物油当燃料,结果减少了94%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顶层增加一个巨大的玻璃穹顶,这不仅与古建筑达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而且把现代科技和生态原理运用到建筑之中。最让人赞叹的是自然能源的利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冬天使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气储存于地下,夏天使用。近几年,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的低碳的生态建筑,如2008年建成的“北京电视台” (BTV), 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太阳能和日光利用、电梯的节能、低辐射玻璃、兼具蓄热散热功能的天窗,还有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新风量等技术运用,为低碳生态的建筑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位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内的倾斜15度形成自遮阳的绿色科技馆,首次在国内使用被动式通风系统,利用屋顶自然采光的日光照明系统,采用大量可循环使用、自洁功能的绿色、环保型材料,断热铝高透双银中空玻璃。 世博园区内无须空调和暖气就能维持25℃恒温的“汉堡之家”, 有趣的抽屉式结构扩大了朝北空间,获取了额外的光线,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层玻璃,窗外还配有防热辐射层和可移动的网状遮阳板,建筑屋顶还有厚达18厘米的隔热墙,外墙的红砖烧制方法十分特殊,能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总结一些设计低碳建筑常用的技术:首先是根据建筑风水学,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合理选址及建筑朝向,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次是采用保温节能措施:绿色屋顶及屋顶设置保温隔热层、环保健康的保温墙体材料、断热铝中空玻璃或填充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会呼吸的幕墙及合理的自然通风等;再次可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最后可采用合理结构、倡导绿色智能建筑。
人性
建筑是凝固音乐,它是建筑师的情感和创作激情的结晶。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注重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外,更应该综合考虑使用的功能,如安全舒适、人文价值、精神享受等。2004年,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所以设计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建筑无疑也成为本时代及未来的一个基本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大规模的城市化,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冷硬的钢筋混凝土、挤塞的马路、纵横交错的高架路桥、风格相似的房屋、高耸入云的大厦等等。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也被周围的一切禁锢了、同化了,具有诗意和韵味的建筑越来越少了,比如古代“小桥流水人家”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我们在经济繁华、物欲膨胀的时代,忽略了建筑的人性化,淡化了建筑是为人类服务的作用。充满人性化的建筑,并非造价昂贵、装修奢侈的建筑,也非造型夸张、形态怪异的建筑;而是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结合心理需求,设计符合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建筑,并在此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观需求,使人从建筑中感到舒适放松、美与愉悦。建筑的人性化可以体验在每一个细节中,如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帕米欧疗养院,疗养院的椅子根据如何使病人的呼吸更顺畅更舒服的角度设定椅子的弯曲程度;疗养院的顶棚颜色温馨、室内色调淡雅;布置灯光照明时,避免病人卧床时产生眩目;在顶棚上设置暖气;自然风通过高窗进入室内;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没有噪声,确保不会影响到隔壁等。这些都是综合考虑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使建筑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使人的心理更健康,使人类情感更丰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达到了“人物和谐”的境界。
路易斯•康说过:“当你设计一个建筑物的时候,你就是创造了一个生命,它会和你对话”。所以,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既要有理想有创意,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可以据各地生活习惯和居住文化进行建筑的基本构想,关注生活功能、环境及居住结构,充分考虑建筑的人性化;兼顾建筑物实用与艺术的美感结合,从功用中寻求人性,于理性中寻求浪漫,在秩序中寻求变化,以细腻的手法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让钢筋混凝土充满了温馨,设计尊重人性的,充满文化及精神内涵的建筑。
自然
建筑是人类劳动的智慧结晶,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结合。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及社会内涵;它的一砖一瓦都有它的过去、灵魂,以及精神;如果想违抗这股力量,就会遭逢厄运。因此,建筑与自然二者是分不开的,建筑要结合自然、顺应自然,与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才是最适宜的建筑。
建筑设计要努力去创建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也要努力保护好自然的原生态及特色文化,设计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建筑。江南水乡、上海里弄、北京四合院、山西的窑洞等都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在建筑设计中,要对这些地方特色加以保护和利用,赋予这些建筑及环境以新的活力和功能,使它们的价值得到保存和延伸。如菲利普.歌德史密斯将一片堆满了零碎的沿街老建筑的用地,成功地改成了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校的新校园,使这些老建筑依然保持着它们的美感,延续了它们的生命,容纳了崭新的功能,让它们有了新的活力与感染力。此外,设计师还应巧妙的结合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的优势,善于将光线、风声等抽象化的自然导入建筑内部,做出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建筑。如赖特大师的流水别墅,他把别墅就建在小瀑布之上,建筑与溪水、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就像是从地下生长出来的。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互相衬映、相得益彰。这是建筑与自然成功结合的典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还有中国人所熟悉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隈研吾先生根据长城的走势,沿着绵延起伏的山脊,在斜坡上建造了木屋,顺山而高、顺洼而低,竹屋仿佛长城的一部分,与周围的风景共融相生、达到和谐与默契。
道家主张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主张遵循自然法则,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建筑师进行创作设计时,也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进而巧妙的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自然的因素,使建筑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我们即使处于闹市,也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清风、温暖美好的阳光和自由新鲜的空气。
结语
低碳环保、人性健康、自然和谐的建筑,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是设计师肩负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推广。因此,我们倡导低碳、人性、自然的建筑,推崇设计让人们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的建筑,如李布斯金所说的“如果设计得当,这些看似坚硬、没有生气的结构拥有启发的力量,甚至疗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