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始建于隋朝,是隋文帝杨坚决策、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杰作。城市由外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公元581年,杨坚改朝换代,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建于西汉初年的汉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且800年来历经数个朝代的使用,城市诸多功能已丧失殆尽,尤其是因为对垃圾处理采取挖坑掩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下的方式,导致地下水源严重污染,遂决定放弃旧城,另辟新址,最后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坡的平原上兴建都城。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新都便取名为“大兴城”,取其永远兴盛、昌盛之意。西安地区总的地形为东南高而西北低。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左仆射高颍总领其事,任宇文恺为总设计师,开始营建新都。宇在考察地形时发现,在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大大致有六条东西向、宽窄不等的黄土条块,所谓龙首原六坡。六坡高坡犹似《周易》乾卦的六爻象排列,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官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唐代著名寺庙青龙寺就立在原上,寺庙附近空地则成为市民登高游乐的好去处。晚唐李商隐就在这里写下伤感诗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实如果从六坡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位置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星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星即有皇宫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君主和天上星宿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角度看,也是最具安全性的。
但这种追求理念也有缺憾。隋朝皇宫大兴城到唐继续沿用,只是改名为太极宫。而太极宫很快被大明宫所取代,因为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闷热,为此每逢夏季,统治者都要到夏宫去避暑。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极官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后高宗(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官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札制行事。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
长安城工商业集中于东市、西市。每个市各占两坊,各市面积约1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坊内有东西、南北向共4条街道,东市街道宽30米,比西市宽近1倍。随着国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活跃,在一些里坊内也渐有店铺出现,即草市,后还出现了夜市。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
公元581年,杨坚改朝换代,仍以汉长安城为都。但建于西汉初年的汉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且800年来历经数个朝代的使用,城市诸多功能已丧失殆尽,尤其是因为对垃圾处理采取挖坑掩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下的方式,导致地下水源严重污染,遂决定放弃旧城,另辟新址,最后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坡的平原上兴建都城。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新都便取名为“大兴城”,取其永远兴盛、昌盛之意。西安地区总的地形为东南高而西北低。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以隋朝幅员之大,地域之广,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确是经过了缜密考虑的。
公元582年,隋文帝任命左仆射高颍总领其事,任宇文恺为总设计师,开始营建新都。宇在考察地形时发现,在龙首原与少陵原之间大大致有六条东西向、宽窄不等的黄土条块,所谓龙首原六坡。六坡高坡犹似《周易》乾卦的六爻象排列,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官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唐代著名寺庙青龙寺就立在原上,寺庙附近空地则成为市民登高游乐的好去处。晚唐李商隐就在这里写下伤感诗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实如果从六坡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位置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星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星即有皇宫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君主和天上星宿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角度看,也是最具安全性的。
但这种追求理念也有缺憾。隋朝皇宫大兴城到唐继续沿用,只是改名为太极宫。而太极宫很快被大明宫所取代,因为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闷热,为此每逢夏季,统治者都要到夏宫去避暑。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极官东侧郭城的北墙外修建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原上,高爽清凉,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比较低下的缺憾。后高宗(661-663)再加扩充,规模与太极官不相上下而气魄之宏伟则超过之。高宗以后,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到太极宫按照札制行事。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
长安城工商业集中于东市、西市。每个市各占两坊,各市面积约1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开二门,共有八门,坊内有东西、南北向共4条街道,东市街道宽30米,比西市宽近1倍。随着国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活跃,在一些里坊内也渐有店铺出现,即草市,后还出现了夜市。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