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夏镇荷步赏荷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的上午,迎着蒙蒙细雨,我们几位文友来到荷步村赏荷。荷塘位于荷步小学的斜对面,地点幽雅、静谧。每年,我都会来这里观赏荷花。这一片怡人的莲荷让我每每牵挂惦念,魂牵梦绕。面对荷塘,隔离车马喧嚣的三尺红尘,仿佛踏入超凡脱俗的境界,疲惫的心灵得到放松和舒展。
  雨中的荷塘边,几乎没有其他的游人。绵密细腻的雨丝如烟似雾,微风过后,白茫茫一片笼罩在天地之间。远处,列队迎迓的莲荷映入眼帘,绿盖叠翠、白粉相衔,在轻风细雨中低吟浅唱。如果是晴天赏荷,荷略显艳丽张扬;雾里观荷,荷稍微迷离飘渺;月夜看荷,涂抹的清辉的荷塘又偏于肃静;唯有雨中赏荷才数最佳选择。
  碧绿的荷叶丛中,隐约可见星星点点的桃红和鹅黄。再看荷塘上方,烟雨迷蒙,几粒水珠轻轻洒落在肥硕的荷叶上,发出细微、清脆的声音。一支支高大的荷梗擎起的叶片在斜风细雨中四处摇曳,舞蹈芳姿。聚集在荷叶中间的雨点,如珠玉、似水银,不时倾泻滚落,次第滑入荷塘中,弹奏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乐章。有人说,雨打芭蕉营造一种纤细别致的情怀,那么,雨敲荷叶何尝不是升华梦幻的高峰呢?丰腴娇艳的荷花,挺拔柔软细腰,任性摇曳,俨然披挂轻纱在绿池中沐浴的美人,三分娴淑、七分圣洁。那飘逸于脉脉绿波间不可亵玩的气质和超然世外的傲然风骨,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徘徊在偌大的荷塘边,我突然感觉一种奢侈的享受。也许还不到荷花盎然怒放的旺盛季节,花开得含蓄羞涩,简省热烈、铺展的氛围。广阔的荷塘里面,只有星星点点的荷花散落在一望无垠的荷叶上,荷叶间到处是小手臂挽着弓箭头的花骨朵衬托者一片片碧玉簪似的新叶。在这里,你真正领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深远意境和无穷韵味。细瞧初绽的荷花宛若待字闺中的少女,粉面含羞、娇艳欲滴;而那盛开的荷花仿佛成熟的少妇,丰满亮丽、热情奔放。
  偶尔有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在雨雾中掠过,留下几声清脆的回响。荷塘深处,不时传来嘹亮的蛙鸣,给寂静的旷野增添几许生机。荷影袅娜、荷花绽放,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此刻,随便伸展腰肢活动一下筋骨,缓慢贪婪地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感觉是那样的清爽舒心。
  霏霏细雨,穿越时空抵达千年相思的湖畔,为哪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亭亭莲荷,陪伴过汉唐宋元明清的春风秋月,依旧娉娉袅袅沐雨伫立,她在为谁风骚妩媚?层层荷叶,拥托绿盘,又为谁送上满满一叶眷恋的泪珠?
  荷步村民间传说,雨和荷是一对深情相爱的恋人。一日,他们结伴野外游玩,荷不慎失足跌落悬崖而夭亡,留下凄凉孤单的雨。伤心的雨忍不住昼夜恸哭,哭得昏天暗地。他的忠贞不渝的痴情感动上苍,于是将荷化作一株莲花,又把雨的泪珠化为飘洒的雨水。所以,每次雨落荷塘就是他们在约会,也是荷花俊美靓丽的时刻。
  多情的雨,乘借一襲清风,化作无数精灵围绕在荷身边,它透明流畅的身姿盘旋飘舞,不停地向荷诉说着款款相思,他把说不完的离愁别绪,相思苦闷化作滴嗒声响。嫩荷纤纤依旧,仍旧当初红衣绿裙,清香盈袖的模样,在每一个有雨的日子里,她柔和地撑一把绿伞,徐徐地展开优雅身姿,轻启红唇、清眸含笑,聆听享受着雨的窃窃私语。盈盈一水间,万物知静默,唯有雨荷在悄悄地亲吻呢喃。
  漫游秀丽的大好河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风流的文人墨客在读荷、赏荷、恋荷。无论是汉乐府诗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欧阳修口中的“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出叶田田”;无论是王昌龄笔下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还是杨万里眼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论是周敦颐所追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是柳永笔下“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莲荷都给我们留下莹洁、超脱的动人佳话。
  再看人们喜爱诵读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少女的单纯与羞涩,思慕和向往,全都寄托在幽雅的莲心、悠然沉浸在环绕莲荷的水中。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温婉的描述,美妙得让人软身酥骨。遐想幸运降临的某个夏日,邂逅那位低头轻拈莲荷的妩媚少女,欣赏明艳的莲花跟她娇羞的面庞互相映衬,陶醉清澈的碧波在她闪亮深邃的眼睛交叠梦境。
  我们观赏莲荷,热爱莲荷,仰慕的都是她的气质、品格,她的高雅情操。每一次走近荷塘,我们都仿佛进入一个纯粹无瑕的童话世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
  作为一个登高望远、怀揣抱负的写作者,就应该仿效莲荷修行精湛深厚的内功,涵养任凭风浪吹刮不倒的定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无论处于怎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还是身临任何名缰利锁的频繁诱惑,都应该珍惜童心、洁身自好,保持端正高格的品行,始终像莲荷一样昂首挺立于浩瀚的天地之间、无愧无悔。
其他文献
西溪是林语堂心目中最美好的溪流。  天宝大山就在西溪的边上。天宝大山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香蕉林。风打山上走下来,香蕉林立刻像绿色的大海起了波澜。对我来说,全国最好的香蕉有两种,一种就是天宝香蕉,另一种,是坂仔香蕉。天宝是林语堂的祖居地,坂仔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  大巴绕过天宝镇,一头埋进海一般的香蕉林里。一串串香蕉鼓鼓囊囊挂在香蕉树上,每棵香蕉树都骄傲得像头胎的孕妇。  香蕉树的叶子一片比一片阔大。
期刊
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漳州人,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漳州城标志性景观之一威镇阁,在他的童年与少年的记忆中是缺失的。  另有一别名为八卦楼的威镇阁,其自明建成后,五百多年来,历经风雨,期间经过三毁三重建,然而,因为终究是漳州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地景,总是愈修愈阔大,愈建愈雄闳。  威镇阁初建于明代中后期。明代万历元年刊刻的《漳州府志》中有载:“隆庆元年,知府唐九德以城北山后偏僻,修窝铺三间,令百户
期刊
你是否曾想过,有这样的一个“诗情花色”和“浓情绿意”的环境,可以让你坐拥自然,看湖水与秋月交相融和,四海皆草木葱茏芬芳,自然风貌、人水相依的文化生活图景处处可见。当一个地方成为人们为之向往的游览观光区,是不是就足以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优美,有着与其它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漳州就是这么一座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田园都市、生態之城”。“五湖”以水为脉,挖掘“绿城、水城”的历史内涵和生态活力;“四海
期刊
前段时间,新春贺岁片《流浪地球》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非常火爆!妻儿利用寒假尾巴,开心持着电影票,迫不及待地随波逐流去了。  望着她们一脸的的开心,我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守在小镇居委会文化站门前,等待那扇门开启……  “快来,快来!今晚7点半,隆重放映电视连续剧《霍元甲》!”街对面居委会门口的黑板上,刚刚写上两行粉笔字,邻家大哥就奔上前一看究竟,随即一脚踏上条椅,双手拱成喇叭状,大嗓门地向左邻右舍“
期刊
前一次走进浦南,是因为大唐松洲书院。这一次,近距离了解浦南,则是因为古傩。  傩,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苦难”的“难”,从字的构造上看,表达出人们在苦难中需要寻求解脱的愿望。起源于远古洪荒时期的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是融原始面具舞、祭祀、音乐、戏剧于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多用于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王今栋在《傩的秘密》一书中说:“傩是一种声音、一种影子、一种民间群众的浪潮
期刊
漳州市区胜利路与新华东路有一个交叉口,胜利路两侧屹立的是现代时尚的楼台店面,新华东路北段是古早闽南味的骑楼门店,新华东路南段的古旧建筑早已拆建成千篇一律的商业建筑了。走到这个点上,你如果带着些许怀旧凭吊之意,东西南北对对眼,你会发现,这里似一鼎大锅,把现代时尚味与古早闽南味煮成一锅了,那是一种时空交错,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悲欣感觉。走进古称“岳口街”的新华东路北段,走进漳州历史,沿街寻常人家的古旧
期刊
1785年10月,福建闽县(今福州)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为了在河南推广红薯种植,拯救灾民,结果病逝于该省。乾隆帝闻讯,对其报国精神极为赞赏,赏给他国子监学政的职衔,以示嘉奖。这位福州老农便是陈世元。  陈世元的太祖父(五世祖)陈振龙是长乐县青桥村人(今长乐市鹤上镇青桥村),不到20岁便考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今天菲律宾)经商时,他发现当地高岗旷野,遍地青藤,家家户户种植红薯。它们
期刊
孟春已去,仲春将来。  欣欣然行走于二月的九龙江畔,似乎总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继醒来了,让人生出一些说不清的期待。微雨似油,润开了桃枝柳枝上的一串串蓓蕾。树的枝条明显有了活性,风吹过,树也会点点头。阳光也是绿色的,江水在盎然的绿意中,添加了新鲜的自由。不知不觉中,圆山脚下的小草继续松动着身边的硬土,幼小的昆虫丰满着它的翅膀,无边的草浪也正在向远处汹涌。即便在暗夜里,春天还是勃勃生长着的。偶有
期刊
我是一名女生,去年,有幸考入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刚刚入校就被誉为校花。就读本校艺术学院美术专业大三的师兄带着我几乎走遍了城市的每一处生态公园,让我一下子喜欢了漳州这片神奇的生态城市。我们曾经逛过郊野公园、碧湖生态公园、九龙公园、芝山公园、荔枝海公园以及本校前方的九龙江岸道,景色之美让我流连忘返。偶然,在凤凰台资讯网看到这样一则信息《漳州西院湖计划8月底开放 探营景观揭开神秘面纱》。据说西
期刊
清晨水边晨练,傍晚湖边发呆。湖,融入了漳州人的生活,成了漳州人的脸面,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五湖四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城花海半城湖,城中有林有花有湖,作为中心城区,芗城区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持续探索“生态+”模式,推进“五湖四海”、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等建设,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古城文化、林語堂文化、陈元光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