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一、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
  (一)探究的目的性不强,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的。
  (二)探究的视角较窄,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探究内容较局限,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探究的过程直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假设可能的情况,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Bronfenbrenner.U.
其他文献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其深远影响和卓越成就不可撼动。但不可否认,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仍具认知不彻底性和应用模糊性。结合因材施教的实际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身处城市的农民工在生活、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遭遇了十分复杂的困境,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同工同酬,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问题。  关键词:农民
开展业余自行车体育训练能有效调动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提升身体素质,为各项专业体育项目的训练打好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开展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出去就业的时候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只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