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滞后;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设计;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方面。欲针砭此问题,当务之急是剖析其问题,构建其机制。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其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立健全职业素养培养机制;其三,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其四,强化政校企行协同作用,合力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完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培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09-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男,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哲学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广东 佛山/528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当下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供需矛盾的产生主要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缺失。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础知识面较为浅薄。究其原因,职业素养缺失影响重大,一个职业素养缺失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针砭问题最佳的方式就是剖析问题,找准应对之策。欲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职业素质培养是核心。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
自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突破较大,学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差无几,但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却一直无法找准定点,要么以本科院校为参考,要么以中职院校为比照,缺乏自我的定位。当今我国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不可谓不先进,然其软件建设却亟待提升。其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职业素养教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严重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以为,当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缺失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与国外高职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才十多年,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或是由电视大学等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校园文化积淀不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不深,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质教育未能纳入教学大纲,职业素养培养尚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阶段。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惟技能为上,职业素养教育日趋功利化和商品化,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专业素质等方面严重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日益偏差。
(二)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滞后
相较国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我国职业素养研究从本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启。其理论研究多停留在简单介绍与纯粹研究阶段,职业素养理论虚泛、职业素养意识淡薄、职业素养观念落后,职业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未能真正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职业素养理论的指导与牵引作用。
(三)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受文化积淀、人才培养职业素养教育理论影响,加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借鉴本科类普通高等教育理念,一方面汲取中职人才培养理念,将高职教育定位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养教育只体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之中,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素养研究机构,各部门都是各行其职,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统合。
(四)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非常重视专业课、技能课,对两课类课程重视不够,没有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没有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教育只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之中,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的整合与规划。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建构
如何解决当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缺失问题,全方位建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研究者亟需梳理与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概念、内涵的梳理、问题的分析以及构成内容的研究不可谓不多,然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分析、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等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政校企行协同合力。当下我们如果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认真梳理,揭示其问题,深化其理论,建立其机制,构建政校企行一体,有效、开放的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之职业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共建: (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固然可以提升学生一时的就业率,却无法培养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素养。其所获者仅一时之利,却有无尽之弊患。技能易学,素养难培,是当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针砭此一问题最好的良方便是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真正区分“高”与“职”关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了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院校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把握高职教育方向,逐步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建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立健全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通过对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梳理,探索并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以及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从新生入学开始,积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其兴趣,树立其根本,形成职业素养观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书”和“育人”双重作用,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等多种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学习并锻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将职业素养教育贯、内化于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职业素养重在养成教育,需学校、老师、社会等诸方面引导其兴趣,提升其素养,塑造其行为,形成其习性,方为善。故职业素养之培育不能虚泛,既需建立健全职业素养教学体系,成立相应职能部门,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也需创新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拓宽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亦需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方可,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内化于文化教育、专业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之中,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强化政校企行协同作用,合力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完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精神,深化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突出实践育人;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政校企行合作,邀请企业行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企业、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积极搭建协同合作的职业素养培育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结合企业、行业需求,创建合理的定性定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细则,完善方法。
高职院校发展已逾十年,十多年来,我们固有数量的扩展,人才培养之病却依然故在,此吾国教育之痛楚。做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我们痛揭其弊,更需要我们高远、宏观的机制建构。我们只有超越短视的利欲,方能造就真正的职业素养教育。惟如此,我国高素质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才会康健宽阔,教育才能达之育人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王国存,姚金凤.谈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29-31.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4]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培养;建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09-03
收稿日期:2015-01-15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男,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哲学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广东 佛山/528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当下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供需矛盾的产生主要缘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的缺失。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无法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础知识面较为浅薄。究其原因,职业素养缺失影响重大,一个职业素养缺失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针砭问题最佳的方式就是剖析问题,找准应对之策。欲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其中,职业素质培养是核心。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中,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
自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突破较大,学生数量与本科生相差无几,但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却一直无法找准定点,要么以本科院校为参考,要么以中职院校为比照,缺乏自我的定位。当今我国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不可谓不先进,然其软件建设却亟待提升。其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职业素养教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严重制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以为,当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缺失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与国外高职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才十多年,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或是由电视大学等专科学校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校园文化积淀不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不深,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质教育未能纳入教学大纲,职业素养培养尚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阶段。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惟技能为上,职业素养教育日趋功利化和商品化,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专业素质等方面严重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日益偏差。
(二)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滞后
相较国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较为滞后,我国职业素养研究从本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启。其理论研究多停留在简单介绍与纯粹研究阶段,职业素养理论虚泛、职业素养意识淡薄、职业素养观念落后,职业素养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未能真正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以及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未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职业素养理论的指导与牵引作用。
(三)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受文化积淀、人才培养职业素养教育理论影响,加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没有妥善处理好“高”与“职”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借鉴本科类普通高等教育理念,一方面汲取中职人才培养理念,将高职教育定位为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实用主义观念盛行,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养教育只体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之中,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素养研究机构,各部门都是各行其职,各自为阵,缺乏有效的统合。
(四)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非常重视专业课、技能课,对两课类课程重视不够,没有开设职业素养类课程。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没有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教育只零散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等课程之中,职业素养教育缺乏有效的整合与规划。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建构
如何解决当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缺失问题,全方位建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研究者亟需梳理与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概念、内涵的梳理、问题的分析以及构成内容的研究不可谓不多,然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分析、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等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政校企行协同合力。当下我们如果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认真梳理,揭示其问题,深化其理论,建立其机制,构建政校企行一体,有效、开放的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大纲,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之职业素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共建: (一)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固然可以提升学生一时的就业率,却无法培养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素养。其所获者仅一时之利,却有无尽之弊患。技能易学,素养难培,是当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最大问题。针砭此一问题最好的良方便是反思技能至上的高职教育理念,真正区分“高”与“职”关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了高职院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职院校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把握高职教育方向,逐步深化职业素养理论研究,建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立健全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通过对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缺失与问题梳理,探索并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机制。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从标准、内容、途径以及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真正祛除职业素养培养中的简单化、形式化、表面化问题。从新生入学开始,积极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其兴趣,树立其根本,形成职业素养观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书”和“育人”双重作用,将职业素养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工学交替、顶岗等多种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学习并锻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逐步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将职业素养教育贯、内化于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便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拓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职业素养重在养成教育,需学校、老师、社会等诸方面引导其兴趣,提升其素养,塑造其行为,形成其习性,方为善。故职业素养之培育不能虚泛,既需建立健全职业素养教学体系,成立相应职能部门,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门负责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也需创新职业素养教学内容,拓宽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亦需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等紧密结合方可,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内化于文化教育、专业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之中,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强化政校企行协同作用,合力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完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研究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政校企行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中央有关高职教育的文件精神,深化职业素养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突出实践育人;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政校企行合作,邀请企业行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企业、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积极搭建协同合作的职业素养培育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结合企业、行业需求,创建合理的定性定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制订细则,完善方法。
高职院校发展已逾十年,十多年来,我们固有数量的扩展,人才培养之病却依然故在,此吾国教育之痛楚。做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不仅需要我们痛揭其弊,更需要我们高远、宏观的机制建构。我们只有超越短视的利欲,方能造就真正的职业素养教育。惟如此,我国高素质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才会康健宽阔,教育才能达之育人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王国存,姚金凤.谈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29-31.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4]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