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常在教学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学生的劳动量较少,他们对于劳动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劳动实践还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够得到体悟。小学时期的劳动教育,应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与满足感,应试教育弱化了学生的劳动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变革,劳动技术教学的重组是必要的,应改变枯燥的讲说模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道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成为一个拥有勞动意识的人。
【关键词】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
引言:
劳动技术教学能够让学生发现更多生活中有趣的事,摸索劳动的规律,收集信息模拟劳动方式,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智力发育,劳动中对有关的事物分辨,判断选择劳动形式,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短时间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掌握劳动技术并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劳动实践课程应围绕学生的成长特点展开,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于探索劳动中的趣味,并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劳动教育获得学生的喜爱,诱导学生懂得去自主探索和思考。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在劳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光荣和乐趣,他们就会在课后依然乐此不疲地展开劳动,对劳动充满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向往。只有不断地耕耘才有收获,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劳动意识,在学习上也激发出学生上进的动力。同时劳动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劳动本身的了解不多,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学生也做不好,教师给予正当的示范,并鼓励学生从示范方式中找寻是否有更加便捷的方式。基于劳动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劳动中让学生不断地累积知识,并尝试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形式积攒经验,在学生作为主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奖励,学生通过劳动收获了成果。看到自己可喜的劳动成绩,也会对劳动产生兴趣,更加乐于参与实践,营造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教师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定时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点,只有始终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如教师在讲授劳技课程中《植树》的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联系义务种植基地,带领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体验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而后,还可分派学生轮流浇水、修剪等,对所植树苗长期照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相比于单纯地在教室内讲授劳技知识,小学生们当然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和增进感情。通过此类活动,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激励、探索、创新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掌握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强化协作精神,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例如在“柳条编织”的教学中,按照“授受式”教学模式,教师先讲解制作步骤及要求,然后学生按要求操作。笔者改变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设计造型,再动手付诸实践。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意愿异常强烈,不同的制作方案异彩纷呈,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四、在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美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科学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或跨学科的体系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引导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五、走出课堂,发挥学生的技术实用性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很有限的,而组织劳动技术兴趣小组,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是激发学生技术实用性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学生的兴趣与意愿为依据组建劳技兴趣小组。有的小组成员发现马路上、校园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塑料饮料瓶,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废物利用,制作了各种插花容器,有花盆、花瓶、花篮、笔筒和各种装饰物;有的小组成员利用瓜子壳、花生壳等制作了许多壁画,装饰教室、寝室和走廊,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是发挥了创造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教学价值,主要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让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培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军.试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2):58-59.
[2] 卞文霞.让技术融入课堂谈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7(01):90-91.
[3] 王金鹤.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文摘版,2015(07):125.
[4] 董玉红.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44-45.
【关键词】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 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
引言:
劳动技术教学能够让学生发现更多生活中有趣的事,摸索劳动的规律,收集信息模拟劳动方式,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智力发育,劳动中对有关的事物分辨,判断选择劳动形式,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短时间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掌握劳动技术并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劳动实践课程应围绕学生的成长特点展开,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于探索劳动中的趣味,并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劳动教育获得学生的喜爱,诱导学生懂得去自主探索和思考。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在劳动中学生感受到了光荣和乐趣,他们就会在课后依然乐此不疲地展开劳动,对劳动充满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向往。只有不断地耕耘才有收获,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劳动意识,在学习上也激发出学生上进的动力。同时劳动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劳动本身的了解不多,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学生也做不好,教师给予正当的示范,并鼓励学生从示范方式中找寻是否有更加便捷的方式。基于劳动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劳动中让学生不断地累积知识,并尝试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形式积攒经验,在学生作为主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奖励,学生通过劳动收获了成果。看到自己可喜的劳动成绩,也会对劳动产生兴趣,更加乐于参与实践,营造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教师需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定时总结教学得失。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关键点,只有始终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态度去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与质量。如教师在讲授劳技课程中《植树》的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联系义务种植基地,带领学生在植树活动中体验劳技课程的实践性。而后,还可分派学生轮流浇水、修剪等,对所植树苗长期照顾。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亲近大自然,还有利于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相比于单纯地在教室内讲授劳技知识,小学生们当然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更感兴趣,也更愿意跟老师交流和增进感情。通过此类活动,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激励、探索、创新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掌握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强化协作精神,增强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例如在“柳条编织”的教学中,按照“授受式”教学模式,教师先讲解制作步骤及要求,然后学生按要求操作。笔者改变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设计造型,再动手付诸实践。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意愿异常强烈,不同的制作方案异彩纷呈,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四、在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美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科学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横向联系或跨学科的体系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引导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五、走出课堂,发挥学生的技术实用性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很有限的,而组织劳动技术兴趣小组,让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是激发学生技术实用性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学生的兴趣与意愿为依据组建劳技兴趣小组。有的小组成员发现马路上、校园里到处都是废弃的塑料饮料瓶,于是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废物利用,制作了各种插花容器,有花盆、花瓶、花篮、笔筒和各种装饰物;有的小组成员利用瓜子壳、花生壳等制作了许多壁画,装饰教室、寝室和走廊,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是发挥了创造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重大的教学价值,主要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让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培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军.试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7(02):58-59.
[2] 卞文霞.让技术融入课堂谈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7(01):90-91.
[3] 王金鹤.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文摘版,2015(07):125.
[4] 董玉红.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4(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