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拥有13亿多人口、2亿多学生的中国,教育家却不成正比。不成规模。在实践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国家的今天。我们呼唤真正的教育家!那么,怎样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教育家?在遗憾情绪和求解情结的促使下,笔者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基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笔者以为“四变”策略可以促进教育家的成长。
教育行政部门变行政管理为学术引领
教育家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信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培养,这一点无庸置疑。可是现状告诉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以往扮演的行政管理角色对教育家的成长效用并不大。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行政组织,更是学术组织,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山会海、督察评审、硬件建设等常规行政任务,更承载着保障教育公平、指导学校办学、引领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等学术使命,并且后者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区别于其他行政部门的核心所在,理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办好教育,宏观上需要调控,微观上更需要引领,不能只盯着所谓的大事,更要扎扎实实地把小事做好。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弱化行政管理的主要色彩,还原学术引领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建立起利于教育行业和教师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力求逐步达到“官员办学”向“教育家办学”转变的理想境界,从而为优秀教师乃至一流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强大而坚实的支撑和后援。
至于具体该怎么做,或许下面几个案例会让我们有所启发。1 上海市授予一批教育家“教育功臣”的荣誉称号,大张旗鼓地高调承认和宣传杰出的教育工作者;2 重庆市教育厅善于发现、敢于起用36岁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市重点实验小学的校长,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3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定期举办优秀校长教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为先进教育思想的汇聚、碰撞、提升、扩散和最终的自成系统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如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努力为优秀教师乃至一流教育家的成长实实在在地想门路办实事,教育界定会气象万千、人才辈出,比如效仿各级政府,在吸取基层建议和听取呼声的基础上每年也搞个教育界的“十大实事”等。相信,有了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外部帮助,教育家的成长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社会、大众、媒体变苛求责难为理解尊重
不知从何时起,大众和媒体开始对教育和教师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不能做到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少数不良教师的不良言行,热衷报道和议论与教育和教师相关的一切负面信息。表现为牵强地与为人师表、“灵魂的工程师”联系,简单地将害群之“马”的不良言行上升到群体沉沦的高度,一味地追求教育和教师“腐败、无能”的轰炸效应,极大地破坏了教育和教师的高尚形象,造成了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信赖与尊重危机,严重影响了教育和教师的发展环境。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所说“成为教育家的人不多,责任不在教师,而在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制度本身”,苛求责难的外部环境绝不是教育家成长的“沃土”,学术成绩得不到充分的信赖、人生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教育家必然难以脱颖而出!
其实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既不伟大也不渺小,既不超凡脱俗也不俗不可耐,与其他群体一样也有各种需要,也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请大众和媒体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理解与支持,力争做到能够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功过得失;能够认识到教育效益的滞后呈现,承认教师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能够多多正面报道和宣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而重塑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信赖与尊重,促进教育行业与教师群体的良性发展,也为教育家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所以,可以肯定有了社会、大众、媒体理解和尊重的外部环境,大量的教育家会更自如地成长起来。
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变职业观、事业观为专业观
教育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观,教育家的成长才更有可能!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对全国3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6%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职业,40%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事业,只有6%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专业。广大教师自己对从事专业劳动的感觉都不强烈,又怎么去指望外界来认可和尊重教师专业呢?是否有专业观,境界截然不同:抱有职业观的教师最多是个教书匠;抱有事业观的教师最多是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只有抱有专业观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可喜的是近几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配套措施和策略也在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的逐步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之下应势而生。
教育部门在“打造梯队名师工程”、“开展专业成长论坛”、“创建书香校园”等;教师群体在“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写精彩的教育人生”、“读大量的专业或非专业好书”;不少教育部门和教师个体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关于“专业成长”的一篇篇绚丽华章。例如“打造名师梯队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树立教师专业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战略措施。与工资挂钩的小学二级、小学一级、小学高级、中学高级、大学副教授、大学教授的职称序列不同,“名师梯队”指的是不与工资挂钩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组成的荣誉称号序列。“名师工程”的梯队打造实现了荣誉称号序列和职称序列的互补、实现了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结合,有效激发了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因为多数教师不能跨越“高级”的沟坎,过去许多教师在定好高级职称后就不思进取,现在双线并进、梯度分明的“名师工程”重新让教师有了一个个不断攀登的目标,指引着教师一步步地走向教育人生的高处和深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须省级及以上认定),这由低到高的六个阶段反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水平,这种梯度评审与认定让教育家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让普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希望!相信,只要职业观、事业观能成功转变为专业观,大量的教育家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教育工作者自身变心浮气躁为心无旁鹜
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好教育工作者。可以说,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有过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只不过真正能够将理想落实为行动、转变成现实的屈指可数!个中因由除了伟大教育家和普通工作者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跨越之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金钱第一、享受至上”的社会环境也很大程度腐蚀了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也表现得浮躁起来:不是在主动而创造性地忙工作,而是在消极而应付性地混日子。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三十年等于教三年”、“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固步自封吃老本”等现象在多数教育工作者身上一再上演。别说诞生出一流教育家,就连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成凤毛麟角了,难怪许多老教育工作者在说“这一代教师没有坐功和钻劲”。可见要想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教师自身变心浮气躁为心无旁骛是基本前提!
李镇西《在反思中成长》中说道:“对一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我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我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心浮气躁、信仰迷失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充分投入情感和经常深入思考的,只有心无旁骛、信仰坚定的教育工作者才会充分投入情感和经常深入思考,他们能抵住声色的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用脚踏实地、只争朝夕、苦求卓越、积极创新、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和实际行动。去全力争取自己美好的教育明天。凭借“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凭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凭借“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广大心无旁骛的教育工作者中肯定会诞生出一大批真正的一流教育家!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四变”策略有四个不同的主体,出于自强永远比他助可靠、自下而上永远比自上而下切实、内部环境永远比外部环境易控的考虑,不管前两个转变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都要力求实现后两个转变,敢于做名“关注天空”、“仰望天空”的教师。如此,诸如“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和“当代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的质问与遗憾就会越来越少!让我们一起期待当代中国能够出现大量的一流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
教育行政部门变行政管理为学术引领
教育家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信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培养,这一点无庸置疑。可是现状告诉我们,教育行政部门以往扮演的行政管理角色对教育家的成长效用并不大。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行政组织,更是学术组织,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山会海、督察评审、硬件建设等常规行政任务,更承载着保障教育公平、指导学校办学、引领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等学术使命,并且后者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区别于其他行政部门的核心所在,理应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办好教育,宏观上需要调控,微观上更需要引领,不能只盯着所谓的大事,更要扎扎实实地把小事做好。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弱化行政管理的主要色彩,还原学术引领的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建立起利于教育行业和教师个体发展的现代教育制度,力求逐步达到“官员办学”向“教育家办学”转变的理想境界,从而为优秀教师乃至一流教育家的成长提供强大而坚实的支撑和后援。
至于具体该怎么做,或许下面几个案例会让我们有所启发。1 上海市授予一批教育家“教育功臣”的荣誉称号,大张旗鼓地高调承认和宣传杰出的教育工作者;2 重庆市教育厅善于发现、敢于起用36岁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市重点实验小学的校长,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3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定期举办优秀校长教师教育思想研讨会,为先进教育思想的汇聚、碰撞、提升、扩散和最终的自成系统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如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努力为优秀教师乃至一流教育家的成长实实在在地想门路办实事,教育界定会气象万千、人才辈出,比如效仿各级政府,在吸取基层建议和听取呼声的基础上每年也搞个教育界的“十大实事”等。相信,有了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外部帮助,教育家的成长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社会、大众、媒体变苛求责难为理解尊重
不知从何时起,大众和媒体开始对教育和教师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不能做到辩证地理性地看待少数不良教师的不良言行,热衷报道和议论与教育和教师相关的一切负面信息。表现为牵强地与为人师表、“灵魂的工程师”联系,简单地将害群之“马”的不良言行上升到群体沉沦的高度,一味地追求教育和教师“腐败、无能”的轰炸效应,极大地破坏了教育和教师的高尚形象,造成了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信赖与尊重危机,严重影响了教育和教师的发展环境。正如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所说“成为教育家的人不多,责任不在教师,而在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制度本身”,苛求责难的外部环境绝不是教育家成长的“沃土”,学术成绩得不到充分的信赖、人生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教育家必然难以脱颖而出!
其实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他既不伟大也不渺小,既不超凡脱俗也不俗不可耐,与其他群体一样也有各种需要,也有优劣好坏之分。所以请大众和媒体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理解与支持,力争做到能够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功过得失;能够认识到教育效益的滞后呈现,承认教师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能够多多正面报道和宣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而重塑社会对教育与教师的信赖与尊重,促进教育行业与教师群体的良性发展,也为教育家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所以,可以肯定有了社会、大众、媒体理解和尊重的外部环境,大量的教育家会更自如地成长起来。
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变职业观、事业观为专业观
教育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阶段,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观,教育家的成长才更有可能!然而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中国教育报》2001年对全国3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6%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职业,40%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事业,只有6%左右的人把当教师看作为专业。广大教师自己对从事专业劳动的感觉都不强烈,又怎么去指望外界来认可和尊重教师专业呢?是否有专业观,境界截然不同:抱有职业观的教师最多是个教书匠;抱有事业观的教师最多是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只有抱有专业观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可喜的是近几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配套措施和策略也在教育部门和教师群体的逐步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之下应势而生。
教育部门在“打造梯队名师工程”、“开展专业成长论坛”、“创建书香校园”等;教师群体在“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写精彩的教育人生”、“读大量的专业或非专业好书”;不少教育部门和教师个体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关于“专业成长”的一篇篇绚丽华章。例如“打造名师梯队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树立教师专业观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战略措施。与工资挂钩的小学二级、小学一级、小学高级、中学高级、大学副教授、大学教授的职称序列不同,“名师梯队”指的是不与工资挂钩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组成的荣誉称号序列。“名师工程”的梯队打造实现了荣誉称号序列和职称序列的互补、实现了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结合,有效激发了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因为多数教师不能跨越“高级”的沟坎,过去许多教师在定好高级职称后就不思进取,现在双线并进、梯度分明的“名师工程”重新让教师有了一个个不断攀登的目标,指引着教师一步步地走向教育人生的高处和深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须省级及以上认定),这由低到高的六个阶段反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水平,这种梯度评审与认定让教育家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让普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希望!相信,只要职业观、事业观能成功转变为专业观,大量的教育家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教育工作者自身变心浮气躁为心无旁鹜
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好教育工作者。可以说,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有过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只不过真正能够将理想落实为行动、转变成现实的屈指可数!个中因由除了伟大教育家和普通工作者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跨越之外,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金钱第一、享受至上”的社会环境也很大程度腐蚀了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也表现得浮躁起来:不是在主动而创造性地忙工作,而是在消极而应付性地混日子。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三十年等于教三年”、“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固步自封吃老本”等现象在多数教育工作者身上一再上演。别说诞生出一流教育家,就连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成凤毛麟角了,难怪许多老教育工作者在说“这一代教师没有坐功和钻劲”。可见要想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教师自身变心浮气躁为心无旁骛是基本前提!
李镇西《在反思中成长》中说道:“对一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我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我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心浮气躁、信仰迷失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充分投入情感和经常深入思考的,只有心无旁骛、信仰坚定的教育工作者才会充分投入情感和经常深入思考,他们能抵住声色的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用脚踏实地、只争朝夕、苦求卓越、积极创新、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和实际行动。去全力争取自己美好的教育明天。凭借“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的大爱;凭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凭借“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广大心无旁骛的教育工作者中肯定会诞生出一大批真正的一流教育家!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四变”策略有四个不同的主体,出于自强永远比他助可靠、自下而上永远比自上而下切实、内部环境永远比外部环境易控的考虑,不管前两个转变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都要力求实现后两个转变,敢于做名“关注天空”、“仰望天空”的教师。如此,诸如“今天为何缺少教育家”和“当代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的质问与遗憾就会越来越少!让我们一起期待当代中国能够出现大量的一流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