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笑泉《回身集》中的异质审美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笑泉建构了一个兼具神秘性与陌生化的小说世界,同时,他对琴棋书画及民间生活的谙熟,对人心的洞悉和体恤,又给读者以世间温暖和精神抚慰。这是个侠肝义胆又温厚内敛的人。《回身集》收入了八篇小说,大都与武林绝学或民间绝技有关,包括回身掌、猛虎爬硬山、直拳、轻功、阴手、赶尸和水师,唯有《女匪首》中的弹无虚发不算特别稀奇。小说穿插了大量武林考证、历史探源和田野调查,看起来颇像郑重其事的学术研究;而帮派之争、江湖恶斗、土匪内讧、孤身复仇、奇幻医术、赶尸秘闻,则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虚构;同时,关于时间、命运和存在的思考,在古典性和民间性的整体风格之中,又隐含着现代性叙事,小说因而具有奇妙的艺术魅力。
  一、小说的趣味性与历史感
  很少有人能把小说的趣味性和严肃感结合得恰到好处,马笑泉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这部小说集,大抵相当于民间人物志,多为奇人异事,又与传统志人小说不同。无论是对轻功的渊源考证,对太师祖的死因探究,对孙翠翠的人物还原,还是关于“赶尸”的田野调查,都带有学术研究意味。武林绝学、门派之争、江湖风云,多列举文献出处,或史书溯源,或新闻报道,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在民间传说和历史现场之间构成互文,真实与虚构相互指涉。有意思的是,一般写作者都把虚构部分作为戏仿主体,如巴赫金所说的出于游戏或者讽刺意图,而把史实记录作为严肃叙事。当代小说中,复调叙事并不少见,如宁肯《三个三重奏》(以注释形式作为互文),张炜《独药师》(虚拟了“管家手记”这一历史档案),赵德发《经山海》(以“历史上的今天”出现),徐则臣《耶路撒冷》(以专栏形式出现),关仁山《日头》(以菩提树上毛嘎子的讲述出现)等等。马笑泉的叙事策略没有那么复杂,他把民间传说、历史叙事和日常生活杂糅在一起,不是对武侠小说的戏仿,也不是对历史题材的颠覆,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再现江湖、命运和人生。
  马笑泉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和出色的讲故事的能力,小说细节铺展气韵生动,起承转合则干净利落。《赶尸三人组》中杀猪场景渲染得声情并茂,结尾杨红卫掌击廖伟天灵盖,一声“起”,戛然而止特别有力。马笑泉的叙事有着中国书法的美感,从胸中风起云涌之势,到落笔之处提按顿挫,每一笔都力道沉郁,整体上气韵贯通,细读则穿枝拂叶,一步一景。这部小说集中的八篇小说在叙事上各有侧重,《回身掌》和《阴手》可以对照来看,两篇小说基调都是复仇雪耻,时空建构可谓匠心独具。篇幅不长但容量丰富,主干清晰且枝叶参差。人物行为的叙事意义,与其对生命的领悟相一致,时间在小说叙事中获得了双重意义。十年磨一剑,30年面壁苦修,叙事推进的节奏控制得相当出色,三师弟是在大师兄的引领下,从十年前走出来,这里面有一个引导者,实际上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后退;而张孝良无法从30年前的屈辱中转身,只能正面走进韩德荣家,直到枪声响起。叙事在哲学意义上,给出了我们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两个人都在等待复仇雪耻的这一天,整体氛围不同,叙事节点设计也有差异。再看孙翠翠的故事,同样有一个复仇场景,只不过不需要等那么久。孙翠翠苦练枪法,是为了向所有侮辱自己的人复仇,如危难之际弃她而自保的少东家、占据本属她的位置的少奶奶、抢了她的二当家、霸占她的大当家、出谋划策的军师等等,因为有枪,复仇来得直接而彻底。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存在主义的哲学体验,现代性强调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是以理性的必然性战胜命运的偶然性。小说关于命运的思辨有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也就是说,看起来蜿蜒曲折的命运,其实是净化之后的推演,包括师父、大师兄和二师兄对三师弟命运的左右,文本略去了可能产生分歧的叙事枝蔓,那些关于时间、命运、处境、人性伦理的考量,反而呈现出其自身的严肃性。
  马笑泉对小说审美有着特别明晰的文化路径和自觉。尽管有批评家对风格不置可否,或持批评立场,关于文学批评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艺术,也存在很多分歧。布伦蒂埃试图说清楚,文学风格起源于什么样的时空环境,是如何模仿现有的存在物发展的,是如何适应或吸收所有有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又是如何消亡的;既有的风格是如何被分解掉,并且不断衍生,构成新风格的。我们看到,在马笑泉小说中,有着文献索引的仿真性,又有着浪漫主义的传奇性。这种风格在现代派小说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影响力是否会延伸到其他风格的作家,其自身是否还存在发展的无限空间,这些对于马笑泉的写作可能都不是问题,我们之所以饶有兴趣地去探寻,是因为研究者总是忍不住要给作家贴上某种标签。马笑泉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家,他对“文化”始终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无论特殊题材的日常生活化,还是日常生活细节的传奇化,他都持有谨慎的抒情姿态和审慎的文化态度。他的写作自觉和文化自觉,除了表现在小说题材选取上,还表现在小说叙事艺术及文化立场上的多层次性和多维度特征。一方面,对太师祖、大师兄、二师兄的江湖道义持赞赏态度,“我”和表弟一样迷上了轻功,享受轻功带来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对赵振武的花拳绣腿,与官员商人混在一起名利双收颇为不屑;同时,又让练成了阴手绝技的张孝良毫无抵抗地死在枪下,让孙翠翠成长为神枪手纵横江湖,而吴爷爷作法放排几年后忽然失踪音信皆无,直至彻底消失于历史深处。传统武术武林和神技不再,但侠义犹存,在精神层面以及文化意义上,马笑泉给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个人主义的叙事动机
  马笑泉对生命本身,对生命存在形态感兴趣,这在他其他系列小说中可以得到互证。历史文献的征引,带有拆解纯故事的还原指向,给出人物的本來面貌或者最终结局,与故事自身构成新的完整性。在对“轻功”的文献整理中,既有对表弟人生价值、执着追求的认同,同时对轻功本身的钩沉,展示了“轻功研习会”这一群体的生态,“轻功”在小说中并没有被赋予隐喻性,只是在副文本中,给出了双重虚构世界。这与李浩的“飞翔系列小说”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李浩是打碎历史故事,拼贴历史人物,以戏仿的方式重构,并赋予人物和故事大量的隐喻性和诗性特征。马笑泉运用的依然是日常生活叙事,无论是武林高手,还是江湖奇人,都藏身于日常性中。三师弟为一掌之耻苦练十年,秦猛为追求武术的实战性改投霍青白门下,太师祖为练功终身不娶,表弟为飞檐走壁苦练轻功,张孝良为报夺妻之仇30年青灯冷灶枯瘦如柴。三师弟被一掌打出了原有的命运轨迹;孙翠翠被土匪看中改变了少奶奶的人生命运;张孝良因为老婆被霸占而学武大东山;杨红卫三人四处寻找赶尸传人;排教首领吴爷爷隐居高家巷;表弟热衷于轻功意外失足坠亡;自立门户的霍青白;死因成谜的太师祖,这些人活在各自所属的世界里,小说通过叙事慢慢漂洗出各自的人格多面性,以及历史讲述的多种可能。   当代作家评论 2020年第5期
  马笑泉对新旧杂糅的文化,对善恶纠缠的民间感兴趣,也对个人主义的存在方式抱有探索热情。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理念,通过不同方式追求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马笑泉不是借用武术这个外壳,而是对中国传统武术、各大门派、江湖历史有非常认真的研究和梳理,较之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以及徐皓峰的新武侠小说,马笑泉的江湖碎影里包含着的文化体验是现代性的。《轻功》的内核是生命解放的渴望,是从铜墙铁壁的生活中逃逸出去的路径选择。世界都在跑酷者脚下,生活由障碍和挑战构成,跑酷意味着克服并战胜外在于世界的自我,以及内化为自我的世界,跑酷本身是一种心灵哲学,在超越局限的信仰中找到本质的自我,只有不再把自己作为他人的复制品,从恐惧、虚无和幻灭中挣脱出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表弟因而从个性阴郁走向生机勃勃。《赶尸三人组》中的杨红卫三人正是因为日常生活百无聊赖,才对赶尸产生了寻根究底的兴趣,并且笃信这项绝技的真实性,直到最后出了人命,赶尸有了现实依据,故事的荒诞性被强化到最大限度。现代派小说重心之一就是对人生的质疑,人生本来就是荒诞的,如何克服荒诞正是现代哲学的使命;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人生的荒诞性与世界的荒诞性是一体的,人与世界的界限被拆除,活着就意味着在一种整体性危机中生成和建构一个新世界的过程。对于杨红卫而言,最后那一声暴喝,正是他创造世界的开始。
  文学并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准确理解的世界,而只能提供带有模糊性的可能世界。马笑泉的写作郑重、诚恳而且智慧。那些鲜为人知的记录,如阴手习练、赶尸秘诀、水师接骨,小说采用的都是直接描述,有知识考古学的味道,也接近魔法师的镜中之镜、意外之意。为了查证阴手的习练过程,小说不仅提供了文献出处,还与作者楚天通信交流,这些叙述强化了张孝良的性格,也叠加了结尾的荒诞。读者能感受到马笑泉写作时的情绪,当他停顿思考的时候,他把自己从主体、世界、他人生活中抽离出来,实际上,这种远望青山式的写作,是一种文化眺望姿态,充满了身在其中的心灵神往,也有游离其外的文化自省。回身掌与轻功,一生一死,一重一轻,都是重建个人生命世界的过程,都有着回味无穷的意趣。门派之中的师兄弟,回身,出走,归来,放下,人生境界不断开阔。尽管人世间有太多幽暗的遮蔽,二师兄比起十年前却更加从容笃定,而三师弟如果还停留在一掌之耻中,就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找回自我。小说给我们的阅读享受、知识分享,以及人生启示同样重要,马笑泉钟情于这样一个已经不在的江湖,写得有情有义,进退自如,写出了生命感、文化感、江湖道义和历史感悟。我们常说,小说中的文化旅行,能够开拓读者的审美和想象空间,看起来平常其实有着深刻的道理,历史地看待生活,文化才具有独立价值。如果生活始终是沉湎于世俗性,沉溺于当下性,那就与文化创造无关。这里并没有在历史意义或者文化意义上夸大《回身集》的意图,而是愿意借这本小说探讨一点形而上的话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武术和巫术看成是马笑泉的某种符号学?他试图建构这些符号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且给出新的文化阐释,使其从褪色的历史中重新显现出来,得以被记录和保存,从这一点看,马笑泉的文化策略是以退为进的。这些小说中提到的武术修炼和巫术秘诀并不是他憑空虚构的,这使得小说写作充满了解密的乐趣,同时文本能指得以延伸,而超出故事本身的局限,双重虚构都与真实发生关联,二者既具有同质性,又相互间离,构成某种对话和镜像关系,虚实莫辨,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作家更隐蔽的潜在的叙事意图。“70后”这一代人在讲述历史的时候选择怎样的路径,一直是我所感兴趣的,徐则臣的、李浩的、黄孝阳的、葛亮的、马笑泉的,各不相同,仔细比较,会发现特别多有趣的话题。
  三、信仰和道义的分叉小径
  文化在不断迭代更新,我们面对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型。虚拟体验,仿真复制,以及全智能化等等,很多传统的东西慢慢消亡,没有继承者也没有观众,到最后可能连小圈子的怀旧也不复存在。老舍《断魂枪》写镖局解散,“五虎断魂枪”枪法最后会被沙子龙带进棺材;马笑泉写到赵家拳的实用功能正在变成表演和娱乐,精通赵家拳64式的张华连一个街边小流氓都打不过;表弟的跑酷同样具有表演性;张孝良30年苦练阴手敌不过一颗子弹。有些事物在现代性里失去了发展的依托,或者不断背离其本来的准则,在时间的独立性中,让一些人的怀旧看起来具有了某种悲悼意味。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而人类始终追随时间不断向前去,那条看不见的界限里,是慢慢化作历史尘埃的遗忘、背弃和盲目。仇恨、耻辱,能够让一个人隐忍磨砺10年、15年、30年,一生恪守吗?枪声响起,被侮辱被损害者30年时光碎成空无,然而这还不是最坏的,围观者、作恶者都在平庸的日子里,安然地活到了终老。这并不是命运和人性的悲剧,而是人世间的常态,世界不断向前,停留在原地的人,终究会被历史抛弃。我们不会把马笑泉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迷恋者,那些得以保存的传统里,藏着与现实生活对视又互相关联的元素,或者说某种精神观念具有超越性。江湖是什么?江湖文化从来不是理想国,即使它包含着巨大的自由,依然不是现代性的解放。武侠精神无法成为历史文化主体,在日常伦理层面,它提供的是一种心理幻觉。因为对改造世界、抵抗命运始终怀有兴趣,所以无论面对后人类社会文化怎样异变,对侠肝义胆、行侠仗义、除恶扬善的超级英雄的渴望,都不会消失。
  如何理解活着的尊严或者道义,快意恩仇的江湖人生固然不是每天庸常琐碎的日子,却并不妨碍虚构世界带给世俗人生的想象性体验。马笑泉为我们挖掘那些有意思的奇人异事,记录民间枝叶饱满、神秘奇幻的生活,这是他自己的小说法则。每个人除非自己愿意解放自己,在最本质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我塑造的。历史、文化、想象世界,虽然不是日常生活,刀光剑影背后看不见的爱恨情仇,浪漫主义的江湖,反射的都是现实主义人生。一代宗师太师祖堪称武痴,相比赵振武,他守住了武术尊严,不卑不亢,不谄媚,凭借超强的武艺,神拳无二打,一生打遍武林无敌手,在自己心里建构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孙翠翠用计除掉大当家、二当家和军师,在白虎寨站稳脚跟,退强敌,与其他土匪修好,能文能武,亲自复仇毫不手软,后审时度势,同意共产党军队收编,保全部下,开枪自杀,也算一代女中豪杰。这两篇小说都是沿着主人公的一生不枝不蔓,娓娓道来,看似家长里短,实则惊心动魄。在叙事上,两篇小说也颇多相似之处,《女匪首》开篇介绍关于孙翠翠的生平来自《飞龙县文史资料》,以及五堂爷爷等人的讲述;《宗师的死亡方式》来自师叔祖著文记述太师祖被人毒害的经过,为师叔祖作传的人补充了细节,师父的描述是太师祖死于脑溢血,而“我”则认为太师祖是主动坐化而去。因编辑地方文献“武术史”,“我”与师父相识,成为本门第八代弟子,而围绕《国术大纲》的讨论,师父去世后的缅怀,是故事之中的故事,死亡之中的死亡,这个内故事层更接近马笑泉的写作初衷。   作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去探索戏剧性的人生,而最终打动我们的是人世间长久的信仰和温情。小说能够给我们什么,在这个科技和资讯极度发达的时代,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已经超出了绝世武功的想象力,借助于外力,连大屠杀也轻而易举。传统内功或者轻功,是对人体自身潜能的激发,科幻电影《超体》讲述了人体开发之后的神奇功能,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无论小说,还是电影,虚构与反虚构,结构与解构,都是叙事策略而已。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现阶段的自我认知仍旧局限于对世界的改造,人体超能力开发还处在研究领域,作家们普遍感兴趣的是,人类自我意识中潜藏着怎样的自我意识?任何深刻的思想文化,都可以塑造人生的方向,或者决定生命的方式,江湖险恶,一招一式都是对人的观察。太师祖吃鸡,张孝良练功,孙翠翠用计,吴爷爷和“我”之间一老一小的温情,都是通过细节来揭示人物性格。在二师兄和吴爷爷这两个人物身上,有着隐忍的生命哲学,不是无原则的后退,而是心怀超越个人局限的温情。爱的表达是二师兄的回身掌,是吴爷爷的摸脑壳。如果不是基于理解和同情,把个人局限于一个很小的点,就是一种狭隘的信仰。马笑泉把小说的文化重心放在自我人格唤醒的过程中,无论结局是悲剧,还是荒诞,这个过程把一个个具体的人唤醒,在其构造的世界中,呈现为“我在”的生命感,以及具有行动能力的连续瞬间,就像二师兄走过之后,那盆水微微荡起的涟漪,始终在无始无终的时空之间波动。
  随着网络文学、类型文学、影视文学的快速发展,現代小说法则正在发生变异。无论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派,已经不能涵盖当下的小说形态。小说经过后现代各种艺术变形之后,是最终回到生活的本质,还是彻底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从严肃文学正在不断失去年轻读者的现象,我们不难做出判断。面对新媒体冲击,碎片化的散阅读、浏览式的浅阅读,成为大众阅读的主要特征。什么样的故事,真正值得小说去讲述,在这样一些故事里,值得讲述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很多作家并不知道。马笑泉并没有试图给出答案,他只是在写自己想写的故事,大到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类的关心,小到对故乡山水的怀念,对一个人的爱。作为在后现代语境之中依然怀有某种理想主义的写作者,马笑泉有着郑重的文化心态。在一篇关于马笑泉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我曾经谈到:“《愤怒青年》有着深层隐喻意味,《巫地传说》展示了神秘主义力量及奇幻色彩,《迷城》则从叙事艺术、文化意蕴、审美表现及思想内涵上,都更加丰富立体。无论是日常性,还是隐喻性,无论是现实主义、神秘主义,还是理想主义,在马笑泉小说中都是路径,最终抵达的,是他的社会理想和理想文学。”
  ①作为一位有着文化观念和自觉审美意识的作家,马笑泉喜欢不断成长和突破自我的状态,他的写作,既充满自由探索的锐利,又有着悲天悯人的温厚,《回身集》同样如此。立判输赢,立见生死,是偶然;不断自省,回身,承担各自的命运,则是尘世中每一个生灵皆需面对的必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0后作家小说创作研究”(16ZW1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艳梅,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王 宁)
其他文献
秃鹤没有再戴那顶帽子。秃鹤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秃鹤换了念头:我就是个秃子,怎么样?!因为有了这个念头,即使冬天来了,他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地与别人一样戴顶棉帽子的,他也不戴。大冬天里,露着一颗一毛不存的光脑袋,谁看了谁都觉得冷。他就这样在寒风里,在雨雪里,顶着光脑袋。他就是要向众人强调他的秃头:我本来就是个秃子,我没有必要瞒人!  这个星期的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为一个片),要在一起汇
期刊
主题  曹文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以自觉的承担意识,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扶助儿童的生命成长,写出了内在的人性、人情、尊严与理想。曹文轩写出了人生的困苦与悲怆之情,但绝不沉溺于悲切的情绪氛围里,他让读者看到即便在生命的低谷或是“绝境”当中,生命依然有它不屈与坚韧的一面,人性依然有它灿烂光辉的美质。  曹文轩的小说以其优美的诗化语言、优雅的写作姿态、忧郁悲悯的人
期刊
一  在高晓声的创作中,产生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陈奂生系列小说”了。这个系列小说主要写的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与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境。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社会学界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除了“陈奂生系列小说”之外,高晓声写过一些这类题材的小说,但影响均不及“陈奂生系列小说”这么大。高晓声写这类小说,大体可算得上是“本色”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全家都
期刊
文学期刊会议是中国当代文学期刊领会政治精神、商讨应对措施、团结统一认识的主要途径。这里所指的“文学期刊会议”,主要是由文学期刊主办,或者以文学期刊为协办单位及参与主体的文学会议。刊物与刊物之间的联席会议,可以共同商议写作题材的拓展,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问题,甚至对某种思潮现象进行理论上的确认。会议商讨相比于文学期刊发表的正式文章,可以更加活跃。在这种相对自由的思维碰撞当中,编者、评论家和作者更有可
期刊
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纪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人選“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小说的艺术”和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北京大学首届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1998年  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期刊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是由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爱情电视剧,由赵宝刚执导,于娜、刘烨、印小天主演。  该剧改编自海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模特罗晶晶与死囚龙小羽、律师韩丁之间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  2002年于中国内地播出。  剧情简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剧照(20张) 韩丁作为律师去南方小城平岭办事时邂逅了罗晶晶,他被羅晶晶的独特气质和曲折遭遇所打动,想再进一步交往时,
期刊
一踏上绍兴的土地,崇敬和景仰之情便油然而生。  下了火车,我迫不及待直奔鲁迅先生故居。  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近了,近了,多少年的梦想顷刻之间便要实现,浑身的血液加速流动,心脏也剧烈地狂跳起来;到了,到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鲁迅先生的故里到了!  鲁迅在绍兴出生,一直生活到十八岁才离开故
期刊
盘点海岩剧,你会发现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不是白给的,你没办法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部,只能老老实实地细数,从最早的一部到最新的一部,一个都不能少。  《便衣警察》 好戏开场  1987  主演:胡亚捷、宋春丽  1982年,海岩开始创作自己的首部警察题材作品《便衣警察》,一经推出好评如潮,随后于1987年被改编为12集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成为海岩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初步奠定了其在刑事案件侦破背景下走
期刊
罗兰·巴特曾言“作者之死”,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思辨命题,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却是一个现实层面的技术命题。对于人工智能(AI)写作的焦虑,已不是杞人忧天。这就逻辑性地导出了写作的主体性(subjectivity)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作家还会具有文学写作的主体性吗?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的写作主体性?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对写作主体性意味着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有三个判断需要阐明:一、人工智能写作必然会冲击
期刊
新世纪以来,萨满题材小说创作更多关注创作者的民族或生存区域的物质史与文化史,解剖母体民族或区域在时态演进中层层累积而成的历史与文化,以此来体现并强调一种异质化的文化品性。在对斗争史、英雄史、生存史的表述之外,这类小说还关注沉浸在民族史或区域史地表下面的微观精神景观,例如宗教、生命禁忌、民族或区域传说、独特的生存经验以及其他繁杂的地方性知识。同样的题材,在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中也曾经出现过,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