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四)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amar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秃鹤没有再戴那顶帽子。秃鹤与大家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秃鹤换了念头:我就是个秃子,怎么样?!因为有了这个念头,即使冬天来了,他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地与别人一样戴顶棉帽子的,他也不戴。大冬天里,露着一颗一毛不存的光脑袋,谁看了谁都觉得冷。他就这样在寒风里,在雨雪里,顶着光脑袋。他就是要向众人强调他的秃头:我本来就是个秃子,我没有必要瞒人!
  这个星期的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为一个片),要在一起汇操,并要评出个名次来。这次汇操就在油麻地小学。
  油麻地小学从星期一开始,就每天上午拿出两节课的时间来练习方阵、列队、做操。一向重视名誉的桑乔,盯得很紧,并不时地大声吼叫着发脾气。这个形象与平素那个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浑身上下竟无一星灰尘、裤线折得锋利如刀的斯文形象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只要遇到与学校荣誉相关的事情,他就会一改那副斯文的样子,整天在校园里跳上跳下,一见了他不满意的地方,就会朝老师与学生大声地叫喊。他常弄得大家无所适从,要么就弄得大家很不愉快,一个个地消极怠工。这时候,他就独自一人去做那件事,直累得让众人实在过意不去了,又一个个参加了进来。
  桑乔是全区有名的校长。
  “这次汇操,油麻地小学必须拿第一,哪个班出了问题,哪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桑乔把老师们召集在一起,很严肃地说。
  汇操的头一天,桑桑他们班的班主任蒋一轮,将秃鹤叫到办公室,说:“你明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呆着。”
  秃鹤问:“明天上午不是汇操吗?”
  蒋一轮说:“你就把地好好扫一扫,地太脏了。”
  “不,我要参加汇操。”
  “汇操人够了”。
  “汇操不是每个人都要参加的吗?”
  “说了,你明天就在教室里呆着。”
  “为什么?”
  蒋一轮用眼睛瞥了一下秃鹤的头。
  秃鹤低下头朝办公室外边走。在将要走出办公室时,他用脚将门“咚”地狠踢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其他四所小学校的学生们,在老师们的严厉监督下,从不同的方向朝油麻地小学的操场鱼贯而入。歌声此起彼伏,在寒冷的冬天,硬是渲染出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
  蒋一轮走到教室里,并没有看到秃鹤,就问班上同学:“见到陆鹤没有?”
  有同学说:“他在操场的台子上。”
  蒋一轮听罢,立即奔到操场,果然见到秃鹤正坐在本是给那些学校的校长们预备下的椅子上。他立即走上那个土台,叫道:“陆鹤”。
  禿鹤不回头。
  蒋一轮提高了嗓门:“陆鹤”。
  秃鹤勉强转过头去,但看了一眼蒋一轮,又把脸转过去朝台下那些来自外校的学生们望。
  台下的学生们正朝秃鹤指指点点,并在嘻嘻嘻地笑。
  蒋一轮拍了一下秃鹤的肩膀:“走,跟我回教室。”
  秃鹤决不让步:“我要参加汇操。”
  “你也要参加汇操?”蒋一轮不自觉地在喉咙里笑了一声。
  这一声笑刺痛了秃鹤,使秃鹤变得很怪,他站起来,走到台口去,朝下面的同学呲着牙,故意地傻笑。
  蒋一轮连忙追到台口:“跟我回教室,你听到没有?”
  “我要参加汇操!”
  蒋一轮只好说:“好好好,但你现在跟我回教室!”说着,连拖带拉地将他扯下了台。
  “我要参加汇操!”
  蒋一轮说:“那你必须戴上帽子。”
  “我没有帽子。”
  “我去给你找帽子。你先站在这里别动。”蒋一轮急忙跑回宿舍,将自己的一顶闲置的棉帽子从箱子里找出来,又匆匆忙忙跑回来给秃鹤戴上了。
  秃鹤将棉帽摘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又将棉帽戴上,然后讥讽而又带了点恶毒地一笑,站到了已经集合好的队伍里去了。
  汇操开始了,各学校的校长们“一”字坐到了台上,露出一对对自得与挑剔的目光。
  各学校都是精心准备好了到油麻地小学来一决雌雄的,一家一家地进行,一家一家都显得纪律严明,一丝不苟。虽说那些孩子限于条件,衣服难免七长八短,或过于肥大又或过于短促,但还是整洁的。低年级的孩子,十有八九,裤子下垂,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当众滑落,在寒冬腊月里露出光腚,但眼睛却是瞪得溜圆,一副认真到家的样子。各家水平相近,外行人不大看得出差异。但那些校长们却很快就在心里写出了分数。
  油麻地小学是东道主,最后一家出场。
  当第四所小学进行到一半时,桑乔脸上就已露出一丝让人觉察不到的笑容。因为就他所见到的前四家的水平,油麻地小学在这一次的汇操中拿第一,几乎已是囊中取物。桑乔早把油麻地小学吃透了,很清楚地知道它在什么水平上。他不再打算看完人家的表演,却把目光转移开去,望着场外正准备入场、跃跃欲试的油麻地小学的大队伍。桑乔对荣誉是吝啬的,哪怕是一点点小荣誉,他也绝不肯轻易放过。
  第四所小学表演一结束,油麻地小学的队伍风风火火迅捷地占领了偌大一个操场。
  操场四周种植的都是白杨树。它们在青灰色*的天空下,笔直地挺立着。脱尽叶子而只剩下褐色树干之后的白杨,显得更为劲拔。
  油麻地小学的表演开始了。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桑乔的笑容已克制不住地流露出来。他有点坐不住了,想站起来为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鼓掌。
  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整个过程已进入最后一个高xdx潮时,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地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那是一顶黑帽子,当飞过人头时,让人联想到那是一只遭到枪击的黑乌鸦从空中跌落了下来。这使队伍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紧接着,是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那时候的孩子上学,年龄参差不齐,秃鹤十岁才进小门,本就比一般孩子高出一头,此时,那颗秃头就显得格外突出。其他孩子都戴着帽子,并且都有一头好头发。而他是寸毛不长,却大光其头。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很快产生。场外的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场外的笑声又很快感染了场内的人,他们也一边做着动作,一边看着秃鹤的头,完全忘记了自己为油麻地小学争得荣誉的重任。先是几个女生笑得四肢发软,把本应做得很结实的动作,做得象檐口飘下来的水一样不成形状。紧接着是几个平素就很不老实的男生趁机将动作做得横七竖八完全地走样。其中的一个男生甚至像打醉拳一般东摇西晃,把几个女生撞得连连躲闪。
  桑乔一脸尴尬。
  只有秃鹤一人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全神贯注地做着应该做的动作,简直是滴水不漏。做到跳跃动作时,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便在空中一耸一耸。当时,正是明亮的阳光从云罅中斜射下来,犹如一个大舞台上的追光灯正追着那个演员,秃鹤的秃头便在空中闪闪发亮。
  桑乔都克制不住地笑了,但他很快把笑凝在脸上。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其他文献
当时,那纯洁的白色*将孩子们全都镇住了。加上秃鹤一副自信的样子,孩子们别无心思,只是一味默默地注视着。但在仅仅过了两天之后,他们就不再愿意恭敬地看秃鹤了,心里老有将那顶帽子摘下来看一看和摘下那顶帽子再看一看秃鹤的脑袋的欲望。几天看不见秃鹤的脑袋,他们还有点不习惯,觉得那是他们日子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点。  桑桑还不仅仅有那些孩子的一般欲望,他还有他自己的念头:那天,是秃鹤的出现,使他被大家冷落了,他
期刊
那是一九六一八月的一個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就全都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告别与他朝
期刊
不刻意为儿童写作  从《草房子》到《红瓦》,从《根鸟》到《青铜葵花》,曹文軒不改儿童视角,所获奖项亦是清一色的儿童文学奖项,不过曹教授时常提及的却是《红瓦》以一票之差落败茅盾文学奖的旧事。“儿童文学有两种,一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另一种是并非为孩子所写却又适合他们阅读的,我的属于后者。”  曹文轩试图淡化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一分项的独特存在,而更倾向于从文学的层面论及儿童文学的现实意义,甚至在为研讨会
期刊
曹文軒主编的书籍
期刊
“大王书”讲的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一个“王者”的成长心路历程。主人公茫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个万人之王,除了天机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善良与得人心的王道。茫是一个英俊、崇高的王,他的身上寄托着曹文轩对理想君王的审美追求。而茫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他的内心一直处在焦灼的状态之中,茫的焦虑固然有成长者的成长体验,但也传达了现代人尴尬的悖论性困境:如果生活在一个自在的少年时代,那就会延宕自己的成长;如果完
期刊
“大王书”中人物的人名设置是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的。对此曹文轩说:“我是带着第一次发现世界的新鲜感来写作‘大王书’的,赋予了那些物象极其考究的单音节名字,叫熄的王,叫蚯的巫师,叫茫的男孩,叫瑶的女孩,叫柯的将军,叫坷的羊,叫‘皂’营、“‘桔’营的男女卫队……这是对汉语本源的一次回归,对汉语之美的再次正视。‘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在无限的时空里自由驰骋,建造一个河流、高山、森林、野花的静谧世界。‘靜’,
期刊
[摘要]大小调的调性体系从文艺复兴开始,直到巴洛克时期才趋于成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当“属—主”成为和声的核心进行时,同时也就确立了大小调的调性和声体系。那么,调性体系最初是如何建立的?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又是如何构建调性的条件?本文通过巴洛克时期两位大师巴赫与斯卡拉蒂的调性手段,一起探讨巴洛克时期的调性确立。  [关键词]调性;终止式;巴赫;斯卡拉蒂;巴洛克时期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
期刊
[摘要]贺麟在中西哲学思想相融合的基础上重新诠释儒学,为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本文围绕贺麟艺术思想的主要表征和精神内核展开讨论,以期对贺麟艺术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贺麟艺术思想;表征;精神内核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5)05-0106-03  贺麟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翻译家,也是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期刊
海岩,原名佀海岩,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作家、编剧。[1]1985年,出版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衣警察》,并首次改编为电视剧呈现荧屏。1994年,创作《永不瞑目》,并获得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00年,因改编电视《永不瞑目》开始受人关注。2002年,作品《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被改编为电视剧,奖最佳编剧奖。2003年,成立“海岩影视工作室”。2004年,凭借编著《玉观音》改编
期刊
代笔事件  2012年,微博实名认证用户“田博”发微博称“本人及编剧赵立志”是海岩《五星大饭店》的代笔,并将海岩修改电子剧本笔迹的照片呈为证据。2012年1月26日,针对田博的质疑和提出的证据,海岩发表官方声明,对《五星大饭店》的創作始末进行说明,并否认找人代笔。海岩表示,《五星大饭店》创作开始阶段,制作公司曾聘请田博和赵立志一起记录他的口述,但后来发现该方式不利于他的创作,改为自己直接写。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