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j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语文课程中实施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3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是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思维的前奏。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阅读可以和文本作者交流对话,挖掘文本的人文底蕴、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感受文本的人文关怀。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真、善、美,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呢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追求美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写景的、状物的、记人的、叙事的,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及所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感受到了其中的美,自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把阅读课当做讲读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片断的、零散的记忆,把文本中蕴涵的美破坏殆尽。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的世界,使他们对美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心灵深处对美和文本产生浓厚兴趣。
  二、阅读过程细心品感悟美
  美感体现为精神的满足,美感没有终点。小学语文文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最美的文学。在阅读学习中应引导学生细心品与悟,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识,直观地感受美。
  (一)边读边想,呈现形态美。
  小学语文文本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浅显易懂,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等独立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去感受文本的美。如《桂林山水》中有关漓江水这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根据文本,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再造想象,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说:“我仿佛见到漓江水在草丛中流淌,声音十分轻柔。”有的说:“我仿佛听见小鱼儿在窃窃私语……”交流中,漓江水之美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在形态美的呈现中自然形成。
  (二)示范美读,展示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成功的示范读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如《趵突泉》中有关泉水那段文字的描写,音调优美,想象奇特,妩媚多姿,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节奏鲜明,如诗歌一般。孩子们自然流露的“纯洁”、“活泼”、“鲜明”等词的赞美之情倾泻而出,仿佛美妙的抒情曲。事实证明,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技巧娴熟、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教师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三、深入文本在感悟想象中体验美
  感悟想象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是一种创造性的感知活动,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发挥想象力,完成对文本的建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耐心“品”与“悟”,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进而体悟文本中蕴涵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景色美。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起到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启迪思维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没的感知和体验,要将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塑造出新的形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创”,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进而认识社会、感悟人生。
  小学语文文本中存在着广大的未确定、未实现的领域,留有空白是艺术的特性和韵味所在。教师在备课时,应善于发现文本预设的空白点。教学中抓好空白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完成对作品空白的填补,使他们与文本中的主人公接近,与文本接近,与作者接近,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协调。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就是让学生对美的事物,由“知之”进而“好之”,最终达到“乐之”的境界。这就要教师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让学生通过感受美、体悟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在此的基础上,再创造美,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创造出美好的明天——新世纪的“伊甸园”。
其他文献
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在恢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迎接风险挑战,不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的大考,
【摘要】默会知识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默会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结合默会知识的相关理论依据,提出默会知识在教学中实践运用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默会知识 小学语文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4-02  引言 
1月3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多项管理办法。在这次常务会议上,《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获得通过。此前《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65-02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领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就能到达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之目的。现就如何引领学生开
【摘要】使用普通形状的麻花钻头在薄板上钻孔,在切削力作用下,往往容易失圆,有时切削刃会啃入工件,甚至带动工件旋转。当钻头尖端穿过薄板的背面时,钻头的外圆处的切削刃部分还没有切入,因而钻头外圆处部分的抵抗力变化加大,这样钻出的孔非常容易出现飞边现象,甚至使孔偏斜。所以,使用普通麻花钻头钻削薄板类工件是不适宜的。  【关键词】飞边现象 几何角度 三尖式钻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
一、研究目的通过体内实验观察抗癌软坚方对人肝癌H22细胞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抑瘤作用,评价其抗肿瘤的作用效果;通过体外实验观察抗癌软坚方对肝癌Huh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IL-6